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觀史

    《二十四詩品》,首排第一,即為雄渾,所謂雄渾,不僅是對繪畫技藝的要求,也是對人的要求,人若單薄寡淡,繪畫必然無內在。很多人覺得傳統繪畫深邃而又晦澀難懂,因為表面上是繪畫,實際上是畫家心境和想象的表達,簡單的一根線條裡面,往往就蘊含著畫家極為抽象和深邃的筆致,僅僅是技法高潮,也只會塗於表面,流於構圖或者是形式,怎麼樣用看似單調的筆墨深淺去調和出宏大而又廣袤的虛空山水,沒有深厚的積澱,是萬萬不可能的。

    筆墨、想象、色彩、線條,豐富到一定程度,必然雄渾;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雄渾;沉著到一定程度,也必然雄渾。正所謂“反虛入渾,積健為雄”,講的就是雄渾就是要包含萬物、高於萬物,只有先達到“虛”,才能夠進入“渾”的境界,就想是時間或者是宇宙那樣,週而復始,日積月累,內在飽含自然之健,換來一股雄渾之氣。

    黃賓虹的畫黑,好多人看不懂,就說黑黢黢的一團筆墨,實際上就是一種雄渾,就是因為他的畫中包含的藝術色彩十分濃厚,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畫看上去就“黑”了起來,詩要品,畫也要品。

    詩與畫,都有一種無聲的力量,詩文以雄渾倉健為上佳,大開大合,既能青青子欽悠悠我心的低吟,亦能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慨嘆!當看罷了如此一般的雄闊之文,再去讀那些數不盡騷柔小詩,難免會感嘆寡淡無味,不能盡興!

    所以,黃賓虹的“黑”,是因為他積聚了太多的筆墨與技法,藝術的密度太大,筆墨的豐富、變化的多樣、思想維度的不斷疊加,才能成就雄渾的氣質,這種氣質,豈是寥寥數筆單調的花草蟲魚或者是幾句騷柔小詩可與之比擬的。

  • 2 # 方炎CG

    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司空圖居晚唐末世,經歷朝代由盛而衰,心裡常常對盛唐有所向往和總結,他把“雄渾”列為第一品,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期盼。返虛入渾是說要靜待時機,休養生息。後面是說不要放棄生氣希望,要始終心懷天下萬物,力挽狂瀾於既倒,建設大美的家國。司空圖不僅對盛唐精神做了高度概括,更把雄渾之氣打進了中華民族的骨子裡!

  • 3 # 西廨七叔

    古人云:詩言志。而志當存高遠,一首詩首先要看立意,如果立意不高,只會摘句尋章也難處佳作。雄渾高昂,是詩詞的定調,開篇破題就有乘風破浪之氣勢既表現詩人的氣度胸襟,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這應該是《二十四詩品》把雄渾列為第一品的原因(之一)。

  • 4 # 散落君

    雄渾,是盛唐詩的典範。司空圖把“雄渾”放在第一,就是在表示對盛唐詩的追思。晚唐詩風不振,格局瑣碎卑陋,難稱大器。

    司空圖解釋雄渾是:“返虛入渾,積健為雄”,意思是說:由實處求則不可能得渾,而必須返而求之於虛,才可達到入渾的極境;積聚健壯有為之氣,則可為雄。

    雄渾是指力的至大至剛,氣的渾厚磅礴。它的特點是:骨力挺健,氣壯山河,如同波濤洶

    湧的大海與橫空出世的崑崙。

    具體作品可參考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明明是一首送別詩,岑參卻寫的豪氣幹天。這便是盛唐雄渾的代表作,胡應麟《詩藪內編》就說:“盛唐一味秀麗雄渾”。

  • 5 # 杜家人

    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首先要了解何為《二十四詩品》。

    《二十四詩品》即二十四種,寫詩描述風格。反應作者世界觀,詩詞的意境風格。要細解就太多了,因為這是回答問題,不是做文章,知道大概意思即可。

    至於雄為渾什麼排第一?有何深意問題。

    我個人理解;所謂雄渾;就是表達詩詞的意境,要雄偉壯觀,渾然一體的風格。自然比後面,二十三種詩詞風格,相對要高一些,所以它排在第一位。並沒有什麼深意問題存在。

  • 6 # 泉叔國學

    雄渾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注:他本作“備具”。)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匪強,來之無窮。

    “雄渾”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如何正確理解”雄渾”,對認識《詩品》的文藝美學思想具有指導意義。

    首先要懂得“雄渾”和“雄健”是很不同的,而其背後是因為有不同的思想基礎。前者是以老莊思想為基礎的,而後者則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嚴羽在《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中說:

    又謂:盛唐之詩,雄深雅健。僕謂此四字但可評文,於詩則用健字不得。不若《詩辨》雄渾悲壯之語,為得詩之體也。毫釐之差,不可不辨。坡谷諸公之詩,如米元章之字,雖筆力勁健,終有子路事夫子時氣象。盛唐諸公之詩,如顏魯公書,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其不同如此。只此一字,便見吾叔腳根未點地處也。

