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傅船山

    資治通鑑,從戰國寫到了五代;

    續資治通鑑,從宋寫到了元末;

    明朝那些事兒,從朱元璋寫到了朱由檢;

    清通鑑,清史。

    我一個朋友阿龍,編了二十四史那些事兒,網上有售,可以去看看。

  • 2 # 閒談人生

    知識是有序學習的,一般人應該都有一定基礎,那就是初中學習的那些基礎。

    個人建議可以先看看品三國、明朝那些事兒,培養下興趣。

    最後就是二十四史、史記、資治通鑑

  • 3 # 楊朱學派

    要了解一些歷史知識,必讀三本史書:《尚書》、《左傳》和《史記》。其中,前兩部既是儒家經典,又是史學著作。

    先說《尚書》。

    《尚書》是孔子修訂的儒家教科書。記載了堯舜禹湯,武王伐紂等上古時期的歷史。原有120餘篇。之後毀於焚書坑儒。

    漢文帝時,年過九旬的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記憶,背誦出《尚書》28篇,其中有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的法治思想。

    再說《左傳》。

    在先秦時期,諸侯皆有國史:楚國史書名曰《檮杌》,晉史名曰《乘》,鄭史名曰《鄭書》,魯史名曰《春秋》。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化典籍。其對魯國國史進行筆削後,中國首部私家史書誕生。經過孔子修訂之後的《春秋》不僅是史,還被賦予了儒家思想以及“春秋大義”,成為儒家六經之一。

    《春秋》極其簡略,這類似於我們歷史教科書中的書面文字。而歷史老師講課口述的內容,肯定比教科書更加豐富。與此類似,孔子講《春秋》時的口頭文字,就是傳。正如《史記》所言:七十子之徒口授其傳旨。魯國史官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而失其真。便對孔子講《春秋》時口述的內容加以編輯整理,成書《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當然,最終完成此書的,當為儒家大師吳起。

    也就是說,《春秋》是孔子講學時的書面文字。而《左傳》則是其講學時的口述。由左丘明和吳起,將孔子口述之言整理成書。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各諸侯的官方史書全部焚燬。儒家弟子不顧秦朝的禁書令,私藏《左傳》。使這部先秦典籍得以儲存。

    一、《春秋》大義與主旨

    《春秋》用語十分嚴謹,這就是“春秋筆法”和“微言大義。”

    《桓公十五年》記載:“天王使家父來求車。”此為貶天子——非禮也;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求私財。

    《隱公元年》記載的“鄭伯克段與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此為退諸侯,討大夫。

    再以弒君為例:“公子歸生弒其君夷”,“衛州籲弒其君完。”書弒君者之名,是言臣之罪;“宋人弒其君杵臼”,“莒人弒其君密州”,書不言弒君者之名,是言君無道也。孟子的無道之君,人人得而誅之的觀點正是源於此。

    甚至國君思念嫁與他國的女兒,與女兒見上一面,都要被貶斥——“公會杞伯姬於姚,非事也。天子非展義不巡守,諸侯非民事不舉。”

    春秋筆法不僅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勸善懲惡。甚至把天子,諸侯,卿大夫的特權和慾望全部扼殺,把權利關進牢籠。

    孔子如此扼殺天子、諸侯和卿大夫的自由、人權。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春秋之世,弒君三十六,亡國七十二。人民飽受戰亂之苦。這側面體現了儒家的民本位思想,所謂禮不下庶人。也與法家扼殺人民的自由、人權的君本位思想。形成鮮明對比。

    二、《左傳》中的儒家思想

    1、禮治

    儒家提倡依禮治國。何為禮?且看《左傳》之解讀:

    《隱公十一年》有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也。”

    《昭公五年》有曰:“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

    《昭公二十五年》記載:遊吉稱趙簡子揖讓、周旋是儀,並非禮。“禮者,審行信令,禍福賞罰,以制生死。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民之所生也。是以先王尚之。”

