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燕過紫禁城

    這是兩個發生在唐朝安史之亂時,關於忠義死節之臣的歷史典故。簡單介紹如下:

    張睢陽齒

    張巡,唐中期名臣、守將。安史之亂時(公元756年),真源令張巡與睢陽太守許遠,在江淮要衝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一帶),面對亂軍十餘萬人的進攻,死守睢陽。唐軍兵力最多時7000左右,前後400餘戰,消滅叛軍12萬人,極其慘烈地堅守10月。雖然最終城破,卻為唐軍的反撲贏得了寶貴時間,是為“睢陽保衛戰”。

    睢陽保衛戰最終以城破而告終。張巡被俘,敵將尹子琦說:“你每次督戰時,大聲呼喊,眼眶破裂流血,牙齒都咬碎了,何至於如此?”張巡怒罵,敵人用刀撬開他的嘴,發現只剩三、四顆牙齒了。

    這就是“張睢陽齒”的典故。

    顏常山舌

    顏杲(gǎo)卿,唐朝名臣,顏真卿堂兄。同樣在安史之亂時,唐朝常山太守顏杲卿,守常山。面對安祿山軍的圍攻,顏杲卿不屈服,最終史思明破城,顏杲卿被押往洛陽。面對安祿山的責問,顏杲卿說:“我世世代代為唐臣,守忠義,怎麼可能會跟著你這個牧羊羯奴叛亂?”安祿山大怒,割掉顏杲卿的舌頭,最終顏杲卿氣絕身亡。

    這就是“顏常山舌”的典故。

    簡評

    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歷數歷代忠義死節之士。其中提到:“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即表明了自己如同張巡、顏杲卿一樣忠義不屈的氣節與志向。

  • 2 # 秉燭夜談2020

    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兵敗被浮 ,次年押解元大都 。獄中受盡威逼利誘 ,但始終堅貞不屈 ,誓死不降,寫就擲地有聲的《正氣歌》和絕命辭千古流傳 。"為張睢陽齒 ,為顏常山舌"是其中一句 。

    唐安史之亂時期,張巡鎮守雍丘屢與叛軍交戰 ,互有勝負。後奉命南撤至睢陽 ,與睢陽將士共同禦敵。此間 ,剛剛稱帝建國的安祿山眼疾復發 ,視力減退 ,直至完全失明 ,又同時患有疽病 。退居深宮後,性格變的越來越暴虐無常,被太子安慶緒夥同李豬兒嚴莊殺害 。安祿山死後,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琪進攻睢陽 。張巡為鼓舞士氣,"每戰大呼,眥裂血流,齒牙皆碎。"後彈盡糧絕 ,睢陽淪陷 ,張巡被殺 。"尹子琪好奇 ,視之 ,齒之存者不過三四耳 。"

    同為安史之亂時期, 叛軍路經河北正定。常山太守顏杲卿因寡不敵眾被浮後押解洛陽 。安祿山有意招降 ,顏杲卿卻大罵不絕口 ,剁去手腳 ,割其皮肉 ,亦如此 。"祿山怒 ,命鉤斷其舌 ,以致噴血而死 。"

  • 3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張巡守睢陽,我之前已經寫過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如何看待唐朝安史之亂睢陽保衛戰中,張巡死守睢陽,在此過程中吃掉三萬城中百姓?這段史料真實嗎?》。今天我們來講與之並列,一樣氣貫長虹的顏杲(gǎo)卿守常山郡的歷史。

    又是一個三千多字的長回答,看完需要點耐心,不過我保證看完後,你會對安史之亂有個新的認識!

    歷史浩浩湯湯,“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一城一地的堅守得失,未見得能證明城守的偉大。我們要把視角提得更高一點,從更加宏觀的層面來看待一個歷史人物的功過,對張睢陽如此,對顏常山也一樣。

    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手下唐軍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各部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

    當時,唐朝本土已一百餘年未見戰火,承平日久之下兵備廢弛,尤其是今天河北地區,本都是安祿山統轄的範圍,叛軍所經過的州縣望風而降。

    可笑的是,宰相楊國忠得到安祿山反叛的訊息,第一個反應居然是大喜。因為,安祿山是李林甫推薦的邊將,現在安祿山反了,給了楊國忠絕好的口實,藉以徹底根除李林甫的黨羽。

    時任常山太守(河北正定)顏杲卿在叛軍兵鋒之下,不得不攜長史袁履謙出城相迎。安祿山留下顏杲卿子侄為人質,仍命其鎮守常山。

    但歸途中,顏杲卿指著安祿山所賜的衣服,對袁履謙說:“我等焉能穿此賊衣?”

