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大商無算

    一.中華傳統文化特色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2、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3、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4、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

    5、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

    二.中華民族的特色

      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

      1 、阿昌族:分佈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佈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佈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佈在雲南,人口8.2萬餘,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佈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6 、北韓族: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文字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誌,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佈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佈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佈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佈在臺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佈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糰,地戲

      18、哈尼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佈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繡

      20、漢 族:分佈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佈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佈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佈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佈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佈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佈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佈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佈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佈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佈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佈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佈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佈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繡、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佈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佈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佈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佈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佈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佈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佈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佈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佈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佈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佈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臺會

      47、土家族:分佈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佈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髮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佈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佈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佈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佈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杆杆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佈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佈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佈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華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三.中華民族的地理特色: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1]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山地、高原面積廣大。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2]

    省級行政單位總共34個,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民族眾多。資源豐富,但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較少。中國可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部分

  • 2 # 信陽教育新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各地也有不同的民俗文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可謂是中華民族的魂,值得每一個華人發揚傳承,

    古代講六藝,為:禮、樂、射、御、書、數,

    諸如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等也是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文化。

    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以及

    傳統節日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

  • 3 # 邢Nan的日常生活

    詩歌,是最古老的一種文學樣式,它常常透過生動的語言形象、鮮明的節奏和韻律,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表達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詩歌的這些特點,正契合了中華民族注重抒情言志、善於形象思維的民族傳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詩歌成為古代最發達、最突出的文學樣式。中國被稱為詩歌的王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國詩歌在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中萌生、發展,走過了一條複雜曲折而又光輝燦爛的發展道路。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是從我們遠古祖先的集體勞動中產生的。

    遠古時代,生產力極其低下,為了獲取食物,他們必須組織起來打獵或進行其他形式的集體勞動,非常艱苦。為了減輕疲勞,協調統一動作,他們發現了猶如現代勞動號子的一種有節奏的呼聲。這種有節奏的呼聲就是詩歌韻律的源頭。然而,這時的勞動呼聲,還只是有聲無義的韻律,還不是真正的詩歌。原始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由於大腦和發音器官的逐漸發達,才逐漸產生了思維和語言。這時候如果在呼聲的間歇新增一些語言,即便是最簡單的語言,也能成為有意義的詩歌。《吳越春秋》載有這樣一首原始詩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古肉字)。這顯然是漁獵時代生活的反映。兩字一句,雖然樸素簡單,卻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狩獵圖畫,充滿了狩獵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中國古代其他一些古籍,如《周易》《禮記》《呂氏春秋》等,都記載了這樣的原始詩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原始詩歌,從一開始,就帶上鮮明的民族特色:注重抒情、關注現實。這種特點,正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所繼承,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詩歌傳統。

    中國遠古詩歌,流傳下來的很少,從流傳下來的為數不多的遠古詩歌來看,在藝術上還很不成熟,實際上是萌芽階段。中國詩歌的歷史,嚴格地講,應是從《詩經》開始。《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古代詩歌總集。原稱《詩》,漢以後才稱《詩經》。《風》主要是各地的民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面貌。《雅》和《頌》多是王室廟堂的頌歌。《詩經》中的詩歌已由最初原始型的二言詩體,發展到以四言為主的詩體,普遍地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大約在《詩經》成編後二百年,即公元前4世紀,中國南方的楚國一帶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楚辭”。漢樂府民歌雖然留存下來的不多,但在思想內容上卻可以和《國風》比美。它們多是勞動人民的“街陌謠謳”,表現的也是勞動人民“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思想感情,在詩體形式上,漢樂府民歌創造了以五言為主的雜言形式,使中國詩歌在《詩經》(四言)、《楚辭》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了一大步。

    《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色,是抒情手法多種多樣,善於用自然、平淡的語言表達委婉、深摯的感情,具有一種言淺意深、語短情長、含蓄蘊藉的藝術魅力。歷來批評家對它的評價都極高,甚至有過譽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多種思想、各種社會矛盾交錯的時代。自漢末以來就在醞釀著學術思想的變化,到了魏晉之際已經進一步過渡到道家的玄理化,新的思維理論體系的建立,具有反傳統的味道,從而助長了魏晉人那種離經叛道、蔑棄風雅的精神,促進了思想的活躍和解放。老莊自然主義哲學,有力地衝擊著兩漢以來“天人感應”的神學觀念,有助於喚起人的“自覺”,從而使置身於動亂、險惡環境中的詩人對自己生命的意義、命運有了新的思索和追求。

    詩歌發展到兩晉開始明顯地轉變。兩晉時期,魏代正始時興起的玄學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到了兩晉末年興起了玄言詩。東晉時期,士族清談玄理的風氣更盛,對詩歌的影響也更大。這種詩歌在思想上嚴重脫離現實,在藝術上失去了藝術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直到東晉末年的陶淵明,才給文壇帶來了富於現實內容,具有獨特風格的創作。唐代完成了中國古典詩歌各種形式的創造,尤其是出現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唐代聲律近體詩。這些形式,都是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最深遠的詩體。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2、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3、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4、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

    5、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

    擴充套件資料:

    中華傳統文化內容

    1、學科

    數學、天文學、醫學、農學、四大發明、建築、繪畫

    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戲曲、影視、服飾、書法

    2、菜系

    川菜、湘菜、粵菜、蘇菜、魯菜、浙菜、閩菜、徽菜

    3、教育

    國子監、太學科、舉制度、私塾、書院、翰林院。

    4、文學

    古典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神話、中國寓言、中國典故

    5、體育

    圍棋、武術、氣功、點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產婦生孩子快,初產婦生孩子慢,是真理,還是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