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潛龍在淵gundr
-
2 # 千秋史
北府兵的主要功績可分為4部分:
首先說一下北府兵的由來,北府軍,又名北府兵,是中國東晉時謝玄主持創立的一支軍隊,由於前秦已一統北部中國,東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因此詔求良將鎮御北方。當時的權臣謝安遂任命其侄子謝玄應舉。朝廷任命謝玄為建武將軍、 兗州 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 廣陵。其時廣陵和京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謝玄到任後,在這些人中選拔驍勇士卒建立了一支軍隊,後來謝玄改鎮京口,因為當時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軍得名北府兵。
功績一:北府兵在建立不久,就參與了抵抗前秦的戰爭,太元三年八月,秦將彭超進攻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次年二月,謝玄率北府兵解圍。當時秦鵬超帥軍5萬攻打,北府軍隊大勝,名噪一時。
功績二:太元八年,苻堅率八十三萬大軍進攻東晉,東晉以八萬應敵,也就是著名的肥水之戰,作為東晉主要兵力的北府兵在此次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打敗前秦軍隊。使得東晉保有東南半壁江山,後來北府兵乘勝北伐,先後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劉牢之率領的前鋒部隊,一度打到了黃河以北。
太元十二年,謝玄北去除了北府軍的領導權,先後由司馬怡,外親王恭統領,後來王恭反兵攻打東晉,劉牢之倒戈擊敗王恭,從此北府軍成為劉牢之的私人力量,劉牢之變為格局軍閥。
後來北府軍鎮壓孫恩起義,成為主要力量,後來劉牢之率兵北伐時,投降與桓玄,桓玄逼迫劉牢之自殺,吞併了北府兵,北府兵將領劉裕又起義打敗桓玄。公園420年,劉裕憑藉著北府軍終結了東晉,建立劉宋,北府軍成為了皇家軍隊的主力。
-
3 # 自歷史來
北府兵的建立
北府兵是東晉孝武帝時期由謝玄組建訓練的軍隊。據《晉書·劉牢之傳》記載:
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邪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猛應選。玄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太元二年(377年),前秦相繼滅北方諸國,統一北方,勢不可擋,東晉朝廷畏於前秦威勢,詔求良將以鎮御北方。當時輔國的謝安推薦自己的侄子謝玄為兗州刺史,領廣陵相,鎮廣陵。
當時的京口和廣陵有許多從北方逃亂而來的流民,謝玄到任後從中選拔勁勇如劉牢之等,組成了一支軍隊。太元四年(379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京口。東晉時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
(謝玄)
北府兵的戰績說到北府兵的戰績,最輝煌的也便是著名的淝水之戰,而淝水之戰不僅只是最後於淝水邊的決戰,還包括了在這之前的淮南之戰,這是淝水之戰的第一個階段。
太元四年(379年),苻堅南逼東晉,派苻丕等人進攻襄陽,襄陽城破後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佈防,謝玄則率五萬北府兵,自廣陵出兵應敵,在隨後的戰役中,謝玄謝玄率領北府兵四戰四勝,全殲敵軍。
第二個階段,也就是淝水河畔的決戰。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大舉南侵,東晉面對大軍壓境,令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謝琰、桓伊等人統帥八萬北府兵抵抗前秦。最後在淝水河畔兩軍對峙,謝玄、謝琰和桓伊帶領著北府兵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大軍,並陣斬苻融。
太元九年(384年),謝玄帶領北府兵乘勝開拓中原﹐收復了今河南、山東境內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劉牢之所率領的北府兵前鋒,還一度打到黃河以北的鄴城。
