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古奕叢譚

    一,會資金管理,能應對市場變化及時轉身,止盈止損得力。二,會趨勢,能跟隨價格的漲跌做出正確的應對。三,半倉即滿倉。四,日內交易不管盈虧,當日收盤必須平倉。

  • 2 # 紫砂傳

    做農產品期貨,與工業產品和大宗原材料商品期貨,有一定的區別和共性。農產品期貨有它獨特的執行方式,這也是農產品的生長週期決定的。

    他們的共性在於:所有的期貨都有生產供應高峰期,低谷期,在期貨市場上,就會形成價格上漲和價格下跌的波峰波谷。所謂的生產者供應商以及購買者,根據價格上漲和下跌調整生產供應。作為市場期貨投資者,要去善於發現期貨商品的波谷上漲和下跌的規律。從而順應市場獲得盈利。

    然而,農產品期貨與其他產品的期貨,也有不同的地方,農產品期貨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更大一些。

    就像今年的蘋果期貨,就是一個受自然災害影響而暴漲的典型事例。今年的蘋果產區在去年的基礎上並未大幅減少,果農投入積極性以未降低,人們的購買力已未出現大的增長。在清明節前後受到一次大霜凍降溫的影響,影響蘋果開花掛果,在許多蘋果產區減產率達到30%到70%以上,這就給蘋果期貨市場上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於是,蘋果期貨從6000元/噸的價格暴漲到12,000元/噸的價格。成為了今年農產品中的明星期貨產品。其實,從國外進口價格也很高,因為受保鮮運輸成本的影響,對國內的蘋果價格形成不了衝擊,致使蘋果期貨價格一直在高位震盪執行,並未形成快速下跌趨勢。

    另一個農產品期貨的案例就是今年的豆粕行情。由於中國與美國進行貿易戰,每年中國70%以上的大豆從美國進口,貿易戰實施以後我們提高了進口關稅限制從美國進口大豆,給期貨市場做多投資人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但是大豆在全世界範圍內產出並未減少,反而在美國、墨西哥主產大豆區今年獲得了豐收,美國的大豆也從其他國家繞道進入中國市場,再加上貿易戰緩和,就出現了豆粕行情形成快速小幅上漲後又大幅下跌的趨勢。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農產品的特殊性。但農產品產量大幅提高獲得豐收時也是價格下跌的趨勢。棉花期貨、小麥期貨、玉米期貨,以及以後上市的生豬期貨都具有這種週期性的巨大變化。所以說,要想在農產品期貨上獲得大收益,必須去洞悉農產品的生命週期,才會贏得未來。

    編輯

  • 3 # 周培源

    我覺得商品期貨裡面,農產品應該是比較好做的。農產品有著明顯的生長季節性,比如玉米、大豆、小麥等。它最大的特徵就是生產週期比較短,而且消耗的速度比較快,我們所說的衣食住行,其實最基本的應該還是飲食的問題。

    實際上,即便是不做期貨的人,也大概都知道農產品一類的作物規律。農產品在豐收的時候價格會便宜,在欠收的時候價格會上漲,在受災的時候會飛漲,老百姓沒有存糧,若是再買不起就會餓肚子,社會就容易動盪。因此我們對農業這塊兒的關注是重中之重。

    我們做期貨交易,所要關注的重心,無非是要在作物規律上更加深化一些。為什麼我們古代的農業比起其它國家和地區要發達?為什麼我們能創造出強有力、延綿不斷的文明?主要還是我們強調精耕細作,在靠天吃飯的同時,也講究農時,也注重灌溉、施肥等,總結起來我們是講究規律的,講究道理的。一個不做期貨的只知道豐收會下跌,減產會上漲。這是生活常識,但我們做交易的要這麼認為嗎?當然不能!我之前說過要反對本本主義,沒有什麼東西是寫在紙上一層不變的。

    我舉個例子。今年的玉米大豐收了,玉米後期一定會下跌嗎?如果你從供需的角度來看,價格下跌沒毛病。但我這裡要強調的是供需不是絕對的,它是會隨著時間的變化發生轉變的。我們現在來看是供大於求沒有錯,但我們要知道玉米主要是用在哪些地方?比如說養殖生豬,那麼是不是就要研究一下生豬的週期?研究一下中國每年大概會生產多少生豬?小豬長成大豬要消耗多少飼料?飼料裡面玉米的比重佔到多少?我們國家每年生產的玉米有多少,去年的庫存還剩下多少,今年預計會生產出多少玉米?這麼一系列的問題下來,我想大家應該知道從哪些方面去研究了吧?

