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空奕奕

    伊朗目前主要是在中東地區礙著美國的事了,並不是伊朗真的對美國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威脅。如今美國在中東地區壯大了以色列,把一眾阿拉伯國家玩弄於股掌之間,左右逢源,志得意滿。如果伊朗對美國的威脅到了美國必須採取軍事行動的地步,美伊早就開打了,美國不會等到現在。

    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伊朗開始核能源開發並且得到了美國的支援,1979年伊朗建立伊斯蘭政權,美伊斷交,伊朗伊斯蘭政權核能源開發也成了美國口中的核威脅,進而發展成對伊朗的制裁和孤立。

    2005年至2013年伊朗前總統內賈德執掌伊朗八年間,美伊關係持續緊張,雙方劍拔弩張戰火一觸即發。以強硬著稱的內賈德代表了伊朗鷹派勢力,屢屢和美國針尖對麥芒,並且借核武器問題給美國臉色看。如果美國要打伊朗,內賈德統治伊朗時期無疑是最合適的機會。

    國際社會有目共睹,這次美伊重新陷入對抗,責任完全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很明顯美國這次重新制裁孤立伊朗動機不純,並不是美華人口中所謂的伊朗核威脅,而是借敲打伊朗意有所指。

    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國目前對伊朗的態度,主要原因還是為了弱化伊朗,加強對中東的控制,進而借石油資源為武器完善美國的全球戰略佈局,遏制其他大國。美國的這種算盤是長遠性的,目前也沒有必要採取武力手段付出巨大代價殲滅伊朗。

    的確如此,美國想打伊朗的話,一定是早早採取行動,並不會一步一步讓伊朗坐大。更別說美國現在已經在中東幾乎可以呼風喚雨,那還有必要在形勢大好的背景下再搞出如此大動作。對美國而言,現在只要一步一步朝著拖垮伊朗目標前進就行,不到萬不得已不用付諸軍事行動。

  • 2 # 錦繡中華一捧土

    這樣的觀點我個人非常贊成。

    第一,自1979年伊朗革命以來,美伊關係就針鋒相對。特別是八年兩伊戰爭期間,內賈德執政,美國想打,哪個時候打擊,也許是美國最好的時機。外有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攻打,自己在加上強大的武裝力量,打擊伊朗得天獨厚。

    第二,經過多年六方艱苦會談,終於形成了聯合國支援的《伊核協議》。伊朗做遵守協議受到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理核查。但是特朗普總統上臺後,出於透過敲打伊朗進而打擊其他國家,透過控制石油進而控制全世界的辦法於2018年退出《伊核協議》。無端指責制裁伊朗,目的就是透過對伊朗極限施壓,讓伊朗經濟崩潰。不讓伊朗出口一滴石油,打擊伊朗金屬礦產品出口,打擊伊朗石油產品出口。推行霸權主義,讓一個主權國家的正常合法貿易貿易出口。

    第三,調集核動力航母打擊群到中東地區,派遣B52B2多架轟炸機群進駐烏代空軍基地,計劃派遣12萬軍人集中中東地區,宣佈制裁伊朗的鋼鋁等產品出口。所有這些就是讓伊朗國內暴亂,經濟崩潰的做法。讓高官出來一會否認出兵打擊伊朗,一會又劍拔弩張空氣中瀰漫火藥味,讓伊朗害怕正如蓬佩奧所說。我們流氓,我們欺騙,我們偷盜!

    第四,5月12日沙特四艘油輪爆炸起火後,蓬佩奧原定於12日對德國總理默克爾會晤,但是緊急訪問伊拉克,接著於5月13又跑到布魯塞爾於德國、英國、法國外長會晤協調立場。但德國政府的明確反對,也得到歐盟總部的明確反對。於5月14日到俄羅斯索契與拉夫羅夫會晤受到俄羅斯總統的接見,也感受到俄羅斯與伊朗關係不一般,一定不會袖手旁觀的。所以蓬佩奧才宣佈“我們不想打伊朗!”其實,作為鷹派人物不是不想打,而是不能打。如果打,只能讓美國的國際信譽蕩然無存。

  • 3 # 塘坳美如畫

    高科技術的到來,崔生了美國頁岩氣的利用,美國從石油進口國,變成了淨能源出口國,隨著美國總統強硬派時代的到來,利用石油美元的金融霸權,強買強賣打亂國際原油市場,對俄羅斯,委內瑞拉石油出口國實行制裁,對伊朗的石油和經濟制裁更是手不留情。