    正如《禮記》所言,禮包括諸多內容。有道德規範:“道德仁義,非禮不成”;還有公俗良序:“教訓正俗,非禮不備”;以及法律制度:“分爭訟辨,非禮不決”;社會倫理:“君臣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師學之道:宦學事師,非禮不親”;政治軍事制度:“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追遠慎終:“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莊。”

    禮還包括環境保護等內容,稍後解析。

    2、重視刑罰

    正如上所言,儒家之禮包含了綱紀和法度。《左傳》中的許多內容,也體現了儒家對刑罰的重視。

    《隱公十一年》記載:公孫闕與穎考叔有隙。公孫闕趁鄭、齊進攻許國,穎考叔帥先登城之時,公孫闕卻將其射死。但鄭莊公並未追究公報私仇的公孫闕。《左傳》評價鄭莊公:鄭莊公失其政也。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無德政,又無刑威,是以及邪。

    《僖公二十八年》中,詳細記載了晉楚城濮之戰,戰後晉文公誅殺了瀆職的舟之橋。君子曰:“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詩》雲: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不失刑賞之謂也。”

    《昭公十四年》記載,晉國大夫刑侯與雍子爭田,罪在雍子。叔魚(叔向之弟)暫攝刑獄,雍子為得刑侯之田,將女兒送與雍子。雍子便歸罪於刑侯。刑侯怒,殺二子於朝。晉國執政韓宣子問於叔向,叔向曰:“刑侯專殺,雍子知其罪而賂,叔魚枉法。三子同罪,誅生戮死可也。”於是誅刑侯,屍雍子與叔魚於市。

    仲尼曰:“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治刑,不隱於親。殺親益榮,猶義也。”

    透過以上可知,孔子即重視刑罰,又刑不隱於親。

    《昭公二十年》記載,子產將死。謂遊吉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輕而玩之,則多溺焉。”子產卒,遊吉為政,不忍猛而用寬。鄭人結夥為盜,禍亂鄭國。遊吉興兵攻焉,盡殺之。鄭盜少也。

    仲尼曰:“善哉,寬政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子產卒,仲尼泣之曰:“古之遺愛也。”

    儒家對刑罰的態度與法家的截然不同。法家主張夷族連坐,寧枉勿縱;儒家主張不罪無辜,疑罪從無。

    《襄公二十六年》有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與其失善,寧其利淫。這一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上承《尚書》,下啟《荀子》。遺憾的是由於“百代皆行秦政治”,中國兩千年來皆以法家寧枉勿縱的有罪推定論斷案。直到1996年,中國才修改刑法,開始適用儒家利於被告,不罪無辜的無罪推定論。

    在《昭公二十年》中,亦引用《尚書》之言: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同樣遺憾的是,由於中國兩千年來,皆是半部《論語》哄天下,半部《韓非》治天下。實行法家極端人治的主張——誅連夷族。儒家不罪無辜的法治思想被後世統治者們“遺忘。”

    3、使民以時

    《左傳》中有諸多儒家使民以時的主張。

    《隱公七年》有曰:夏,城中丘。書,不時也。

    《隱公九年》有曰:夏,城郎。書,不時也。

    《僖公二十年》有曰:春,新作南門。書,不時也。

    孔子書之,是為批判統治者征伐徭役耽擱農時。同時,對使民以時者,也予以記載。

    《桓公十六年》有曰:冬,城向。書,時也。

    《宣公八年》有曰:冬,城平陽。書,時也。

    《襄公十三年》有曰:冬,城防。書,時也。傳文記載:魯國原計劃農忙之時在防地築城,在臧武中的建議之下,等農時完畢後才動工。傳文贊之——禮也。

    《左傳》中對每次勞役加以記載,表明了孔子鮮明的態度。讚揚使民以時,這是合乎禮的;批判使民不以時,這是違背禮的。

    4、保護環境

    今天中國把保護環境,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國策。其實早在2500年前時期,儒家就已提出這一思想。

