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眼觀察室
-
2 # 經常用了
特蕾莎梅(Theresa May)辭職並非僅僅因為脫歐,而主要是因為黨內黨外借脫歐話題搞事。在黨內不論約翰遜這樣的硬脫歐派還是威廉姆森這樣的反脫歐派,都希望借脫歐協議在議會一次又一次無法透過對特蕾莎梅逼宮,讓她辭職,因為英國是代議制,下院議席最多黨的黨領有權優先組閣並出任首相,如果梅在大選前辭職,新任首相還是會從保守黨中選一個新黨領(必須是下議員)出任,這樣約翰遜們就都有機會;而工黨和自由民主黨兩個反脫歐的主要反對黨則是故意刁難脫歐協議,目的是逼迫梅解散下院提前選舉,如果保守黨選輸了,這兩個反對黨就有機會單獨或聯合組閣,成為新的執政黨或執政黨聯盟,正因如此,本身也是“反脫歐派”只是希望“協議脫歐”避免最大損失的梅,就陰差陽錯成了各方攻擊的目標。
5月23日的英國歐洲議會選舉前民調顯示,由“脫歐派”干將法拉奇(Nigel Farage)新組建僅一個月的“英國脫歐黨”意外獲得32%的支援率高居第一,工黨和自由黨兩個“反脫歐”政黨分別獲得26%和15%的支援率(都較前有一定滑落),列第二和第三位,身為英國執政黨的保守黨竟只獲得9%的支援率,恥辱地列第四位,僅比列第五位的綠黨(7%)略高(在另一些口徑的民調中保守黨支援率甚至比綠黨還低,列第五位)。
這一恥辱性結果摧毀了保守黨內殘存的最後一點共識,和梅首相僅有的一點信心和執政基礎,當晚,一貫支援她的議會關係大臣裡德森(Andrea Leadsom)宣佈辭職,這成了壓垮特蕾莎.梅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在辭職演講中她最後一次表示“最大的遺憾是未能帶領英國協議脫歐”。
目前宣佈有意競逐首相職位的包括現任外交大臣亨特(Jeremy Hunt)和前外交大臣約翰遜,此外“脫歐派”大將、現任環境、食品及鄉村事務部長戈夫(Michael Gove)等也可能參與競逐。民調結果顯示,約翰遜遙遙領先,但這個結果似乎並不能作數:誠如英國媒體所分析指出的,歷史上英國、尤其英國保守黨由黨內提名選舉首相或黨領時,落後的一方往往會“翻盤”:1975年保守黨黨領最熱門人選是希思(Edward Heath),但當選的卻是後來的風雲人物撒切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1990年撒切爾夫人卸任後,黨內繼任呼聲最高的人選是赫塞爾廷(Michael Heseltine),但笑到最後的是名不見經傳的梅傑(John Major);2005年競逐保守黨黨領的大熱門是戴維.戴維斯(David Davis),最終勝出的卻是“黑馬”卡梅倫……值得一提的是,卡梅倫辭職後繼任最大熱門不是別人,正是約翰遜,但關鍵時刻盟友戈夫突然自己跳出來參選,結果導致兩人雙雙“翻車”,此次戈夫又躍躍欲試,這讓許多人不免擔心“故事重演”。
辭職是否能讓躁動不已的英國政壇暫時安靜下來很顯然,不能。
議會第二大黨工黨和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都曾毫不掩飾自己“給脫歐協議添堵”的真實意圖,即藉此機會迫使保守黨解散議會提前舉行大選,讓自己有機會在提前舉行的大選中爭取更多議席,從而得以單獨或與其它政黨聯合組閣,結束保守黨的執政地位。特蕾莎.梅宣佈辭職後,工黨黨領科爾賓(Jeremy Corbyn)第一時間重申了“提前選舉”的訴求,這不僅表明反對黨沒打算就此停止“添堵”,也表明不論保守黨由誰繼任首相,都勢必在脫歐問題上面對同樣的困局。不僅如此,歐盟也不打算再拖下去了。
當梅首相宣佈辭職後,荷蘭首相魯特(Mark Rutte)、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以及西班牙等國的政府發言人等一方面對梅給予了禮儀性的高度評價,另一方面也強調“不接受重新談判脫歐協議”、“脫歐程序不能無限期拖延”。很顯然,面對沒完沒了的英國“肥皂劇”,歐盟的耐心已消耗殆盡。
