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帥看戲

    小說內容中大多是虛構的成分,也算是有三分是真,餘七分都是假啊,接下來就講講這些真假。

    如果說趙雲在小說中可以稱得上主角,那麼諸葛孔明估計就是小說中的神了。作者非常的偏愛他,於是給他加了太多不屬於他的戰績,甚至還幫他創造了許多的戰績。他的能力還有智慧,都被作者拔高了。以下稍微舉幾個例子。

    第一,火燒博望坡。這場戰役其實是劉玄德指揮的,和諸葛孔明沒有任何關係,因為那個時候他都沒出山。

    第二,草船借箭。這完全就是作者替他加工出來的,而真正說的是孫權。《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第三,空城計。那是諸葛孔明第一次北伐,司馬仲達根本就沒有去西北,怎麼會讓他使用出空城計呢?何況,諸葛亮因兵少要使空誠計呢,“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向來不信任魏延,魏延每次北伐,都要求自率一萬餘人獨自出擊,諸葛亮從來不許。連一萬人都不捨得給,諸葛亮怎麼會大方的把主力都交給魏延,而自己只留老弱殘兵在後方守城。類似的還有很多,不過諸葛孔明確實是有本事的人,只不過小說將他神話罷了。

    第二個趙雲

    小說中的趙雲那可跟主角一樣。什麼單騎救主,在曹孟德幾十萬大軍中七進七出,還有什麼七十多歲了仍然是蜀軍的前鋒。但真正歷史上,趙雲自然是沒有這麼厲害。

    史書記載,趙雲很早就跟隨了劉玄德,但卻沒有像關雲長、張翼德那樣受到劉玄德的器重。劉玄德在當平原相的時候,趙雲也只是劉玄德的衛隊長。

    後來就經常跟在劉玄德身邊做他的保鏢,很少有能夠獨領一軍的機會。他的地位不但比不上關雲長、張翼德,甚至還比不過馬超、黃忠。在劉玄德稱漢中王的時候,他拜關雲長為前將軍、張翼德為後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右將軍,而趙雲確實是個雜號將軍。

    哪怕到了後來,劉玄德已經稱帝了。那時候關雲長黃忠都已經死了,其他人也都升職了,只有趙雲沒有任何變化。由這裡也可以看得出,趙雲也只是作者吹出來的。

  • 2 # 路遙lgy

    《三國演義》裡的故事,家喻戶曉。也正是這部小說的傳播非常廣泛,致使很多人認為《三國演義》就是三國時代的歷史,事實上真正的歷史卻與之差之千里。

    首先,劉關張“桃園結義”,這在歷史是沒有的事實。可是,劉關張確實是親如兄弟。小說裡“桃園結義”的故事,影響了後來多少華人效仿?這說明這是人們嚮往的,人與人之間關係昇華的形式。

    後面,關羽溫酒斬華雄,夜讀春秋,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這些歷史上真沒有。明朝末年的時候,關羽的藝術形象不斷的神化,《三國演義》裡關羽的形象,是一種綜合的總結性的刻畫,更進一步的將關羽的歷史形象神化,並且統一化。

    再有,諸葛亮沒有像演義裡的那麼神奇。什麼“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都是沒有的事。只能佩服作者的寫作能力了,這麼多的故事,不光是人人知道,而是影響了人們的認知。這也是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認可,成為智慧的化身。

    呂布與貂蟬更是被人演義成愛情故事,歷史上有的只是呂布於董卓的侍妾偷情,並沒有具體的說貂蟬是王允的義女。

    周瑜也絕不是演義裡描述的那樣心胸狹窄,嫉妒心強。恰恰相反,周瑜的真實形象幾乎是完美的,身材高大,面貌俊郎,精通音律,戰功顯赫,二十四歲就成了中郎將。

    而蔣幹也是生的俊雅,曹操派他去說服周瑜,結果一見周瑜就知道周瑜不是投降的人,就回去了。本來蔣幹是個有名的演說家,見了周瑜根本就沒說話。不是演義裡說的蔣幹猥瑣的樣子,盜書信。又二次下江東。

    歷史上張飛是一位白面書生,而且頗有些文采。

    還有很多,比如劉備不是愛哭,而是很堅韌的創業者。比如,徐庶投曹操,不是曹操誆騙他的,而是徐庶被捉住了。曹操獻刀,純屬曹操自己炒作而已,歷史上沒有獻刀的事。逃跑時,也不是陳宮捉了他。再比如蜀將王平曾帶軍大破曹軍等等。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恰恰相反,《三國演義》只是一本歷史題材的小說而已,其中的故事是三分史實,七分虛構。

