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舊事舊人歷史說
-
2 # 嘻遊紀宋毅強
詩人們在當時都沒有一個只想成為詩人,卻個個想成為宰輔之臣!多如牛毛的干謁詩文,連風流天下聞的孟浩然都不能免俗,寫《洞庭湖贈張丞相》。李白追隨著唐玄宗的足跡,求提拔而不得,杜甫、白居易等皆如此。想當官當然要去首到長安尋找機會。
而很多詩人如李紳 、張說、元稹等他們成為了宰相,或忙於政務、或政治利慾,己不是那個純粹的詩人了,更寫不出當初好的詩文。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到,文王困而演周易,仲尼厄而成春秋。人都是在困境不得志的時候,才有感觸,有體悟、有閒情,才能寫出好詩文好文章。正是這些求官、求居長安而不得的人,官家不幸詩家興,挫折與困窘反而促使他們成為一位千古傳唱的詩人。
正因如此,我們在詩中經常能夠看到~洛陽城裡見秋風~長安不見使人愁~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
3 # 良人執戟2
原因有二個:
1.長安的國際地位決定它是文人薈萃的中心。受到京官的賞識是進入仕途的有效途徑。在唐代,缺乏門弟背景的知識份子如果想在仕途上有所發展,主要途徑有兩個:科舉和幕府。
科舉是進入官埸的資格,是官方對其行政能力的認可;幕府是一些有勢力的官僚自己培養的政治團隊,如果表現出色,可以由官僚舉薦成為朝庭正式官員。
"九天閶闔開宮殿 萬國衣冠拜冕旒"!十四個字表現了唐朝的昌盛,和寬廣的胸懷!
一時長安街頭"五胡四海"的胡音、胡食、胡裝在長安時尚界流行,首先是楊貴妃姐妹的女扮男裝,戴烏紗帽,著青色窄袖圓領短袖。
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把楊氏三姐妹騎寶馬、戴官帽、挎名包的貌美和奢侈真實的留存後世,至於後世有沒有人摸仿,則是考驗唐時繁華的影響力大小了。
長安城成為全國學子們心中聖地,在那裡可能實現“十年寒窗"後的"仕途夢"。而高官的舉薦將是決定性的作用。
舉例1.
李商隱巜唐詩三百首》收錄了他的二十二首詩,僅次於杜甫、王維、李白,名列第四。
他少年時曾經"傭書販舂",就是幫人抄書賣米,掙點學費錢。
十六歲時作了二篇文章:《才論》、《聖論》,引起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注意和賞識,並且跟令狐楚學習"四六駢體文"。在令節度使大人的幫助下於唐文宗開成二年(837)中進士,但是他終身的命運和蘇東坡相似,處於黨同伐異的鬥爭漩渦中,沉沉浮浮。
相似命運的還有李白、杜甫、孟郊、白居易等等。
只有一人很特殊,完全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贏得京城百姓和官員的推崇,而這位詩人靠一首詩紅了一千多年一一
陳子昂陳子昂是四川射洪人縣人,至今有他的讀書遺址。
他懷揣一顆入世致仕,榮宗耀祖的報負來到長安,居大不易的長安並不是遍地是金、到處都有門路。舉頭望明月,低頭無故人,陳子昂在北京市的幽州黃金臺滿含熱淚,站在古人求賢聖地上,發出低吼聲"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
唐代詩人像楊炯、陳子昂一樣憑科舉走上仕途的還有王維、韓愈、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杜牧等。
當然,他們固然都有才華,但是京城大V們的推薦功不可沒,如玉真公主(玄宗妹妹)是王維的伯樂,老一輩的大詩人顧況則力薦白居易。
恰恰兩位大詩人李白、杜甫卻沒有透過科舉,從小練劍習武,崇尚白日飛昇思想的李白根本對科舉不屑一顧,他要憑自己的詩名進入中央政府,還是透過自己妻族的幫助,他受到玄宗任用,但是無職權,只是娛樂、酒宴上的唱和應酬,李白失望之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明朝散發弄扁舟"去也。
杜甫就有點倒黴了,他正值李林甫奸臣當道,打擊我朝的蓄備人才培養,根本在幾屆中都瞞著皇帝不舉行科考。
杜甫為了生活,跑到長安給皇上獻上禮賦(歌功頌德的詩賦),唐玄宗有點感動了,賞了杜甫一個剛起步的官職。
唐詩不僅工整簡潔,風花雪月,而且"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王昌齡的氣魄何等豪邁,大唐的"邊塞詩"早己吹響集結號,軍旅詩人集團堪稱豪華,他們從長安西去,在"雪夜風吼,飛沙走石"的惡劣環境中產生如此開朗和此種藝術感受。
中國熱血沸騰的詩人們到長安去、到邊塞去、懷一腔熱血,為正義、為保家衛國馳騁沙場,他們的詩作,對於戰爭的描寫,更多的是揮灑時代的豪情和自信。
用一首唐詩結束: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捲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己報生擒吐谷渾/【從軍行七首】之一.王昌齡.
