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林深處梨花白

    我喜歡在葡萄架下,一邊喝粥,一邊彈琴。激昂的琴聲直達霄漢,西湖中的水也隨著琴聲激起層層波紋。

    或許這就是幸福吧。妻子拿上我喜歡吃的三種堅果,碧根果最惹眼,足足有兩斤。

    我們的家是南北朝向的,一共有十幾間,想住哪裡,全隨心意。只要有愛人陪伴,便是再枯燥的生活也能像糖一樣甜蜜。

    對了,我們還有一個女兒。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要送她上學。她很喜歡去公園,明天正好是週末,我們打算清晨帶她去玩。

    把這個故事記下,中國的朝代也就記下了,再學習點冷門的歷史知識,就可以偽裝一下了。

  • 2 # 河洛繡郎

    知道仍要謙虛,不懂莫裝糊塗,一個外行,怎麼裝都會露出馬尾,一個內行,不裝心自有底。最好的偽裝,就是保持本來的姿態,謙虛好學,不恥下問。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歷史學作為一個相對嚴謹的知識學科,是無法用偽裝來矇混過去的。那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文化的深琢,以及對真知的追求。唐宋元明清,絕非五個字,每個時代,歷史的沉澱絕非點點滴滴。

    文裡見觀點,話裡有真知

    不同的人,對歷史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即便最後可能殊途同歸,但過程總歸不一樣。歷史,如同一個人的生命,需要每個人尊重。罔顧歷史,不顧後果,只為展示個人,只會讓人更加輕視。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有些時候,可能需要偽裝,假裝不是太無知,但那也是為了後面更好的學習。如果只是為了裝一下,顯得自己很博知,那隻會露出更大的無知和愚昧。

  • 3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作為一個外行,如何偽裝成一個歷史學家?

    作為一個已經偽裝成歷史回答磚家的外行來說,我覺得我有權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雖然,歷史回答磚家和歷史學家之間還差著好多個品級,不過總算是在偽裝這萬里長征中走出了小小的第一步。

    首先,你得記性比較好。

    每當有人談及歷史問題,你馬上就得豎起耳朵仔細聽尤其是那些偏門的、詭異的、不為人所知的,尤其是論點石破天驚異於常人的,都得趕緊記住。

    這些都是日後你跟人口沫四濺噴人時用得上的內容,正不正確其實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聳人聽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以撈偏門為宜。

    常人慣熟的歷史,您就別瞎攙和了,大家都是有自己歷史觀的,您掰呼的太離譜難免會因此別人的反駁,所以找些小眾的,別人不熟的門類噴,比較好。容易讓人生出,“我靠!這你都知道的趕腳。”瞬間,提升逼格!

    比如說我,我就是專門跟人嘮西藏史。瞭解的人不多不說,感覺還很神秘!真是價錢不高,量又足,你值得擁有!

    最後,多看點相關的書籍也是必須的。

    不管到了什麼時候,多看點書總沒壞處,要是您能觸類旁通,說出點各個歷史時期對比的內容,總是能夠讓女文青們的眼睛裡浮現出星星來,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呀!

    好啦!秘籍就算是說完了,下面說點正經的。

    想成為一個歷史學家的話,估計不拔掉幾層皮是沒戲的。但想成為一個比較有見地的歷史愛好者,還是不太難的。

    說白了還是上面那幾點,誰的道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沒有那個大師是靠吃饅頭成就領袖地位的。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方向,努力從書籍中獲取知識,在不斷和別人的交流中成長,當你積累的足夠多時,自然可以說出別人沒想過的理論。

    這就是成長之路,也就是所謂一萬小時理論,汗牛充棟、窮經皓首,一路走來甘苦自知,些許心得望與諸君共勉。

  • 4 # 談古論金

    作為一個外行,如何偽裝成一個歷史學家?從偽裝冒充是不好的這樣做不是乖孩子或者五十歲以下不能稱歷史學家(這個說法本身對錯不論)等角度回答的童鞋們,大家都說的很好,但說到底首先要明白這是一個梗這是一個梗這是一個梗——坊間不但流行“如何偽裝成一個歷史學家?”,還有“如何偽裝成一個經濟學家”等等。

