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uAn197141678

    本人非常喜歡電音,不過都是在網易雲音樂聽,自嗨型,去現場除了世界有名的dj外,一般的真的就是扯淡,真的是土嗨

  • 2 # 電音現場

    首先說一下目前國內電音市場的基本情況,近幾年以Ultra、EDC、Creamfields、Q DANCE、Transmisson等為首的國外知名電音節品牌被引入到國內,本土品牌則出現了風暴(因內部原因停辦)、叢林、ISY、Daydream、VAC、IMF等多箇中國產電音節,以及無數個打著電音旗號擦邊球的無關“電音節”(這一類現場體驗差、且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電音節,望各位喜歡電音的朋友去之前不要被宣傳誤解),電音市場進入了快速發展期,電音文化在國內迅速傳播;

    事實上關於電音節上年輕人土嗨尬搖,絕大部分是在聽電音、感受電音,親臨大型電音節現場,你會被整體氛圍感染,情不自禁跟著節奏舞動身體,換個角度來說假如你身邊的人都在跳舞,你會覺得自己很尷尬,況且這種環境你可以放飛自我,沒人管你動的美醜,但說到這裡有一點得說說,近兩年自媒體火熱,不少帶著特殊目的的人群,混入電音節,做著一些丟人現眼的炒作,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導致不瞭解電音文化的人被這種醜陋的行為誤解!

    最後,電音文化其實是很有正能量的,最真實的東西要用心去感受,希望喜歡電音的朋友,多去現場看看,感受電音PLUR精神(和平、愛、團結、尊重)附上幾張國內電音節現場圖片

  • 3 # 神秘的東方之音

    電音節這是近年來剛傳入中國的藝術潮流,頗受年青族人的追捧。目前中國的北上廣深以及成都武漢等特大城市,電音節活動開展的規模聲勢運作較有影響幅射作用。參眾人數過萬,埸面宏大,有的形成一票難求購票熱現象。但由於擾民環境干擾等因素,一些地點也形成更換場地退票難等問題,資訊釋出不準不穩,也影響著活動的正常開展。目前國內較有名氣的電音節主要有橫店電音節、瑪麗黛佳電音節、北京站、上海站以及廣州的叢林電音節等。這些也可說是剛從國外傳入的藝術形式,利用物理學化學原理製造產生的光電聲功能複合原理,再加上人體聲音等配合而產生的視覺藝術效果,熟練操作正確配合,能產生絕佳的藝術氛圍和享受,否則鶯鵡學舌方法不對,也可能洋相百出,土嗨尷搖的窘境。不過對這些泊來品洋玩意,我們務必保持一定的戒心,本著洋為中用的精神,汲取精華去其糟粕,正確引導,使其發揮娛樂民眾淨化風尚的好邦手。

  • 4 # 小小豬油仔

    近幾年全國各地的電音節越來越多,像EDC、Tomorrowland、UMF這些國際大型電音節也進入了中國,國內地方政府對娛樂演出類專案也更加開放,這讓電子音樂逐漸趨於主流,我們相信,未來國內電音市場的前景會非常可觀。但是大家需要明白的是,每種音樂形式都有著自己相應的文化,電子音樂也一樣,接下來就和大家聊聊電音文化。

    上海百威風暴電音節

    什麼是電子音樂?

    Electronic Music,直譯為電子音樂。如今的電子音樂越來越難以定義,因為很多不同風格的音樂都有電子元素。大多數流行音樂都使用了合成器,還有很多搖滾和另類音樂,甚至是電影配樂,廣告配樂。因此就廣義而言,只要是使用電子樂器或裝置(比如合成器、效果器、鼓機等)製作出來的音樂,都可以稱為電子音樂。而狹義而言,電子音樂是指涉及House、Techno、Trance等型別的歌曲。

    電子音樂的發展史

    以下是對電子音樂發展史的簡略介紹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在電子音樂誕生之前,作曲家們越來越希望將新興技術用於音樂創作。於是創造了幾種採用機電設計的樂器,為後來電子樂器的出現鋪平了道路。這其中包括Thaddeus Cahill於1897年發明的Teleharmonium(或Telharmonium),它重達7噸,幾年後還建造了幾個更精易的版本。第一臺電子樂器常常被認為是由Léon Theremin教授於1919-1920年左右發明的Theremin。另一個早期發明的電子樂器是Ondes Martenot,它被用在了由Olivier Messiaen創作的“Turangalla Symphonie”上。

    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

    錄音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發明的。不久之後,作曲家就使用錄音機開發了一種名為“Musique concrète”的新技術。第一首音樂創作曲是由Pierre Schaeffer創作。而作為Cologne電子音樂工作室一份子的Stockhausen,將電子音樂與傳統音樂相結合。第一部磁帶式電子音樂是由Louis和Bebe Barron於1950年共同完成。1957年第一臺非商業電子合成器問世,它被稱為“RCA Mark II”,它使用了真空管振盪器並結合了第一個音序器,但使用起來很不方便,需要預先做大量的程式設計,而且不能實時播放。