    《桓公七年》有曰:春二月,焚鹹丘。非禮也。

    《定公元年》記載,諸侯為周天子築城之時,魏獻子“田獵於大陸,焚焉。卒而還,範獻子去其棺槨。”以示懲戒。

    《昭公十六年》記載:鄭國大旱,屠擊、祝款、豎拊祭祀於桑山,斬其山木。子產曰:“有事于山,藝山林也。而斬其木,其罪大矣。”隨即奪其官爵與封邑。

    《禮記》中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等思想,又與《左傳》相輔相成。“草木零落,然後如山林。不殺胎,不覆巢。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群掩。”

    5、忠於人民

    先秦時代,儒家提倡的忠本意為與人坦誠相待,工作盡職盡責。君民、上下級之間都可以互相盡忠。

    《桓公六年》有曰: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夫民者,神之主。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莊公十年》中,記載了曹劌論戰的故事:曹劌問魯莊公,你憑什麼和強大的齊國作戰?莊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曹劌所言“忠之屬也”是指魯莊公是盡職盡責忠於人民的合格君主。

    儒家提倡的忠是精華思想。但卻被法家篡改為糟粕,只限於下級對上級盡忠,臣民對君主盡忠。以被法家化的忠君思想為基礎,韓非提出了“君為臣綱”的三綱理論:“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這與儒家的主張形成鮮明對比。孟子曰:“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為心腹;君視臣如犬馬,臣事君為路人;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為賊寇。”

    韓非甚至提出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極端專制獨裁的主張——“主而誅臣,焉有過!”

    毒害中國兩千年之久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思想,以及其三綱理論。去偽存真,還儒家思想本原。對當今的精神文明建設,文化的繁榮,以及社會的發展進步,都具有積極意義。

    6、反對人殉

    孔子對秦穆公甚為敬重。但到最後,穆公卻晚節不保,死後用人殉。以秦國賢良之臣子車氏三子奄息、仲行、鉗虎等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傳文曰:秦穆公不為盟主,宜哉。死而棄民,況奪之善人乎?君子是以知秦不復東征也。秦穆公的一生英明,毀於一旦!

    與秦穆公極其相似的是宋文公。宋文公也是一代賢明之君。但死時陪葬品極其奢侈,並且用人殉。與對穆公評價不同的是,傳文批判的不是宋文公,而是宋國大夫華元和樂舉。猛烈批判二子置宋君於邪惡之中,是“不臣”之舉。

    由上可知,傳文中只所以批判秦穆公,是因其死後人殉,是他本人生前之意;而未批宋文公,只批宋大夫,說明其用人殉並非文公本人之意,而是兩大夫的主張。可見宋文公與邾文公,楚昭王一樣,皆是如何儒家標準的合格君主。

    《左傳》是一部恢弘的先秦鉅著:孟子讀之,繼承了孔子的君君,臣臣。即君守君道,臣守臣道。對無道之君,堅決誅殺,以利萬民,定社稷;荀子讀之,提煉出人性本惡論,併成為其思想的理論基石;韓非讀之,深感國君是個高危職業。為此,不擇手段捍衛君權。以駕馭群臣,奴役人民;墨子讀之,便對鬼神深信不疑。

    鄙人謂之:讀書為學,仁者見仁,愚者見愚。

    最後再說《史記》。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黃帝軒轅,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的歷史。她既是一部優秀的史學著作,又是一部經典的文學著作。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一、《史記》的成書

    漢朝太史令司馬談畢生的志願,是能為後世留下一部與孔子的《春秋》那樣地位的傳世史作。從司馬談開始,就蒐集史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親遺志。與漢武帝太初元年,正式撰寫《史記》。

    天漢二年,司馬遷因為李陵辯解,被漢武帝判處死刑。司馬遷為完成《史記》。忍辱負重,申請改判為宮刑。在徵和二年,《史記》基本完成。 《史記》成書之後,因言武帝之過,被漢武帝削去數篇。西漢博士褚少孫又補之。

    如:《孝武本級》原名《今上本紀》,原作已毀。褚少孫又從《封禪書》選取部分內容,錄入其中。 今天流傳於世的《史記》與原版出入頗大。少數篇章的作者是司馬談,大部分篇章的作者是司馬遷,還有一少部分是褚少孫補充。 後世對《史記》所作的註釋,最著名的有三家注。此外,清代梁玉繩、日本學者龍川資言、今人韓兆琦三個注本最具代表性。