    觀點各自表達無妨,但竊以為以幽默的態度對待這個問題為佳。

    第一招,人名裝熟。

    顧名思義,大家其實都懂的,今天說細一點,具體就是師法《圍城》裡的褚慎明博士。

    “這個字是有人在什麼書上看見了告訴Bertie,Bertie告訴我的。”“誰是Bertie?” “就是羅素了。” 世界有名的哲學家,新襲勳爵,而褚慎明跟他親狎得叫他乳名,連董斜川都羨服了,便說:“你跟羅素很熟?” “還夠得上朋友,承他瞧得起,請我幫他解答許多問題。”天知道褚慎明並沒吹牛,羅素確問過他什麼時候到英國,有什麼計劃,茶裡要擱幾塊糖這一類非他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當然,這種裝熟法比較粗鄙,連那位餘老師都看不起,所以還是不要輕易用。

    這裡和大家說一個裝熟中的技術流——熟中透冷,冷中有熟。

    比如華裔歷史學家,你就不要說他們的中文姓名。比如黃仁宇,一定要稱呼他Ray Huang——對了,既然說到他,你喜歡的書一定不能包括《萬曆十五年》,你又不是高小鳳高育良,《中國大歷史》也算了,《明代的漕運》?勉強還可以!——余英時自然是Ying-shih Yu,拼法要注意;路康樂是Edward J.M.Rhoads。

    至於非華裔的外國曆史學家,那就必須用他們的中文姓名(當然前提是有)。歐立德(Mark Elliott)、柯嬌豔(Pamela Crossley)、羅友枝(Evelyn Rawski)、科大衛 (David Faure)、薛愛華(Edward Hetzel Schafer),倪德衛(David Nivison)、夏含夷(Edward Shaughnessy)、班大衛(David Pankenier),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等就算了,不能提的原因在於費老的名字和范文瀾、翦伯贊一樣,太熟。

    從這個引申開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錢穆都太熟,羅振玉(注意,不是羅振宇)、董作賓、馮承鈞、翁獨健這些就對你的偽裝增色不少。

    墓木已拱或曰已經成為歷史學天空中星辰級別的歷史學家不在此列,但是大原則是一樣的,希羅多德、司馬遷、司馬光就最好不要提了,修昔底德、李維、塔西佗、 色諾芬、蘇維託尼烏斯、陳壽、范曄這些還是可以的。

    易中天、袁騰飛、紀連海、石悅(當年明月)、梅毅(赫連勃勃大王)——咦,為什麼把這對冤家放在了一起——等等,切記,你一個都沒看過,切記,從影片到書,你一無所知。

    第二招,熟諳切口。

    這個早有人指出,三皇五帝不能說,必須是:

    聚落研究進一步探究了社會複雜性程序和早期國家尤其是酋邦理論問題。

    我來舉個栗子。

    褒姒不肯笑,幽王烽火戲諸侯?要是接著這個話題和人聊下去你的偽裝就完了。

    假如她的名字確實是褒姒(這一點其實我們沒有必要懷疑),那麼她確實很可能來自陝西南部山地,因為褒正坐落於今日漢水上游的勉縣境內,然而,關於她神異的身世、神秘的癖好和其誘惑幽王欺騙諸侯導致王權信用的崩解,基本上出自臆想和資訊的重構,因為,赫赫宗周的在一個特定時點的覆滅必須要有一個承擔罪責的理想物件。

    會不會好一點?

    瞭解史學界的武林門派和恩怨撕逼,也可以歸在這一塊,華南學派、新清史以及相關的論戰;蔣天樞先生為了恩師陳寅恪拍案而起;黃永年先生怎麼臧否學人、辛德勇的趣聞……

    這個具體操作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談起來沒完了,就不說了。

  • 5 # 考古系大師姐

    其實偽裝成一個歷史學家還蠻難的。因為讀資料(哪怕是皮毛)耗時長,觀點稍有瑕疵就容易被揭穿。為什麼?因為歷史從小課本里就要學,易中天、袁騰飛、當年明月等這幾年把歷史炒得有點火,《人名的名義》熱播後《萬曆十五年》也跟著火了,粉絲都很多,想偽裝不容易。