2019.9.5.
-
4 # 無痕2
正所謂學而優則仕、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古代文人的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長安在當時是唐帝國的都城,是天子腳下,皇城重地,更是帝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在長安若能得到達官顯貴皇親貴胄的賞識,快速進入得仕途。從而實現自己輔佐天子,匡扶社稷的政治抱負。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
5 # 晚亭與落霞同暉
若讀懂了"終南捷徑"一詞,答案將不言自明。
唐朝做為華人最值得驕傲的一個朝代,以至今日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
這是封建社會高度開放的朝代。思想少受禁錮。其唐詩猶如中華文化百花苑中盛開的牡丹,古今中外聞名。
初唐、中唐、晚唐都湧現出了大量著名的詩人,詩作水平後人少能企及。
古代的文化傳播並不象現代發達。而身處大唐國都長安,人才濟濟,高手雲集,出名較易。
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藉助詩的成名,可致仕做官。故大唐的名宰、高官多為詩壇的高手。而由這些高手名人的推薦,可早早出名。如:
一,白居易初到長安,拿出所作請當時的名人顧況雅正。竟先遭到顧況奚落:長安米貴,居不易呀!當開啟稿"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一股清新之氣撲面而來,故曰,看來你在長安居也易呀。
二,李白、杜甫做為大詩人,原本志向是人宦致仕,雖然李白也當了幾天的翰林,杜甫被稱杜工部,但時間很短,因為他們發現自已並不適合做官。但後來都成就了"詩仙"、"詩聖"的美名。
三,一次唐皇要擬旨官召韓翃進宮重用,擬旨官犯了難,當時有兩個韓翃,一個是邊塞將軍,一個是剛有點小名氣的詩人。未料唐皇脫口而出:就是那個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
可見一個並不太岀名詩人的詩,皇帝也能熟背。說明了唐朝從平民到皇帝都那麼喜愛詩。所以把唐朝稱為詩的國度,一點兒卻不誇張,十分到位。
-
6 # 文以載道MZS
唐朝推翻隋朝後,繼續在“大興”定都,即現在的西安城,並把它更名為長安,這就是“長安城”的來歷。在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年間,城內先後增建了大明宮、興慶宮等宮殿以及大批寺廟、園林、民居、集市。盛唐時期,長安城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極盛時城內人口達到百萬。
長安城對唐朝社會的影響
一,對官員的影響:唐太宗定都“長安”後,中央百官衙署分佈在皇城,使長安變成了是全國的政治中樞。唐代前期,一直為地方官員們所仰慕,從地方升遷到中央,被譽為升入仙鄉。所以,地方官員都希望在長安謀得個一官半職,以擴大自己的人脈圈。
二、對文人的影響:唐太宗時的貞觀之治,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中,長安更成為文人學士們嚮往的聖地,科舉中的殿試都在在長安舉辦,每年慈恩塔下的進士詩會名聞一時。因此,文人都想在長安這個皇城根下一顯身手,或者能遇上個伯樂,所以,集聚長安城等機會就成了文人們夢想。連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在長安城內外留下了動人的事蹟和獲得了發展的機會。