    《三國演義》中虛構的事件太多了,要是真的寫出來,寫一天也寫不完,在此時先抽幾個比較典型的事件來說吧。

    1、三英戰呂布

    鼎鼎有名的“三英戰呂布”發生在《三國演義》第五回中,說是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在虎牢前大戰天下第一猛將的呂布,更加襯托出呂布的勇猛,可“三英戰呂布”這事在歷史上壓根就沒有,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劉、關、張三人就沒有參加過討伐呂布的關東聯軍,與呂布交集也只有在徐州期間,其它時間沒有交集。

    2、張飛鞭打督郵

    “張飛鞭打督郵”這事件發生在《三國演義》第二回中,是說朝廷派人要免劉備的官職,於是督郵代表上級來到劉備任職的安喜縣,劉備去見督郵,可人家不願意見劉備,於是張飛火冒三丈,把督郵綑起來鞭打,“張飛鞭打督郵”這事是虛構的,鞭打督郵是有的,是劉備親自幹的,不是張飛,《三國演義》中為了襯托劉備的仁義,把這事移花接木到張飛身上,讓張飛背了黑鍋。

    3、貂蟬

    在《三國演義》第八回說司徒王允想要謀刺董卓,他有一個很漂亮的養女叫貂蟬,王允使了一個連環計,公開貂蟬獻給董卓,暗地裡又送給呂布,讓董卓和呂布反目,而貂蟬為了替國除害,捨身取義,極力配合王允,終於讓董卓和呂布反目,導致呂布殺了董卓。

    不僅如此,書中還講了呂布和貂蟬的愛情故事,講了一大堆,講到最後呂布被曹操所殺,貂蟬也自殺殉情,可在真實的歷史上,貂蟬這個人都不存在的,這個人就是虛構的,是中國歷史上四大美人中唯一一個虛構的人物。

    在真實的歷史上,呂布與董卓反目有一個原因就是:呂布與董卓的一個婢女私通,這個婢女到底是董卓的小妾還是下人,弄不清楚,以當時呂布害怕的情況來說,是董卓的小妾也有可能,等於給董卓戴了綠帽子,但這個婢女連個名字也沒有。

    4、諸葛孔明借東風

    《三國演義》第49回說到孫劉聯軍準備用火攻對付曹操,由於聯軍在長江南邊,曹操在長江北邊,要想讓船從南衝向北,必須要有東南風,這也是典故”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由來,於是諸葛亮設壇向天借風,終於讓周瑜成功的實施了火攻曹軍的計劃,諸葛孔明借東風在歷史上就是不存在的,赤壁之戰中的東南風是周瑜觀察好了風向,算好了日子才計劃的,與諸葛亮沒有關係。

    5、空城計

    《三國演義》第95回說到馬謖街亭大敗,司馬懿率領大軍殺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城中已無軍隊,諸葛亮乾脆把城門大開,在城頭彈琴,城下還有老兵掃地,結果司馬懿看到這個情況,不敢進攻,幾十萬大軍瞬間撤退。

    諸葛亮的空城計在歷史上很有名,但是根本不存在,沒有這樣的事,完全是虛構的。

    6、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第46回說到,周瑜故意為難諸葛亮,讓他三天造十萬支箭,於是諸葛亮想了個辦法,駕駛幾艘船,船上佈滿稻草,趁大霧天,開到曹軍營寨弓箭的射程之內,擊鼓鳴金,曹軍又看不清實際情況,因此放箭,短短半天工夫,諸葛亮就借到了十萬支箭。

    草船借箭在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是羅貫中虛構的。

    7、三氣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三國演義》上說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能處處比自已高,因此經常設計陷害諸葛亮,但每次周瑜的計謀都被諸葛亮看穿,因此周瑜被諸葛亮輕易戲耍了三次,結果活活被氣死,死前還說出了那句很有名的話:既生瑜,何生亮?