    第一臺非商業電子合成器RCA Mark II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

    雖然電子音樂始於古典藝術,但在幾年之內,它以不同的方式融入流行文化。1963年,Ron Grainer和Delia Derbyshire使用電子合成器為BBC電視劇“Doctor Who”創作主題音樂。隨著技術的發展,合成器變得更便宜,它們被許多搖滾樂隊所使用,這個領域相對早期的使用者是Pink Floyd和The Silver Apples等樂隊。一些爵士鋼琴家也在使用,其中最著名的是Chick Corea和Jan Hammer,他們在1972 - 1974年期間開始使用電子合成器來製作音樂。而之後的電影行業也開始在配樂中使用電子音樂,比如Wendy Carlos的“A Clockwork Orange”,Louis和Bebe Barron的“Forbidden Planet”,尤其是在科幻電影裡使用電子音樂變得越來越普遍,比如“Blade Runner”和“Alien”系列就開始大量依賴使用電子合成器來製作恐怖氛圍。

    “Alien 2”電影截圖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電子音樂裝置進行了大量的創新。模擬合成器很大程度上讓位於數字合成器和取樣器。早期的合成器和取樣器,體積龐大而且價格昂貴。像Fairlight和New England Digital公司銷售的合成器和取樣器價格高達10萬美元。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低成本數字合成器和取樣器的推出,使得更多音樂家可以使用合成器進行音樂創作。

    Fairlight CMI數字合成器

    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

    20世紀80年代,底特律的Techno音樂以及芝加哥的House音樂的發展以及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英國的Acid House運動推動了電子音樂的發展並使其逐漸成為主流。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只使用電子樂器製作的電子音樂變的越來越受歡迎,這種音樂的節奏強烈而急促,電子音色又十分新奇,而且還可以進行多次混音。這種趨勢持續至今,全世界的夜店都常態性地播放電子音樂。

    電子樂器的發展

    電子樂器是指輸出電子或數字音訊訊號,訊號透過揚聲器的功率放大器產生聲音的電子裝置。電子樂器現在廣泛應用於大多數音樂風格。以下介紹幾款早期較知名的電子樂器。

    Telharmonium

    1897年,Thaddeus Cahill獲得了一項名為Telharmonium的專利。使用音輪透過加法合成將聲音生成為電訊號,它可以在任何動態級別上生成音符和泛音。這項技術後來被用來設計Hammond Organ。1901年至1910年期間,Thaddeus Cahill製造了三個龐大而複雜的版本,第一個重達7噸,最後一個超過200噸。

    由Thaddeus Cahill發明的Telharmonium

    Theremin

    1919年至1920年之間,Léon Theremin展示了由他發明的Etherophone,後來更名為Theremin。Theremin成為第一個不用演奏者物理接觸就可以控制樂器演奏的電子樂器。樂器的控制部分由兩個金屬天線組成,並利用手與天線距離的遠近,改變電容的大小,從而影響振盪器的頻率和振幅。由於音色特殊,早期許多電影的恐怖氣氛都是用它來營造的。不過由於音準控制不易,操作起來相當有難度。

    Lev Termen正在演奏Theremin

    Clara Rockmore示範演奏Theremin

    Ondes Martenot

    1928年,Maurice Martenot發明了Ondes Martenot。最初設計出來的聲音與Theremin很相似,之後增加了音色控制器並擴充套件了音色。Ondes Martenot那令人恐懼的音色是透過改變真空管的振盪頻率產生的。Ondes Martenot運用電流去產生不同的頻率,再經過揚聲器轉化成聲波。Ondes Martenot利用傳統鍵盤樂器上的琴鍵去控制不同的音高,而琴鍵又連線著不同大小的真空管,再透過小抽屜內的按鈕來改變波形,最終使樂器產生不同的音色。

    由Maurice Martenot發明的Ondes Martenot

    Novachord

    Novachord是世界上第一臺商用合成器,它由C.N.Williams,John M.Hanert和Laurens Hammond共同設計,並由Hammond Organ公司於1938年至1942年製造。Novachord使用減法合成技術產生音色,並帶有包絡控制器和低通濾波器。Novachord還具有12個振盪器,163個真空管,重達500磅。

    世界上第一臺商用合成器Novachord

    Minimoog

    1970年,Robert Moog發明了Minimoog並由RA Moog Inc.發行,這是一個內建鍵盤的單聲道模擬合成器。大型模組化合成器的價格昂貴且操作繁瑣,並不適合現場表演。而Minimoog採用小型化的固態元件,使合成器成為了獨立的行動式樂器,並很快出現在現場表演中,在流行音樂和電子音樂中也被廣泛使用。

    由Robert Moog發明的Minimoog

    關於Minimoog合成器的發展簡史(Part 1)

