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董事燴

    對於蘇聯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糧食安全顯然是頭等大事,特別是在二戰之後,蘇聯的農業發展長期停滯,因此主持烏克蘭工作的赫魯曉夫也一直很關心農業的問題。

    1949年,赫魯曉夫採用“方形穴播法”,讓烏克蘭農民一次性擴種了200萬公頃的玉米,結果,烏克蘭玉米大豐收,從這時起,玉米開始在赫魯曉夫的心中佔據了重要地位,“解決糧食問題,非玉米莫屬!”

    這一年年底,赫魯曉夫開始進入中央,並逐步到達了權力的頂峰,而在這期間,推廣玉米的種植一直是赫魯曉夫的心願。起初,赫魯曉夫在自己家的菜園子裡面進行了兩次玉米種植實驗,都取得了成功,隨後他又在附近的農莊裡推廣玉米種植,甚至使一個落後的農莊成為了全國的典型!這一連串的成果衝昏了赫魯曉夫的頭腦,使他陷入了一種“狂熱”之中。

    1953年,赫魯曉夫成為了蘇聯第一人,他推廣玉米的腳步開始加快。1955年,赫魯曉夫在一次講話中指出了推廣玉米種植的好處。他說“玉米之可貴在於,既可以補充穀物來源,又可以用它的秸稈得到很好的青貯飼料...不增產玉米,要保證急劇增加肉類牛奶的產量,那是不可思議的。”於是,玉米運動在蘇聯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為了推廣玉米種植,赫魯曉夫命令科研人員設計了大規模種植玉米的機械化裝置,還改進了玉米的品種、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玉米研究所,農業部還發行了一本名為《玉米》的科學雜誌;在行政方面,他命人規劃建立了儲存玉米的新糧倉、制定了用青飼料餵養牲畜的辦法,並要求全國不斷擴大玉米種植面積。為了配合日益增加的玉米產量,讓蘇聯人民喜歡玉米,赫魯曉夫在莫斯科的展覽館裡開闢了一個玉米展廳、食品生產部門增加了用玉米制作的食品種類、還在莫斯科開設了一家命名為“玉米”的專門的食品商店。

    1959年,赫魯曉夫訪美,在關注美國玉米種植多年後,他有機會親自領略美國廣袤的農場、一望無際的玉米田地。這使赫魯曉夫更加振奮,也使他進一步下定決心推廣玉米種植。1960年,蘇聯玉米播種面積達到2800公頃,1962年又擴大到3700公頃。

    其實,玉米這種種植物相對來說是比較挑環境的,一般也要滿足這兩點,第一點就是一定要保證水分的供給,不僅在幼芽的時候需要保證水分的供給,在生長期間也是要有足夠的水分才能正常生長的,這樣才能保證玉米的產量達到最大化。

    第二點玉米對溫度也是有嚴格的要求,它們對於溫度的反應特別的靈敏,如果溫度過高,可能不易存活,如果要玉米正常發芽的話,溫度要控制在10攝氏度左右,而20攝氏度玉米的發芽期是最快的。

    但是我們都知道,前蘇聯是位於高緯度地區,溫度相對來說偏低,三月份差不多是在零度左右,這個溫度是不適合玉米的生長的。而赫魯曉夫盲目的推廣玉米種植,卻沒有重視自然條件的因素,因此,玉米種植的推廣遭遇了挫折。

    可是,赫魯曉夫卻不這麼看。在一次關於玉米種植的討論中,他對周圍人說“在那些沒有長出玉米的地方,存在著不能促使它生長的‘因素’,這一‘因素’應當在領導幹部中尋找……應當撤換那些本身使玉米這種作物乾旱枯萎、但卻沒有為它恢復生機提供機會的領導者。”

    結果大家可想而知,違背自然規律最後只能被打臉了,這場大規模的玉米種植失敗了,並沒有改善蘇聯的經濟面貌,反而導致了經濟的進一步蕭條,所以赫魯曉夫被大家取了個外號,叫做“玉米曉夫”,

  • 2 # 大獅

    赫魯曉夫不只是“玉米大師”,他還有著“玉米機”、“玉米狂魔”之稱。那麼這個綽號是怎麼來的呢?這需要從1963年倒敘說起。

    那一年,赫魯曉夫進入了改革後期,不過蘇聯的糧食問題出現了狀況,進入了糧食危機狀態,這導致蘇聯不得不進口西方的糧食。為何地廣人稀的蘇聯會出現這種局面,理論上這麼多的土地要養活這點人口富富有餘,可偏偏糧食就不夠吃了。