    二、《史記》可信度

    《史記》雖然是秦朝之後,可信度最高的史書,但並非100%可信。再次就列舉出幾處與史實不符之處: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六年,惠公多寵姬,公欲去諸大夫而立寵姬宋,大夫共誅姬宋,惠公懼,奔宋。根據《左傳》記載:並非燕惠公,而是燕簡公。

    《陳杞世家》記載:二十四年,孔子卒。其實,孔子是卒於陳湣公二十三年。

    《鄭世家》記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據《左傳》記載:鄭桓公並非是宣王庶弟,而是同母弟。

    其他的幾處不實之處不在贅述。 在諸侯世家中,年代有個別之處錯亂。尤其是齊、魏最為典型。 儘管如此,《史記》的可信度依然超過99.9%。能夠推翻《史記》的,唯有一部史學典籍《左傳》。在沒有異與《左傳》和考古鐵證的情況下,對於《史記》所有記載,當為信史。

    下面就舉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燕召公世家》開篇,有召公奭的記載: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其所得,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 詩云: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

    顯然,《甘棠》是懷念的是周文王庶子,周武王的兄弟——召公奭。 但鄙人的中華書局出版的《詩經》中,對此篇詩歌卻如此評析: 舊說為周初的召公奭,其實為周宣王時期的重臣召伯虎,他曾北擊獫狁入侵,平定淮夷之亂保衛了華夏文明的穩定和發展。有一小撮學者,贊同此乃謬論。

    《詩經》中確實有歌頌召伯虎之詩——《江漢》,周宣王親自作此詩,以表彰其功績。 《甘棠》歌頌的是召公——召公奭。《江漢》是歌頌召公——召伯虎。前者有《史記》為證,後者有考古為據。讀書為學,不應譁眾取寵,唯恐天下不亂。

    總之,《左傳》是華夏五千年,可信度最高的史書。《史記》是秦朝之後,可信度最高的史書。

  • 4 # 鯤鵬歷史

    感謝誠邀。培根講過一句話,讀史使人明智。確實是這個道理,以史為鑑,把歷史當現實的一面鏡子,照見我們當下的自己,教給我們怎樣思考和解決面臨的問題。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中國歷史就是一部生動的、博大精深的啟迪心智的教科書,是獨樹一幟的東方文明史。我們應該讀的史書真的是太多了,但我個人覺得剛入門讀史,興趣最重要,袁騰飛的《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谷園的《這才是戰國》,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這一類的書把枯燥乏味的歷史寫得生動有趣,各種歷史事件在他們筆下盡相浮現。

    我們可以盡情領略刀光劍影、鼓角錚鳴、鐵馬金戈、烽煙滾滾的戰爭場面從眼前呼嘯而過;也會感受到帝王將相,宮中妃嬪爭名奪利一場空的無奈;我們同樣為那些鬱郁不得志、懷才不遇的有識之士而扼腕嘆息。

    總之,這些好書會為我們開啟一幅豐繁複雜的歷史畫卷,我們對歷史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我們再領略老祖宗留下的瑰麗的文化遺產,《資治通鑑》、《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三國志》、《後漢書》等二十四史的內容都應該讀的,二十四史如果細讀弄懂弄通的話,那要耗費很長時間了,如果不是歷史研究者,我想能堅持讀下來的大V們應該不多。

    如有不當之處,請指正,樂於和友們交流心得。

  • 5 # 手機使用者94488230202

    你好,想成為比較懂歷史的人可以讀些書。《史記》《資治通鑑》《明朝那些事》《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世界通史》可以看一些電視劇《走向共和》《康熙王朝》《成吉思汗》《大明王朝1566》《八千里路雲和月》《漢武大帝》關鍵一點兒你需要傾聽社會各類人士對歷史事件,往事的看法,多思考,以人性,以務實態度,以平常心對待歷史事件,這樣你就會懂真正的歷史,成為一個歷史通。還有一點兒為加強你對人性的瞭解建議看卡耐基的書《人性的優點》《人性的弱點》好啦,加油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許家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