(淝水之戰示意圖)
北府兵的覆滅太元十二年(387年),朝廷徵謝玄為會稽內史,以朱序代替了謝玄鎮守廣陵,謝玄自此失去了對北府兵的領導權。此後,北府兵接連換主。
至晉安帝在位期間,劉牢之統領北府兵,先後受王恭和司馬元顯倚重,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東晉朝廷以劉牢之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征討叛亂的桓玄。同年三月,劉牢之投降桓玄,不久,被桓玄奪去兵權,北府兵為桓玄併吞。
元興三年(404年)二月,劉牢之原參軍劉裕聯絡一部分北府兵中下級將領分別在京口與廣陵舉兵擊滅桓玄。
劉裕等人都是北府兵將領出身,但此後他們的軍隊已不復是原來意義上的北府兵了。
(北府兵)
-
4 # 歷史戰爭
在晉惠帝上臺以後,賈南風亂政,導致八王之亂。西晉皇族陷入內亂,社會動盪不安,國力內耗嚴重,而就在此時,胡人卻抓住機會,進入中原,將西晉滅亡,開始黑暗的“五胡亂華”時代。西晉滅亡以後,世家大族與百姓南渡,最終在南方建立東晉政權。按理說東晉這樣臨時組建的新政權是勢單力薄的,東晉軍隊的戰鬥力也強不到哪去,然而令人不敢相信的是,東晉卻依靠流民,建立起一支精銳之師,北府兵。
北府兵是謝玄組建訓練的軍隊。在東晉建立以後,前秦愈發強大,嚴重威脅到東晉,朝廷於是拜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招募組建軍隊。謝玄就任以後軍隊的組建困難重重,因為西晉的精銳部隊大多在內耗與戰亂當中消耗殆盡,東晉士子多善於清談,卻不會打仗,優秀的兵源成為擺在謝玄面前最大的問題。
就在這時,大量的流民解決了謝玄的問題。在西晉滅亡以後,世族南渡,但許多百姓卻被留在北方,他們為了南渡,只能自發組織軍隊,在“流民帥”的帶領下與敵人戰鬥,最終艱難南渡,來到東晉。這些人雖然是流民,但他們一路上與胡人廝殺,戰鬥力非常強悍,而且由於他們的家人大多被胡人屠殺,因此他們對於胡人非常仇恨,只要讓他們與胡人作戰,他們便會悍不畏死。謝玄立刻招募流民中的勇士,組建北府兵,並請求朝廷財政支援,給予北府兵優越的待遇。
在北府兵組建完畢以後,謝玄日夜操練,本就悍勇的北府兵更加強大,成為東晉的精兵之首。北府兵驍勇善戰,攻無不克,《資治通鑑》中記載:“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北府兵最輝煌的一戰當屬淝水之戰,這一戰當中謝玄以八萬北府兵將前秦八十七萬大軍打的丟盔卸甲,北府兵一戰成名,天下皆知。隨後謝玄率領北府兵北伐,一路上高歌猛進。
北府兵本可以成為中原王朝的希望,漢人對抗胡人的利器,然而誰都沒有想到,這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精銳之師,最終折損於內戰。由於東晉內部的政治鬥爭,謝玄被解除兵權。北府兵先是在內戰當中損失眾多,隨後又成為鎮壓農民起義的工具。當恆玄上位以後,北府兵被恆玄瓦解,之後又成為劉裕的軍事支柱。
此時的北府兵成為了私人爭權奪利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北府兵衰落是必然趨勢。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精銳之師,最終因內訌衰敗,實在是令人悲嘆。
-
5 # 使用者4357250780783李
西晉的滅亡,亡於司馬家族的爭權奪利,為了私利勾搭兇奴王劉淵趕走了晉國皇帝,同兇奴平分晉國,然而東晉的遊民對兇奴有深仇大恨,東晉利用北府兵漢人遊民組建軍隊,經過嚴格訓練已經戰無不勝,用七八萬人打敗八十多萬人的兇奴劉淵隊伍,本來可一血前恥驅逐兇奴一統天下,但是由於內鬥爭權奪利而失敗。
-
6 # 浩然文史
很多人或許僅知道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擊敗前秦軍隊。但如果問這支參戰軍隊的名稱,估計很多人都要搖頭了。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支非常強大,但又不太知名的軍隊——北府軍。
一、京口的歷史沿革與“北府”得名要說“北府兵”,首先不得不說這支軍隊之所以得名的一個地名: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