    造成這個原因形成的主要負責人就是赫魯曉夫同志,而造成這個局面的,也正是他的“玉米運動”。

    赫魯曉夫十分迷信所謂的“美國式道路”,在1955年蘇共中央一月全會上,他發表了《關於增加許墨也產品生產》的演講報告,大力鼓吹美國用擴大玉米種植來增加畜牧業發展的經驗。為此他派出考察團出訪美國,目的就是為了學習美國的玉米種植和發展經驗。

    考察團在美國衣阿華州的玉米帶進行考察,結果遇到了位於此地的大農場主羅威爾.佳斯特。佳斯特遊說考察團參觀自己的農場,並且將玉米種植的好處說的天花亂墜,其實佳斯特心中的小算盤打的很響,他是想將自己從玉米賣給蘇聯人。令佳斯特高興的是,他的小算盤終於打響,不但賣了4500噸玉米種子給蘇聯,而且自己還成了赫魯曉夫的座上賓。赫魯曉夫讓其在蘇聯進行演講,為自己的玉米發展計劃打口號。

    為了更瞭解玉米的好處,赫魯曉夫還親自到了一趟美國,這一次艾森豪威爾帶他親自參觀玉米種植農場,赫魯曉夫被金黃色的玉米棒子吸引的興奮不已,他讓人制作了紀錄片,在美國和蘇聯播出,寄希望於讓世人看一看美華人可以做的,他也可以,他要趕超美國。為此,一場轟轟烈烈的“玉米運動”開始了。

    不過事出人為,強力推行玉米種植的結果並不理想,因為玉米這種農作物比不太適合在蘇聯的土地上種植,因為光照不足,玉米不能接穗,這造成了產量不高,其經濟效益要比其他飼料作物差很多。而且過渡的擴大玉米種植造成了冬小麥種植面積的減少,嚴重影響了穀物的增產。最終,赫魯曉夫的玉米種植計劃嚴重受挫。這一切還造成了30億美元的損失。

    而因為過渡鼓吹和迎合他的玉米種植計劃,出現了嚴重的虛假指標。最終嚴重的糧食危機出現了,為了因對糧食危機,大量牲畜被宰殺用以充當糧食,但依舊不能解決問題。最終還需要花大價錢購買歐美的糧食來填補空虛,這正應了那句“偷雞不成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盲目自信,只會讓自己吃虧。

  • 3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赫魯曉夫的確對玉米“愛的深沉”,直到他生命中最後一刻。

    1971年9月6日,已經“被退休”多年的赫魯曉夫心臟病復發,在去醫院的路上,汽車駛過一片玉米地時,他還不停的唸叨著:“種得稀一點,收可以收穫多一點。” 5天后,赫魯曉夫黯然辭世。

    (下圖,赫魯曉夫親自上陣,當男一號,拍攝的玉米宣傳片 。全程以說唱的形式,配合各種滑稽動作,演的非常賣力,效果很自然,一看就是對玉米真心熱愛。感興趣的話,可以去彈幕網上看看。)礦工出身的赫魯曉夫上臺後,在宣佈斯大林為“暴君和人民的奴役者”的同時,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全方位改革。

    改革很多都是圍繞民生和權力下放開展的。這期間,輕工業得到發展,商店裡的商品雖不能說琳琅滿目,卻也能滿足基本生活;緩和了與西方關係,文學藝術界也迎來了一絲新生機;工廠有了一定自主權;同時實行新的農產品收購制度,讓農民在物質刺激下更賣力氣的幹活。

    的確,在冷戰愈演愈烈的時代,連飽飯都吃不上的蘇聯人民拿什麼抵禦西方的花花世界?

    所以,這些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多快好省”的趕緊讓蘇聯各族人民都吃上“飽飯”。

    一提到農村,農業,赫魯曉夫可以稱得上是專家級人物。之前在烏克蘭當一把手的時候,就把農業搞得很出色。尤其是結合烏克蘭農民的耕種經驗,創新出的“方形穴播法”,在烏克蘭其他作物收成慘淡之時,玉米取得了大豐收,為赫魯曉夫的仕途增色不少,被稱為政治局裡面的“農學家”。

    因此,赫魯曉夫對玉米,那絕對是“真愛”。

    此時,為了讓蘇聯人民趕緊吃上“飽飯”,自己多出政績,赫魯曉夫又一次把寶壓在了玉米身上。

    吃“飽飯”具體來看,包括了糧食和各種肉類、農副產品。而玉米,恰恰可以一條龍的解決喂牲口、禽類的飼料(下圖,喂進去的是玉米,出來的是牛肉罐頭),還有人類的糧食、副食(詳細功能做法可參考開頭提及的赫魯曉夫主演的宣傳片)。

