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情侃歷史

    諡號

    這個問題一看就很有意思,一個人一生的是非功過,雖然不能用隻言片語就能表達清楚,但古人為了方便給歷史人物蓋棺定論,就會在其死後,根據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一生。

    諡號起源於西周,在秦朝時又被廢除,直到漢朝又被重新啟用,一直沿用至封建王朝滅亡。在這上千年的歷史當中,湧現出無數能人將相,追封的諡號自然也不在少數,根據題主的問題,比較帥,那就是逼格比較高?有!南漢開國皇帝,南漢高祖劉龑的諡號叫做天皇大帝!

    天皇大帝

    這諡號乍一聽,不知道還以為某位神仙的名諱,然而事實上,也的確有天皇大帝這個神仙!

    清朝後期尊”“昊天六御宸尊”,分別為

    1統御萬天玉皇大帝

      2統御萬雷勾陳大帝

      3統御萬星紫微大帝

      4統御萬類青華大帝(或作“東極太乙救苦天尊”)

      5統御萬靈長生大帝

      6統御萬地后土皇地祗

    其二,勾陳大帝全稱為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即也可簡稱為玉皇大帝,也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三位神。

    劉龑

    南漢開國皇帝,乍一聽,你依舊覺得很牛逼,這也難怪,開國皇帝,往往都是文治武功極其優秀的帝王,憑藉一己之力,打下江山,登基為帝,供後人傳頌。然而我們的劉龑依舊是一個例外,基業是父親劉謙打下來的,皇帝位置是他父親的勢力,為了政治優越性尊他當的皇帝(劉龑登基後自稱漢朝後裔,故國號為漢),雖然他的文治武功不行,但是劉龑依舊有他擅長的東西:改名字、換年號、玩酷刑!

    薛居正《舊五代史》:

    陟性雖聰辯,然好行苛虐,至有炮烙、刳剔、截舌、灌鼻之刑,一方之民,若據爐炭。惟厚自奉養,廣務華靡,末年起玉堂珠殿,飾以金碧翠羽,嶺北行商或至其國,皆召而示之,誇其壯麗。每對北人自言家本鹹秦,恥為蠻夷之主。又呼中國帝王為洛州刺史,其妄自尊大,皆此類也。

    就這麼一主,死後的諡號也被尊為天皇大帝,實在令人唏噓不已,這樣一位殘暴的君主,,後人對於他的記載更是少之甚少,我相信當今的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南漢這個朝代,更不會聽聞這位君主,因而劉龑連被罵的權力都沒有,這實在是令人啼笑是非!

  • 2 # 雜看世界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諡號、廟號、年號有什麼區別。

    什麼是諡號?

    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明的稱號,始於西周。

    換言之,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或二十餘字,字數不定,情況較為複雜。

    那麼年號呢?

    年號發起於中國古代,新君即位時為了區別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計算在位年數之制。至西漢武帝即位,在年數之前加上有紀念意義的名號,是為中國古代年號之始。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

    正如大家熟悉的清宮劇中的人物,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又被叫做乾隆皇帝,指的正是年號。

    廟號呢?

    廟號起源於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設立,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當時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祖甲)、中興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說祖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這些是最早出現的廟號。

    商朝滅亡後,周朝沒有延用商朝的廟號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諡號而無廟號,再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將廟號連同諡號一同廢止,原因是廟號和諡號的定奪將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周朝到秦朝,廟號一度被廢止了近千年之久。

    自三國起廟號開始氾濫(“降及曹氏,祖名多濫”),除了某些亡國之君和政變中被推翻的皇帝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漢太宗、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也有例外。「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文帝,而不稱廟號。 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發揚光大;世祖、聖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譽,但也指世系傳承發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愛孝順的賢主;聖宗是中興之主;哲宗、興宗、成宗、顯宗是守成之君;肅宗有中興意願卻沒有成功,有心無力;憲宗、宣宗、景宗有功有過;寧宗過於懦弱;德宗遭遇動亂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轉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為人好玄虛;文宗文弱無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順宗僅是過渡君主,影響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時間短且作為少;惠宗治國無方,江山殘破;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則應用於較為悲情的亡國之君。

    如孛兒只斤·鐵木真,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追尊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後,追諡聖武皇帝。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追諡“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

    所以,其實從上面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不管是生前多麼恢弘人生的帝王抑或是暴虐無道的昏君,其諡號都是有一定的擬定規則的,不會有什麼大的出入。

    那麼就真的沒有特殊的了嗎?

    還不是,還真的有!