京口是東晉時一個縣的名稱,當時是晉陵郡治所。此地歷史悠久,西周時就見諸史書記載,屬“宜國”的封地。春秋時,屬朱方邑。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會稽,途經京峴山時,望氣者奏報,此地有“王者氣”。為杜絕後患,秦始皇遣三千赭(zhě,紅褐色)衣刑徒砍毀樹木,劈山削嶺,以敗王氣,且改此地名為有卑賤意味的丹徒(穿紅色囚服的刑徒)縣,屬會稽郡。
京峴山西北,就是雄偉的北固山。北固山分後峰、中峰、前峰。時人或據《爾雅·釋丘》“丘絕高曰京”的記載,稱前峰所包區域為“京”,以“口”指北固山下的江口。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即在此地。
兩漢時,丹徒縣名雖未變,但其行政隸屬多次變更:西漢初屬荊王劉賈荊國,後屬吳王劉濞封地。“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吳國廢,改隸會稽郡。東漢時,改隸吳郡。
209年,孫權在北固山前峰修築鐵甕城,號稱“京”,通稱京口。
東晉時為晉陵郡治所。東晉實行“僑置”政策,在京口置“南徐州”,故又有“南徐”之名。
《資治通鑑》胡三省注曰:“晉人謂京口為北府。”追根溯源,“北府”名自東晉初即開始出現。《世說新語·排調》注引《南徐州記》:“舊徐州都督以東為稱。晉氏南遷,徐州刺史王舒加北中郎將,北府之號,自此起也。”據《晉書·王舒傳》、《元帝紀》等文獻記載,王舒任徐州刺史、北中郎將,在建武元年(317年)十月後。徐、兗二州都督府被時人習稱為北府,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京口作為北府鎮所的次數最多,因此,東晉初,廣陵或京口,均可稱“北府”。廣陵或京口鎮府所轄之兵,亦稱北府兵,但它與後來參加淝水之戰的“北府兵”,有較大差異。
二、“北府兵”建軍兩晉之際,京口、廣陵所在的南徐州和南兗州北有長江為屏障,故南渡流民大量聚居此地,僑寓人口約有22萬。流民多有武裝,或防禦異族南下,或抵禦土著侵擾。
太元二年(377年),東晉孝武帝鑑於前秦統一北中國,對東晉構成嚴重的威脅。為充實長江下游軍事力量,拱衛首都建康,抑制上游荊州桓氏勢力,詔求良將,鎮御北方。執政謝安侄謝玄應詔,被任命為建武將軍、南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
謝玄將南兗州治所由京口遷至廣陵。他整合部分原北府鎮將及其所轄軍士,及“人多勁悍”,獨立或半獨立活動於江淮地區的徐、青、兗三州流民武裝,組建成軍。太元四年,謝玄改鎮京口。這支軍隊遂被時人稱作“北府兵”。
三、淮南之戰“北府兵”雖組建匆忙,但因流民軍曾長期與北方異族作戰,戰力強勁,稍加訓練,戰鬥力“爆表”:“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
太元三年二月,前秦皇帝苻堅遣兗州刺史彭超等帥步騎十萬,進攻東線重鎮彭城(今江蘇徐州)。
次年二月,晉派謝玄率萬餘北府兵援救彭城。當時,彭超軍輜重置於留城(彭城郡屬縣,今沛縣東南)。謝玄揚言遣何謙率軍襲留城。彭超被迫釋彭城之圍,還保留城。彭城太守戴遁乘機帥眾逃離,投奔謝玄。彭超進據彭城,秦將俱難攻佔淮陰。
四月,秦將毛當、王顯等攻佔襄陽後,帥眾二萬東進,與俱難、彭超會攻淮南。五月,秦軍攻佔盱眙。彭超、俱難等率軍6萬,圍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今江蘇寶應)。
六月,謝玄率北府兵五萬,多次擊敗秦軍。秦軍幾乎全軍覆滅,俱難、彭超等僅以身免,狼狽北逃。
四、淝水之戰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戰,北府兵勇猛奮戰,創造了中國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一戰成名。
太元八年七月,苻堅發動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號稱百萬,大舉入侵東晉。東晉則命謝石為征討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八萬迎戰。
十月,秦軍攻佔壽陽。秦將梁成部五萬,屯駐洛澗(今壽縣西南)。
十一月,劉牢之率五千兵奇襲洛澗,殲滅秦軍一萬五千餘人,殺梁成。晉軍乘勝追至淝水右岸。謝玄遣使至苻融處,要求秦軍略向後退,“使晉兵得度,以決勝負”。
苻堅假意同意秦軍後移,企圖趁晉軍半渡而擊,“以鐵騎蹙(cù)而殺之”。大軍陣腳移置,不明真相的秦軍頓時惶恐。被俘的晉將朱序趁機在陣後大呼“秦兵敗矣”。秦軍頓亂,自相踐踏。晉軍趁機渡河突擊。苻融馳騎掠陣,不慎馬倒,被晉兵所殺;苻堅也為流矢擊中,秦軍全線崩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秦軍紛紛潰逃,“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即源出此戰。
