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愚蠢的畢言言

    眾所周知,英國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大量的資料表明,英國優秀的私立學校在全球同等教育領域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目前,英國擁有大約800多所私立學校,其中500多所是寄宿學校。

    英國的教育精髓開始於中學教育,是一種紳士和淑女的教育氛圍,即貴族教育。並不是說價格上的貴族教育,而是理念和精華。英國中學除了培養學生學術水平,還會培養社交能力,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素養。學生不僅要學習數學、物理等正常課程,還能接觸到社交禮儀、茶藝、馬術、Golf球等等。英國教育是一個全方位培養人才的體制,而不是一個培養考試機器的體制。

    同時,英國的中學教育非常尊重學生的個性。許多國內的學生會發現,自己在國內可能不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學生,但是到了英國之後,自己的成績一路飄紅,發展的特別好,最後進入牛津、劍橋。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他們在某些方面特別優秀,比如說小提琴、體育等特長愛好,而英國學校正好非常尊重這方面的發展,會給予學生全面的認可與幫助。學生的信心回來了,其他專業也都會有提高。

    最後一方面比較突出的是,英國在初中時候就已經開始上專業課了。國內的初中目前可能還是以語、數、外、物理等基礎為主,但英國在初中、高中就已經有了在大學學科的預備課程,包括像商業管理、金融、會計等。

    而且,英國的高中會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以幫助學生全面發展。這些課外活動包括:藝術團、舞蹈團、運動隊、文學小組、社群活動和志願服務等。學生透過這些課外活動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的愛好,並選擇未來的專業和職業。

    這樣讓學生很早就開始接觸可能是以後在就業時會學到的領域,幫助學生確認發展方向。“多彩”教育可能也是很多英國寄宿學校的畢業生為什麼會保持淡定,自信狀態的原因,學生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因為自己很早就接觸了“現實”,未來的方向很清晰地擺在面前,所以不會很迷茫。

