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一生的追求可以說是力圖作為大眾良知最熱烈的代言人,其著作也總是能夠出色地把艱深的、特立獨行的學術思想深入淺出地普及於大眾。《閒散頌》就是這一特點較為突出的代表作之一。如果你認為像羅素這樣一位勤于思考而又努力工作的偉大學者,一定會勸誡人們“要勤奮工作,要用有限的時間做盡可能多的事情,充分抓緊時間去學習和工作吧”,那麼,當你閱讀《閒散頌》這篇文章時,一定會大失所望。僅從題目上看,就已經足以令你驚愕不已了,聽說過“勤奮出天才”,聽說過“勞動最光榮”,還從未聽說過提倡“閒散”的呢,更不用說為“閒散”獻上一曲頌歌了。
文章開篇就旗幟鮮明地丟擲一個驚人的觀點:“在當今世界上工作過於繁重,工作即美德這種信念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在現代工業國家所需要宣傳的東西同以往一向宣傳的東西很不同。”“我希望青年會的領袖們讀了這篇文章後,開展一場運動,引導善良的年輕人無所事事。倘能如此,我便沒有白活著。”接下來的論述始終圍繞著這樣一個觀念:“把工作視為美德的信念在現代世界上造成了大量災難,通向幸福和繁榮在於有計劃地縮減工作。”羅素一針見血地指出,“努力工作是奴隸的道德,然而現代世界不需要奴隸制度”,適用於工業化社會以前的那種孜孜不倦工作的信念並不適用於現代世界,“現代技術之進步可以使閒暇在一定限度內不為少數特權階級所專有,而為整個社會人人享受”。
讀到這裡時,讀者就會明白,羅素提出的“閒散有理”,並非簡單地提倡“懶散”和無所事事,這個理論的背後實際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內涵。他的“閒散有理”論實際是以當時機械化、工業化、社會化大生產為前提的,他憑藉著敏銳的目光、睿智的思辨力洞察到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並在顧全到儘可能多的工人切身利益的情況下,大膽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每天4小時工作制。這樣既可以讓工人養家餬口,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失業現象的產生。當然,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要想更大程度地解決經濟危機,還有一個方法,即鼓勵消費,“廣義說來,人們都認為,賺錢是善行,而花錢是惡德。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就如同一個人以為鑰匙是好的,而鎖孔是壞的那樣的想法同樣荒謬。勞動產品的價值完全應該根據產品經過消費後所得到的好處去衡量”。這篇寫於1931年的文章,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經濟觀念: 大力倡導消費。這個由一位哲學家、數學家提出的觀點顯然略早於它所誕生的那個時代,因為在5年之後,一位專業的經濟學家才提出了同樣的觀點——約翰·凱恩斯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透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當然,羅素提倡政府給勞動者多一些閒暇時間,並非只是從經濟層面來考慮問題,他也並非主張把所有餘暇時間都花費在純粹的無聊活動之中,他所希望看到的是,“在每天工作不超過4小時的世界中,每一個具有科學好奇心的人都能如願以償,每一個畫家都能從容地去塗料著色……對經濟或管理方面有了興趣的人,到那時將能發展其觀點而無學究氣……醫生也將有時間研究醫藥的進步,教師也不用賣力地沿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去講授他們的年輕時學的東西……總之,在這樣世界中,見到的將是幸福和愉快的人生,而不再是精疲力盡和憂鬱消沉的狀況”。羅素這樣的想法,固然有其烏托邦、不切實際的一面,但也正是因為有了一代又一代他這樣偉大的學者們層出不窮的、獨特新穎的見解,人類社會才有可能一步步走向更加完美、更加完善的理想境界。
羅素一生的追求可以說是力圖作為大眾良知最熱烈的代言人,其著作也總是能夠出色地把艱深的、特立獨行的學術思想深入淺出地普及於大眾。《閒散頌》就是這一特點較為突出的代表作之一。如果你認為像羅素這樣一位勤于思考而又努力工作的偉大學者,一定會勸誡人們“要勤奮工作,要用有限的時間做盡可能多的事情,充分抓緊時間去學習和工作吧”,那麼,當你閱讀《閒散頌》這篇文章時,一定會大失所望。僅從題目上看,就已經足以令你驚愕不已了,聽說過“勤奮出天才”,聽說過“勞動最光榮”,還從未聽說過提倡“閒散”的呢,更不用說為“閒散”獻上一曲頌歌了。
文章開篇就旗幟鮮明地丟擲一個驚人的觀點:“在當今世界上工作過於繁重,工作即美德這種信念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在現代工業國家所需要宣傳的東西同以往一向宣傳的東西很不同。”“我希望青年會的領袖們讀了這篇文章後,開展一場運動,引導善良的年輕人無所事事。倘能如此,我便沒有白活著。”接下來的論述始終圍繞著這樣一個觀念:“把工作視為美德的信念在現代世界上造成了大量災難,通向幸福和繁榮在於有計劃地縮減工作。”羅素一針見血地指出,“努力工作是奴隸的道德,然而現代世界不需要奴隸制度”,適用於工業化社會以前的那種孜孜不倦工作的信念並不適用於現代世界,“現代技術之進步可以使閒暇在一定限度內不為少數特權階級所專有,而為整個社會人人享受”。
讀到這裡時,讀者就會明白,羅素提出的“閒散有理”,並非簡單地提倡“懶散”和無所事事,這個理論的背後實際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內涵。他的“閒散有理”論實際是以當時機械化、工業化、社會化大生產為前提的,他憑藉著敏銳的目光、睿智的思辨力洞察到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並在顧全到儘可能多的工人切身利益的情況下,大膽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每天4小時工作制。這樣既可以讓工人養家餬口,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失業現象的產生。當然,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要想更大程度地解決經濟危機,還有一個方法,即鼓勵消費,“廣義說來,人們都認為,賺錢是善行,而花錢是惡德。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就如同一個人以為鑰匙是好的,而鎖孔是壞的那樣的想法同樣荒謬。勞動產品的價值完全應該根據產品經過消費後所得到的好處去衡量”。這篇寫於1931年的文章,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經濟觀念: 大力倡導消費。這個由一位哲學家、數學家提出的觀點顯然略早於它所誕生的那個時代,因為在5年之後,一位專業的經濟學家才提出了同樣的觀點——約翰·凱恩斯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透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當然,羅素提倡政府給勞動者多一些閒暇時間,並非只是從經濟層面來考慮問題,他也並非主張把所有餘暇時間都花費在純粹的無聊活動之中,他所希望看到的是,“在每天工作不超過4小時的世界中,每一個具有科學好奇心的人都能如願以償,每一個畫家都能從容地去塗料著色……對經濟或管理方面有了興趣的人,到那時將能發展其觀點而無學究氣……醫生也將有時間研究醫藥的進步,教師也不用賣力地沿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去講授他們的年輕時學的東西……總之,在這樣世界中,見到的將是幸福和愉快的人生,而不再是精疲力盡和憂鬱消沉的狀況”。羅素這樣的想法,固然有其烏托邦、不切實際的一面,但也正是因為有了一代又一代他這樣偉大的學者們層出不窮的、獨特新穎的見解,人類社會才有可能一步步走向更加完美、更加完善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