    袁履謙堅聲相應:“願為大人驥尾,碎骨無憾!”

    隨即二人開始暗中聯絡,顏杲卿的堂弟平原(今山東德州陵縣)太守顏真卿,一同謀討安祿山。

    各地紛至沓來的急報,終於讓唐玄宗認識到自己的寵臣安祿山是真的叛變了。惱羞成怒的李隆基挖了李林甫的墳墓,抄沒了他的家產,將其家人全部流放嶺南。

    但抄了李林甫的家,對平息叛亂並不會有什麼作用,他還需要一位能征慣戰之將擊敗叛軍。正在躊躇間,有人報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封常青回京述職。玄宗聞報大喜,緊忙命人招封常青上朝。

    為何玄宗如此看重封常青呢?

    當時邊將之中有四大節度使之稱,安祿山坐鎮東北,實力最為雄厚;排名第二的是,坐鎮河西九曲之地的哥舒翰;其後便是,坐鎮安西、北庭的高仙芝和封常青。這四大節度使都是久經戰陣,從屍山血海中滾出來的老將,此時,封常青在京,玄宗認為足以以為柱石,對抗安祿山的叛軍。

    封常青大概久在邊境領兵,對安祿山和唐朝內部的情況並不瞭解。得知要領兵平叛後,居然在玄宗面前誇下海口:“祿山領兇徒十萬,徑犯中原,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戰。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

    唐玄宗就像是撿到了救命稻草,馬上任命他為范陽、平廬節度使,令其防守洛陽。

    匆匆上任的封常清到達洛陽後,募兵六萬,此時他才真正瞭解到中原兵備的現實。當他開啟兵備庫府驚訝的發現,庫府之中的兵器、防具早已腐壞,中原常備軍卒,空額嚴重,皆以老邁之人充數,而募得的六萬人,都是市井之徒,從未經過訓練。

    就在這種情況下,叛軍已經渡過黃河卷地而來。封常青率部與之交戰,三戰三敗。十二月十二日,洛陽陷落。

    但敗退之中的封常青並沒有喪失鬥志,他與高仙芝匯合後,退守潼關,死死堵住了叛軍西進關中的道路,算是暫時穩定住了戰爭的局面。

    顏杲卿得知洛陽陷落後,擔心叛軍威脅長安,不顧常山軍事貯備不足的現狀,毅然扯起義旗,意圖牽制叛軍兵力,減輕潼關唐軍的壓力,“斷祿山歸路,以緩其西入(潼關)之謀”。

    當時,安祿山派遣李欽湊、高邈率領五千人鎮守土門關(今石家莊市鹿泉區),控制井陘的東口。顏杲卿趁高邈前往幽州未還之機,在郡所宴請李欽湊。

    李欽湊不疑有他,喝的酩酊大醉,被袁履謙砍下腦袋裝入錦盒。剛剛殺了李欽湊,稿城縣尉崔安石報告,高邈回到了蒲城。顏杲卿馬山佈置手下,擒拿高邈。

    第二天一早,高邈到達稿城,崔安石對高邈說;“太守在驛站中備了酒宴等待將軍。”

    等高邈來到驛站門口,未及下馬,便被從馬上直接撲倒在地,捆了起來。

    也就在這天,正巧安祿山的偏將何千年從洛陽來趙郡公幹,走到醴泉驛站,也被顏杲卿事先埋伏的手下生擒。

    顏杲卿起草奏章說明河北義軍的情況,讓自己的兒子安平縣尉顏泉明和內丘令張通幽,將高、何二人和李欽湊的腦袋送往長安。

    但走到太原,張通幽卻壞了顏杲卿的大事。

    原來,張通幽的哥哥張通儒是安祿山身邊的謀臣。張通幽十分擔心,哥哥從賊會禍及家人。當他來到太原後,便暗中去找太原節度王承業,對他說:“此番功勞都是我哥哥暗中相助,現在我願意將這件功勞獻予大人,只求大人在楊國忠面前,給我哥哥美言幾句。”

    王承業本來就是個見利忘義的小人,馬上滿口答應,找了個藉口將顏泉明打發回去。自己重新書寫表章呈遞,玄宗不知內情,提升王承業為大將軍,下屬牙將獲賞賜的有一百多人。

    王承業冒領軍工導致,唐庭並不清楚河北諸郡起義的情況,沒有能夠協調屯軍晉北(朔州、雁門)的朔方軍(郭子儀、李光弼部)配合協助。

    顏杲卿殺了叛將後,發檄文傳告河北各郡,“大軍(指李光弼部)已下井陘,朝夕當至,先平河北諸郡,先下者賞,後至者誅!”