    三氣周瑜,既生瑜,何生亮這些都是虛構的,在歷史上不存在,這也是為了拔高諸葛亮,其實周瑜是個氣量很大的儒將,而且周瑜在當時的名氣遠遠大於諸葛亮,犯不著妒忌諸葛亮。

    8、長坂坡趙子龍單騎救主

    《三國演義》第41回,說趙子龍為了救劉備的兒子阿斗,在長坂七進七出,連續擊殺了曹營五十多員名將,百萬曹軍無法抵擋,這當然也是虛構的了,趙子龍哪有這麼歷害,真實的趙子龍沒有這樣的戰績。

    正史是趙子龍確實在長坂救了阿斗,但沒有記載與曹軍交戰,估計也就是在難民中發現了阿斗才救回來的。

    9、關雲華容道義釋曹操

    《三國演義》第50回,說到曹操在赤壁大敗,逃回北方的路上,被關羽率軍擋住,曹操搬出往日恩情,說動關羽,關羽於是放了曹操。

    關雲華容道義釋曹操在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是虛構的,曹操逃走時 ,誰也沒遇到,一直逃到江陵城。

    10、黃忠之死

    《三國演義》第83回,說到黃忠以70多歲的高齡,非要隨劉備一起參加夷陵之戰,在戰爭中為了證明自已並不老,一馬當先、奮勇殺敵,在戰鬥中,黃忠看到了馬忠拿著關羽的兵器,想為關羽報仇,於是去追馬忠,結果中了馬忠的埋伏,被馬忠射中一箭,不久就死了。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黃忠沒有參加過夷陵之戰,而是夷陵之戰前就病死了,關於黃忠之死《三國演義》也是虛構的。

    先說十條《三國演義》中虛構的事件, 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 4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三英戰呂布、陳宮提放曹,

    關公過五關、孔明借東風,

    趙子龍斬將五十、老黃忠長沙對刀,

    曹孟德華容道三聲笑、西涼地割須棄袍,

    錦馬超戰許褚斷槍、鬥張飛直到天曉。

    《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情節,押著韻的說都能說一通,不押韻的就不說了,再多說,覺得羅老都能從地下跑出來踹我了。 羅老畢竟功高,小說大師,創作不易。文學作品嗎,該誇張修飾、繪聲繪色,製造衝突,引發讀趣,正道也,何況帶給我們一代代人的終還是愛看欣看的愉悅。誰有置疑不是名著經典,我還是挺贊、捍衛羅老。

    虛構的事件,有回答高手已解答了很多,都是即喜歡演義又通達歷史之人。 但《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點不屬於事件性的虛構,但也是屬於虛構的成分。藉此散發弄舟想侃兩句,那就是羅老小說中動輒兩軍對壘,二將相逢,槍來刀往,酣戰一番的描寫。 這本是羅老沿襲宋元話本,知道讀者願意看鬥將比武力的情節,多有新增著墨的。再者也理解羅老,為突出某一人物初登場,或烘托某一猛人之勇武,是用的藝術表現手法。

    比如表呂布之勇,用了三英出馬,後來卻又寫了呂布與張飛又單戰百合,未見勝負。

    言關公斬顏良,先鋪墊了徐晃出戰二十合不勝。當初寫徐晃初亮相,可是有一回合立斬敵將之猛,戰許褚之勇。

    羅老您這樣表述武將對打,前後違和的虛寫不少。 也理解您,出於刻畫人物的需要,某些情節背景下,就出現了一種現象:甲勝乙五十回合,乙勝丙十回合,而丙卻又與甲戰六十回合不敗。

    您可能寫作正酣,只考慮不失去歷史的大脈絡,多考慮更好的突出人物,在甲乙丙不同時間場景的對鬥回合數中,就有些沒考慮過細,失了點嚴謹。

    可羅老你知道嗎?您這你覺得似乎不大重要的缺嚴謹,惹到後世一些較真人,腦洞多人,因為誰誰誰厲害不厲害,生出了多少嘰嘰喳喳,多少辯來辯去嗎?

    您到清閒不問了。您可知道你的作品在後世有多麼大咖、奪目。不誇張,粉絲量當以億計了。您當年失嚴謹信筆寫的某某將與某1戰十合勝,與某2戰一合敗,你有多少粉絲熟記於心,如數家珍,以此為據,以你為標。動輒就擺出來,似專家如教授級侃教於人,很多"專家“還為此爭得面紅耳赤、彼此譏譏,你知不知道呢?