然而被一些分析家視作“實質上的第二次脫歐公投”的前述歐洲議會選舉前民調顯示,“脫歐派”和“反脫歐派”的勢均力敵並沒有本質上的改變,“脫歐黨”高居民調支援率榜首,但“反脫歐”三黨卻分列民調支援率的2、3、5位,支援“硬脫歐”的人數和支援“不脫歐”者也近乎持平,這意味著不論哪一種選擇都勢必被一半英國選民支援、另一半反對,而這種二元割裂的狀態,通常是持續不確定性的明顯訊號。
-
3 # O自由燈塔O
梅姨努力尋找妥協的英國退歐協議,讓議會可以批准並留下一個分裂嚴重的國家和一個政治精英,在如何,何時或是否離開歐盟方面陷入僵局,她忍受了危機和羞辱。
梅姨的離職將加深英國退歐危機,因為新領導人可能希望進行更具決定性的分裂,增加與歐盟對抗的可能性以及議會選舉。
以下是英國博彩公司在近日推出下一任執行長的賠率:
鮑里斯約翰遜 7/4的賠率
鮑里斯於2018年7月9日辭去了外交大臣的職務,對梅政府造成了打擊。
他呼籲梅在5月停止“猶豫不決”,並告訴歐盟,英國不會接受旨在避免愛爾蘭邊界的有爭議的支援安排。
他拒絕接受關於不退歐英國脫歐影響的警告,堅持說:“無論宇選人說什麼......火星酒吧都不會缺,我們在英國仍然會有飲用水。 飛機將飛行,渡輪將飛行。“
他曾表示,他“當然”會參加保守黨的領導力競選。
邁克爾戈夫 7/2
邁克爾·戈夫在歐盟公投中領導了休假運動
自刀具以來,環境秘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轉變。
在2016年領導力競賽期間,環境秘書在鮑里斯·約翰遜執政期間取得了顯著的轉變。
他在黨內成員的支援下降了,似乎他的機會永遠消失了。
但是在歐盟公投中領導休假運動的戈夫先生已經將自己重新命名為環境部長的生態家。
他還全力支援脫歐計劃,如果不是黨的忠實信徒,他會在國會議員中贏得朋友。
他聲稱,由於沒有關於英國脫歐談判團隊的重要工黨資料。
多米尼克拉布 9/1賠率
這位前英國退歐公司秘書辭去內閣,抗議特蕾莎梅與歐盟的軟離婚協議。
拉布一直堅稱不會對英國造成混亂,並表示短期風險是“可控制的”。
他抨擊那些想要延長第50條或第二次公投的人。
他說:“如果試圖扭轉全民公決,那麼完全阻止英國退歐,我認為這不僅會破壞我們擁有的歷史上最大的民主任務。”
利德索姆 11/2賠率
雖然當時不太可能的候選人,但英國退歐競選者利德索姆進入了2016年領導力競賽的最後兩場。
傑里米亨特 - 12/1
在取代鮑里斯擔任外交大臣之前,亨特先生是英國曆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衛生部長。
在為NHS獲得200億英鎊的資金增加之後,他離開了衛生部,但是在改變合同後被初級醫生討厭,因此他們不會因為他們工作的許多班次而被收取額外的工資 - 之前被歸類為不可行的時間。
眾所周知亨特先生有領導願望,現在他表示,儘管在公投期間競選保留,但他支援英國退歐。
在梅姨辭職的幾個小時後,他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帽子裡,以便取代她。
羅里斯圖爾特 16/1賠率
監獄部長羅裡·斯圖爾特議員於2019年4月24日決定取代梅成為總理。
斯圖爾特先生告訴觀察員:“困難時期需要不同型別的人。
“我之所以能夠接受這份工作,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迫切需要在英國退歐後重建國際市場。 我是議會中唯一真正專家的人之一。“
斯圖爾特先生在牛津大學學習,並在業餘時間輔導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
沙吉德 16/1賠率
一個已知的歐洲懷疑論者,他的一些言論以及他對更加英國脫歐的支援已經被視為他正在為領導層投球的跡象。
伍斯特郡的布羅姆斯格羅夫議員是德意志銀行的前董事總經理。5月27日宣佈競選
莫當特25/1賠率
另一位值得關注的女性。2019年5月1日,在加文·威廉姆森被解職後,她被提升為國防部長,因為她是一名海軍預備役人員。負責國際發展部。
-
4 # 食色者地理頻道
梅姨之後誰將接任英國首相?英版特朗普能否帶領英國走出脫歐困局?