    “於是河北諸郡響應,凡十七郡皆歸朝廷,兵合二十餘萬”,叛軍所能控制的只有北部的范陽、盧龍等六郡。

    顏杲卿的檄文和河北諸道的起義,像一道狂潮震動了很多人的心靈。平盧軍先鋒使劉正臣,便殺了安祿山的心腹,帶領平盧留守兵馬,直撲安祿山老巢范陽。

    雖然劉正臣被留守范陽的史思明擊敗,但有些易轉的形勢,讓更多人心裡開始琢磨了起來。

    此時,安祿山率軍西進,已到達陝縣。聽說河北諸郡起義,擔心河北與朔方軍聯合截斷歸途,馬上決定暫時放棄西進,回師繳平起義。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正月,史思明圍攻常山,常山郡內兵員短少,寡不敵眾。顏杲卿向王承業求救,貪了顏杲卿功勞的王承業,巴不得死無對證,如何能出兵相救?

    面對史思明的叛軍,顏杲卿率常山軍民苦戰六日夜,直到糧盡矢絕。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正月初八日,常山城陷,史思明縱兵屠城,殺死守城軍民一萬餘人。

    安祿山見到了顏杲卿訓斥道;“你本是一個范陽曹戶,是我提拔你為常山太守,我有什麼對不起你的?你竟然敢背叛我?”

    顏杲卿面不改色,揶揄道:“你本是一個羯族的放羊奴隸(牧羊羯奴),天子提拔你為三鎮節度使,對你恩寵無比,你都反了!何況是我?!”

    顏杲卿調侃的語氣,氣得安祿山暴跳如雷。隨即,顏杲卿正色道:“我世為唐臣,祿位皆唐有,雖為汝所奏,豈從汝反邪?我為國討賊,恨不斬汝,何謂反也?”

    惱羞成怒的安祿山,將顏杲卿的幼子顏季明押來,加刃於頸上說:“降我,當活爾子。”

    顏杲卿怒目而視,一言不發,安祿山當著他的面,將其子顏季明、侄子顏詡、外甥盧逖、幼孫顏誕等一家30餘人,一個個肢解而殺。

    而後,又將他和袁履謙綁在洛陽橋頭柱上當眾凌遲,期間二人罵不絕口,安祿山命劊子手用鐵鉤,將顏杲卿的舌頭鉤斷,說道:“復能罵否?”

    顏杲卿依舊含糊不清的罵著,並將一口混合血肉的唾沫,吐在安祿山身上。顏杲卿被殺後,頭顱被割了下來掛在城牆上示眾,沒有人敢為他收屍裝殮。

    唐乾元元年(758年),當顏真卿得到了顏季明僅存的頭骨後,悲憤交加寫下了光耀千古的《祭侄文》。

    史稱天下行書第二的《祭侄文》,只有短短二百三十字。但卻字字血淚,“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

    顏杲卿扯起的河北義旗雖被史思明撲滅,但他其實用自己全家老幼的生命,給了唐朝一個快速平息叛亂的契機。

    為了穩固河北諸郡的統治,安祿山不得不留重兵於此,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潼關防線的壓力。

    其後,直到公元755年六月,叛軍都不能從潼關討得半點便宜。而在這半年中,朔方軍在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的率領下,收復常山、平定藁城,攻取趙郡(河北趙縣)。

    隨後,郭子儀又大敗史思明和安祿山的援軍。史思明被打的“披髮跣足”隻身逃回博陵(今河北定州市),在郭子儀兵威之下,河北各郡縣都斬殺叛軍守將,迎接朝廷軍隊,河北形勢可謂一片大好。

    就在郭子儀兵鋒正盛,欲整軍北征范陽之際,突然傳來了一條天崩地裂的訊息,“哥舒翰敗,天子入蜀,太子即位靈武”。形勢的逆轉,導致佔據上風的朔方軍不得不放棄河北諸郡,趕奔赴靈武護駕,河北諸道,再次陷落於叛軍之手。

    756年(唐肅宗,至德元年)十月,在史思明叛軍的強大壓力下,顏真卿不得不放棄平原郡(山東省德州),南渡黃河奔赴鳳翔拜見唐肅宗。

    直到顏真卿在李亨面前哭訴,唐朝政府才知道,張通幽和楊國忠從中作梗,將顏杲卿為國捐軀的事蹟壓下。

    雖然楊國忠已在馬嵬兵變中被殺,但張通幽卻累功晉升為普安太守,為褒獎顏杲卿的忠烈和鼓舞敵佔區抵抗者計程車氣,李亨將其杖殺以謝天下。

    另一個侵奪顏杲卿功勞在先,後又見死不救的河東節度使王承業,因坐擁重地但軍政不修,稍早時被唐庭派待御史崔眾收其兵權,遣中使(宦官)誅之,也算為顏杲卿報了仇。

    張巡守睢陽和顏杲卿守常山,在生靈塗炭的安史亂局中不過是兩朵小浪花。但二人堅守的意義卻很重大,張睢陽以一城百姓的性命為代價,護佑了整個江淮地區的安寧,為大唐續命一百五十餘年。

