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晨風說語文

    一、小小說的文體特點

    1、情節單一, 但不單調

    情節單一是指小小說在情節提煉上表現為透過敘述一個具體事件來構成單一性情節。事件是構成小小說情節的基本元素。

    不過, 並不是生活中所有的事件都能成為組成小小說情節的事件。小小說情節的事件必須滿足這樣三個條件: 第一, 敘述的事件必須完整, 第二, 它必須包含一定的矛盾衝突。第三, 事件必須呈現出一種因果聯絡的形態。

    例如《三封電報》(美·佚名) :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萊特伴著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獵。不久, 她在家裡接獲弟弟的電報: “巴布獵獅身死。———佛萊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勝, 回電給弟弟: “運其屍回家。”三個星期後, 從非洲運來了一個大包裹, 裡面是一個獅屍。她又趕發了一個電報: “獅收到。弟誤,請寄回巴布屍。”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電: “無誤, 巴布在獅腹內。———佛萊特。”

    (選自《世界微型小說精選簡評集》)

    這篇小小說是一家美國雜誌以3000 美元的懸獎徵求“文字最簡短, 情節最曲折”的故事的獲得首獎的作品。單一的情節裡, 事件完整、有衝突、呈現因果聯絡, 這樣, 事件所呈現的面貌就不是簡單、重複而沒有變化了, 因而, 雖然情節單一, 但不顯得單調。

    2、性格單純, 但不單薄。

    小小說作為小說大家族的一個成員, 塑造人物形象是其主要任務。集中寫一個人物, 透過一個生活片斷突出這個人物的一個性格側面, 便是我們所說的小小說性格描寫的單純性。

    著名作家陳建功曾在《北京晚報》發表過一篇題為《孃家人》的小小說。這篇作品人物不多, 但寫活了一個“舅老爺”的形象。一個73 歲的老太太病故了, 而這個76 歲的孃家“舅老爺”來鬧喪。他質問“臨死前⋯⋯吃了什麼藥?”並硬要堅持“開膛驗屍”。

    死者的兒子、媳婦、女兒、姑爺們百般侍候, 央求,小心賠不是都毫無效果, 最後還是開膛驗屍才算了結。這個由一個事件(鬧喪) 構成的單一性情節相當準確地突出了這個舅老爺蠻不講理的一個性格側面。

    3、結尾驚奇, 但不離奇。

    蘇聯作家蘇曼諾夫說: “藝術的打擊力量要放到最後。”這個論斷特別適用於小小說。小小說單一的情節很難形成一種藝術的跌宕和起伏, 很難產生一種一波三折的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因此, 依靠結尾驚奇(意外結局) 便成為小小說的寫作者解決上述“二難”問題的絕招。

    日本著名微型小說作家星新一寫有一篇《人質》。作者在事件的開端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 一個匪徒搶劫了銀行, 並以一個小孩做人質, 迫使前來追捕的警察為他提供一輛摩托車放他走。那麼, 這個匪徒是否能逃脫? 這個小孩能否獲救? 這就是一個問題, 一個細節, 整個小說都圍繞這個單一、集中的懸念來結構全篇。這個匪徒最終逃脫了, 而結局是那個被當做人質的小孩竟是一個橡皮吹成的假人。小小說的結局大出讀者的意外。

    美國作家愛倫·坡寫有一篇小小說《夜歸人》。丈夫從稅務所帶回了鉅額公款, 然後要出遠門, 丈夫一再叮囑妻子不要讓任何人進屋。但妻子卻經不住門外一個傷兵的再三懇求, 放他進了屋子。這時, 一個蒙面強盜撬門進屋盜錢, 而妻子和傷兵一起打死了強盜。可是誰也沒有想到, 這個蒙面強盜卻是她的丈夫。這個突轉的情節形成了全篇誰也沒有想到的意外的結局。

    如上這種由單一情節的突轉造成的意外結局在小小說中相當普遍地存在, 因而形成了小小說學裡的一個特有概念, 即歐·亨利(美國作家, 其小說特別注重設計結尾的意外結局) 結尾。

    但這種意外的結局在給人驚奇(出人意料) 的同時, 也在情理之中, 因而就不顯得離奇古怪了。

    二、小小說的寫作技巧

    1、構思一個核心細節

    任何一篇成功的小小說都有作為全篇藝術支撐點的核心細節。所謂核心細節, 就是指小小說的中心情節, 即能夠用一句話概述的主體事件。小小說的創作過程就是讓這個主體事件(核心細節) 不斷地發展、變化和豐富。

