-
1 # 終歸農村
-
2 # 70後寶哥vlog
首先應該對小麥進行,播種前小麥種子進行拌種殺菌,然後再辦其他的殺蟲的農藥,兩種都要進行拌種。然後小麥出苗初期拔節後進行各噴灑一遍防菌藥。小麥出穗 前再進行噴灑一遍。再一種就是小麥品種要選抗菌,抗病能力強的一些品種。
-
3 # 果然悠
小麥莖基腐病,怎麼防治,後期怎麼管理?小麥莖基腐病屬於小麥常見病害,近幾年的的危害也是越來越嚴重,發病嚴重地區嚴重減產,甚至3畝產量不足1畝。
莖基腐病的表現症狀發病小麥根莖基部葉鞘顏色逐漸為暗褐色,節間受侵染變褐、易折斷,嚴重時出現死苗。該病發病後通常第一葉鞘發病嚴重,第二葉鞘次之,並逐漸向上發展。4月上旬和5月上旬是小麥莖基腐病的兩個顯症高峰期,對產量影響較大。
小麥莖基腐病在莖基部根腐病和赤黴病無明顯病症;紋枯病有波紋病斑;全蝕病有“黑膏藥”狀菌絲體。小麥莖基腐病會呈現逐年加重趨勢,由零星病株,擴充套件為成片發病,再擴充套件為連片發病。
具體防治措施1、輪作換茬。重病小麥田停中小麥,而改種大蒜、棉花等經濟作物。
2、選用抗病品種。目前多數小麥品種對莖基腐病程式中感和高感狀態,只有為數不多的品種入華育198、開麥18、百農207以及平安8號等幾個品種呈中抗狀態,所以若是當地小麥莖基腐病比較嚴重,小麥應選擇具有抗性的品種。
3、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種子包衣用適麥丹150毫升+銳勝100毫升,包100斤種子。也可使用多菌靈+苯醚甲環唑(1:1)1:500進行拌種。
4、藥劑處理土壤。結合耕翻整地用低毒廣譜殺菌劑如多菌靈、甲基託布津等藥劑處理土壤。
5、在小麥返青起身時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或咯菌清、嘧菌酯等兌水順壟噴霧,控制病害擴充套件蔓延。
6、發病小麥田的秸稈要進行清理,而不能直接還田,否則會加重第二年的病害。
-
4 # 大地花開又一年
小麥莖基腐病是一種多病原引起的土傳病害,在多地均有發生,危害嚴重,得及時預防。小麥出苗期可感染,病毒最早透過衰販的芽鞘侵入地中莖,向上擴充套件到分蘗節,小麥分蘗期得了此病,輕則生長緩愣,重則分蘗節處枯死。預治方案1在有條件地方推廣深耕,可以減輕發病率。2合理施肥,澆越冬水從而減少田間發病。3種子包衣是小麥莖基病防治有效措施,每百公斤種子用3oomL一400mL酷拉斯包衣,4在返青撥節期噴施先正達揚彩殺菌劑,畝用70mL加水30公斤在小麥返青期噴施。
-
5 # 妍小捌
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對小麥的種植、管理、收割都非常瞭解,所以關於小麥莖基腐病怎麼防治,後期怎麼管理我最有發言權。
小麥基腐病是典型的一種病害,小麥感染以後就會導致葉梢和莖稈變褐,最後小麥出現大面積的發黃死亡。
小麥基腐病發病的原因
1現在的小麥收割全部都已經機械化,聯合收割機只要開過去就能麥粒收割分離出來,大大的方便了農民伯伯。
但是有利也有弊,收割機在收割小麥的同時,麥稈容易粉不碎、拋灑不均勻,給下一季小麥的生長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導致下一季小麥生長不旺盛,給基腐病細菌的侵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人們為了追求小麥高產,每年都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導致土壤和地下水遭到汙染,給小麥的茁壯生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致使小麥對病菌的抵抗力也越來越差,極易感染一些病菌。
3每年的麥秸稈和玉米秸稈都是直接打碎在田地裡,雖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有機質,但是土壤中的半營腐生菌也在年年積累,導致田地裡病菌數極大,小麥在這種土地裡生長就容易收到病菌感染。
小麥基腐病防治方法
1耕地儘量深一點,將病殘體掩埋讓它們儘快的腐爛,減少傳播。
2容易感染病菌的田地在種植小麥的時候,儘量選擇半冬性、矮稈耐病、抗倒春寒的品種。
3容易感染小麥基腐病的田地,儘量與其他農作物輪換種植,不要種植的太單一。