    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有兩位的諡號非常特殊。

    第一位:嬴政

    沒錯,正是這位祖龍皇帝,秦始皇看到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開始稱“皇帝”。

    而另一位更是牛人。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於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硬生生將自己壓了秦始皇一輩,只可惜諡號雖響,但是其真實的歷史地位卻遠遠低於秦始皇,最多算作是一個自我希冀吧。

  • 3 # 凡說歷史

    在中國古典文化中,十分講究“蓋棺定諡”認為這是“激揚清濁,治道明範”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諡號”也就成了一個人一生功過是非最簡練的評價。當然,諡號並非每個人都有,得以流傳的就更少,一般都是皇帝、皇后、名臣、名將等等身份貴重的人,尤其是皇帝。一般情況下,給皇帝上諡號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畢竟一般都是繼任者評價先皇,除了實事求是之外,還要略帶褒揚,至於輕佻浮誇的詞語更是要堅決杜絕,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革,詞義的轉換,陰差陽錯地一些明明很嚴肅的諡號就變得非常的奇葩。“清純帝”應該是人們聊得最多的一個梗了,因為乾隆的諡號是“純皇帝”,再加上清朝的國號“清”,連起來就成了“清純”,而像乾隆那樣號稱“十全老人”的統治者,怎麼也不會跟“清純”聯絡起來,兩下對比顯得頗有喜感。事實上,一直以來很少有人稱乾隆為“清純帝”,清朝因為諡號過長,都是用年號代稱,而它的諡號也不是僅僅是“純”,全稱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貌似全稱讀起來更想笑了。除了乾隆,清朝最特殊的諡號應該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了,他的諡號是“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非常誇張的擁有二十七個字,在歷代皇帝甚至是所有人中都是最多,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把所有的能用的好聽的字眼,都加在了他一個人身上,給人一種十分浮誇,甚至覺得諷刺的感覺。在他們之前,唐朝有個人諡號比較神奇,他們被稱為“讓皇帝”,為什麼諡號為“讓”呢,是人家把皇位讓給他了,還是他把皇位讓給別人了?第一個被稱為“讓皇帝”的是唐朝的李憲,又叫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長子,也是太子,本該繼承皇位的他,竟然“主動”將皇位讓給了他三弟李隆基,之後安心做官“恭謹自守,不妄交結,不預朝政,為玄宗所重”,追諡為讓皇帝。要說李憲勉強算真的“讓”的話,那明朝的朱允炆這個“讓”就有些水分了,南明弘光元年,給他上的諡號是“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這個被明成祖朱棣奪了皇位的可憐人,被諡為“讓”,怎麼看都顯得那麼無奈。這一點,或許在他之前被曹丕奪了皇位的東漢末代皇帝劉協應該最深有體會了,他的“獻”和這個“讓”,多少有些異曲同工之妙。當然,除了“讓皇帝”朱允炆還有兩個諡號,一個是他死後就有的“孝愍皇帝”和乾隆給他的“恭閔惠皇帝”。在三國時期,東吳孫權的諡號也很奇葩,可以稱的上是千古無二了,這傢伙的諡號是“大”,要叫諡號的話得叫“吳大帝”。歷史上被稱為“大帝”的人很多,比如漢武大帝,洪武大帝,永樂大帝等等,但僅靠諡號就被成為“大帝”除了他還真不多,也就劉邦的爸爸,沒做過皇帝“漢大帝”能與之媲美了。人們可能覺得孫權叫“吳大帝”過於浮誇了,乾脆廟號。諡號、年號都不叫了,直接叫孫權。

  • 4 # zeng微塵

      根據諡法,諡號有一百多個,但縱觀中國數百位皇帝,起碼有一半的諡號沒有被皇帝使用過。今天小編給讀者們介紹評價最高的五個皇帝諡號,分別是“高皇帝”、“文皇帝”、“武皇帝”、“宣皇帝”、“明皇帝”,即高文武宣明。中國數百位皇帝,擁有高文武宣明其中一個諡號的皇帝,毫無疑問,他們幾乎都是千古帝王。

      首先是高皇帝。高皇帝一般是開國皇帝的專屬諡號,只要這位皇帝的諡號是高皇帝,那他一定是開國皇帝,但開國皇帝大多數都不是諡號高皇帝。歷史上的高皇帝只有寥寥幾位,最著名的例子有: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劉邦可以叫廟號漢太祖,可以叫諡號漢高帝,叫漢高祖事實上並不準確,司馬遷最早在其著作《史記》稱漢高祖,因為《史記》的影響,漢高祖的稱呼就一直流傳下來。

      毫無疑問,漢高帝劉邦是千古帝王。除了漢高帝劉邦,著名的還有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即明高帝,光復漢人江山,開創洪武之治,也是千古帝王。

      另外有一個特殊例子,前秦第五位皇帝苻登(苻堅的族孫),他的諡號高皇帝,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不是開國皇帝,卻諡號高皇帝的皇帝,全稱是前秦太宗高皇帝苻登。

      其次是文皇帝。歷史上的文皇帝幾乎都是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文治武功都是最卓越的。最著名的例子有:漢太宗文皇帝劉恆,開創文景之治。隋高祖文皇帝楊堅,開創開皇之治。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明成祖文皇帝朱棣,開創永樂盛世。還有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極,奠定了清朝統一全國的基礎。

      當然,歷史上有些皇帝很一般,卻諡號文皇帝,這是對文皇帝這個諡號的褻瀆。比如西魏文帝元寶炬,他實際上是傀儡皇帝,實權由宇文泰掌握。另外,也有追尊的文皇帝,比如晉文帝司馬昭,西晉王朝奠基人之一。