    有人會問,是不是我把這些研究透了,就一定能做好期貨交易了?這個我不敢保證,我只能說你把這些研究透,至少做交易不會太盲目,在大的方向上至少不能出現問題,或者說不會南轅北轍。期貨交易不同於現貨買賣,我們購買玉米屯糧,等著價格上漲即可。但期貨交易卻不是這樣,我們只是買了一張合約,合約是有時間的,如果到了時間沒有上漲,那麼我們就賺不到錢,甚至會因為進的位置不好,最終發現是虧錢的。

    我說到這裡,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一個問題。我從開始到現在一直沒有談到進口的事情,這是一個很關鍵的方面,古代交通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很少去國外進口糧食,糧價通常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糧食價Grand SantaFe低,國家越是強盛,社會越是繁榮。因為我舉的例子因為是玉米,我們國家可能自己生產的玉米足夠使用,進口只是少量的,不像大豆那樣有將80%的依賴進口。那麼同樣分析玉米,算上剛才說的,玉米是否存在進口的情況?如果需要進口,每年進口的資料大概在哪個範圍,從哪個國家進口的。再比如棉花,我們主要的棉花生產在新疆,黃淮平原和長江沿線,當然其它地方也是有的。我們國家之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種植國(印度近些年已經趕超了中國),自己生產的棉花足夠了,棉花紡成棉紗,再做成衣物。是不是我們就自給自足了,不需要從國外進口了?

    事實上並非如此!以棉紗為例,我們國家的棉紗主要是從越南進口的,而我們都知道越南是不生產棉花的,那麼它的棉花從哪裡來的?答案只能是進口!或許是我們新疆的長絨棉,或許是美國佐治亞州的棉花,也可能是來自印度和埃及。在棉花沒有紡成紗之前,我們或許還能分辨出來,這是亞洲棉,這是非洲棉,這叫細絨棉,那是長絨棉。但紡成紗之後,我們還能分辨出來嗎?分辨不出來了,你說這是進口的,還是中國產的,我也不知道,沒有辦法分辨。因此,我們在考慮和分析問題的時候,就不能太單一,而是站在全球化的基礎上去看待這個問題,各種可能出現的天氣、運輸、關稅、生產成本、電力費用等等,都是要考慮在內的。當然它的源頭還是在上升到我們

    最後我要說明的一點是,農產品不像工業品那樣週期很長,而且很難去有效控制產量的問題。工業品出現過剩,我們可以停工不生產,或者有意識的去控制產量。但農產品種到地裡,你能忍心阻止不讓它那麼多糧食?有人說我減少種植面積,但如果這是口糧或者是必須要用到的呢?對國家和人民來講,糧食當然是越多越好,哪怕是吃不完,但也不能不夠。工業品還能存放幾年,但是相當部分農副產品則不行,保管不當很容易出現黴變,影響農產品質量。像雞蛋、白糖、蘋果等存放週期很短,白糖若是融化了連個編織袋的錢都不值。當然白糖不算是農產品,只能說具備農產品屬性,畢竟它的原材料是由甘蔗和甜菜。

    農產品的生產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在做期貨分析問題的時候,最初的出發點還是應該從我們切身感受到的生活開始。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們隨著時代的改變,衣食住行也發生著變化。比如我們買衣服,上世紀末可能我們過年才買新衣服,但現在可能過不兩週就買新的,很多衣服並不是穿破了才不穿的,而是因為不時尚不流行了。那麼是不是所有的衣服都是棉製品,那可不一定,也可能是滌綸,當然也可能是塑膠!

  • 4 # 使用者364626327906855

    做期貨農產品需要注意什麼?