總之,種植小麥一定要細心、科學的管理,發現有問題就要及時的解決,這樣才能讓小麥茁壯地成長,才能有一個好的收穫。
-
6 # 古徐泗州
小麥莖基腐病菌防治及不同藥劑防治效果
近年來,隨著小麥種植主產區赤黴病的頻繁發生,由禾穀鐮刀菌引起的小麥莖基腐病逐年加重,已經成為小麥生產的潛在威脅。為降低小麥莖基腐病的危害,對田間採集小麥莖基腐病樣品進行病原菌分離培養,採用分子細胞觀察等分子技術進行鑑定,確定致病菌主要為禾穀鐮刀菌。採用不同藥劑分別在苗期和返青期防控該病,結果表明,不同藥劑對莖基腐病防效存在明顯差異,試驗藥劑中戊唑醇?咪鮮胺合劑、多?酮合劑防效較好,戊唑醇、苯甲丙環唑等單劑也有較好的防效。小麥播種時藥劑拌種可顯著降低苗期莖基腐病發病率,返青拔節期莖基部噴藥具有更好的防效,該結果對生產上防控小麥莖基腐病具有實踐意義。
關鍵詞:小麥;莖基腐病;禾穀鐮刀菌;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9 文獻標誌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1-0142-03
小麥是中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小麥病菌防控對中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近年來隨著小麥赤黴病的大範圍流行和土壤耕作制度的改變,土壤鐮刀菌含量不斷增加,由多種鐮刀菌引起的小麥莖基腐病(crown rot) 已經對中國小麥生產造成巨大危害並逐漸引起各地重視[1-2]。
小麥莖基腐病是一類複合侵染性病害,假禾穀鐮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禾穀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黃色鐮刀菌(Fusarium culmorum)和燕麥鐮刀菌(Fusarium avenaceum) 等多個鐮刀菌種侵染小麥莖基部都會引起小麥莖基腐病發生[3-4]。該病在澳洲、南非、美國、義大利、土耳其等國家均有報道,其中尤以澳洲和美國危害嚴重[5-6],中國對小麥莖基腐病的報道較少。小麥苗期受到鐮刀菌侵染後,幼苗莖基部葉鞘和莖稈變褐,嚴重時引起麥苗發黃死亡,拔節抽穗期感病植株莖基部變為褐色,田間溼度大時莖節處可見紅色黴層,成熟期嚴重病株產生枯死白穗,籽粒秕瘦甚至無籽,對產量造成影響[7]。近幾年研究人員分別在河南、江蘇、安徽、山東等小麥主產區以及甘肅、浙江等地分離鑑定出多種鐮刀菌莖基腐病病原菌[1],其中河南豫北地區、開封地區、山東魯南地區、江蘇鹽城等部分地區該病發生逐年嚴重。2016年5月調查發現,田間莖基腐病發病田塊枯白穗明顯增多,生產上急需篩選出有效的防治藥劑。因此,研究了常用殺菌劑對小麥莖基腐病優勢病原菌禾穀鐮刀菌的防治效果,以期篩選出對莖基腐病防效較好的殺菌劑和用藥方法,為該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實踐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病原菌鑑定
田間採集具有莖基腐病症狀的植株,實驗室分離病原菌,PDA培養基活化培養後,綠豆培養基振盪培養孢子,鏡檢[8]。病原菌培養後提取菌絲DNA,採用禾穀鐮刀菌特異性鑑別引物Fg16進行分子鑑定,PCR引物參照文獻[9],Fg16NF 和Fg16NR 序列分別為:5′-ACAGATGACAAGATTCAGGCACA-3′和5′-TTCTTTGACATCTGTTCAACCCA-3′。病原菌接種幼苗試驗參照文獻[6-7]的方法。
1.2 拌種處理
試驗選用寧麥13品種,分別進行病麥粒土壤接種條件下的種子拌種和返青期田間莖基部噴霧2種處理方法。
試驗所用拌種劑分別為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 1 ∶800、2%戊唑醇?腋≈忠錄? 1 ∶1 000、25%嘧菌酯懸浮種衣劑 1 ∶500、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 1 ∶500、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 1 ∶500拌種。