    在這裡我介紹一個曲線偽裝成歷史學家的辦法:瞭解點考古常識,偽裝成歷史學家就很容易了。

    操作很簡單:

    首先,確立一個觀念:考古不等於挖墓,考古主要是挖古代人類留下的垃圾。

    其次:關注下中國最新考古發現的新聞,這種型別的新聞一般閱讀時間也就五分鐘左右。並且考古冷門,被揭穿率比較低。

    再次,瞭解下自己生活的地區的遺址,這個也很簡單,冷門的暫時不用管,瞭解下遺址類旅遊景區就可以。

    然後就是運用了:比如,人家聊秦代,你就可以說,兵馬俑只是秦始皇陵陪葬的很小的一部分,連陵園區都沒有進入,面積比大概相當於大別墅的一個廁所。出土的“裡耶秦簡”上寫了秦始皇求仙藥到了琅琊。等等。

    人家聊漢代,你可以說馬王堆出土了食譜、醫方、辛追的屍體跟剛出土時相比已經氧化很多了。還可以說新發掘的海昏侯墓,海昏侯劉賀的墓裡發現了《齊論語》,有22篇,比《魯論》多兩篇。

    三國很火,懂得人很多,人物和事件也多,是最不好偽裝的。但是你可以瞭解下新發掘出土的曹操墓。但是首先主觀上一定要正確,不要學網上去懷疑真偽,那樣很LOW,你可以說曹操墓現在已經發現有地面建築,跟歷史記載不符。還發現了一具兒童的屍骨,應當是他大兒子曹昂。

    唐代很好聊的,比如《妖貓傳》的花萼相輝樓,確實有可能舉辦過“極樂之宴”。比如楊貴妃身上帶的香囊,擁有最早的陀螺儀技術。這項技術起源於漢代。

    明代聊聊江口沉銀,傳說張獻忠帶著所有的金銀珠寶從成都南下,之後金銀財寶不知去向,最近在彭山江口找到了,總共出水了三萬多件文物。那裡面發現的大的銀元寶近2公斤一個。

    大概就是這麼個套路,簡單易學好用。最後一個重點:在說問題的時候不要用“一定”“絕對”“必須”等等肯定語氣的詞。應該用:“目前得出”“可以推斷出”“目前證據表明”這類給自己留有退路的詞語,切記切記。。。

  • 6 # 知常容

    後來覺得這樣玩下去也不行,寫作材料會枯竭,這個時候我就想到寫三國內容,一個三國的認知度比較高,群眾基礎比較好,第二個三國內容比較多,我當時預計我把三國志加上道德經的譯文活估計能寫一年。

    但是後來怕影響垂直度,就只寫三國內容,一開始我也只是把三國志裡面的傳記進行翻譯,但是後來看看這樣好像沒有人看,這個時候,我就開始研讀三國志,然後一邊讀一邊一邊看一邊寫。慢慢地我對三國志也開始瞭解了,然後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不再拘泥於人物的翻譯。

    就寫了真實的系列,真實的劉備,真實的諸葛亮,真實的劉禪,真實的周瑜,這個時候已經是我自己獨立的見解。此時我也開始迷上了三國志,我每寫一篇文章都要查資料,全部史實實出發。

    這次之後的文章我就已經完全脫離了三國志對我的束縛,然後我又結合資治通鑑裡面的記載,進一步的寫了相關的文章。

    最近我又把我寫內容整理,整理出了諸葛亮系列,發表在我的,。。。。好像這個不能說說了,這個回答就過不了,看圖片吧。一共三十幾篇,從諸葛亮出山到諸葛亮死這一系列。

  • 7 # 迷樓

    想偽裝成歷史學家,我告訴你幾個妙方:

    一、熟記幾個人名

    對現在史學界有名的幾個人物要記住,經常掛在嘴邊。比如費爾南·布羅代爾,他寫過《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擅長長時段;比如新清史學派,記住這幾個名字:羅友枝(Evelyn S. Rawski),路康樂 (Edward Rhoads)、歐立德( Mark C. Elliott)、柯嬌燕(Pamela K. Crossley)羅友枝(Evelyn Rawski),雖然他(她)們都是中文名字,但都是美華人。