三、對社會和商業發展的影響:自唐高祖建都長安以來,人口逐年增多,皇親國戚、官員、軍民都要消費大量糧食,由於周圍關中一帶地域有限,物產不足。每年要透過漕渠從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調運糧食。唐初每年入關的糧食約二十萬石,到了唐中期這個數字就突破四百萬石了,城市人口的增長幅度大,人口猛增近百萬以上,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時,由於邊地羈縻政權、域外的使者、僧侶、商人、藝人、求學的貴族子弟擁入長安的人數也很多,他們也將各地的文明帶入了長安,相互交流,促進了長安社會的文明發展。
從長安城對文人的影響中,我們明白了為什麼唐朝的一些詩人一定要到長安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就是很好的例子,雖然他們有了很多動人的故事,但是他們也藉助了長安這個平臺獲得了自己的發展。
以李白為例,李白開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征途,開元十八年(730年)到達長安,結識宰相兒子張相,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別館。又曾謁見其它王公大臣,此時其與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已變成了朋友,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而後又在長安結識了賀知章,官場上又多了一個朋友。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終於獲得了功名。
這就是當時唐朝一些詩人前往長安實現自己理想的真正的原因。
2019年9月19日於艾墨軒
-
7 # 詩詞娛樂
唐朝詩人想去長安混,太好理解了。
一是詩詞基本功是唐朝官方對人材向基礎要求。不懂詩詞,即便參加科考,也沒有被錄用的希望。所以,人材,首先須是詩人。所以,詩人的機會多於其他人。
二是長安乃機構(權力)、文化和金錢匯聚之所。機會太多。正如當下北漂人一樣心態。那裡,淘金機率遠遠高於其他地方。比如白居易白老師,就是去長安後瞬間發達的。不僅混了豪宅,還謀了官職。
三、即便在長安不能憑才華吃飯,賣個豆腐礦泉水煎餅也能生活-----退一步看前景,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只要勤奮,大城市能養活人。
但也有養不活的個例,如乞討詩人杜甫杜老師,他在長安就什麼都沒混到。他拿詩才死磕,沒有采取退一步策略。所以混得灰溜溜的成了低端人,不得不離開,揮一揮衣袖,帶著他的詩才。
詩人,是人中風景。風景,有怡人的、騙銀的、噁心的。唐朝詩人,是一道美的風景,燃爆了千年中華文學史。長安,是一個詩意棲息地。至今仍是。
-
8 # 鄧海春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是李白在《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中最為得意、輕狂的一句話。出身在盛唐時期的詩仙李白素有遠大的抱負,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亦即渴望能夠出仕做官,為國效力,盡心輔佐君王,謀定太平盛世。然而這一願望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沒有得到實現的機會。
天寶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歲,此時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他異常興奮,滿以為實現政治理想的時機到了,於是立刻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並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詩,詩中毫不掩飾其喜悅之情。
見微知著,其實很多唐朝的詩人都有著長安情懷,渴望去長安實現自己的理想,除了李白以外還有初唐時期的初唐四傑——駱賓王、楊炯、盧照鄰、王勃,詩人陳子昂等等,不少的唐朝詩人都一直心念著盛唐的都城——長安,這是為什麼呢?