    而顏常山則首舉河北義旗,牽制了安史叛軍西進的腳步,實際上給大唐王朝拼出了一個迅速平息叛亂的機會。

    但可惜,這個以血肉為代價機會被李隆基錯過了。如果哥舒翰能固守潼關,堵住叛軍西進的通道,山西朔方軍能在朝廷調動下與河北義軍聯手,安史之亂斷不會綿延八年之久。

    當真如此,多少生靈免於塗炭,多少民眾赦於家破人亡,回眸歷史細處,真令人掩卷長嘆!

    我發現關於唐朝的安史之亂,很多朋友都是知道,但其間的很多細節卻不是很清楚,導致大家對這場歷時八年浩劫的理解一鱗半爪。我準備把安史之亂中一些目不忍視的細節寫出來,便於大家從多角度理解,這場扭轉了整個中華民族程序的動亂。

  • 4 # 有書共讀

    文天祥在《正氣歌》中說“天地有正氣”,但這種正氣“雜然賦流形”,平時看不見摸不著。

    只有到了關鍵時刻,才會顯現出來,“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並且連續列舉了十多個典故,其中有兩個是“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化用了唐朝安史之亂時期的忠臣張巡、顏杲卿的典故,兩人的事蹟均載於《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忠義中》。

    一、張睢陽

    張巡,鄧州南通人。

    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安史之亂時與睢陽太守許遠、城父縣令姚閻率領六千唐軍。

    與尹子琦、楊朝宗率領的十幾萬叛軍前後400餘戰,殺傷叛軍達12萬之多,堅守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達10個。

    最後糧盡,守軍“羅雀掘鼠,煮鎧弩以食”,張巡的小妾、許遠的奴僮都被殺掉給士兵吃。

    至德二年年底睢陽被攻陷時,守軍已經餓得連武器都拿不動了,張巡、許遠等三十六人全部遇害。

    3天后,唐朝中書侍郎張鎬所率援軍收復睢陽(可惜啊)。

    《新唐書•張巡傳》載:尹子琦攻睢陽,城陷。

    “子琦謂巡曰:‘聞公督戰,大呼輒背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氣吞逆賊,顧力屈耳。’

    ”意思是你督戰的時候為什麼這麼激動,連牙齒都咬碎了,張巡迴答說我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睢陽之役是安史之亂中唐朝能夠取勝的關鍵戰役,當時,唐朝僅剩下長江、淮河流域的賦稅支撐。

    睢陽位於大運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鎮,張巡、許遠堅守睢陽10月之久,在此期間唐朝依靠江淮財賦的接濟。

    完成了戰略反攻的準備工作,睢陽陷落前一個月已收復長安,落城後10天又收復了洛陽,叛軍再也無力南下。

    唐肅宗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唐代宗、唐德宗時期評定勘亂功臣,張巡都是位列第一等,唐宣宗時更是將張巡等三十七人的畫像掛於凌煙閣。

    二、顏常山

    顏杲卿,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

    顏之推的六世孫,與書法名家顏真卿是遠房堂兄弟。

    顏杲卿初任范陽戶曹參軍,安祿山聽說他的名聲,表為營田判官,假常山太守。

    安史之亂時,與其子顏季明守常山,從弟顏真卿守平原,設計殺安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河北十七郡響應。

    公元756年,叛軍圍攻常山,破城,擒殺顏季明,顏杲卿被押到洛陽。

    安祿山質問他:“我提拔你當太守,你為什麼要謀反?”

    顏杲卿罵安祿山是營州一個放羊的羯奴,安祿山氣急敗壞,把他綁在天津橋柱,肢解並吃他的肉,顏杲卿罵不絕口,叛賊鉤斷了他的舌頭,說:“看你還能罵嗎?”

    顏杲卿在含糊不清的罵聲中遇害,時年六十五歲。

    唐肅宗追贈顏杲卿為太子太保,諡忠節,唐代宗評定勘亂功臣,顏杲卿與張巡等八人並列第一等,唐德宗加贈顏杲卿為司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美國要對伊朗開戰,不會等到現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