    新清史四書:

    柯嬌燕的《半透明的鏡子:清代帝制意識形態下的歷史與認同》(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歐立德的《滿洲之道:八旗制度和中華帝國晚期的族群認同》(the manchus way :the eigt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路康樂的《滿與漢:1861-1928晚清和早期共和國族群關係和政治權利》(manchus and han: 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

    羅友枝的《最後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被認為是這一學派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各自的著作亦是新清史的代表作,並被稱為研究滿族的“四書”

    二、背會幾個後現代新術語

    你可以滿嘴後現代新術語:

    比如,黃仁宇提出的“大歷史觀”,就是不拘泥於當時當地的個別小事、個別忠奸,而從大處著眼,看意識教化、施政方針、制度框架,對社會發展做出整體評價的歷史觀;比如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提出的“唐宋變革論”,認為唐代是中世紀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

    還有,新批評、新歷史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後馬克思主義、後女權主義、譜系學解釋學、邏各斯中心主義……

    三、說話不要直達目的,學會會繞來繞去

    比如,福科認為以往的哲學都是一種在場形而上學,或者說它是一種言語中心主義,而忽略了文字的重要性;而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內在結構, 這是在海德格爾哲學的基礎上,它注重的是口頭語言,有的只是斷裂的變化的結構。德里達的解構主義以對傳統知識型的批判表示了與現代哲學的徹底決裂,主要批判了邏各斯中心主義, 認為資本主義文化的發展完全是知識型的變遷,德里達透過對言語中心主義的批判提出了新文字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字的地位。

    後現代哲學認為傳統的西方哲學本質上,從某種角度講帶有很強的強制壓迫性,把社會中的一切事物進行分化和歸類,是企圖用理性的整體性這樣的結果是掩蓋了事物的多樣性特徵。

  • 8 # 野狐狸

    這實在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雖然前面已經有許多人回答了這個問題,作為一個非資深偽歷史愛好者,我還是想湊一下這個熱鬧。

    如何把自己的半桶水晃得哐啷響呢,我覺得咱們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個是“比別人多走半步”。一般人對歷史知識的獲取都來源於一些通俗歷史讀物,甚至是電視上的各類熱劇、神劇。你只要在這些熱門知識的基礎上多走半步,就會顯得比別人懂一點。比如,人們在談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八卦,你卻能講講唐玄宗後來是如何被兒子唐肅宗編排成了太上皇,關於楊貴妃的下落有幾種說法,安祿山、安慶續、史思明、史朝義是如何一個踢一個,自己作死的……是不是顯得你比別人瞭解的全面點?再比如,人家正談論水滸傳,你可以告訴他們宋江等人其實也就是一股小規模群體騷亂,鬧事規模完全何方臘沒法比,最後被一個知州搞了個埋伏就搞定了。學了這招,你就可以秒殺那些歷史小白了。

    第二個是要多學寫規律性、制度性的知識。對於一些稍有歷史基礎的人,上面那一招可能也不太管用。這時候你可以在翻幾奔書學點典章制度之類的知識,比如人家談科舉,你可以說說科舉制度是如何進化完善的,再遠一點就從薦舉制、九品中正制等更遠的事情將起,搞得好像你是從古代人才選拔機制、增強階層流動等更高的角度來看問題,其實嘛,你也就知道個名詞解釋而已。再比如人家正討論某個人官居幾品,你可以從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九寺十八監說起,順便說說“尚書”之類的官職含義是如何演變的,搞得好像你讀書萬卷似的,其實嘛,還是記了幾個名詞解釋而已。

    第三點是要多讀專家的歷史點評性著作。歷史知識可能不少票友都懂一些,但如何看待歷史卻體現了一個人的知識根基,名家的點評集中了他的知識深度和深刻認識。你把他們的觀點記住了,再把他們的論據用自己的語言一說,還不讓人側目而視?這方面,錢穆的作品最適合了,一般人只要稍微用心點,還是看得懂的,幾個朝代的特點和演進都記住嘍,逢人就可以吹吹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侶約會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