    不過,赫魯曉夫也不是腦袋一根筋,他也考慮過,烏克蘭本來就被譽為“歐洲糧倉”,玉米收成好,並不代表廣袤的蘇聯大地都能有好收成。

    於是,他在氣候條件要差很多的莫斯科自家田園種植過兩次,並讓周邊農莊也進行了試種,來驗證種植玉米的可實施性。結果,收成都很喜人。

    一系列的成功試驗讓赫魯曉夫見識到了玉米的神奇魔力:產量高,不嬌氣,牲畜易接受,多數老百姓也愛吃,有了玉米簡直就等於有了肉——蛋——奶。於是,1953年9月的中央全會上, 赫魯曉夫就正式提出了大面積播種玉米的議案。自此,種玉米上升為了蘇聯的“國策”。

    赫魯曉夫除了在政策上大力支援以外,還四處奔波,監督考察、進行指導,並對種植玉米的農莊嘉給與物質和精神上的“重賞”。

    在他的全力督促下,到了50年代末,蘇聯廣袤的土地上,將近1/6的播種面積種的是玉米。1959年,玉米在蘇聯取得了罕見的大豐收。

    也正是這一年,赫魯曉夫應艾森豪威爾總統邀請,去美國“開了一次眼”。在訪問中,他特地參觀了以種植玉米而文明的加斯特農場。親眼目睹了玉米的豐收盛況,還獲得了用青秸稈餵養牲口的新知識。他稱讚了這位美華人的做法:“應該相信加斯特, 他是資本家, 不經過精打細算是不會幹的”。此番經歷,讓赫魯曉夫更加堅定了種玉米的信念。雖然,也有不少明白人也多次提出過,之前的成功都是在蘇聯西部、南部地區或者遠東的黑土地上試驗的;美國那邊玉米的豐收跟人家的緯度底,氣候溫和有關....

    然而,被豐收衝昏了頭腦的赫魯曉夫對此根本沒放在心上,從1954年開始,赫魯曉夫不斷的號召蘇聯的廣大知識青年去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開荒”,來實現玉米強國的偉大理想。

    結果第一年,就有10萬城市青年為了理想,自願奔赴西伯利亞墾荒(似曾相識的感覺哦)。

    真是風水輪流轉,斯大林時期,流放到西伯利亞挖土豆、哈薩克摘棉花的,都是“持異端政見者”、“反動文人”和“反革命家屬”;到了這個新時代,廣大城市知識青年竟然自願去西伯利亞種玉米。

    的確,墾荒運動在初期取得了明顯成果。到了1958年,墾荒區共收穫穀物5850萬噸,佔當年全蘇糧食總產量的40%以上,形式一片大好。這麼發展下去,別說吃上“飽飯”,就是肉產品的人均佔有量趕英超美,貌似也不遠了。

    妥妥的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典範”。然而,由於墾殖方法不當,不管不顧的只求產出,不注意環境和土地休養,風沙侵蝕接踵而至。1960年中亞地區就出現了大規模的黑風暴,僅哈薩克新墾區農田就被毀約20萬平方公里,連千里之外的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塵霧迷漫。

    西伯利亞地區的玉米就更甭提了,在凍土上種植原產於亞熱帶和熱帶的玉米,本身就如同科幻小說一般,所以產量一直低迷。然而,此時,連白令海峽的西面,北極圈內的楚科奇半島(下圖)都飄揚著玉米穗。

    而且,蘇聯本身又缺乏種植玉米必備的化肥。

    結果,到了1960年代,無論是作穀物的玉米, 還是作飼料的秸稈,都要比預期的單位面積產量低得多,甚至出現整片的植株根本結不出棒子的現象。幾十萬人,用了數年,費了大勁也沒能在凍得像鐵板一樣的西伯利亞苔原帶的荒地上種活幾株玉米。

    明明是客觀環境限制,但到了赫魯曉夫手裡,都給定義成了“思想問題”。把玉米不結棒子的現象統統解釋成了“領導幹部的思想意識不到位”,“政治覺悟有待提高”。

    緊接著,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後期,赫魯曉夫“認慫”的表現,讓諸多社會主義陣營的小弟們對蘇聯實力產生了質疑,蘇聯國際聲譽大受影響。同時,種玉米的鬧劇也削弱了他的個人威望,曾經的“農學家”變成了被私下裡恥笑的“古古魯沙”(俄文“玉米棒子”)。

    加之,赫魯曉夫在各種場合多次表態——要以身作則,廢除蘇聯領導幹部終身制,自己要在“幾年後退休”的言論,可是急壞了那些貪戀權貴的蘇聯高層。於是,他們開始謀劃,要趕在赫魯曉夫自己主動“退休”之前廢掉他,以免真開了“廢除蘇聯領導幹部終身制”的先河,以後就不好整了。