    農產品的需求相對穩定,而供給彈性較大,經常會受到天氣的影響而減產,所以做農產品期貨需要對一些天氣現象有所瞭解。 經常容易受到天氣影響的農產品主要包括棕櫚、橡膠、白糖、大豆,當然今年棉花和蘋果也受到天氣的影響,但今天我主要想介紹一些前4個品種是如何受天氣的影響的。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

    之所以介紹棕櫚、橡膠、白糖、大豆,主要是因為棕櫚和橡膠主產地在東南亞地區,位於太平洋西部;原糖和大豆主產地在南美巴西地區,位於太平洋東部,而厄爾尼諾現象就是因為太平洋信風帶和氣流的反常變化導致的。所以我們主要來了解一下厄爾尼諾現象。

    我們都知道,海面受到太陽的照射,所以水溫相對高一些,而水下溫度相對低一些。在正常情況下,太平洋在信風帶的作用下,海洋洋流是從東向西流動的,即海洋表層的暖流向太平洋西部流動,而深沉低溫的寒流向上補充填充流失的暖流,並向太平洋東部流動。很多魚都是在深水區,所以喜歡寒性,也正因如此,太平洋正常的洋流流動,讓位於太平洋東岸的秘魯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因為洋流的流動使得寒流流向秘魯,而喜歡寒性的魚類也隨著寒流游到了秘魯,這是秘魯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主要原因。

    然而,當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時,太平洋上的洋流發生了逆轉,即表層的暖流流向了太平洋東部,而深層的寒流上移並流向了太平洋西部,從而使得太平洋東西兩岸的天氣都發生了與正常情況相反的情況。我們可以利用地理知識和物理知識來判斷一下,當發生厄爾尼諾現象之後,太平洋東西兩岸的氣候變化。

    學過初中物理,我們都知道,氣壓與溫度的關係,當溫度升高時,氣體的密度會降低,所以氣壓會降低;反之,當溫度降低時,氣體的密度會上升,所以氣壓會上升。當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時,太平洋東部地區,由正常情況下的寒流變成了暖流,空氣溫度上升,氣壓下降,空氣上升遇冷液化凝結成水蒸氣,從而形成降雨,所以厄爾尼諾容易給太平洋東部的南美地區帶來暴雨。

    相反,當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時,太平洋西部地區,由於正常情況下的暖流變成了寒流,空氣溫度下降,氣壓上升,空氣中的水蒸氣都被吸附並無法上升預冷液化形成降雨,從容變得異常乾旱,所以厄爾尼諾容易給太平洋西部的東南亞地區帶來乾旱。

    農產品期貨的催化劑

    天氣因素無疑是農產品期貨的催化劑,因為需求端幾乎沒有什麼可以炒作的熱點,只是按照庫存的變化情況來進行交易;而供應端由於天氣的影響,往往會導致產量變化很大,所以天氣歷來都是農產品期貨最主要的炒作熱點。

    即使是一些供應過剩,庫存偏高的品種,遇到了異常天氣的影響,也會因為炒作而大幅上漲;對於那些週期性明顯的農產品,尤其是處於減產週期的農產品,再發生異常天氣的影響,價格往往容易爆炸,需要注意這樣的機會。

  • 5 # 山山而川丶山山而川

    做期貨農產品需要注意什麼?

    一、靠天吃飯

    與其他商品相比,農產品的需求相對而言更加穩定,但供給的波動卻十分劇烈,天氣的變化往往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上文也說到,農業風險很大,而最大的風險正是來自天氣。因此,要把握農產品價格的走勢,很多時候都需要研究天氣變化。

    其中,最令人關注的莫過於厄爾尼諾現象。從歷史上看,當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時,南美地區往往會受到暴雨洪澇的襲擊,而東南亞等國家通常會遭遇乾旱,這些極端天氣都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從而推高農產品期貨的價格,對農產品市場的影響甚至能持續一到兩年的時間。

    除了受影響最嚴重的棕櫚油以外,在國內農產品期貨當中,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則是棉花、白糖、大豆等農產品。

    白糖

    在太平洋的東西兩岸各有一個白糖生產大國——巴西和印度。厄爾尼諾現象來臨之際,東部的巴西會遭遇暴雨,西部的印度會迎來乾旱。乾旱會導致甘蔗含糖量降低,導致白糖大幅減產;而雨水充沛雖然利於甘蔗生長,但對產量的促進作用卻不明顯,過量的降水可能還會導致收割延遲以及糖含量降低。因此,總體而言,乾旱地區的減產幅度大於其他地區的增產幅度,就會引起白糖的減產。

    棉花

    棉花種植週期較長,在不同生長時期對溫度和水分的要求都不相同,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會覆蓋其生長週期。當厄爾尼諾達到超強級別時,全球棉花產量會明顯減少。作為全球棉花最大生產國,印度的乾旱和季風不足會影響棉花的播種;美國南部的低溫多雨同樣不利於棉花的生長。不過,中等級別的厄爾尼諾事件對產量的具體影響方向並不明確和顯著。