    美國總統和強硬派們,表面上做足了軍事打擊伊朗的準備,實際上是造成阿拉伯國家石油生產國的內部環境製造緊張,石油買賣雙方的不暢,就是美國的石油利益集團打入國際市場哄抬價格奪取石油大買家大發能源財的時侯,美國要打伊朗,四十年前伊朗伊斯蘭革命暴發時可以趁機出兵,何必等到今天,這就是註定美伊不會發生戰爭的真正原因。

    以上是我個人的見解。

  • 4 # 怡人之人148633009

    武松當年景陽岡打虎,那是酒壯了他的膽,反而成了千古美談。而李逵雖然手刃了四隻大蟲,卻很少有人知曉,為什麼啊?只因前者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壯舉,而後者卻因一時激憤的為母報仇。

    美國稱王稱霸七八十年了,經常是收拾收拾這個,歸攏歸攏那個,看似隨意,其實美國政府在做每一次選擇之前,都有詳實、準確、綜合的科學評估。也就是說,美國從來不打無準備之仗。

    就拿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打的幾仗來說,都是“有根有據”、“有理有由”的。入侵阿富汗,是為了復仇本·拉登;入侵伊拉克,是因為薩達姆“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入侵利比亞和敘利亞是為了推翻獨裁統治和反恐行動。唯獨此時入侵伊朗缺乏依據和國際同情,即使現編現造都會讓人瞧不起的,就像是耍弄襲擊沙特油輪那樣的”小兒科”把戲。

    如果40年前美國攻打伊朗還算說得過去。畢竟伊朗人佔據了美駐伊大使館,並扣留使館人員長達444天。而在這40年裡,美國對伊朗的全面制裁,早就令擁有八千多萬人口的國家四處漏風和千瘡百孔。又經多國的努力,終於於2015年簽署了《伊核協議》,相當於在中東地區解除了核武器的引信。但這樣一個天大的好事,僅僅維持了3年時間就被特朗普撕毀,於情於理都屬於倒行逆施的無禮行徑,自然會遭到除以色列之外的所有國家的堅決反對。因此,特朗普入侵伊朗根本就是出師無名。

    最為關鍵的還是伊朗的軍力不容小覷的原因。如果真像老話講的那樣,打了一輩子鷹,結果反被鷹啄傷了眼睛的話,特朗普的臉丟的比當年卡特總統的都要大幾圈。

    卡特不敢打,是擔心大使館人質被傷。里根當了8年強勢總統仍然不敢動伊朗,那是因為前蘇聯的“黃雀在後”。老布什雖然發動了海灣戰爭也沒敢借機入侵伊朗,也是不想惹火燒身。包括後來的克林頓南聯盟都敢打也不敢對伊朗動手,關鍵就是沒有理由。最為狂妄的當屬小布什了雖然,敢於先後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仍然不敢對伊朗痛下殺手。而奧巴馬是最不願意對伊朗動武的總統了。

    而今,終於輪到了四六不懂的特朗普當政,只是不知這個老傢伙為何對伊朗恨之入骨。他首先掄起了經濟大棒砸向伊朗,然後又舉起軍事大棒在伊朗的上空揮舞,其實只是嚇唬嚇唬伊人而已。因為砸向人家頭上的時候,亦會砸向自己的腳。除非伊朗人忍無可忍後,先行動手。

  • 5 # 亦新湖

    這個問題有道理,美國既然這樣的容不得伊朗,早幹嘛去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伊朗應該是美國最為痛恨的國家了,美國正在竭盡全力的針對伊朗進行打壓制裁。美國對此毫不諱言,希望透過極限施壓讓伊朗屈服,最好是能夠推翻伊朗政權。

    為了對付伊朗,美國不僅動用了外交孤立和經濟制裁等手段,從5月2日起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更是走向了極端,企圖完全禁止伊朗石油出口。不僅於此,美國還調集了航母戰隊群和B52-H戰略轟炸機進入伊朗周邊地區,進一步從軍事上威脅施壓伊朗。在這樣的情況下美伊關係急劇惡化,目前已經處於戰爭的邊緣。從美國的這些行為來看,恨不得利用各種手段立即絞死伊朗。

    但事實上美國放出的資訊前後矛盾,5月9日美代理國防部長沙納漢甚至稱,美國將派遣12萬地面部隊進入中東對付伊朗,但是幾天後又遭到了特朗普的直接否認。不管美國真真假假和虛虛實實,總而言之美國在極力打壓制裁伊朗,美國想要置伊朗於死地。只不過美國因為害怕後果嚴重,所以顯得矛盾重重和瞻前顧後,看樣子既要圍困伊朗,又不敢來真的動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分析一下:

    一、美國與伊朗的關係變化突然,在1979年幾乎是一夜之間從盟友,反目成仇變成了敵人。而且伊朗在狂熱的宗教激進分子支援下,創下了扣押美國駐伊大使館人員444天的世界奇蹟,而美國毫無辦法。而且使得美國丟臉的是,卡特總統組織了一次武裝營救行動。

    結果是沒有達到目的而慘敗收場,直到里根總統上臺大使館被扣人員才得以釋放。從此以後,美國與伊朗的關係就徹底決裂,1980年美國還唆使薩達姆發動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應該說美國認為有伊拉克與伊朗在打,用不著自己動手,薩達姆如果打不贏總能夠年削弱伊朗。

    二、兩伊戰爭結束之後,伊朗已經與蘇聯改善關係,對於中東地區出現一個伊朗這樣的反美國家,是蘇聯所希望看到和願意支援的。美國儘管厭惡伊朗的政教合一政權,因為有了蘇聯的支援,美國如果針對伊朗動武就面臨很大的困難了。

    美國對外發動戰爭打的都是弱小國家,還要看有沒有大國支援的背景,阿富汗和薩達姆的伊拉克就是對外沒有朋友,美國才敢於發動戰爭。而伊朗在對外關係上完全與薩達姆不同,伊朗與中俄(以前是蘇聯)印土的國家關係都很好,包括與美國的歐洲盟友伊朗也保持著不錯的關係,這是美國感到害怕和沒有把握的重要原因。

    三、美國尋找不到道義上的藉口。伊朗雖然是政教合一政權,但是伊朗的總統也是經過民選上臺。而且伊朗與沙特不一樣伊朗還有議會,也就是說伊朗的政治體制很多方面類似於西方。自從1979年以來,伊朗已經換任了7任總統都是選舉產生。這些伊朗總統沒有一個是政治強人,軍人出身的都沒有,因為上面還有宗教領袖,獨裁的可能都沒有。

    而美國在中東地區以顏色顛覆尋釁的政權,無一不是軍事政變上臺的政治強人,如從卡扎菲到薩達姆以及老阿薩德。伊朗的總統還分為強硬派和溫和派,伊朗內部領導層團結穩定,以及相對統一的伊斯蘭什葉派,美國沒有辦法找到伊朗內部突破口。伊朗宗教革命後收回了美國和英國在伊朗的石油利益,得到了民眾的支援。

    四、伊朗是一箇中東大國,具有8000萬人口和164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國土。阿富汗和伊拉克加起來都沒有伊朗的人口多,4倍於伊拉克的國土面積,而且與阿富汗一樣大部分都是高原山地。伊朗不同於沙特等石油土豪,有自己門類比較全的工業基礎,特別是軍事工業基礎。

    伊朗雖然沒有遠端導彈,但是中短程導彈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不僅是在中東地區,就是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伊朗根據自身所處的局勢防衛需要,伊朗儲存了大量的中短程導彈,據西方媒體分析有萬枚左右。伊朗的很多武器裝備都是自己生產的,儘管不算先進,有能力迅速生產補充武器彈藥消耗,伊朗的戰爭潛力超過上述兩國之和。

    五、美國在1894年經濟總量就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過一戰和二戰美國實力越來越強。美國感到最為強大的時期是冷戰結束,因為美國成為全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國勢如日中天。蘇聯解體之後,但是美國忙於收穫成果,在歐洲進行北約東擴吸收原東歐國家入夥。在1989年至2005年期間,伊朗先後由溫和改革派拉夫桑賈尼和哈塔米總統上臺執政,在對外政策上一定程度緩和了與西方的矛盾。

    在2003年之後美國西方才知道了伊朗的核開發進度,雖然美國對伊朗十分嚴厲,但是美國從2001年到2003年,連續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雖然美國對於伊朗加大了壓力,但是前面兩場戰爭嚴重透支美國經濟,已經無力繼續再發動一場針對伊朗戰爭。奧巴馬上臺以後採取了與伊朗談判方針,直到2015年7月在中俄英法德的共同參與下,談出了伊核協議。

    綜述、1979年美國與伊朗反目成仇之後,在對於如何處置伊朗的問題上,美國有過猶豫和糾結,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對伊朗開戰。這主要的是伊朗自身的骨頭比較硬,美國不好啃或者不敢啃。其次伊朗在對外關係上處理得並不錯,尤其是與中俄的友好關係,伊朗與歐盟關係也不差。

    使得美國一直沒有辦法騰出手來對付伊朗,至今為止美國已經不復從前,現在美國已經沒有辦法用戰爭的手段對付伊朗了。美國不可能在沒有盟友支援的情況下,孤家寡人的去對伊朗開戰,再說開戰的後果有不可承受之重。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在過去都沒有采取戰爭手段,現在就更不可能了。

  • 6 # 江淮聖手

    當前,波斯灣暗流湧動,美伊衝突乃至戰爭看似一觸即發。然而一晃半月過去,美國卻遲遲不見動靜,莫非這是美國製造的戰爭假象?