  • 2 # 旁觀丨者

    美國、加拿大也有超前教育,也有擇校、學區房。區別僅僅在於個性發展下的需求多樣化,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考慮讓孩子擠入精英階層。想當精英的孩子,有些很中國。 出國前,就從各種渠道得知國外的教育很寬鬆。因為寬鬆,很多身在國外的媽媽擔心孩子的前途。也因為寬鬆,很多不堪國內重負的媽媽把孩子送到國外。 從對近幾年安妮在加拿大公立學校的上課時間和作業上看,國外孩子的確比中國孩子輕鬆太多。這輕鬆的背後,實際上體現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北美公立教育的核心目標是針對全體孩子的公民教育,並不是培養精英。另一方面,即使想做精英,也要從金字塔基座開始,從學做社會人開始,這是整個社會對精英的基本要求。 對於想成為精英的孩子,一般可以有以下幾種途徑。 擠進公立教育的天才計劃(GiftedandTalentedEducation),也有人稱為資優班。這個計劃在美國是被立法確認的,但是在各州的實施方法不盡相同。有的一年級就開始選拔,有的三年級才開始。 而從加拿大的情況看,因為安妮當時上學的時候年齡小,我們沒有太關注這個問題。但是對於小升初階段,因為有朋友的親身經歷,所以知道溫哥華公立教育體系的Minischool還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個計劃中,有的側重於領導力;有的側重於藝術;有的側重於科學。其中就有提前兩年畢業直接升入UBC(溫哥華的卑詩大學,加拿大一流大學)的專案。而在加拿大的多倫多,聽朋友介紹,天才計劃的選拔則更普遍,華人孩子的入選率也非常高。 關於選拔的具體標準,沒有對外的資料,推薦的老師和被選拔孩子的家長都沒有任何可參照的複習標準。題目完全是開放的、不需要複習的,自然狀態下的進行。而有一種說法是,它與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一定關聯。考察的不是現有知識,而是今後的發展趨勢。 這一計劃,感覺亞裔尤其是中國家庭還是比較看重的,但是白人家庭則有些會拒絕去參加。說到原因,也許就是大家對精英的理解不同。白人家庭往往更看重個人興趣,並不單純依仗於學業上的成就。我們所認為的名校與高學歷對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來講並不值得花費特別大的代價去爭取。 比如同樣是去美國的常春藤大學,華裔或者其他亞裔家庭只要能申請到很少有放棄的。但是很多老外家庭則會算經濟賬。有些孩子會自己選擇上兩年社群大學最後兩年轉入藤校這種方式來減輕學費壓力。 除了公立教育的天才計劃,更多有經濟基礎的家庭會選擇私立學校。在北美,公立教育是免費的,但是私立教育費用昂貴。一般好的私立學校的學費每年要在3萬美元以上。而美國和加拿大普通人的年均工資也不過如此。除此之外,要想成為精英,各種才能方面的培訓必不可少。這方面每年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所以,一般的白人家庭即使重視教育,但是不會傾家蕩產、放棄全家人的生活需求去供孩子讀書。尤其是一般家庭都是兩三個孩子,全部上私校對普通工薪階層家庭也是不現實的。 所以有些家庭會選擇小學階段上公立學校,然後等到中學開始,看孩子確實有這方面的潛力,再送去私校。這也是安妮在溫哥華上學的時候一位白人同學家庭的選擇。因為當時,他們家的姐姐馬上要小學畢業。據孩子的父母講,他們自己小時候也是這樣的方式。 如果孩子既上不了私校也無緣天才班,要想讓孩子有個好未來,很多家庭採取的方式也是好的公立學校加課外班的形式。北美公立學校的排名一直是重視教育的家長們,尤其是亞裔家長們關注的資料。著名的補習學校——公文學校也很流行,其主要生源是亞裔孩子。而很多從大陸出去的孩子,一般還把國內的奧數題拿過去訓練,希望透過數學贏得優勢。 近些年美國、加拿大因為移民的大量增加,整個社會教育分化的趨勢特別明顯。亞裔尤其是中國孩子集中的社群,學校的排名明顯上升,這給本國白人家庭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而非裔、拉美族裔等集中的區域,則普遍對學業重視程度不夠。不同的目標導致學生的分化非常嚴重。同樣的北美教育,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也和這個有關係。 記得幾年前網上曾經流傳一份多倫多某小學公佈的資料,根據目前在校學生的學業情況預測未來的收入狀況,其中最高的是中國孩子,被預測在年均收入8萬加幣以上,而最低的族裔則在3萬以下。 我看北美精英教育,實際上是一個分階層的教育。不同階層的人要求不同,所以整個社會對精英尤其是對於透過讀名校躋身精英行列並沒有形成全社會的迫切和焦慮。 有人說北美的教育是愚民政策,說他們讓不同階層的人都覺得自己過得不錯。基於這樣一種社會氛圍,非常多的普通老百姓關心的是,哪個職位出來工作會穩定些、工資會高些、保障會好些。那些不打算上大學的孩子,擁有在社會上立足的技能是他們的目標。而從社會環境上來說,藍領的社會地位並不低,比如一些藍領技術工人的收入比白領還要高。所以,有白人媽媽就說:“我的兒子將來能當上公交車司機我就滿意了。”這樣的崗位,不需要大學本科的學歷,自然大家也沒必要去爭取那15%的精英名額。 因為名校招生看重團隊精神、看重發自內心的興趣以及追求興趣過程中的堅持與忍耐、看重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價值觀,這些和學業成績同等重要。所以孩子們在通往精英之路上必須兼顧與平衡。也因此,很多人覺得北美的好高中就像煉獄,花不多的時間拿到優異的學業成績是前提,剩下的時間則要有各種拿得出手的特長和社會活動經歷。在這種評價標準之下,能躋身名校的孩子往往是身經百戰,繼續適應高強度的名校大學生活才有可能不被淘汰。

  • 3 # 漢江歸來

    談起英國教育,精英主義經常被視為其一大特色,接受私立教育則經常和精英教育劃上等號,同時也被認為是進入頂尖大學或上流社會的墊腳石。不論英國首相卡梅隆(DavidCameron)、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甚至是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無不畢業於私立中學。根據英國教育慈善機構薩頓信託基金會(Sutton Trust)2015年公佈的調查報告,有31%英國國會議員接受過私校教育,然而,全英國僅有7%人口畢業於私立學校,私立教育與精英培養的緊密相連。英國精英教育傳統從19世紀延續至今,歷經時代更迭面臨諸多挑戰,已然造就“新式精英教育”,其中變遷趨勢和得失值得我們一窺究竟。