病麥粒準備:取小麥種子浸泡24 h,分裝入棉球扎口的塑膠袋中121 ℃高溫滅菌30 min,接種PDA活化後的禾穀鐮刀菌,25 ℃培養7~10 d。期間塑膠袋翻動2~3次;製成病麥粒;按照20 g/m2病麥粒混勻撒入盆缽中。寧麥13種子經種子包衣處理後播入缽中,每缽播種12粒種子,每處理3次重複。覆土保溼,25 ℃溫室培育,播種21 d後觀察小麥苗莖基腐病發病情況。
1.3 返青期噴藥
田間莖基部2月初土壤撒入20 g/m2病麥粒,噴水保溼1周,於2月底3月初進行莖基部噴霧,採用以下藥劑: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43%戊唑醇懸乳劑、47%多?酮合劑可溼性粉劑、5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45%戊唑醇?咪鮮胺水乳劑。藥液噴施濃度為藥劑推薦用量,噴藥在小麥莖基部,每處理2 m2,3次重複。連噴2次,間隔期7~10 d,以清水處理為對照。灌漿期調查莖基部病情,調查時每處理隨機取30株,根據病情分級計算病情和防治效果。
1.4 病情分級及調查方法
播種30 d後進行苗期病情調查,小麥莖基腐病苗期病情分級標準參考周淼平等[10]、霍燕等[11]的方法:0 級,整株無變褐症狀;1級,植株僅第1葉鞘變褐,且變褐面積不超過1/2;2級,植株僅第1葉鞘變褐,且變褐面積超過1/2;3級,植株僅第一葉鞘變褐,變褐面積超過1/2,且褐色加深; 4級,植株第2葉鞘變褐;5級,植株第3葉鞘變褐或植株死亡。
灌漿期植株莖基部病情分級如下:0級,整株無變褐症狀;1級,根部有變褐現象;3級,地上部分第1莖節有變褐腐爛現象;5級,地上部分第2莖節有變褐腐爛現象;7級,病斑超過第2莖節,但無白穗;9級,病斑超過第2莖節,出現白穗。防治效果=[1- Pt 病指/CK 病指]×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採集樣品莖基腐病菌的分離與鑑定
於小麥苗期和成株期採集田間疑似莖基腐病樣品,帶回實驗室分離培養後進行觀察和病原菌分子檢測。採集到的81個疑似莖基腐病發病植株進行實驗室病原菌分離培養鑑定(圖1),並採用禾穀鐮刀菌特異性引物進行分子鑑定(圖2)。從樣品中檢測出56份樣品致病菌為禾穀鐮刀菌,佔總樣品的69.1 %,表明江蘇部分小麥田間莖基腐病主要由禾穀鐮刀菌引起。 為了驗證分離獲得的致病菌的致病性,對其中分離獲得的禾穀鐮刀菌致病菌株進行苗期莖基部接種試驗(圖3),接種14 d後小麥苗期莖基部有明顯褐色病斑,幼苗感染後生長緩慢甚至死亡。進一步證明禾穀鐮刀菌對小麥具有致病性,因此,需要在苗期防控。
2.2 不同藥劑對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效試驗
2.2.1 小麥苗期藥劑拌種對莖基腐病的防治效果 為了瞭解常用殺菌劑對莖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本試驗採用了不同處理方法。結果表明,在土壤接種病原菌的情況下,對照莖基腐病發生較重,不同藥劑處理對小麥莖基腐病情指數影響差異明顯(圖4)。與對照處理相比,苗期採用多種藥劑拌種均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其中2%戊唑醇包衣處理的小麥莖基腐病發生較輕,藥劑防治效果較好,防效達58.8%,25%嘧菌酯拌種也有較好的防控作用,平均防效達49.9%;多菌靈拌種對莖基腐病防效為36.6%;而三唑酮、苯醚甲環唑拌種處理對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控效果一般。
2.2.2 小麥返青拔節期莖基部噴施藥劑防治效果 在田間土壤小麥苗期撒病麥粒的條件下,於小麥返青拔節期(2月底3月初)採用不同殺菌劑莖基部噴霧處理,在試驗藥劑中45%戊唑醇?咪鮮胺合劑噴霧處理對小麥莖基腐病防控效果最好,防效達56.8%;噴施43%戊唑醇效果次之,多?酮合劑也有較好的防控效果,防效達44.3%,50%多菌靈莖基部噴霧也有一定的防效,但15%三唑酮、25%嘧菌酯防效較差,均低於20%。可見,採用合劑比單一藥劑噴施效果好。