    即此而言,是否意味著,如果美國要想對伊朗開戰,根本不會等到現在呢?或者說,美國壓根就沒有對伊朗開戰的打算呢?

    如果這種論調成立的話,無非表明美國只是想透過武力施壓的方式,逼迫伊朗畏手畏腳,而伊朗也甘願自暴自棄,讓美國唾手可得。

    然而,伊朗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嗎?面對美國的仗勢欺人,伊朗必然奮力一搏,“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為正義、為尊嚴、為民族的未來,怒懟美國的挑釁。

    這樣一來,美國絕不會容忍伊朗的反抗,必然迫使伊朗採取過激舉動,美國對此還會裝瘋賣傻嗎?定然求之不得實施打擊。

    其實,美國之所以至今不向伊朗開戰,主要是美國想觀察一下歐洲盟友以及俄羅斯的反應,乃至整個世界對美國軍事升級的看法。

    如果能繼續得到英法德等國盟友的鼎力相助,並努力排除俄羅斯的干擾,那麼對伊開戰並取得勝利才有可能;而要是歐洲盟友極力排斥,俄羅斯又寸步不讓,那麼出兵伊朗並將其戰勝將非常困難。

    日前,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階代表強烈要求美國,不允許對伊朗軍事升級,這說明美國將很難得到盟友的支援,而俄羅斯方面堅決不同意美國訴諸武力,就讓美國的軍事打擊計劃更加難以付諸實施。

    美國現在已陷入進退兩難階段,騎虎難下的滋味終於深有感觸,未來將何去何從?解鈴還須繫鈴人,一切就看美國的態度,如果見好就收,最多損失點顏面,無傷大雅,要是一條道走到黑,那麼“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設想將遙遙無期,甚至於賠上血本也未可知。

  • 7 # 木春山談天下

    美國要打伊朗不會現在才想打,這確實是實話。

    美國要打伊朗早打了,40年前伊朗人闖入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綁架幾十名外交官400多天,這是多好的動武理由!

    但當時美國沒打伊朗,現在幹嘛非要打呢?

    其實這和美國國內製度有關,也就是民主共和兩黨對伊朗問題的理念,乃至對國際問題的整體看法都不一致,就會造成很多國際機遇視窗的喪失。

    比如40年前美國使館被伊朗人佔領時是民主黨的卡特政府。卡特對外其實一般認為是相對軟弱一些的。

    他結束了越戰,緩和了對蘇聯的關係,對伊朗問題的處理也沒有太暴力。

    後來里根上臺後,兩伊戰爭起來了,里根就扶植薩達姆對抗伊朗。但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曾和伊朗秘密交流過,結果被曝光,差點因此下臺。

    在奧巴馬時期,對伊朗更是不會動武。媒體透露,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2012年曾給奧巴馬說要打伊朗,被奧巴馬制止了。

    另外,這哥們可是獲得了200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的。

    一個和平獎得主發動大規模戰爭或許讓奧巴馬覺得臉面無光吧。所以他一直支援和談。最終就是在奧巴馬任內,美國做出了不少讓步,簽署了伊核協議。

    協議簽署後伊朗人高呼勝利。核武器的追求都被限制了,伊朗人還能說勝利!可見奧巴馬讓步到了什麼程度。

    結果特朗普上臺,協議就廢了,不讓步了,要強硬以對。

    所以能看出伊核問題的脈絡,基本上是共和黨總統普遍強硬,民主黨人嘴上也強,實際上還是比較低調。

    共和黨人對伊朗強硬的極致是在小布什時期,提出了邪惡軸心和邊緣邪惡軸心的概念。其中就有博爾頓的功勞。伊朗就在其列。

    因此可以說,美國過去有很多次打擊伊朗的機會,但都沒有抓住。

    過去那麼嚴重的事態都沒有打擊,如今並不是一個更好的打擊視窗,特朗普自然也不會在這時候考慮軍事。

    一方面是經濟制裁效果還不錯,伊朗石油產量和出口都在下跌。

    另一方面是特朗普面臨明年大選,要確保連任就要局勢不能出現大的起伏。

    如果大規模打伊朗,1年內很難搞定,對特朗普選戰不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於抓排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