    您不要告訴世人,你就想要的是這個互相爭論的局面,你只在地下偷笑。 希望你負點責,抽空來地上一趟,給這些人上上課或解釋解釋,別讓人家整天把腦子用在你這虛構的十回合百回合上嘰嘰,又耗了時間,又不利和諧。

  • 5 # 星火辰

    倘若要把整個故事細細比較,恐怕得寫百萬字的大書。嗯,僅僅從三國演義第一回分析,朋友們就該知道真實的三國曆史和小說有多大差別。

    一、先說一些小的細節

    1、何進當時的身份。黃巾起義之前,何進該是河南尹,後來給了他個揭發叛亂陰謀、平亂有功的功勞,這才升任為大將軍,並非是演義第一回裡面說的,已經是大將軍了。

    2、劉備本身及其起兵中的諸多問題。演義中所說的,劉備身高是八尺,實際劉備身高七尺五寸;劉備起兵時實際只有二十一、二歲,而演義中說劉備已經二十八了;演義中說劉備起兵前夕,這才和關羽、張飛相識,而事實上,劉備與關張相識應該早於這一年;演義中說,中山大商人張世平、蘇雙資助劉備是個偶然事件,多半看重劉備胸懷大志又為人仁義,實際情況肯定不是如此。

    3、劉焉當時的身份。演義中說,劉備起兵是因為幽州太守劉焉發榜招兵,事實上幽州太守肯定不是劉焉,劉備起兵也不是因為幽州太守發榜招兵,而是因為公孫瓚把他推薦給了校尉鄒靖。

    4、劉備與盧植、皇甫嵩、朱雋等人的關係。劉備雖然曾拜盧植為師,但兩人的關係肯定沒有演義中描寫得那樣親密。劉備只是盧植眾多學生中的一個而已,而且幾乎不可能是盧植最看重的學生。劉備在鎮壓黃巾的前幾次戰鬥中,也肯定不可能見著皇甫嵩、朱雋幾個大佬,他所見到的,不過東漢的中下層軍官而已。在演義中,皇甫嵩、朱雋這樣兩個在東漢末年極為重要的人物,幾乎成了打醬油的。

    二、再說說三國演義第一回編造的故事

    5、桃園結義。三兄弟雖然恩若兄弟,但正式燒黃紙、拜天地卻沒有記載。當然這個故事是在史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倒是小說編得精彩的地方。

    6、劉備戰黃巾的頭一戰,幾乎都是編造的。沒辦法,既然歷史沒有記載,小說作者只能編。

    7、劉備顯然沒有救過被黃巾打敗的董卓。自然更沒有被董卓所輕視,順帶提一句,歷史上的劉備,甚至連後來的討董都沒參加過。

    三、再說一些歷史認識問題

    8、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原因。三國演義開頭不久大概就歸罪於荒淫無道的桓靈二帝了。這甚至是東漢末年人共同的看法,無論曹操、諸葛亮,都將桓帝、靈帝斥為天下大亂的罪魁禍首,那因為他們眼見桓靈統治時期天下混亂的局面。事實上,眼見未必為實,在這裡得到了證實。東漢自建立初開始,就埋下巨大隱患,和帝之後,天下已經各處七拱八翹,桓靈不過正好趕上了東漢快滅亡的時代。當然,桓靈二帝個人的荒淫是確定,但要說真是他們搞亂了東漢天下,他們卻沒那樣的能力。至少,與東漢相伴始終的西北部持續百年的羌亂,直接拖垮東漢財政的這個大事件,肯定不是桓靈造成的。甚至到桓帝統治時期,東漢人口來到了五千多萬的峰值,這幾乎是那個時代農業生產力的最高承受人口了,隨著糧食供應的不足,於是饑荒戰亂當然的發生了。而當時的人,乃至於三國演義的作者,因為時代的原因,都不可能看到這一點。

    9、演義中過於強調黃巾起義的影響。其實《三國志》中,連對黃巾起義的專門記載都沒有,張角等人只是附在別人的傳記中。歷史上的黃巾起義雖然規模浩大,卻在一年內很快地被鎮壓,其真實長遠的影響不是戰爭上的,而是信仰上的。說是黃巾造成了東漢政權的崩潰,或是董卓進京造成東漢的分裂,還不如說是劉焉對漢靈帝提出的州牧制(賦予州牧以地方軍政大權,以便壓平地方上的叛亂)造成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局面。

    10、將朝政混亂,片面歸結於宦官當權。宦官其實皇權的附屬物,和後來唐朝、明朝的宦官不同,東漢的宦官實際上大多是皇帝的忠犬。謀殺了竇武、陳蕃,這是歷史事實,然而若是讓竇武、陳蕃執政,東漢的政權恐怕也依舊混亂。竇武(外戚)、陳蕃(名士)的執政組合,其實和後來何進(外戚)、袁隗(袁紹的叔叔,其實是世家大族兼名士)的執政組合並無太大差別,後來東漢的走向是怎麼樣的,歷史已經證明。