    2、營造特定的矛盾衝突

    在確立了核心細節的內容的同時, 寫作時就要注意以這個核心細節為基點, 衍化一系列的一般細節。

    這些一般細節, 有時, 它是核心細節的起因描寫; 有時, 又是核心細節的結局延伸; 有時, 它又是核心細節在發展、演變中的內容補充。正像滾雪球一樣, 球核透過不斷地執行、滾動, 粘起了一層又一層的積雪。球核如果沒有與這一層層的積雪相連就不成其為有內容有形狀的雪球。而這個滾動的過程, 寫作者就要注意有意識地營造一些特定的矛盾衝突, 推動情節的發展與豐富。如2008 年高考全國卷Ⅰ滿分作文《最貴的捐贈》:

    在去捐贈的路上, 不少人都沉默著, 人們提著大包小包的衣服、被子, 不說話, 腳步卻在不斷地加快。5·12 , 深深刺痛了人們的心。我拉了拉有些鬆掉的繩子, 嘆了口氣, 轉頭卻撞上了一對母女。母親將

    一大床嶄新的被子放在了地上, 低著頭似乎在跟女兒說些什麼。因為好奇, 我放下了我的贈品, 湊了過去。

    小女孩漲紅了臉, 手指不停地摩挲著她懷裡的洋娃娃, 眼淚不停地打轉。

    “發生了什麼事?”我探頭問道。

    母親抬起頭, 無奈地看了我一眼: “你看這孩子,明明說好要把自己最喜歡、災區兒童最需要的東西拿來捐, 可她卻只拿了一箇舊得不行的洋娃娃。”

    我想道: “現在的孩子, 真的是⋯⋯”未等我想完, 小女孩開了口: “可是, 災區的小朋友最需要的⋯⋯我捨不得送給他們呀。”

    “有什麼捨不得呀?”母親似乎生氣了, “地震讓他們失去了那麼多, 你只是捐了一樣東西, 有什麼呢? 媽媽以後再給你買呀。”

    “可是, 可是⋯⋯”小女孩擦著眼睛, 小臉越來越紅, 小嘴撅著, 一直說不出話來。

    我看不下去, 接著母親的話說: “是呀小妹妹,災區的小朋友多可憐啊, 他們的家沒有了, 甚至親人也沒有了, 而我們只是把自己身邊的一些東西捐給他們罷了, 即使是你不要了的東西, 也會給他們帶來莫大的幫助呀。”

    誰知我剛說完, 小女孩急了, “什麼不要了呀,那樣東西我一直都要的! 要的!”她跺著腳, 滿臉通紅地說。

    “要的也不行, 走, 回家拿去!”母親喊道。小女孩被她媽媽嚇了一跳, 低聲說: “真的要捐那樣東西嗎?”母親和我認真地點了點頭。女孩咬了一下嘴唇,抬起頭來, 說道: “那⋯⋯不用回家拿的, 走吧。”

    到了捐贈點, 母親把被子拿給志願者後, 低頭對小女孩說: “你的東西呢?”

    小女孩抬頭看著媽媽, 過了好久, 把媽媽拉了過去。

    “叔叔,”小女孩對志願者說,“我捐媽媽。”

    全場譁然。

    小女孩又一次低下頭, 小聲地哽咽道: “地震了,好多小朋友沒有了媽媽, 他們好可憐啊。我想, 他們最需要的應該是一個媽媽呀⋯⋯”說著, 眼淚掉到地面, 濺起的灰塵形成了一朵美麗的小花。

    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小小說, 其情節單一(可以用“小女孩為災區捐贈”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其核心細節) , 但卻透過一步一步地營造矛盾衝突(母親勸小女孩捐洋娃娃, 小女孩摩挲; 我誤會小女孩, 小女孩急得說不出話; 母親要小女孩回家拿, 小女孩遲疑著來到捐贈點) , 讓讀者在關注小女孩的捐與不捐的矛盾衝突中被深深吸引, 小小說的核心細節由此便顯得異常曲折與豐富, 使小小說具有了較高的藝術性。