    所謂的精英教育,在英國最常見的是實行小班化教學,透過投入充足的資源教導少數的個體。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The UCL Institute of Education)教授克萊爾·麥斯威爾(Claire Maxwell)解釋,精英教育可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其一,精英教育是作為進入頂尖大學的渠道,例如伊頓公學(Eton College)和溫徹斯特公學(Winchester College)這些擁有悠久歷史的私立名校,以極優異的升學率聞名,進入這些名校如同提早拿到劍橋、牛津等頂尖大學的入學通知書,更是爭取高階職業的機會;另一方面,精英教育在早期被當作教育上層社會階級的方式,英國作為世界精英教育的典範,歷來是王室政要子女接受教育的不二之選,克萊爾教授直言,私立名校多數學生來自富裕家庭,精英教育可說是由特定的社會階層群體所塑造出的教育模式。在英國傳統精英教育中,學校除了提供一般學術課程,同時也著重“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 除了要求學生保持優異學術成績之外,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個人興趣培養,透過多元課外活動來挖掘學生的潛能,因此,有別於公立中學的龐大學生人數和相對鬆散的管理教育方式,英國私立寄宿中學高質量的教學模式和完善校園設施,長久以來備受國際留學生的青睞。

    破除貴族教育的迷思

    “私立學校學生一週七天,從早到晚都有各種課外活動,為了培養孩子良好興趣,更為了升學考試做完善準備,替未來職涯發展鋪路。”教授克萊爾強調多數私立中學的教學重心除了基礎學科教育,還有許多課外活動,像是戲劇、音樂、藝術、體育等等,所謂“全人教育”的最終目的仍是為未來加分。海倫娜公主學院(Princess Helena College)校長喬·安妮·鄧肯(Jo-Anne?Duncan)認同“全人教育”是英國精英教育的精髓,“除了優異的課業成績,我們透過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信,挖掘學生的天賦才能,為他們的未來增值。”但是,越來越多家長抱著讓孩子接受精英教育的期待,讓孩子自小小年紀從世界各國來到英國就讀私立寄宿中學。這種現象背後,卻普遍伴隨著一種迷思。

    “私立教育不等同於精英教育。”克萊爾教授這麼說,多年以來,英國私立學校數目劇增,雖是私人教育單位和獨立招生,但配合政府逐漸鬆綁教育政策,越來越多民眾有機會進入私立學校就讀,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差距也日益縮小,“私立學校的優勢在於可以提供特殊的學習需求。”克萊爾教授補充說。“越來越多私立學校提供相等的受教育機會。不論是窮人或富人,我們都希望他們能有機會透過學習而成功。”瑞德爾潘羅斯學校(Rydal Penrhos School)校長帕特里克·李布朗(Patrick Lee-Browne)迴應說。英國自19世紀末開始,越來越多私立學校需要較高的門檻才能進入,但近年以來,大眾教育的趨勢撼動了精英教育的精神,教育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校長喬也認同這個變化“我們提供越來越多獎學金,讓更多學生可以接受私立學校更好的教育。”

    在大眾教育已然成為共識的當代,許多華人家長卻仍抱有“英國私校是貴族教育”的誤解,克萊爾教授對此感到疑惑:“我從來沒聽過‘貴族教育’這個詞,精英教育常被理解為‘貴族的教育方式’。許多國際學生誤認為英國寄宿學校和貴族有直接關係,但這是一個迷思,私立寄宿學校並非限定貴族才能就讀,所謂‘精英’的定義也產生變化,金融和商業在當代佔據更重要角色。”她認為英國可稱得上是世界上執行精英教育最好的國家,有鑑於此,所以許多華人父母將孩子送到英國讀書是為了進入頂尖大學做準備。對此,校長帕特里克則提出異議,他表示:“現今某些學校像伊頓公學和溫徹斯特公學仍保有其類似‘貴族教育’的傳統,但僅集中在幾所學校,大多數私校並非如此。”也就是說,大部分私校已經隨著大眾化教育走向平民化,所謂的貴族教育,在英國教育體系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即便存在,也僅剩下極少數學校保留了些許傳統。