五、謝玄北伐太元九年八月,謝安以謝玄為前鋒都督,進兵渦、潁(今安徽蒙城、河南許昌一帶),北伐中原。
謝玄軍一路凱歌高奏,陸續攻取彭城、兗州、青州,前鋒劉牢之部一度攻至鄴城。
正在此時,東晉統治集團內部發生重大變故:太元十年四月,謝安為避宗室司馬道子,出鎮廣陵,讓出中樞朝權。這意味著皇權逐漸崛起,門閥勢力弱退,“謝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太元十二年正月,司馬道子徵謝玄為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以朱序為青﹑兗二州刺史,代謝玄鎮廣陵,實際上褫奪謝玄對“北府兵”的領導權。三月,司馬道子等“以徵役既久,宜置戍而返”為名,命晉軍南撤。北伐攻佔地區,不久被後燕佔據。
六、東晉後期內爭中的北府兵(一)王恭之亂
太元十三年(388年)四月,深受孝武帝倚重的譙王司馬恬接掌北府兵統帥權。
太元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司馬恬去世。孝武帝以皇后兄王恭繼掌北府兵。
太元二十一年,孝武帝去世,晉安帝繼位,司馬道子、王國寶擅政。王恭深感不滿,與司馬道子、王國寶等矛盾激化。
隆安元年(397年),王恭以討王國寶為名,在京口起兵。司馬道子不得不殺王國寶謝罪,與王恭妥協。
隆安二年,司馬道子命心腹王愉為江州刺史。利益受損的庾楷聯結桓玄、殷仲堪、王恭,剋日起兵。部將劉牢之勸諫王恭,王恭不從。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策反劉牢之,王恭兵敗被殺。劉牢之被任命為都督青、兗、幽、並、冀、徐、揚州晉陵諸軍事,鎮京口。
(二)鎮壓孫恩起義
隆安三年,孫恩起義爆發。朝廷遣衛將軍、徐州刺史謝琰 (謝安子)與劉牢之率軍鎮壓。隆安四年,謝琰兵敗被殺。劉牢之率軍擊潰孫恩,孫恩自殺。
(三)被桓玄瓦解
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正月,司馬元顯命劉牢之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征討桓玄。桓玄起兵,並派劉牢之族舅何穆勸劉牢之歸降。劉牢之不聽部將劉裕等人勸諫,投降桓玄。
桓玄執掌朝政後,命劉牢之為會稽太守,剝奪其兵權。劉牢之慾反抗,無奈眾叛親離,最終自殺。北府兵將領高素、竺謙之等被殺,高雅之、劉敬宣(劉牢之的兒子)等投奔南燕。京口、廣陵分別由桓修、桓弘佔據,北府兵士則由諸桓分領,北府兵被瓦解。
403年十二月三日,桓玄稱帝,建國號為“楚”。
(四)討滅桓玄
404年二月二十七日,原北府軍參軍劉裕率餘部在京口起兵,討滅桓玄。此後,北府軍成為劉裕的軍事支柱,內外征伐。420年,劉裕稱帝,建立宋,北府軍成為皇家軍隊的主力。
文史君說從太元二年建軍,到太元十二年謝玄被解除兵權,這十年時間內,北府兵主要承擔抵禦外侮、維護國家獨立的重任。淝水之戰,北府兵創造了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一戰成名。從太元十二年至元興元年十五年時間內,北府兵卻可恥地淪落為國內各政治勢力權爭的工具,最終在內訌中,被瓦解消亡。北府兵的興衰,形象地說明:任何一支軍隊,只要是為國家、民族、人民利益而戰,則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為私人謀私利,罔顧國家、人民之大義,只有衰敗一途。
參考文獻1.(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4.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5.白壽彝總主編、何茲全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
7 # 潛龍在淵gundr
北府兵,是800年前的一支縱橫南北所向披靡的勁旅,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悍的幾支部隊之一。最著名的淝水之戰,它以8萬兵力一舉擊潰了前秦90萬大軍,創下了堪稱前無古人的輝煌戰績。不僅如此,從北府兵興盛到消亡的二十五年間,可以說誰掌握了這支軍隊,誰就掌握了南朝的局勢,甚至直接引起王朝覆滅與再造,可以說,得北府兵者,得天下。