    3、設計巧妙的反轉式結尾

    “反轉”指的是小小說結尾部分的情節並不按人們通常的思維形式發展, 而是出人意料地出現了另外一種結局。比如上面提到的《最貴的捐贈》裡, 人們通常的思維模式是捐物, 但小女孩卻要捐“媽媽”(人) , 這一反轉, 便給人創造了一種巨大的驚奇效果, 因而使作品瞬間產生了極大的藝術魅力。白小易的小小說《意外》, 寫一個農村青年因為某件非常特殊的事, 拿刀要去找君明算帳。當他趕到堤坡, 正好碰上君明推車失誤, 掉進湍急的河水中。他蹬掉布鞋, 連衣服都沒脫就跳進河中把君明救了起來。由拿刀算賬(可以理解為準備殺人) 到結果是救人, 這種

    人物的行為動機和行為結果恰好相反, 便是小小說創作中典型的“反轉式”結尾。2003 年高考全國卷滿分作文《保姆與家教》:

    柳靚, 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 單身母親。就因為是教授, 就因為是單身母親, 柳靚才請了個小學畢業的鄉下妹子當保姆, 一個武漢大學大三學生當家教。

    這故事啊, 也就從這裡開始⋯⋯你看那鄉下妹子, 圓圓的臉蛋, 小巧的嘴, 一雙水汪汪的眼睛清純著呢,住了那麼個把月, 可把柳靚家裡弄得井井有條, 喜人吶! 柳靚心裡自然歡喜, 大大方方地將所有生活費給了小保姆, 更將她視為自己的親妹妹。

    你再瞧那家教, 馬尾高豎, 精神抖擻的, 和柳靚家女兒聊得可火熱呢! 她工作做得不夠好, 那小女孩除了會吐一兩句洋文, 考試總在七八十分徘徊。柳靚正思索著要不要換個家教。

    唉, 也怪教授她自己心理作用, 用什麼“分而使力, 用心專矣”, 心理不平衡了吧?! 星期二, 正趕上柳靚的新學年報告會, 這可是全校性的活動, 儀表上不得馬虎。想起假期新買的長裙, 柳靚不禁笑了, 連那個當家教的二十出頭的姑娘都說穿不出自己那樣的洋氣, 自己都三十四了。就這麼想著, 柳靚喜滋滋地從衣櫃裡取出長裙, 比劃著⋯

    “哎喲!”毫無預警的, 裙子的下襬破了個大洞, 柳靚大驚失色, 這到底會是誰幹的, 好好的一個心情全給破壞了。柳靚無奈地坐到床沿, 眉頭深鎖起⋯⋯

    “會是誰呢? 不可能是小保姆, 對, 不可能! 那天她只是怯怯地站在一邊看, 不可能弄壞的。女兒又穿不了這麼大的, 肯定是那個小家庭教師。那天, 她看我穿的裙子, 眼睛眨都沒眨過一下, 肯定會是她!”

    好像沒經過什麼思維斗爭似的, 柳靚一口咬定是家教弄壞了裙子, 憤然奪門而去⋯⋯

    忘說了, 她不是去理論, 而是去講學了。因為,她知道, 下午女兒要補課, 自己又不在家, 家庭教師一定會趁這個機會拿她的衣服, 到時候, 就可以逮個正著。一切照計劃進行著⋯⋯

    到家門口了。對了, 就是那個人! 柳靚差點沒衝上去按住她。“等! 等! 等! 等她到家門口, 就捉住她, 我上個月才買的鞋子, 你也穿, 太放肆了吧, 討厭啊!”人一生氣就跟柳教授現在這樣沒風度了, 一個箭步上前, 扳過對方的身子, 驚了———保姆! 她的脖子上還掛了一串教授珍愛的項鍊。 這樣, 我想, 柳靚又可以在學會上發表論文了。

    小小說的情節很單一, 可以用“教授抓可能穿自己裙子的人”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其矛盾衝突的營造主要是靠教授內心的活動(一時認為不可能是小保姆, 終又認為是家庭教師; 原本準備去理論, 終又決定逮個正著) 來實現的。教授原本認定穿裙子的一定是家庭教師, 最後扳過對方來的身子卻是保姆, 想的與見到的恰好相反。這一反轉式結尾, 讓人在驚奇中恍然大悟的同時, 更啟示人們對任何事情都不能單憑自己的主觀意願來判斷, 要注重實事求是。由此, 小小說也小中見大, 具有了較高的哲理層次上的意蘊。