      第三是武皇帝。歷史上的武皇帝幾乎都是武功卓越的皇帝。最著名的例子有;漢世宗武皇帝劉徹,開創“漢武盛世”。宋高祖武皇帝劉裕,尊稱為南朝第一帝,並且為元嘉之治奠定基礎。周高祖武皇帝宇文邕,滅掉北齊統一北方,若非早死,極有可能統一中國。

      當然也有追尊的武皇帝,比如魏武帝曹操,曹魏王朝奠基人。

      第四是宣皇帝。歷史上的宣皇帝不多,只有寥寥幾位,最著名的就是漢中宗宣皇帝劉詢,開創西漢王朝的極盛孝宣之治,當之無愧的千古帝王。

      當然也有追尊的宣皇帝,比如晉宣帝司馬懿,西晉王朝奠基人。

      值得一提的是,周宣帝宇文贇(周武帝的長子),是北周昏庸無能的皇帝,他的諡號宣皇帝,無疑是對宣皇帝這個諡號的褻瀆,這是絕無僅有的特殊例子。

      影視劇中的隋明帝楊廣

      第五是明皇帝。歷史上的明皇帝也是雄才大略的皇帝,最著名的有漢顯宗明皇帝劉莊,開創明章之治。隋世祖明皇帝楊廣(楊廣有兩個諡號,明皇帝和煬皇帝),事實上楊廣文治武功卓越,是當之無愧的千古帝王,他荒淫殘暴的負面影響,很可能是後世的抹黑。

      根據諡法,評價最高的是文皇帝,高皇帝和武皇帝次之,宣皇帝和明皇帝稍遜,這一點從以上皇帝也能看出來。

      另外,根據諡法,還有一個諡號是評價最高的,甚至比文皇帝還高,就是“仁皇帝”,歷史上只有康熙帝的諡號仁皇帝,而且康熙的廟號也是絕無僅有的“聖祖”,即聖祖仁皇帝,但後世認為,這很明顯有誇大成分。

  • 5 # 微史春秋

    “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

    東吳孫權死後,定廟號為“太祖”,這個好歹是符合規矩,但是在定諡號的時候,東吳的大臣們則打破禮法,來了一個“大皇帝”。

    則天法堯曰大。

    這個諡號堪稱中國古代唯一一人。

    三國時期的創業帝王中,孫權創下了幾個記錄,

    一是壽命最長,活了71歲;。二是主政時間最長,執掌東吳政權長達52年之久,也是開國皇帝中去世最晚的。

    現在這個諡號也是獨一無二的。

    孫權是否配得上這個諡號,我們不去分析,但是這無疑帶有極弄的奉承溢美色彩。

    這在後世評定諡號的時候是常事。

    後世還有與“大皇帝”媲美的諡號:天皇大帝。

    如唐高宗:

    是夕,皇帝崩於貞觀殿,年五十六,諡曰天皇大帝。

    又如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劉:

    十五年,卒,年五十四,諡天皇大帝。

    有些諡號,明顯是屬於糊弄鬼神的。

  • 6 # 司馬光遷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諡(shì)號是怎麼來的。

    最早,周公旦、姜太公等人去世下葬之前,朝廷需要對他們生前的事蹟做一番描述,於是周王朝就開始制定諡法。

    所以,諡號其實就是一個人一生的寫照,只不過是用了超濃縮的幾個字。這些字被確定下來,然後規定什麼行為可以用哪個字,這就是諡法了。

    別看只有幾個字。每個字在周王朝就已經確定了他的含義。後世的帝王將相,有時為了祖宗的這幾個字,可以拼死拼活。

    題主所說的問題如果只是茶餘飯後閒聊一下,其實很簡單,看諡號就知道了。

    最厲害的當然是諡號裡有“神”字的,因為周天子規定,只有“民不能名”的才能稱“神”。歷史上還沒有誰的諡號有這個字。

    至於歷史上有“神”字的兩個皇帝宋神宗與明神宗,那是廟號而非諡號。

    周天子對諡號裡的字做了詳細解釋,我們摘錄部分“厲害”的看看:

    經天緯地、道德博聞、勤學好問、慈惠愛民、賜民爵位等都可以稱“文”;剛強直禮、威強敵德、克定禍亂等可稱為“武”;安民立政稱為“成”;闢土服遠稱為日“桓”。

    不過,由於同一個字,會有不同的解釋,我們不能僅憑諡號就判斷這個人怎樣。古代文人總能找得到擦邊球來打。

    比如,周天子午,諡號威烈王,周朝諡法解釋是:猛以剛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聽起來很厲害的樣子。其實他不怎麼樣。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單看諡號是看不出誰厲害的。比如“英文烈武聖孝皇帝”這個諡號聽起來很不錯,但這個人其實就是宋神宗趙頊(xū)。

  • 7 # 朱亞明

    最好的廟號:聖祖,聖宗,始祖,始宗,太祖,太宗,皇祖,皇宗,高祖,高宗,世祖,世宗,景祖,景宗,中祖,中宗,烈祖,烈宗,仁祖,仁宗,孝祖,孝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曲地區到那曲地區雙湖縣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