    “雄渾”和“雄健”雖只一字之差,但在美學思想上則相去甚遠。此處之“雄渾”是建立在老莊“自然之道”基礎上的一種美,如用儒家的美學觀來解釋,比如說用孟子的“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或者“至大至剛”、“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來解釋,就和原意相背離了。首二句是講的道家和玄學的體用、本末觀。

    “大用外腓”是由於“真體內充”,如無名氏所說:“言浩大之用改變於外,由真實之體充滿於內也。”腓,原是指小腿肚,善於屈伸變化,此指宇宙本體所呈現的變化無窮之姿態。所謂“真體”者,即是得道之體,合乎自然之道之體。《莊子·漁父》篇中說:

    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

    道家之真是和儒家之禮相對的。《天道》篇雲:

    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刻意》篇又云:

    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秋水》篇雲:

    曰:“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大用”之說亦見莊子,《人間世》篇記載那棵可以為數千頭牛遮蔭的大櫟樹託夢給對它不屑一顧的木匠說:

    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所謂“大用”即“無用之用”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同上)首二句講的就是“雄渾”美的哲學思想基礎。次二句“返虛人渾,積健為雄”,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對“雄渾”的具體解釋。“渾”是指自然之道的狀態,《老子》中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虛”,是自然之道的特徵,《莊子·人間世》雲: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天道》篇又云: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虛,故能包含萬物,高於萬物,因此只有達到“虛”,方能進入“渾”的境界。下句“積健為雄”的“健”和嚴羽批評吳景仙的“雄健”之“健”不同。“健”有天然之“健”和人為之“健”,儒家所講的是人為之“健”,道家講的是天然之“健”。此處之“健”是《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意,唐代孔穎達《正義》雲:

    天行健者,謂天體之行,晝夜不息,週而復始。

    此句之意謂像宇宙本體那樣不停地運動,週而復始,日積月累,因內在自然之健,而有一股雄渾之氣。

    此品中四句是進一步發揮前四句的思想,所謂“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者,指雄渾之體得自然之道,故包容萬物,籠罩一切,有如大鵬之逍遙,橫貫太空,莫與抗衡。恰如莊子在《逍遙遊》中所說: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大鵬之所以能“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正因為它是以整個宇宙作為自己執行的廣闊空間,故氣魄宏大,無與倫比。宇宙本體原為渾然一體,執行不息的一團元氣,因為它有充沛的自然積累,所以才會體現出雄渾之體貌。故如“荒荒油雲,渾淪一氣;寥寥長風,鼓歷無邊”(《淺解》),雄極渾極,而不落痕跡。這裡的“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自由自在,飄忽不定,渾然而生,渾然而滅,氣勢磅礴,絕無形跡,它們都是自然界中天生化成而毫無人為作用的現象,也正是自然之道的體現。這裡所運用的是一種意象批評的方法之運用,也是《二十四詩品》的基本批評方法。

    後四句則是對雄渾詩境創作特點的概括。“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就是“返虛入渾”,上句為虛,下句為渾,此雲“雄渾”境界的獲得,必須超乎言象之外,而能得其環中之妙。“環中”之說源於《莊子》,《齊物論》雲:

    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蔣錫昌《莊子哲學·齊物論校釋》雲:

    “環”者乃門上下兩橫檻之洞;所以承受樞之旋轉者也。樞一得環中,便可旋轉自如,而應無窮。此謂今如以無對待之道為樞,使入天下之環,以對一切是非,則其應亦元窮也。

    又《則陽》篇雲:

    冉相氏得其環中以隨成,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

    郭象注云:

    居空以隨物,物自成。

    也就是說,一切任乎自然則能無為而無不為。說明此種雄渾境界之獲得必須隨順自然,而決不可強力為之,故云:

    持之匪強,來之無窮。

    這實際也就是《含蓄》一品中所說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孫聯奎《詩品臆說》雲:

    “不著一字”即“超以象外”,“盡得風流”即“得其環中”。

    “雄渾”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應該說不是偶然的,它講的是一種同乎自然本體的最高的美,也就是詩歌創作的最理想境界。它所體現的“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創作思想是貫穿於整個二十四品的。

    “雄渾”之美的詩境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它是一種整體的美,而不是區域性的美,如老子所說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雄渾的詩境有如一團自在執行的元氣,渾然一體,不可分割,正象嚴羽所說:“氣象混沌,不可句摘。”這就是司空圖所說的:

    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

    例如王昌齡的《從軍行》: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主擒吐谷渾。

    邊塞的蒼茫風光和軍土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又如王維的《終南山》:

    天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人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宿處,隔水問樵夫。