    宿主與外掛

    宿主

    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中文翻譯為數字音訊工作站(英文縮寫為DAW)。DAW是用於記錄,編輯和製作音訊檔案的應用軟體或電子裝置。DAW與傳統的基於磁帶的錄音棚裝置具有很多相似功能,但是近年來DAW幾乎完全取代了它們。以下介紹幾款較知名的宿主。

    Ableton Live

    Ableton Live是一個以Loop為基礎的DAW,適用於MacOS和Windows系統。常常被DJ用於現場表演,操作介面也比大多數DAW設計的更緊湊,以便使用者在同一介面操作更多選項,而且它不會彈出對話方塊和訊息框,有些介面還可以隨著滑鼠的控制顯示及隱藏。

    Ableton Live 10 操作介面

    Cubase

    Cubase是由德國Steinberg公司開發,用於編曲混音和MIDI的錄製及編輯,是一款功能齊全的DAW,並同時支援MacOS和Windows作業系統。Steinberg公司提出的ASIO與VST等概念,現今已成為行業標準。

    Cubase 9 操作介面

    FL Studio

    FL Studio是以Pattern為基礎的一款DAW,由比利時公司Image-Line開發並提供終身免費更新服務。FL Studio非常適合製作電子音樂,FL Studio還帶有各種外掛和合成器,這些外掛採用Image-Line研發的原生外掛架構編寫,並且還支援第三方VST和DirectX外掛。

    FL Studio 12 操作介面

    FL Studio 12音樂製作教程(完整版)

    Logic Pro

    Logic Pro是一款基於MacOS的DAW。Logic Pro最早是由德國軟體開發商Emagic開發,在2002年蘋果公司將Emagic公司收購,並終止了Logic在Windows作業系統下的開發。根據系統性能,Logic Pro最多可以處理255個音軌,並且還可以處理多軌道的環繞聲。除了MIDI和音訊的錄製功能以外,Logic Pro還包含大量高質量的音訊效果外掛和器樂取樣音色庫。

    Logic Pro 9 操作介面

    Pro Tools

    Pro Tools是由Avid Technology的子公司Digidesign為Windows和MacOS系統開發的一款DAW,可用於音樂製作和錄音編輯,以及電影配樂和後期製作。與所有的DAW一樣,Pro Tools還可以執行多軌錄音和音訊混音等功能。

    Pro Tools 12 操作介面

    外掛

    DAW還可以透過使用VST外掛(Virtual Studio Technology)來處理聲音。在DAW上可以使用的VST外掛有很多,每一個都有其獨特的功能,使使用者可以很容易的設計出自己想要的音色。以下介紹幾款較知名的外掛。

    Native Instruments Massive

    Native Instruments Massive是由Native Instruments公司製造的基於波表合成技術的軟體合成器。它利用多個波形表和振盪器來合成音色。Massive可作為DAW內的VST外掛,也可以作為獨立程式使用。Massive在電子音樂領域使用率較高,是製作電子音樂的外掛裡最流行的軟體合成器之一。

    Native Instruments Massive 操作介面

    Spectrasonics Omnisphere 2

    Spectrasonics Omnisphere 2擁有強大的新演算法,以及粒子合成技術,還有8種新的濾波器型別。還可以為每個音色最多疊加16個效果,並對每個效果進行全矩陣調製。並且擴充套件了振盪器波形庫,將原始的5個波形增加到400個波形,每個波形都有一個Shape引數來控制波表位置。

    Spectrasonics Omnisphere 2 操作介面

    Spectrasonics Omnisphere 2擴充套件音色介紹(Part 1)

    Xfer Records Serum

    Xfer Records Serum合成出的聲音,聽起來比市場上其他品牌的合成器外掛更清晰更明亮一些,尤其是在播放高音部分時最為明顯,可以立即與市場上其他同類產品區分開來。Serum內建全規格的波表編輯器,可以匯入自己的音訊來建立自定義波形表。整個介面有著靈活的視覺化效果,可以很容易的讓使用者看到整個調製過程。

    Xfer Records Serum 操作介面

    DJ是職業不是音樂風格

    DJ是Disc Jockey的縮寫,直譯為唱片騎師,需要注意的是DJ是職業不是音樂風格。DJ是在派對或夜店以及音樂節等音樂活動中播放音樂以供舞者跳舞的人。DJ在各種音樂中挑選出合適的音樂,並使用二個唱盤和混音器將多首歌曲做對拍混合,或者是將多首歌曲拆開重組做混合搭配,以產生不間斷的音樂並維持現場氣氛。而DJ用混音器則對DJ對拍接歌最為重要。DJ用混音器在60年代逐漸出現於舞廳,最早能夠平滑過度歌曲的混音器是1965年由音訊工程師Alex Rosner設計的“Rosie”。之後真正商業化的混音器則是1971年由Rudy Bozak設計的“Bozak CMA-10-2DL”。70年代Disco風格開始興起,並催生出了許多Disco舞廳,也讓DJ這個職業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現在很多DJ都同時具備了音樂製作人的身份,他們除了打碟放歌以外,通常還會自己製作音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泰山有什麼特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