一、長安是政治中心,可以實現理想抱負之地唐代詩人留戀長安、嚮往長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唐初的關中本位政策決定的。長安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又位於關中之地,這裡便成為了文人志士謀取功名的聖殿。“學而優則仕”,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仁人志士們都渴望在這裡施展自己的才能,為國效力。因此,這裡幾乎匯聚著唐王朝最優秀的文人學士。
其實不只是唐朝,在中國古代,首都歷來都有很強的政治性。唐王朝的長安在當時可以說是資訊、交通的集散地,也是科舉取士的大考場。在科舉制度剛剛完善的朝代,活躍的學術氛圍可想而知。“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高適的《別韋參軍》中就表達了詩人二十歲便精通文武,渴望向西遊歷闖蕩京城的願望。著名的一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更是表達了詩人在得知自己登科後心中實現理想後的喜悅之情,“昔日齷齪”都不值一提了。
二、長安是文化中心,滿腹浪漫情懷的詩人非常向往
另一方面,長安在當時也是作為一個文化中心的存在。盛唐之所以強盛,一方面便是它的包容與開放,高度吸納活躍的各種文化元素。這在當時是世界性的大都市,其生活雖不似宋朝時候的勾欄、瓦舍等更加地開放,娛樂性質更加地強烈。但生活在長安的人們的生活還是豐富多彩的:閒暇之餘可以逛寺廟或市場;可以去曲江、芙蓉園等公園力遊玩徜徉;可以在茶館、涼亭裡舉辦詩書會……
而這一切對於具有浪漫情懷的詩人來說是十分吸引人的,“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一首《曲江二首》表達了當時任左拾遺的杜甫對長安生活的滿足與愜意。
長安永遠是唐朝詩人內心解不開的結,正所謂“長相思,在長安”,無論從政治還是文化的角度,都能很清晰地看出長安為何如此吸引著唐朝的詩人,吸引他們去實現自己的抱負理想。
-
9 # 梅里一了
謝邀,一個正常人總是想為社會做點貢獻的。在古代小農經濟社會,人的貢獻無外兩個途徑,在家種田,自食其力,養家餬口。在朝為官,造福一方,光宗耀祖。其他的都屬投機取巧,不務正業。所以耕讀傳家,成為古人最耀眼的匾牌。自漢代獨尊儒術以後,讀書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要治國平天下,得有個平臺,才能實現一生抱負,只有為官一條路可走,而官職是朝廷任命的,所以朝廷在哪裡,人才就流向哪裡。唐代朝廷設在長安,讀書人就湧向長安,就象今天想在演唱上混出點明堂,就在北京漂著一樣。為什麼唐代的詩人都向往長安呢?詩人與讀書人能劃等號嗎?古代的詩人與現代詩人是不一樣的,古代詩言志,現代詩言情。而唐代格律詩,在有限的字句內,高度濃縮語言,音律,才情,志向,胸襟。而現代詩可以寫成懶婆娘的裹腳布,還不知所云?所以唐代真正實行科考取仕時,詩歌是重要的考試內容,比皓首窮經更顯才情。因此,唐代詩人是讀書人中的佼佼者,當然更向往長安。另一個原因,是唐代的選人用人制度。我們知道漢代選人用人實行的是察舉制,由地方推舉孝廉之人,朝廷考察後任用。科舉考試的辦法隋朝才開創,唐朝才真正實施,所以仍吸收了漢代舉薦的成分,那怕你科考過了關,要謀得一個好職位,也得朝廷大員的推薦,就象好聲音需要一個好導師一樣。何況李白,杜甫這樣考試沒過關的,更需要找關係打通關節,請人幫忙推薦,混個拾遺之類聘用崗位。當時的張九齡是有名的賢相,喜好詩文,他的推薦唐玄宗十分重視,就相當於現代歌手中的殿堂級人物,所以許多詩人成為長安的″長漂″,找機會與朝中要員唱和,以求引薦,能夠入張九齡法眼的,在詩歌創作上大小也是個腕。
回覆列表
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這個不難理解,唐朝的詩人想上長安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就像現在所有的華人都想上北京一樣,誰不想上北上廣深那樣的一線大城市,誰想永遠待在無人問津的三四線城市或者更低層次的小山村裡!
如果說現在北京只是一個政治中心而已,古代唐朝的長安,這比現在的北京更加具有吸引力。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北京只是一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其經濟中心的地位已經被上海所取代!
但是唐朝的長安卻不一樣,長安不僅是政治中心,而且是經濟中心,不僅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而且還是全國最重要的軍事重鎮!可以說一切優秀的資源,一切高貴的人物都集中在大唐的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