2.2.3 不同藥劑處理對小麥莖基腐病防控效果的影響 試驗表明,不同處理方法藥劑防控效果差異明顯,播種期土壤接種病原菌後種子藥劑拌種處理能夠有效防控苗期莖基腐病發生,但其效果在灌漿期顯著降低(表1),表明小麥莖基腐病菌苗期後仍會侵染小麥。小麥返青拔節期不同藥劑2次莖基部噴施防病效果較好,生產上可以在苗期防控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返青後的噴藥處理,對降低小麥莖基腐病危害有顯著效果。
小麥莖基腐病是由多種鐮刀菌引起的土傳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的形式存活於土壤中及病株殘體上,病原菌一般從根部和莖部侵入,在免耕田塊,病原菌存在於地表, 其侵染點主要在莖基部或根莖部[4-6]。由於小麥莖基腐病與小麥紋枯病和小麥根腐病的早期症狀相似,導致其危害未引起足夠重視。近年來,中國小麥種植主產區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均發現小麥莖基腐病危害[1-3],最終導致田間枯白穗增加,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現有研究表明,多種鐮刀菌均可引起小麥莖基腐病和赤黴病,但不同地區小麥赤黴病和莖基腐病致病菌存在差異,如河南小麥區莖基腐病菌以假禾穀鐮刀菌為主,江蘇、安徽以禾穀鐮刀菌為主[2],對此尚需進一步深入調查、鑑定。
環境和氣候條件等對小麥莖基腐病也有重要影響,主要包括播期氣候、土壤型別和土壤溼度等[5]。如澳洲報道,小麥播種過早田間莖基腐病發生較重,而適當晚播可減輕病害的發生程度。莖基腐病在黏性土壤最為普遍,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可促進其發病[4-5]。但也有研究認為相對乾旱的土壤更易於莖基腐病的發生,小麥播種後遭遇陰雨天氣以及揚花期至成熟期遇到乾旱天氣莖基腐病的發生相對嚴重[5]。顯然研究者對莖基腐病的研究尚不夠深入,對其發病規律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同時也發現病原菌初始侵染與病情擴充套件的溼度要求可能存在不同,降雨量高的年份和地區,田間後期莖基腐病發生更為普遍,後期枯白穗的症狀明顯,這可能是造成2016年部分地區小麥莖基腐病發病較重的氣候原因。
鐮刀菌是小麥莖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同時也是小麥赤黴病的主要致病菌。已有研究初步表明,目前生產中抗赤黴病小麥品種對莖基腐病的抗性無相關性。因此加強資源篩選和抗性品種選育是防控小麥莖基腐病的有效方法。
回覆列表
小麥莖基腐病,是一種土傳的病害,主要侵害小麥莖稈基部,可帶來10%~70%的減產量,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進行病害的防治。
首先,我們有必要對小麥的莖基腐病深入的認識。
小麥莖基腐病的認識侵害小麥莖基的病菌在殘體上越冬,等到氣溫回升到16℃的時候,開始侵害,並且藉助風雨進行傳播。起初,病菌先浸染小麥的莖杆,出現褐色病斑,隨後病斑逐漸擴大至整個節間,營養跟不上,進而引起葉子發黃,植株倒折枯死。
我們知道了小麥莖基腐病是由病菌造成的,而誘發的因素主要是過早或者過晚的播種、雜草過多、田間管理不到位、地下害蟲較多、土地貧瘠等。
對此,我們應該如何去防治莖基腐病呢?
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治措施既然是土傳病害,則需要進行輪作,特別是病重區更要禁止連作,可與玉米、甜菜、油菜、向日葵等進行輪作,以達到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之中的存活量目的。此外,還可以採取如下措施。
種子處理。可採取種子包衣方式,也可以進行藥劑拌種。建議採取藥劑拌種,使用多菌靈+苯醚甲環唑或者多菌靈+嘧菌酯等。土壤處理。在耕翻或者旋耕第一次地之後,使用兩種光譜殺菌劑,比如多菌靈和高錳酸鉀,兌水之後噴霧垡面,然後再旋耕或者耙撈第二年次即可。藥物處理。使用殺菌劑惡黴靈、乙蒜素、植病清、生根劑,兌水100斤進行噴施即可。在後期的小麥管理上,要科學澆水。同時,施用比例科學的氮磷鉀肥,並且在中後期補充足夠的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