  • 6 # 老帥看戲

    小說內容中大多是虛構的成分,也算是有三分是真,餘七分都是假啊,接下來就講講這些真假。

    如果說趙雲在小說中可以稱得上主角,那麼諸葛孔明估計就是小說中的神了。作者非常的偏愛他,於是給他加了太多不屬於他的戰績,甚至還幫他創造了許多的戰績。他的能力還有智慧,都被作者拔高了。以下稍微舉幾個例子。

    第一,火燒博望坡。這場戰役其實是劉玄德指揮的,和諸葛孔明沒有任何關係,因為那個時候他都沒出山。

    第二,草船借箭。這完全就是作者替他加工出來的,而真正說的是孫權。《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第三,空城計。那是諸葛孔明第一次北伐,司馬仲達根本就沒有去西北,怎麼會讓他使用出空城計呢?何況,諸葛亮因兵少要使空誠計呢,“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向來不信任魏延,魏延每次北伐,都要求自率一萬餘人獨自出擊,諸葛亮從來不許。連一萬人都不捨得給,諸葛亮怎麼會大方的把主力都交給魏延,而自己只留老弱殘兵在後方守城。類似的還有很多,不過諸葛孔明確實是有本事的人,只不過小說將他神話罷了。

    第二個趙雲

    小說中的趙雲那可跟主角一樣。什麼單騎救主,在曹孟德幾十萬大軍中七進七出,還有什麼七十多歲了仍然是蜀軍的前鋒。但真正歷史上,趙雲自然是沒有這麼厲害。

    史書記載,趙雲很早就跟隨了劉玄德,但卻沒有像關雲長、張翼德那樣受到劉玄德的器重。劉玄德在當平原相的時候,趙雲也只是劉玄德的衛隊長。

    後來就經常跟在劉玄德身邊做他的保鏢,很少有能夠獨領一軍的機會。他的地位不但比不上關雲長、張翼德,甚至還比不過馬超、黃忠。在劉玄德稱漢中王的時候,他拜關雲長為前將軍、張翼德為後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右將軍,而趙雲確實是個雜號將軍。

    哪怕到了後來,劉玄德已經稱帝了。那時候關雲長黃忠都已經死了,其他人也都升職了,只有趙雲沒有任何變化。由這裡也可以看得出,趙雲也只是作者吹出來的。

  • 7 # 路遙lgy

    《三國演義》裡的故事,家喻戶曉。也正是這部小說的傳播非常廣泛,致使很多人認為《三國演義》就是三國時代的歷史,事實上真正的歷史卻與之差之千里。

    首先,劉關張“桃園結義”,這在歷史是沒有的事實。可是,劉關張確實是親如兄弟。小說裡“桃園結義”的故事,影響了後來多少華人效仿?這說明這是人們嚮往的,人與人之間關係昇華的形式。

    後面,關羽溫酒斬華雄,夜讀春秋,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這些歷史上真沒有。明朝末年的時候,關羽的藝術形象不斷的神化,《三國演義》裡關羽的形象,是一種綜合的總結性的刻畫,更進一步的將關羽的歷史形象神化,並且統一化。

    再有,諸葛亮沒有像演義裡的那麼神奇。什麼“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都是沒有的事。只能佩服作者的寫作能力了,這麼多的故事,不光是人人知道,而是影響了人們的認知。這也是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認可,成為智慧的化身。

    呂布與貂蟬更是被人演義成愛情故事,歷史上有的只是呂布於董卓的侍妾偷情,並沒有具體的說貂蟬是王允的義女。

    周瑜也絕不是演義裡描述的那樣心胸狹窄,嫉妒心強。恰恰相反,周瑜的真實形象幾乎是完美的,身材高大,面貌俊郎,精通音律,戰功顯赫,二十四歲就成了中郎將。

    而蔣幹也是生的俊雅,曹操派他去說服周瑜,結果一見周瑜就知道周瑜不是投降的人,就回去了。本來蔣幹是個有名的演說家,見了周瑜根本就沒說話。不是演義裡說的蔣幹猥瑣的樣子,盜書信。又二次下江東。

    歷史上張飛是一位白面書生,而且頗有些文采。

    還有很多,比如劉備不是愛哭,而是很堅韌的創業者。比如,徐庶投曹操,不是曹操誆騙他的,而是徐庶被捉住了。曹操獻刀,純屬曹操自己炒作而已,歷史上沒有獻刀的事。逃跑時,也不是陳宮捉了他。再比如蜀將王平曾帶軍大破曹軍等等。