    (實際上看,近一百年來,毛熊的領導人裡面,只有葉利欽是真正主動退休的)

    1964年10月14日,正在黑海度假的赫魯曉夫遭遇政變,被他親自培養提拔的勃列日涅夫同志趕下了臺。自此,蘇聯開啟了“老人政治”時代。

  • 4 # 薩沙

    這是赫魯曉夫歷史上的一個大笑話。

    正常一個人只是在某個領域內比較擅長,絕對不可能是全才。

    赫魯曉夫是個優秀的政治,也算是個還湊合的軍事家,但絕對不是什麼優秀的農學家。

    術業有專攻,自認為無所不能,外行領導內行,最終一定會栽大跟頭。

    就比如兩伊戰爭初期,薩達姆自認為是軍事奇才,親自指揮伊拉克空軍作戰。

    結果,伊拉克空軍被伊朗空軍殺得落花流水。

    到薩達姆厭倦指揮以後,伊拉克空軍才逐步有了起色。

    赫魯曉夫的玉米運動也是一樣。

    說白了,這事就是赫魯曉夫胡來。

    早在戰後,赫魯曉夫擔任烏克蘭第一黨委書記。

    當時正好是戰後的烏克蘭大饑荒,餓死了很多人,地方上甚至人吃人。

    說起來,這個赫禿還是非常有人性的。儘管被斯大林幾次臭罵甚至調離烏克蘭,但赫魯曉夫仍然要求降低烏克蘭的糧食徵收總量,並且給每個烏克蘭人提供必要的口糧。

    這個行為,拯救了很多烏克蘭人。

    自然,不能一味等著別人來救命。

    期間,赫魯曉夫試著增加烏克蘭的玉米種植數量,結果大獲成功。

    烏克蘭的氣候,非常適合玉米的種植,玉米產量驚人。

    到了斯大林去世以後,50年代赫魯曉夫開始主政。

    因為斯大林時期重視重工業,忽視農業生產,導致蘇聯糧食產量還不如沙俄時期。

    赫魯曉夫認為單純靠提高小麥、黑麥等傳統作物產量,幅度有限。

    在訪問了美國以後,赫魯曉夫看到了該國無邊無際的玉米田。當時美國總統介紹,一個大農場的玉米,就能輕鬆養活幾千人。

    赫魯曉夫回國以後,開始宣傳種植玉米。

    正常來說,這應該是讓農業學家去研究,給出具體的可行性報告。

    但赫魯曉夫就搞笑的在自己家附近(莫斯科)的1個農莊試著種植了玉米。

    因為是總書記的玉米田,農民們特別重視,差點就不睡覺守著了。

    這樣一來,這片玉米田大豐收。

    赫魯曉夫由此判斷,連莫斯科附近都可以種植玉米(莫斯科冬季很冷),蘇聯大部分領土也應該都可以。

    於是,赫魯曉夫開始在全國推行玉米種植,根本不顧農學家的建議。

    1953年,蘇聯玉米種植面積僅350萬公頃,在赫魯曉夫的大力推動下,到1955年,玉米的種植面積已達約1800萬公頃。

    其實,蘇聯很多地方比如地域廣大的西伯利亞,根本就不適合種植玉米,產量極低。

    但下面拍馬屁的官員很多,紛紛虛報產量。

    結果赫魯曉夫認為玉米大豐收,喜出望外,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種植面積達到2800萬公頃。

    事實上,歷史資料記載:不少地方農民播種的玉米一無所獲。這不僅無法為牲畜提供充足的飼料,而且由於玉米的種植擠掉了其他作物,連人的口糧都受到威脅。而以玉米秸稈作青貯飼料,比蘇聯傳統的青貯飼料三葉草、牧場草等成本高出兩倍多。

    等到赫魯曉夫發現,玉米已經種植了好幾年了,最終草草收場。

    赫魯曉夫憤怒的追查責任,結果呢?

    歷史資料記載:梁贊州的黨委書記為了迎合他的畜牧業要趕超美國的壯志,虛報指標,為此梁贊州所有的牲畜都送去屠宰,並且在全國採購肉來完成任務,還是遠遠完不成指標。欺詐敗露,該黨委書記自殺。

    由此,玉米全國推廣被中止了,但已經損害到了蘇聯的農業發展,好在不是非常嚴重。

    這事成為笑柄,赫魯曉夫也得到了一個 玉米棒子 的外號。自然,只有他1964年下臺以後,老百姓才敢這麼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拿土耳其無可奈何?為何說北約根本不可能開除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