    大豆

    通常在發生厄爾尼諾時,南美大豆處在開花結莢期,對雨水的需求旺盛。厄爾尼諾可以促進南美洲主要產地的降雨,利於大豆的生長,會增加南美大豆的產量。南美農業專家Michael Cordonnier曾經統計過,在過去44年裡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年份中,有70%的時間大豆單產高於平均水平;而在沒有出現厄爾尼諾的年份裡,大豆單產只有30%的時間高於平均水平。

    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之後,拉尼娜現象通常會隨之而來,雖然破壞力不如厄爾尼諾,但嚴重時也會引發洪澇、乾旱等極端天氣。此時,南美地區低溫多雨,影響大豆的開花和灌漿。歷史資料顯示,拉尼娜發生時,該年份的大豆產量多出現下降,進而利多價格。

    油菜籽

    目前,全球油菜籽的主要生產地區為中國、歐洲、加拿大和澳洲,不同地區的種植週期均不相同。要注意的是,不同月份發生的拉尼娜現象會對不同地區的菜籽種植進度和收割進度產生影響。

    就中國而言,長江流域的種植週期為9月至次年5月,拉尼娜現象會導致中國出現冷冬熱夏、降水分佈不均的天氣狀況,特別是南方冬季的雪災,通常會降低產量。

    對於市場參與者而言,要注意的是,天氣炒作行情來去極快,在大量資金的博弈之下,行情會出現劇烈的波動。另外,天氣炒作通常是基於對未來產量下降的預期而走出來的行情。當出現比較官方或真實的產量預估時,容易出現“買預期賣事實”的規律,價格出現明顯的回撥。

    二、聽聽政策的話

    除了天氣以外,國家政策也會對農產品的價格產生顯著的影響。農業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無須多說,但農民的收入不高,且容易受到天災的影響。因此,許多國家會向農民提供補助,保障其收入和國內農產品的供應。

    農業生產支援政策

    目前而言,國家通常透過種糧直接補貼、農資綜合直接補貼、糧種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這幾種方式直接對農民進行補貼。另外還會有一類技術改進政策,保障農產品種植面積和產量目標,這對農產品的供需格局都會帶來劇烈的影響。

    就長期而言,這類政策會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因此相對來說是利空的。但由於缺什麼補什麼的特點,政策的出臺說明之前有了缺口,因此從短期來看偏向利多。

    為了保護農民利益、保障糧食市場供應,補助、支援是一方面,糧食價格調控則是另一方面。目前國內調控農產品價格的一個方法是直接限制價格範圍,不能高於一個價格,也不能低於一個價格;對於小麥和水稻這兩種主要糧食而言,市場上就有一個最低收購價。

    收儲放儲的政策效應需要一個過程,當價格調整到一定階段才會掉頭轉向。比如,剛開始放儲的時候,市場接收到的可能是缺少供應的訊號,尤其在市場亢奮的時候,放儲可能還會成為觸發價格上漲的又一個因素。因此,我們還要看調控的力度(即放儲量、收儲量)能否支撐價格。如今、大豆、玉米的收儲制度已經取消,改為生產者補貼,價格完全由市場而定,將更多地反映出供需基本面的狀況。

    三、品種間相關性

    更值得注意的風險是,農產品的替代品對其需求的影響很大,因此會受到替代品價格和產量的影響。對於油脂油料一類的農產品而言,品種間相關性較強,價格相互影響很大,其中就存在著這種替代效應。

    比如豆油、棕櫚油、菜油這三種主要食用油脂,消費量佔國內油脂總消費量的80%以上。在一般情況下,這三者都會處在穩定的價格區間內,菜油最貴,豆油次之,棕櫚油最便宜。在中國產油菜籽2008-015年持續收儲的時候,豆油和棕櫚油則因政策影響的力度較小而獲得了更多市場資金的青睞。

    當然,這種替代效應也是有限的。目前中國棕櫚油與豆油消費能夠發生替代的領域主要是烹調及烘焙領域,比例佔食用棕櫚油消費的50%-60%,其餘的部分則為剛性需求。

    在這種替代性的作用下,三者期貨的價格走勢高度相關。曾經有分析師計算了這三大油脂及其相關品種過去10年主力合約日收盤價的相關係數後發現,他們兩兩之間的相關性均高達0.95或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些食物分開吃沒事,混在一起吃就不健康了,你知道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