  • 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恰恰相反,《三國演義》只是一本歷史題材的小說而已,其中的故事是三分史實,七分虛構。

    《三國演義》中虛構的事件太多了,要是真的寫出來,寫一天也寫不完,在此時先抽幾個比較典型的事件來說吧。

    1、三英戰呂布

    鼎鼎有名的“三英戰呂布”發生在《三國演義》第五回中,說是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在虎牢前大戰天下第一猛將的呂布,更加襯托出呂布的勇猛,可“三英戰呂布”這事在歷史上壓根就沒有,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劉、關、張三人就沒有參加過討伐呂布的關東聯軍,與呂布交集也只有在徐州期間,其它時間沒有交集。

    2、張飛鞭打督郵

    “張飛鞭打督郵”這事件發生在《三國演義》第二回中,是說朝廷派人要免劉備的官職,於是督郵代表上級來到劉備任職的安喜縣,劉備去見督郵,可人家不願意見劉備,於是張飛火冒三丈,把督郵綑起來鞭打,“張飛鞭打督郵”這事是虛構的,鞭打督郵是有的,是劉備親自幹的,不是張飛,《三國演義》中為了襯托劉備的仁義,把這事移花接木到張飛身上,讓張飛背了黑鍋。

    3、貂蟬

    在《三國演義》第八回說司徒王允想要謀刺董卓,他有一個很漂亮的養女叫貂蟬,王允使了一個連環計,公開貂蟬獻給董卓,暗地裡又送給呂布,讓董卓和呂布反目,而貂蟬為了替國除害,捨身取義,極力配合王允,終於讓董卓和呂布反目,導致呂布殺了董卓。

    不僅如此,書中還講了呂布和貂蟬的愛情故事,講了一大堆,講到最後呂布被曹操所殺,貂蟬也自殺殉情,可在真實的歷史上,貂蟬這個人都不存在的,這個人就是虛構的,是中國歷史上四大美人中唯一一個虛構的人物。

    在真實的歷史上,呂布與董卓反目有一個原因就是:呂布與董卓的一個婢女私通,這個婢女到底是董卓的小妾還是下人,弄不清楚,以當時呂布害怕的情況來說,是董卓的小妾也有可能,等於給董卓戴了綠帽子,但這個婢女連個名字也沒有。

    4、諸葛孔明借東風

    《三國演義》第49回說到孫劉聯軍準備用火攻對付曹操,由於聯軍在長江南邊,曹操在長江北邊,要想讓船從南衝向北,必須要有東南風,這也是典故”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由來,於是諸葛亮設壇向天借風,終於讓周瑜成功的實施了火攻曹軍的計劃,諸葛孔明借東風在歷史上就是不存在的,赤壁之戰中的東南風是周瑜觀察好了風向,算好了日子才計劃的,與諸葛亮沒有關係。

    5、空城計

    《三國演義》第95回說到馬謖街亭大敗,司馬懿率領大軍殺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城中已無軍隊,諸葛亮乾脆把城門大開,在城頭彈琴,城下還有老兵掃地,結果司馬懿看到這個情況,不敢進攻,幾十萬大軍瞬間撤退。

    諸葛亮的空城計在歷史上很有名,但是根本不存在,沒有這樣的事,完全是虛構的。

    6、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第46回說到,周瑜故意為難諸葛亮,讓他三天造十萬支箭,於是諸葛亮想了個辦法,駕駛幾艘船,船上佈滿稻草,趁大霧天,開到曹軍營寨弓箭的射程之內,擊鼓鳴金,曹軍又看不清實際情況,因此放箭,短短半天工夫,諸葛亮就借到了十萬支箭。

    草船借箭在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是羅貫中虛構的。

    7、三氣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三國演義》上說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能處處比自已高,因此經常設計陷害諸葛亮,但每次周瑜的計謀都被諸葛亮看穿,因此周瑜被諸葛亮輕易戲耍了三次,結果活活被氣死,死前還說出了那句很有名的話:既生瑜,何生亮?