    山峰雄偉,直上雲霄,綿延起伏,陰晴各殊,澗水曲折,潺潺流過。行人隔水詢問樵夫,更將山勢的宏大壯闊,襯托得淋漓盡致。

    第二,它是一種自然之美,而絕無人工痕跡,莊子認為“天樂”的特點,便是“應之自然”,“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庖丁解牛之所以能達到神化境界,也正是因為它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荒荒油雲,寥寥長風”,全為宇宙間天然景象,豈有絲毫人為造作之意?必須“持之匪強”,方能“來之無窮”。《莊子·應帝王》篇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Teana、地籟、人籟之區別就在天然還是人為,Teana不僅不依賴人力,也不依賴任何其他的外力,所以是最高的美的境界。

    第三,它是一種含蓄的美,超乎一切言象之外。自然之道本體所具有的“大用外腓,真體內充”的特點,決定了雄渾詩境這種含蓄的性質。在渾然一體的詩境中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意味,猶如晝夜執行、變幻莫測的混沌元氣,日新月異,生生不息。它開拓了使讀者充分發揮自己想像力的空間,啟發了讀者各不相同的審美創造能力。所謂“返虛入渾”,即是以無統有,以虛馭實,故而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無論是“藍田玉煙”還是“羚羊掛角”,都會使人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給予人以“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的“味外之旨”、“韻外之致”。這後兩種美在前面所舉的王昌齡和王維的詩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第四,“雄渾”是一種傳神的美,而不是形似的美。因為它渾然一體,而不落痕跡,誠如嚴羽所說“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具有“不知所以神而自神”的特徵。

    第五,“雄渾”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流動的動態的美,而不是靜止的、僵死的、缺少生氣的靜態的美。“雄渾”之美具有空間性、立體感,而不是平面的。它和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中所強調的所謂“飛動”之美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轉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630/10/1353443_667668451.shtml)

  • 7 # 鵝叔的小木屋

    可以肯定地說,《二十四詩品》把“雄渾”作為第一品,有其深意。

    一、何為“雄渾”

    雄渾,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雄健渾厚。

    在“雄渾”品,是這樣說的: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這幾句話,翻譯過來,就是:

    華美的文辭湧現在外,真切的內容充實其中。返回虛靜,才能達到渾然之境,蓄積正氣,筆力方可顯出豪雄。雄渾的詩包羅萬物的氣勢,高高橫貫浩渺的太空。像蒼茫滾動的飛雲,如浩蕩翻騰的長風。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寫,掌握作品的核心內容。追求雄渾,不可勉強拼湊,自然得來,就會意味無窮。

    再提煉一下,渾是完整,是渾然一體,是事物和概念未分化前的自然樸素狀態,蒼茫一氣的油然之雲象徵的是“渾”的境界;雄,是一種至大至剛的狀態,就象鼓盪無邊的長遠之風。

     二、“雄渾”的美學特徵

    “雄渾”之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整體美,有如一團自在執行的元氣,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2、自然美,絕無人工痕跡,是最高的美的境界;

    3、含蓄美,“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超乎一切言象之外;

    4、傳神美,不是形似的美;

    5、動態美,具有空間性、立體感,是有生命力的、流動的。 

    如王昌齡“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句,蒼茫的邊塞風光躍然紙上。

    如漢魏之詩,氣象混沌,難以句摘。

    如李杜香象渡河,截斷眾流,力的美感。

    讀這些詩,我們感受到的是空間的無限大、力量的絕對大和視覺上的朦朧模糊。這就是“雄渾”的三個重要特徵。

    三、“雄渾”的哲學淵源

    “雄渾”這一美學概念的形成,建立在老莊“自然之道”基礎上,與“渾”的哲學淵源有關。《莊子》中有個混沌的故事: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儵與忽是具體的、分別的,而混沌就是其反面,是渾然一體、無分別的境界。

    只有在渾然的狀態下,才能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才能融入世界。

    對“雄渾”的精神氣象,朱良志是這麼概括的:

    一如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的充滿圓融境界,又參與道家渾然與天地同體的精神氣質,《易傳》的與天地同其體,與萬物同其流的“大人”精神也可見其影子,甚至中國佛教哲學“獨坐大雄峰”的精神也與此相關。

    就是說,“雄渾”一品,融匯了儒佛道三家哲學精神。

    四、為什麼把“雄渾”列為第一品

    “雄渾”之所以放在二十四詩品之首,應該說不是偶然的。

    “雄渾”是一種同乎自然本體的最高的美,也是詩歌創作的最理想境界,其所體現的“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創作思想貫穿於整個二十四詩品之中。

    這一美學理念,透露出中國美學和藝術觀念的思想傾向:反對向外尋求知識的拓展,反對目的性的追求,主張向內訴諸心靈,超越心物、意象、形神的分別,與世界泯然一體。

    此外,中唐五代以來,近體詩興起,詩風漸趨瑣屑柔弱,以致成健拔雄渾的詩風出現,推崇古典風味和氣象,一時成為美學趣尚。把“雄渾”作為第一品,也是試圖改變詩壇敝柔弱之勢的努力。

    參考文獻:

    《<二十四詩品>講記》(朱良志)

    《<二十四詩品>的詩歌美學》(張國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什麼原因讓《水滸傳》裡的潘金蓮變成了殺夫的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