  • 2 # 使用者禾子原創故事

    小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短小,幾百字最合適。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能因為短而失去小說的特點。

    一,開筆就直入主題,埋下伏筆。小小說是非常吝惜筆墨的,要直截了當。

    二,人物,情節內容要少,突出一人一事。人物情節多,就達不到小小說的要求。

    三,開頭與結尾要有落差。如;開始主人公給讀者是不好的印象,結尾才知道他是一個好人。或者相反。

    四,小小說情節要有起伏,時刻揪住讀者的心,讓讀者始終有看下去的慾望。

    五,結尾不要直接下結論,給讀者一個自己下結論的空間。

    總之;要短小精悍,耐人尋味。

  • 3 # 大悔憶智冰

    我雖然在縱橫中文網寫了一本《微小說與小小說》,在起點中文網寫了一本《微小說與小小說續集》,但要從理論上來說怎樣寫小小說,還是心中無底。

    我覺得最關鍵一點要加強生活積累。

    要加強生活積累就得注意體驗和觀察生活,加深對生活的思考。

    生活積累豐富了,要寫的就多了,就成了我要寫而不是要我寫了,而且就像海明威“冰山理論”所說,作品要像冰山,只讓八分之一冒出水面,其它都在水下,只要內容充實,儘管沒寫出來,讀者自己會感覺到省略了的東西。反之,一個生活積累貧乏的作者,沒話找話,寫得內容空洞,無論堆積多少文字,讀者是沒有收穫的。

    小小說篇幅短,尤其要求意味深長,給予讀者回味和思考。

    順便解釋一下,微小說是以微博的形式寫的小說,字數在140字以內。

    我《微小說與小小說》第一篇長這樣:

    微小說與小小說

    1.好學生和調皮學生

    一個好學生,非常遵守紀律。

    她遵守交通規則,可是在斑馬線上被飛馳而來的汽車撞飛。

    一個調皮學生,凡事不講規則。

    他在闖紅燈時被汽車撞倒。

    我《微小說與小小說續集》第一篇長這樣:

    微小說與小小說續集

      1.宮鬥

      張格格回家,書包一放,對廚房裡炒菜的老媽搞笑道:“本宮回來了!”

      她老媽精心炒菜,沒聽清楚她說的是什麼回來了。

      她又說:“本宮尚未進膳,未知有否佳餚美味可供本宮一用?”

      這回她老媽聽清楚了,想到她平日愛看宮鬥劇,就笑道:“你給老孃好好說話,什麼本宮本宮的,小心老孃揍你!”

      她心下一寒,喊道:“臥槽!這麼殘暴?我嚴重懷疑你是不是我生母!”

    另外注意掌握以小見大、出人意料等我認為屬於技術性的東西。

    這是一篇我在報上發表的小小說,《憤怒的小學生》,寫一個小學三好學生不懂通假字,還怪表哥高中語文課本里司馬遷寫錯別字,表哥卻說是什麼通假字,認為大人寫錯字還說是什麼通假字,不敢承認錯誤,很不好。其實,大人裡很多這位憤怒的小學生這樣的人,他們見識有限,又常常指責他們不懂的東西,不同層次的認知常常無法交流。

    我寫的是小學生,說的卻是全社會,這就叫“以小見大”吧?

    這篇小說結局是,小學生因為通假字與讀高中的表哥發生爭論,以為父母下班回來會支援她,想不到作為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她的父母不但不支援她,還批評她,叫她不要不懂裝懂,她委屈得哭起來。

    這就叫“出人意料”吧?

    這種出人意料常常放在結尾,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

    歐.亨利的短篇《麥琪的禮物》很能代表他的結尾風格:一對夫妻很窮,女主把自己一頭瀑布般的美髮賣了給男主買了聖誕禮物——給男主心愛的懷錶配的錶鏈,結局卻是男主把心愛的懷錶賣了,給在家等待給他一個驚喜的妻子買回來了聖誕禮物——一整套髮梳。

    《警察與讚美詩》也是歐·亨利的代表作。

    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因為天冷想到監獄裡過冬,所以一再故意犯罪:去飯店吃飯不給錢、擾亂治安、偷他人的傘、調戲婦女等,但這些行為都沒有讓他如願。

    小說的結局,當該流浪漢在教堂裡為讚美詩所感動,想要改邪歸正重新做人的時候,他不再想實現的願望卻實現了——警察把他抓進了監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整條炸魚湯的正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