-
8 # 千秋史
北府兵的主要功績可分為4部分:
首先說一下北府兵的由來,北府軍,又名北府兵,是中國東晉時謝玄主持創立的一支軍隊,由於前秦已一統北部中國,東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因此詔求良將鎮御北方。當時的權臣謝安遂任命其侄子謝玄應舉。朝廷任命謝玄為建武將軍、 兗州 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 廣陵。其時廣陵和京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謝玄到任後,在這些人中選拔驍勇士卒建立了一支軍隊,後來謝玄改鎮京口,因為當時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軍得名北府兵。
功績一:北府兵在建立不久,就參與了抵抗前秦的戰爭,太元三年八月,秦將彭超進攻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次年二月,謝玄率北府兵解圍。當時秦鵬超帥軍5萬攻打,北府軍隊大勝,名噪一時。
功績二:太元八年,苻堅率八十三萬大軍進攻東晉,東晉以八萬應敵,也就是著名的肥水之戰,作為東晉主要兵力的北府兵在此次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打敗前秦軍隊。使得東晉保有東南半壁江山,後來北府兵乘勝北伐,先後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劉牢之率領的前鋒部隊,一度打到了黃河以北。
太元十二年,謝玄北去除了北府軍的領導權,先後由司馬怡,外親王恭統領,後來王恭反兵攻打東晉,劉牢之倒戈擊敗王恭,從此北府軍成為劉牢之的私人力量,劉牢之變為格局軍閥。
後來北府軍鎮壓孫恩起義,成為主要力量,後來劉牢之率兵北伐時,投降與桓玄,桓玄逼迫劉牢之自殺,吞併了北府兵,北府兵將領劉裕又起義打敗桓玄。公園420年,劉裕憑藉著北府軍終結了東晉,建立劉宋,北府軍成為了皇家軍隊的主力。
-
9 # 自歷史來
北府兵的建立
北府兵是東晉孝武帝時期由謝玄組建訓練的軍隊。據《晉書·劉牢之傳》記載:
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邪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猛應選。玄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太元二年(377年),前秦相繼滅北方諸國,統一北方,勢不可擋,東晉朝廷畏於前秦威勢,詔求良將以鎮御北方。當時輔國的謝安推薦自己的侄子謝玄為兗州刺史,領廣陵相,鎮廣陵。
當時的京口和廣陵有許多從北方逃亂而來的流民,謝玄到任後從中選拔勁勇如劉牢之等,組成了一支軍隊。太元四年(379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京口。東晉時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
(謝玄)
北府兵的戰績說到北府兵的戰績,最輝煌的也便是著名的淝水之戰,而淝水之戰不僅只是最後於淝水邊的決戰,還包括了在這之前的淮南之戰,這是淝水之戰的第一個階段。
太元四年(379年),苻堅南逼東晉,派苻丕等人進攻襄陽,襄陽城破後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佈防,謝玄則率五萬北府兵,自廣陵出兵應敵,在隨後的戰役中,謝玄謝玄率領北府兵四戰四勝,全殲敵軍。
第二個階段,也就是淝水河畔的決戰。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大舉南侵,東晉面對大軍壓境,令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謝琰、桓伊等人統帥八萬北府兵抵抗前秦。最後在淝水河畔兩軍對峙,謝玄、謝琰和桓伊帶領著北府兵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大軍,並陣斬苻融。
太元九年(384年),謝玄帶領北府兵乘勝開拓中原﹐收復了今河南、山東境內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劉牢之所率領的北府兵前鋒,還一度打到黃河以北的鄴城。
(淝水之戰示意圖)