    三氣周瑜,既生瑜,何生亮這些都是虛構的,在歷史上不存在,這也是為了拔高諸葛亮,其實周瑜是個氣量很大的儒將,而且周瑜在當時的名氣遠遠大於諸葛亮,犯不著妒忌諸葛亮。

    8、長坂坡趙子龍單騎救主

    《三國演義》第41回,說趙子龍為了救劉備的兒子阿斗,在長坂七進七出,連續擊殺了曹營五十多員名將,百萬曹軍無法抵擋,這當然也是虛構的了,趙子龍哪有這麼歷害,真實的趙子龍沒有這樣的戰績。

    正史是趙子龍確實在長坂救了阿斗,但沒有記載與曹軍交戰,估計也就是在難民中發現了阿斗才救回來的。

    9、關雲華容道義釋曹操

    《三國演義》第50回,說到曹操在赤壁大敗,逃回北方的路上,被關羽率軍擋住,曹操搬出往日恩情,說動關羽,關羽於是放了曹操。

    關雲華容道義釋曹操在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是虛構的,曹操逃走時 ,誰也沒遇到,一直逃到江陵城。

    10、黃忠之死

    《三國演義》第83回,說到黃忠以70多歲的高齡,非要隨劉備一起參加夷陵之戰,在戰爭中為了證明自已並不老,一馬當先、奮勇殺敵,在戰鬥中,黃忠看到了馬忠拿著關羽的兵器,想為關羽報仇,於是去追馬忠,結果中了馬忠的埋伏,被馬忠射中一箭,不久就死了。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黃忠沒有參加過夷陵之戰,而是夷陵之戰前就病死了,關於黃忠之死《三國演義》也是虛構的。

    先說十條《三國演義》中虛構的事件, 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 9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三英戰呂布、陳宮提放曹,

    關公過五關、孔明借東風,

    趙子龍斬將五十、老黃忠長沙對刀,

    曹孟德華容道三聲笑、西涼地割須棄袍,

    錦馬超戰許褚斷槍、鬥張飛直到天曉。

    《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情節,押著韻的說都能說一通,不押韻的就不說了,再多說,覺得羅老都能從地下跑出來踹我了。 羅老畢竟功高,小說大師,創作不易。文學作品嗎,該誇張修飾、繪聲繪色,製造衝突,引發讀趣,正道也,何況帶給我們一代代人的終還是愛看欣看的愉悅。誰有置疑不是名著經典,我還是挺贊、捍衛羅老。

    虛構的事件,有回答高手已解答了很多,都是即喜歡演義又通達歷史之人。 但《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點不屬於事件性的虛構,但也是屬於虛構的成分。藉此散發弄舟想侃兩句,那就是羅老小說中動輒兩軍對壘,二將相逢,槍來刀往,酣戰一番的描寫。 這本是羅老沿襲宋元話本,知道讀者願意看鬥將比武力的情節,多有新增著墨的。再者也理解羅老,為突出某一人物初登場,或烘托某一猛人之勇武,是用的藝術表現手法。

    比如表呂布之勇,用了三英出馬,後來卻又寫了呂布與張飛又單戰百合,未見勝負。

    言關公斬顏良,先鋪墊了徐晃出戰二十合不勝。當初寫徐晃初亮相,可是有一回合立斬敵將之猛,戰許褚之勇。

    羅老您這樣表述武將對打,前後違和的虛寫不少。 也理解您,出於刻畫人物的需要,某些情節背景下,就出現了一種現象:甲勝乙五十回合,乙勝丙十回合,而丙卻又與甲戰六十回合不敗。

    您可能寫作正酣,只考慮不失去歷史的大脈絡,多考慮更好的突出人物,在甲乙丙不同時間場景的對鬥回合數中,就有些沒考慮過細,失了點嚴謹。

    可羅老你知道嗎?您這你覺得似乎不大重要的缺嚴謹,惹到後世一些較真人,腦洞多人,因為誰誰誰厲害不厲害,生出了多少嘰嘰喳喳,多少辯來辯去嗎?

    您到清閒不問了。您可知道你的作品在後世有多麼大咖、奪目。不誇張,粉絲量當以億計了。您當年失嚴謹信筆寫的某某將與某1戰十合勝,與某2戰一合敗,你有多少粉絲熟記於心,如數家珍,以此為據,以你為標。動輒就擺出來,似專家如教授級侃教於人,很多"專家“還為此爭得面紅耳赤、彼此譏譏,你知不知道呢?