鮑里斯•約翰遜——狂放不羈的外表下到底掩藏了什麼?“英國每週要向歐盟繳納3.5億英鎊成員費,如果脫歐,這個錢可用來支援全民醫療系統!”
這是2016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前夕,倫敦街頭的脫歐宣傳車紅色大巴上的標語。鮑里斯•約翰遜正是這條標語的始作俑者,一個誇張驚人的數字,巧妙而頗有心機的被聯絡上了涉及每一個英國公民的利益體系,在公投投票前夕的關鍵時刻,鮑里斯•約翰遜以他自帶流量的明星政客的身份的影響力,站在紅色大巴旁,向全英國大聲鼓吹和吶喊。到底有多少英華人正是受了鮑里斯這條標語的影響而在公投票上勾選了脫歐的選項,我們不得而知,但公投結果很快出爐,以52%:48%的微弱優勢確定了是次脫歐公投結果。
紛紛擾擾的脫歐公投結束了,留下一地雞毛,也正式拉開了英國社會撕裂的大幕。此時,我們突然發現剛剛還振臂急呼的鮑里斯好像人間蒸發了一樣,他去哪裡了?
“輕輕地把一塊石頭丟過圍牆,鄰居家玻璃房破裂的聲音在英格蘭上空迴響!”
——鮑里斯曾接受BBC採訪時語
2016年6月30日,剛剛結束脫歐公投不久,鮑里斯宣佈不參加此次保守黨黨首競選,任由特蕾莎•梅接任了首相大位。而他在“消失”了一小段時間後接受了新內閣外交大臣的職位。這倒頗符合他一直以來所刻意展現出來的給人們的印象:拆壞玩具,然後得意地站一旁看別人去收拾。或者用他自己接受BBC採訪時說的話來形容他此時的狀態才更為貼切,“把石頭輕輕地丟過圍牆,鄰居家玻璃房破裂的聲音在英格蘭上空迴響!”
一個“輕輕”二字的形容詞鮮明地刻畫了他不管不顧不計後果的性格特徵。他甚至還在享受這種破壞的樂趣,在一旁愜意地聽玻璃房破裂的聲音的迴響。“壞孩子!”這是我們此時眼前會自然而然浮現出的一個形象。但如果我們對鮑里斯僅僅只是這樣一個印象,那我們就大錯特錯了。甚至連這樣一個他刻意展現出來的形象,都只不過是他的“障眼法”。
公投結束,撕裂的英國社會必將劇烈的矛盾投射到政壇,投射到議會鬥爭。此時的首相之位,首當其衝,極易成為各種矛盾鬥爭的目標和聚合點,勢均力敵的留歐和脫歐公投結果早就註定了這一任首相兩面不討好的結局。鮑里斯凌亂頭髮下狡黠的雙眼早就洞悉了這些。他此時的不競選,只不過是在等待,等待臺上玩的人玩不下去,等待臺下看的人耗盡耐心。
說回鮑里斯的紅色大巴宣傳語。實際上根據英國財政部2014年做的預算,該年度英國為歐盟做的總預算為188億英鎊,摺合每週為3.6億英鎊,似乎跟鮑里斯的宣傳差距不大。然而這預算中的一部分,歐盟是需要以折扣、迴流(補貼特定行業),退稅等方式向英國返還的。扣除這一部分,實際上該年總預算為98億英鎊左右,比鮑里斯宣傳的少了一半,而這個事實被鮑里斯有意無意掩藏了。這個還不是關鍵所在,關鍵的是他巧妙地把事關每一個英華人切身利益的全民醫療系統與高昂的歐盟“會員費”直接聯絡了起來,成功地激發了英華人對“歐盟吞噬自身利益”的反感。
鮑里斯無疑是很精明的,他簡單而直接地切中了英華人心中最敏感的點——切身利益。為了以更好的效果達到這個目的,他甚至不惜涉嫌掩藏事實,誤導公眾。這一路他表現得如此反歐,但你可能想不到,他本是親歐立場的。這中間倒沒發生什麼特別的,歐盟還是那個歐盟,變的只是那個看起來捉摸不透鮑里斯。
立場是什麼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刻做何選擇於己有利。
這就是政客區別於政治家的一個關鍵的點。鮑里斯狂放不羈的外表下,掩藏的正是一顆精於算計的政客心。
據《泰晤士報》所做的最新民調,有39%的執政黨保守黨成員認為鮑里斯是接替特蕾莎•梅的第一人選,排名第二的多米尼克•拉布只獲得13%的認同,差距明顯。就英國當下的政治環境而言,鮑里斯贏得保守黨黨首,從而成為英國首相是大機率事件。這也是英華人對傳統精英政治失望從而急於求變的一次民意反饋,而鮑里斯,一個出生於中上層精英世家的人,聰明地抓住了英國民眾的心理,一直以來刻意營造區別於傳統政治精英的形象。