北府兵的覆滅太元十二年(387年),朝廷徵謝玄為會稽內史,以朱序代替了謝玄鎮守廣陵,謝玄自此失去了對北府兵的領導權。此後,北府兵接連換主。
至晉安帝在位期間,劉牢之統領北府兵,先後受王恭和司馬元顯倚重,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東晉朝廷以劉牢之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征討叛亂的桓玄。同年三月,劉牢之投降桓玄,不久,被桓玄奪去兵權,北府兵為桓玄併吞。
元興三年(404年)二月,劉牢之原參軍劉裕聯絡一部分北府兵中下級將領分別在京口與廣陵舉兵擊滅桓玄。
劉裕等人都是北府兵將領出身,但此後他們的軍隊已不復是原來意義上的北府兵了。
(北府兵)
-
10 # 歷史戰爭
在晉惠帝上臺以後,賈南風亂政,導致八王之亂。西晉皇族陷入內亂,社會動盪不安,國力內耗嚴重,而就在此時,胡人卻抓住機會,進入中原,將西晉滅亡,開始黑暗的“五胡亂華”時代。西晉滅亡以後,世家大族與百姓南渡,最終在南方建立東晉政權。按理說東晉這樣臨時組建的新政權是勢單力薄的,東晉軍隊的戰鬥力也強不到哪去,然而令人不敢相信的是,東晉卻依靠流民,建立起一支精銳之師,北府兵。
北府兵是謝玄組建訓練的軍隊。在東晉建立以後,前秦愈發強大,嚴重威脅到東晉,朝廷於是拜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招募組建軍隊。謝玄就任以後軍隊的組建困難重重,因為西晉的精銳部隊大多在內耗與戰亂當中消耗殆盡,東晉士子多善於清談,卻不會打仗,優秀的兵源成為擺在謝玄面前最大的問題。
就在這時,大量的流民解決了謝玄的問題。在西晉滅亡以後,世族南渡,但許多百姓卻被留在北方,他們為了南渡,只能自發組織軍隊,在“流民帥”的帶領下與敵人戰鬥,最終艱難南渡,來到東晉。這些人雖然是流民,但他們一路上與胡人廝殺,戰鬥力非常強悍,而且由於他們的家人大多被胡人屠殺,因此他們對於胡人非常仇恨,只要讓他們與胡人作戰,他們便會悍不畏死。謝玄立刻招募流民中的勇士,組建北府兵,並請求朝廷財政支援,給予北府兵優越的待遇。
在北府兵組建完畢以後,謝玄日夜操練,本就悍勇的北府兵更加強大,成為東晉的精兵之首。北府兵驍勇善戰,攻無不克,《資治通鑑》中記載:“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北府兵最輝煌的一戰當屬淝水之戰,這一戰當中謝玄以八萬北府兵將前秦八十七萬大軍打的丟盔卸甲,北府兵一戰成名,天下皆知。隨後謝玄率領北府兵北伐,一路上高歌猛進。
北府兵本可以成為中原王朝的希望,漢人對抗胡人的利器,然而誰都沒有想到,這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精銳之師,最終折損於內戰。由於東晉內部的政治鬥爭,謝玄被解除兵權。北府兵先是在內戰當中損失眾多,隨後又成為鎮壓農民起義的工具。當恆玄上位以後,北府兵被恆玄瓦解,之後又成為劉裕的軍事支柱。
此時的北府兵成為了私人爭權奪利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北府兵衰落是必然趨勢。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精銳之師,最終因內訌衰敗,實在是令人悲嘆。
-
11 # 使用者4357250780783李
西晉的滅亡,亡於司馬家族的爭權奪利,為了私利勾搭兇奴王劉淵趕走了晉國皇帝,同兇奴平分晉國,然而東晉的遊民對兇奴有深仇大恨,東晉利用北府兵漢人遊民組建軍隊,經過嚴格訓練已經戰無不勝,用七八萬人打敗八十多萬人的兇奴劉淵隊伍,本來可一血前恥驅逐兇奴一統天下,但是由於內鬥爭權奪利而失敗。
-
12 # 浩然文史
很多人或許僅知道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擊敗前秦軍隊。但如果問這支參戰軍隊的名稱,估計很多人都要搖頭了。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支非常強大,但又不太知名的軍隊——北府軍。
一、京口的歷史沿革與“北府”得名要說“北府兵”,首先不得不說這支軍隊之所以得名的一個地名: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
京口是東晉時一個縣的名稱,當時是晉陵郡治所。此地歷史悠久,西周時就見諸史書記載,屬“宜國”的封地。春秋時,屬朱方邑。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會稽,途經京峴山時,望氣者奏報,此地有“王者氣”。為杜絕後患,秦始皇遣三千赭(zhě,紅褐色)衣刑徒砍毀樹木,劈山削嶺,以敗王氣,且改此地名為有卑賤意味的丹徒(穿紅色囚服的刑徒)縣,屬會稽郡。