    您不要告訴世人,你就想要的是這個互相爭論的局面,你只在地下偷笑。 希望你負點責,抽空來地上一趟,給這些人上上課或解釋解釋,別讓人家整天把腦子用在你這虛構的十回合百回合上嘰嘰,又耗了時間,又不利和諧。

  • 10 # 星火辰

    倘若要把整個故事細細比較,恐怕得寫百萬字的大書。嗯,僅僅從三國演義第一回分析,朋友們就該知道真實的三國曆史和小說有多大差別。

    一、先說一些小的細節

    1、何進當時的身份。黃巾起義之前,何進該是河南尹,後來給了他個揭發叛亂陰謀、平亂有功的功勞,這才升任為大將軍,並非是演義第一回裡面說的,已經是大將軍了。

    2、劉備本身及其起兵中的諸多問題。演義中所說的,劉備身高是八尺,實際劉備身高七尺五寸;劉備起兵時實際只有二十一、二歲,而演義中說劉備已經二十八了;演義中說劉備起兵前夕,這才和關羽、張飛相識,而事實上,劉備與關張相識應該早於這一年;演義中說,中山大商人張世平、蘇雙資助劉備是個偶然事件,多半看重劉備胸懷大志又為人仁義,實際情況肯定不是如此。

    3、劉焉當時的身份。演義中說,劉備起兵是因為幽州太守劉焉發榜招兵,事實上幽州太守肯定不是劉焉,劉備起兵也不是因為幽州太守發榜招兵,而是因為公孫瓚把他推薦給了校尉鄒靖。

    4、劉備與盧植、皇甫嵩、朱雋等人的關係。劉備雖然曾拜盧植為師,但兩人的關係肯定沒有演義中描寫得那樣親密。劉備只是盧植眾多學生中的一個而已,而且幾乎不可能是盧植最看重的學生。劉備在鎮壓黃巾的前幾次戰鬥中,也肯定不可能見著皇甫嵩、朱雋幾個大佬,他所見到的,不過東漢的中下層軍官而已。在演義中,皇甫嵩、朱雋這樣兩個在東漢末年極為重要的人物,幾乎成了打醬油的。

    二、再說說三國演義第一回編造的故事

    5、桃園結義。三兄弟雖然恩若兄弟,但正式燒黃紙、拜天地卻沒有記載。當然這個故事是在史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倒是小說編得精彩的地方。

    6、劉備戰黃巾的頭一戰,幾乎都是編造的。沒辦法,既然歷史沒有記載,小說作者只能編。

    7、劉備顯然沒有救過被黃巾打敗的董卓。自然更沒有被董卓所輕視,順帶提一句,歷史上的劉備,甚至連後來的討董都沒參加過。

    三、再說一些歷史認識問題

    8、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原因。三國演義開頭不久大概就歸罪於荒淫無道的桓靈二帝了。這甚至是東漢末年人共同的看法,無論曹操、諸葛亮,都將桓帝、靈帝斥為天下大亂的罪魁禍首,那因為他們眼見桓靈統治時期天下混亂的局面。事實上,眼見未必為實,在這裡得到了證實。東漢自建立初開始,就埋下巨大隱患,和帝之後,天下已經各處七拱八翹,桓靈不過正好趕上了東漢快滅亡的時代。當然,桓靈二帝個人的荒淫是確定,但要說真是他們搞亂了東漢天下,他們卻沒那樣的能力。至少,與東漢相伴始終的西北部持續百年的羌亂,直接拖垮東漢財政的這個大事件,肯定不是桓靈造成的。甚至到桓帝統治時期,東漢人口來到了五千多萬的峰值,這幾乎是那個時代農業生產力的最高承受人口了,隨著糧食供應的不足,於是饑荒戰亂當然的發生了。而當時的人,乃至於三國演義的作者,因為時代的原因,都不可能看到這一點。

    9、演義中過於強調黃巾起義的影響。其實《三國志》中,連對黃巾起義的專門記載都沒有,張角等人只是附在別人的傳記中。歷史上的黃巾起義雖然規模浩大,卻在一年內很快地被鎮壓,其真實長遠的影響不是戰爭上的,而是信仰上的。說是黃巾造成了東漢政權的崩潰,或是董卓進京造成東漢的分裂,還不如說是劉焉對漢靈帝提出的州牧制(賦予州牧以地方軍政大權,以便壓平地方上的叛亂)造成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局面。

    10、將朝政混亂,片面歸結於宦官當權。宦官其實皇權的附屬物,和後來唐朝、明朝的宦官不同,東漢的宦官實際上大多是皇帝的忠犬。謀殺了竇武、陳蕃,這是歷史事實,然而若是讓竇武、陳蕃執政,東漢的政權恐怕也依舊混亂。竇武(外戚)、陳蕃(名士)的執政組合,其實和後來何進(外戚)、袁隗(袁紹的叔叔,其實是世家大族兼名士)的執政組合並無太大差別,後來東漢的走向是怎麼樣的,歷史已經證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化的定義和四個層次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