    瑞德爾潘羅斯學校重視全球化,國際學生也刺激了多元文化交流 。

    新式精英教育的時代

    英國私立寄宿中學走向國際化儼然為英國私校塑造了新的面貌,克萊爾教授稱此趨勢為“新式精英教育”,她說:“私校著重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學校招收海外學生並與國際接軌,低齡留學生日益增加,像是來自中國的學生數量逐年上升,學生組成的多樣化可以讓他們有多元文化的交流。這是一種新形態的精英教育。”克萊爾教授認為,英國的私校教育是很好的仿效典範,所以有些重點學校會是國際學生父母的首選,因而這些私校的國際學生比例會非常高。另外,克萊爾教授也提到,除了招收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學校也栽培有國際視野的學生,像是有意出國進修或就業的年輕人,加強其成為“全球公民”的意識。

    在新式精英教育逐漸拓展後,展現出兩項特點各有優劣。首先,就讀這些私校的孩子會對這個小群體形成一種強烈的歸屬感,透過共同創造出獨特的校園精神,讓學生之間有強烈的連結。學生若能在整合過程中順利融入校園群體會是一大收穫,“但從很多案例中,我們發現,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並沒有預期中順暢。”教授克萊爾提出,海外學生赴英就讀常會遭遇文化適應的困難,對於年幼學童而言,學校會變成一個“孤單的地方”,英國當地學生和國際學生之間的文化鴻溝依舊存在,這是父母為孩子選擇寄宿學校時應該考量的因素。

    另外,多元的課程和課外活動是私立中學一大特色,校長喬稱為“現代化的教育”,她說:“越來越多華人父母選擇付更多學費讓孩子接受私立教育,是因為他們相信私立學校能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而這些教學內容是大部分公立學校無法取得的。”但是伴隨高品質教學的是高競爭力,在某些特別看重學業成績的學校,會帶給學童過多課業壓力,“許多父母是因學校的排名而花了這筆不便宜的學費,其實這些學生的課業表現已經優於平均值,但因為同校學生表現更好,所以突顯出某些學生的能力相對不足,因而會給學生帶來極大壓力。”克萊爾教授解釋。不過,競爭力帶來的壓力程度因校而異,校長喬認為所謂的競爭力是讓學生成就自己最好的一面,“他們樂於盡力展現最好的自己,與自己競爭,而不是為了超越他人而競爭。”

    從精英教育走向新式精英教育,英國私立寄宿中學不斷尋求最佳的“現代化教育”,關心孩子未來的家長們也積極尋找最優質的受教育環境,每個學校的教育方針、課程結構、學生組成亦或是升學率排名各有千秋。在做出選擇前,不妨針對孩子的個人特質進行評估,如同校長喬所言:“我們傾聽孩子想要什麼,然後盡全力滿足他。”這是教育者的核心價值,讓學習一直是件快樂的事。

  • 4 # 健康自診自療法則

    首先用一句話來概括西方教育的精髓:不是要教會孩子什麼,而是將孩子本身的天賦引匯出來。這也正是教育這個單詞的英語education本意所在。其源自拉丁語的educat,本意為引導。 英國學校每年有三個學期,每個學期中有一週左右的假期,每個學期結束會放三週以上的長假。所以,一年會放六次假。孩子三歲上幼兒園,四歲上學前班,五歲上小學;小學六年,中學七年(初中5年,高中兩年)。國家強制的義務教育到初中結束,一般這時孩子16週歲。初中畢業後,可以選擇上高中,然後考大學;也可以選擇做學徒,最後也可拿到學位。不同的是,後者提早離開校門,進入工廠,象成人一樣上班,在工作中學習。當然,還有一部分可能就直接找工作。

  • 5 # 井中人

    英國精英教育跟中國差不多,不同的是英國大多都是父母陪伴或鼓勵式教育,中國教育不比外國差,但中國比較鼓勵謙虛做人,但謙虛的度控制不好,就變成了自卑了。所以,培養自信心很重要,自信心的基礎是父母幫孩子建立的。父母如何幫孩子建立自信心,這是一種學問,在這不詳解了。塑造更好的自己,基礎要有自控力,培養自控力每個人有不同的方法,你可買書參考,介紹一個大多數人都有效的方法,就是冥想,每日5到10分鐘,其間分神了的話,就重新開始,人家說一個月起效,效果也比較明顯。之後你可以參考時間管理等規劃類的書籍,會有幫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姻怎麼做才能走的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