京峴山西北,就是雄偉的北固山。北固山分後峰、中峰、前峰。時人或據《爾雅·釋丘》“丘絕高曰京”的記載,稱前峰所包區域為“京”,以“口”指北固山下的江口。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即在此地。
兩漢時,丹徒縣名雖未變,但其行政隸屬多次變更:西漢初屬荊王劉賈荊國,後屬吳王劉濞封地。“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吳國廢,改隸會稽郡。東漢時,改隸吳郡。
209年,孫權在北固山前峰修築鐵甕城,號稱“京”,通稱京口。
東晉時為晉陵郡治所。東晉實行“僑置”政策,在京口置“南徐州”,故又有“南徐”之名。
《資治通鑑》胡三省注曰:“晉人謂京口為北府。”追根溯源,“北府”名自東晉初即開始出現。《世說新語·排調》注引《南徐州記》:“舊徐州都督以東為稱。晉氏南遷,徐州刺史王舒加北中郎將,北府之號,自此起也。”據《晉書·王舒傳》、《元帝紀》等文獻記載,王舒任徐州刺史、北中郎將,在建武元年(317年)十月後。徐、兗二州都督府被時人習稱為北府,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京口作為北府鎮所的次數最多,因此,東晉初,廣陵或京口,均可稱“北府”。廣陵或京口鎮府所轄之兵,亦稱北府兵,但它與後來參加淝水之戰的“北府兵”,有較大差異。
二、“北府兵”建軍兩晉之際,京口、廣陵所在的南徐州和南兗州北有長江為屏障,故南渡流民大量聚居此地,僑寓人口約有22萬。流民多有武裝,或防禦異族南下,或抵禦土著侵擾。
太元二年(377年),東晉孝武帝鑑於前秦統一北中國,對東晉構成嚴重的威脅。為充實長江下游軍事力量,拱衛首都建康,抑制上游荊州桓氏勢力,詔求良將,鎮御北方。執政謝安侄謝玄應詔,被任命為建武將軍、南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
謝玄將南兗州治所由京口遷至廣陵。他整合部分原北府鎮將及其所轄軍士,及“人多勁悍”,獨立或半獨立活動於江淮地區的徐、青、兗三州流民武裝,組建成軍。太元四年,謝玄改鎮京口。這支軍隊遂被時人稱作“北府兵”。
三、淮南之戰“北府兵”雖組建匆忙,但因流民軍曾長期與北方異族作戰,戰力強勁,稍加訓練,戰鬥力“爆表”:“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
太元三年二月,前秦皇帝苻堅遣兗州刺史彭超等帥步騎十萬,進攻東線重鎮彭城(今江蘇徐州)。
次年二月,晉派謝玄率萬餘北府兵援救彭城。當時,彭超軍輜重置於留城(彭城郡屬縣,今沛縣東南)。謝玄揚言遣何謙率軍襲留城。彭超被迫釋彭城之圍,還保留城。彭城太守戴遁乘機帥眾逃離,投奔謝玄。彭超進據彭城,秦將俱難攻佔淮陰。
四月,秦將毛當、王顯等攻佔襄陽後,帥眾二萬東進,與俱難、彭超會攻淮南。五月,秦軍攻佔盱眙。彭超、俱難等率軍6萬,圍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今江蘇寶應)。
六月,謝玄率北府兵五萬,多次擊敗秦軍。秦軍幾乎全軍覆滅,俱難、彭超等僅以身免,狼狽北逃。
四、淝水之戰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戰,北府兵勇猛奮戰,創造了中國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一戰成名。
太元八年七月,苻堅發動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號稱百萬,大舉入侵東晉。東晉則命謝石為征討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八萬迎戰。
十月,秦軍攻佔壽陽。秦將梁成部五萬,屯駐洛澗(今壽縣西南)。
十一月,劉牢之率五千兵奇襲洛澗,殲滅秦軍一萬五千餘人,殺梁成。晉軍乘勝追至淝水右岸。謝玄遣使至苻融處,要求秦軍略向後退,“使晉兵得度,以決勝負”。
苻堅假意同意秦軍後移,企圖趁晉軍半渡而擊,“以鐵騎蹙(cù)而殺之”。大軍陣腳移置,不明真相的秦軍頓時惶恐。被俘的晉將朱序趁機在陣後大呼“秦兵敗矣”。秦軍頓亂,自相踐踏。晉軍趁機渡河突擊。苻融馳騎掠陣,不慎馬倒,被晉兵所殺;苻堅也為流矢擊中,秦軍全線崩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秦軍紛紛潰逃,“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即源出此戰。