至於鮑里斯能否帶領英國走出脫歐困局,如果說只是一個脫歐結果,那麼答案是肯定的,他自己明確說過,到今年10月底,不管有無與歐盟達成協議,英國都要脫歐。然而脫歐之後呢?失去與歐盟之間緊密的統一的大市場,英華人恐怕要在漫長的時間裡為自己的“率性而為”買單,這才是真正的脫歐困局。
英國之所以滋生出脫歐的思想,除了歷史上傳統的“大陸均勢”,“島國思想”外,大英帝國莫名的榮耀感恐怕也還相當程度地影響著英華人。當下的英國心態與百年前的晚晴多少有些相似,固步自封,沉醉於“帝國”的迷夢,可笑與諷刺的是,正是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用隆隆炮聲打醒了中國封建帝國的迷夢……
交流,合作,聯合是這個世界大勢所趨,更是人類文明的希望所在。
2019•6•4 22:13 成都
回覆列表
從目前看,英國版的特朗普,前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最有可能接任。
在特蕾莎梅宣佈即將辭職後,誰接任就成為了關鍵問題。根據外媒報道,至少有8名保守黨成員宣佈競選,包括包括現任外交大臣傑瑞米·亨特、國際發展大臣羅瑞·斯圖亞特、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環境大臣邁克爾·戈夫、前議會下院領袖安德烈婭·利德索姆、前外長鮑里斯等人。
而鮑里斯毫無疑問是是最大熱門,根據博彩公司押注顯示,鮑里斯贏得首相之位的機率高達40%,其他候選人最高不過14%左右。而且鮑里斯的政見也比較適合在危機之秋,接替特蕾莎梅收拾脫歐的爛攤子,主要在於兩點:
一、鮑里斯是2016年英國脫歐運動的代言人,在英國脫歐派中有較強的影響力,有助於彌和軟脫歐和硬脫歐之間的分歧,使英國議會透過一份可以接受的脫歐協議。
二、鮑里斯有豐富的外交經驗,熟知歐盟事務以及行事風格,有助於在脫歐問題上,與歐盟進行更加符合英國利益的交涉。特別是關係到脫歐的終重點,譬如愛爾蘭邊境問題,以及蘇格蘭獨立問題等,鮑里斯外交經驗有助於英國做出更有利的選擇。
所以,於內於外,前外長鮑里斯確實是一個比較合適的人選。而且鮑里斯的立場比較強硬,曾經在公開場合上表態會推動英國脫歐事宜,無論是有協議或者無協議。加之在伊朗問題上,英國與德法兩國步調一致的抵制美國製裁伊朗,特朗普也需要英國與歐盟的關係程分裂狀態,故鮑里斯當選可以說有不小的助力。
但是,鮑里斯當選很難說是英國之幸。在脫歐問題上,英國的分歧過於嚴重,鮑里斯即使有能力彌和脫歐派的矛盾強行透過協議,但是對於留歐派以及脫歐後引發的獨立勢力,並沒有多大的勝算。所以,鮑里斯無論以何種條件脫歐,都會使英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陷入嚴重的內政危機。
這一點特蕾莎梅並非不知道,所以,才在最近的脫歐協議中,加上二次公投的選項。雖然再次公投確實打擊了英國幾百年引以為傲制度的自信,也會使英國有一定的分裂,但是至少是擱置了問題,可以等時機成熟再次進行表決,而鮑里斯是真的猛士,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
故鮑里斯上臺推動脫歐後,勢必會繼續推動英國的去全球化。不過由於英國國力目前已經不是一流,必須需要一個寬泛的市場,與美國跨大西洋自貿協定會是重中之重,但是這一點在佩洛西的談話中,與北愛和平協定有直接關係。
所以,鮑里斯上任,對於英國脫歐可能有一定的幫助,但是不能說是穩操勝券,即使是成功脫歐,未來英國也將面臨嚴重的問題。當然,美國並不希望歐洲戰略支點英國出現重大危機,在6月3日,特朗普對英國進行了首次訪問,除了為伊朗局勢之外,更多的將會是美國將會為英國順利脫歐,付出什麼價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