五、謝玄北伐太元九年八月,謝安以謝玄為前鋒都督,進兵渦、潁(今安徽蒙城、河南許昌一帶),北伐中原。
謝玄軍一路凱歌高奏,陸續攻取彭城、兗州、青州,前鋒劉牢之部一度攻至鄴城。
正在此時,東晉統治集團內部發生重大變故:太元十年四月,謝安為避宗室司馬道子,出鎮廣陵,讓出中樞朝權。這意味著皇權逐漸崛起,門閥勢力弱退,“謝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太元十二年正月,司馬道子徵謝玄為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以朱序為青﹑兗二州刺史,代謝玄鎮廣陵,實際上褫奪謝玄對“北府兵”的領導權。三月,司馬道子等“以徵役既久,宜置戍而返”為名,命晉軍南撤。北伐攻佔地區,不久被後燕佔據。
六、東晉後期內爭中的北府兵(一)王恭之亂
太元十三年(388年)四月,深受孝武帝倚重的譙王司馬恬接掌北府兵統帥權。
太元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司馬恬去世。孝武帝以皇后兄王恭繼掌北府兵。
太元二十一年,孝武帝去世,晉安帝繼位,司馬道子、王國寶擅政。王恭深感不滿,與司馬道子、王國寶等矛盾激化。
隆安元年(397年),王恭以討王國寶為名,在京口起兵。司馬道子不得不殺王國寶謝罪,與王恭妥協。
隆安二年,司馬道子命心腹王愉為江州刺史。利益受損的庾楷聯結桓玄、殷仲堪、王恭,剋日起兵。部將劉牢之勸諫王恭,王恭不從。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策反劉牢之,王恭兵敗被殺。劉牢之被任命為都督青、兗、幽、並、冀、徐、揚州晉陵諸軍事,鎮京口。
(二)鎮壓孫恩起義
隆安三年,孫恩起義爆發。朝廷遣衛將軍、徐州刺史謝琰 (謝安子)與劉牢之率軍鎮壓。隆安四年,謝琰兵敗被殺。劉牢之率軍擊潰孫恩,孫恩自殺。
(三)被桓玄瓦解
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正月,司馬元顯命劉牢之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征討桓玄。桓玄起兵,並派劉牢之族舅何穆勸劉牢之歸降。劉牢之不聽部將劉裕等人勸諫,投降桓玄。
桓玄執掌朝政後,命劉牢之為會稽太守,剝奪其兵權。劉牢之慾反抗,無奈眾叛親離,最終自殺。北府兵將領高素、竺謙之等被殺,高雅之、劉敬宣(劉牢之的兒子)等投奔南燕。京口、廣陵分別由桓修、桓弘佔據,北府兵士則由諸桓分領,北府兵被瓦解。
403年十二月三日,桓玄稱帝,建國號為“楚”。
(四)討滅桓玄
404年二月二十七日,原北府軍參軍劉裕率餘部在京口起兵,討滅桓玄。此後,北府軍成為劉裕的軍事支柱,內外征伐。420年,劉裕稱帝,建立宋,北府軍成為皇家軍隊的主力。
文史君說從太元二年建軍,到太元十二年謝玄被解除兵權,這十年時間內,北府兵主要承擔抵禦外侮、維護國家獨立的重任。淝水之戰,北府兵創造了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一戰成名。從太元十二年至元興元年十五年時間內,北府兵卻可恥地淪落為國內各政治勢力權爭的工具,最終在內訌中,被瓦解消亡。北府兵的興衰,形象地說明:任何一支軍隊,只要是為國家、民族、人民利益而戰,則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為私人謀私利,罔顧國家、人民之大義,只有衰敗一途。
參考文獻1.(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4.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5.白壽彝總主編、何茲全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回覆列表
北府兵,是800年前的一支縱橫南北所向披靡的勁旅,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悍的幾支部隊之一。最著名的淝水之戰,它以8萬兵力一舉擊潰了前秦90萬大軍,創下了堪稱前無古人的輝煌戰績。不僅如此,從北府兵興盛到消亡的二十五年間,可以說誰掌握了這支軍隊,誰就掌握了南朝的局勢,甚至直接引起王朝覆滅與再造,可以說,得北府兵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