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razy灬歷史

    劉邦憑什麼當上開國皇帝,我個人認為有以下五個因素。

    “赤帝之子”

    劉邦做為泗水亭亭長,押送服勞役的犯人到驪山去給秦始皇修墓的過程中,自導自演了一部“赤帝之子”的戲。就這樣劉邦自稱赤帝。這件事情傳出去後,為後來起義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

    群眾基礎

    劉邦帶人殺回沛縣,沛縣人民殺了縣令迎接劉邦,大家在聽說了“赤帝之子”的事情後,都想推舉他為老大,蕭何、曹參等人一是看到劉邦有群眾基礎也推薦劉邦。接著城中德高望重的長者也紛紛贊同,這樣劉邦在在強大的民意基礎上被推舉為沛公。

    借勢項羽

    劉邦雖然當了沛公,但是實力很弱。於是他投靠了項羽,項羽所擁戴的楚懷王跟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這就給了劉邦一個機會。

    禮賢下士

    每次遇到投奔他的人才,劉邦都能做到禮賢下士。蕭何在月光之下追回了韓信,劉邦能夠放下自己的身段,誠懇的向韓通道歉。然後,二人促膝長談,劉邦被韓信的軍事才能所折服,開始重用韓信,最後拜韓信為大將軍,而最後正是韓信擊敗了項羽。在其他人的眼中,劉邦是一個禮賢下士,尊賢重才的開明主公。

    政治才能

    劉邦豁達豪爽,勇敢無畏,心胸開闊,用人有道,做事不拘一格,能屈能伸。他早年廣交好友,後來幾乎成了建立和穩定漢朝的中流砥柱,大方與其他諸侯分享利益。劉邦能為了目標不擇手段。在政見上,劉邦擁有出眾的政治才能和高遠政治眼界,制定了以關中為後援地,進可攻、退可守的爭霸策略。還透過約法三章籠絡民心,用利益拉攏其他勢力。

    綜上所述,雖然說時勢造英雄,但我認為這個英雄也要有一定的才能,而劉邦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為人君者有時候要不拘小節,也可不擇手段,而劉邦所有的這些,項羽都沒有。

  • 2 # 大運河時空

    “劉邦沒人脈沒實力,沒後臺,最後卻能戰勝項羽,登上開國皇帝寶座,他是怎麼做到的?”看到這個問題之後,我首先看了一下其他答友的回答,發現他們的回答固然有可取之處,但是最主要的一點他們沒有講到,那就是兩個人的出身不同。

    項羽是楚國的名將項燕之後,是有封地的貴族。而劉邦則是出身貧苦農家。這兩個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也就意味著其思考問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大不相同,也就造成了兩個人一個成功一個失敗。

    先拿項羽來說

    他出身貴族,貴族性格的特質使得他高傲、極度自尊、自大。他的高傲使他胸懷大志、有大氣魄,經常會自己衝鋒陷陣,得到了士卒的尊重和敬仰。但更是其高傲,使他過於看重了自己以及身邊貴族子弟的力量,對平民出身的良才不屑一顧。並且由於他成為了將士的核心人物,一旦他出現了戰略失誤造成失敗,整個軍隊都會垮掉。他的自大,使他聽不進去諫言,我行我素、剛愎自用。他的極度自尊也使自己承受了面子受到損失,所以在一次失敗後,“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在烏江邊。

    再說劉邦

    劉邦出身則十分低微,但他卻有個夢想,並且不斷為之奮鬥。一次他看到秦始皇的依仗經過,不禁羨慕說“大丈夫應如是”,意思是大丈夫就應該像秦始皇這樣。有了這樣的目標,再加上市井出身的人不那麼遵循規矩,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市井無賴”,所以他的目標明確,手段多樣,最終實現了目標。

    市井無賴的性格有韌勁。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反正本來自己就一無所有,失敗了大不了從頭再來,因此他在無數次的失敗中一次次的重新站起來。這種性格還有一種“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的狠勁,有了這兩種性格特點,使劉邦十分有韌勁,百折不撓,不怕失敗。最終笑到最後。

    市井無賴有親和力。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情商高。有了高情商,也有了準確的目標,自己又是個小人物,該怎麼崛起呢?沒人好說,找人吧,所以他的手下不僅有出身貴族的張良,也有同樣出身低微的樊噲、蕭何、韓信、曹參等人,他以過人的手腕和親和力把這些人聚集在了一起,還玩命的給他賣力,成為漢朝建立的功臣。

    市井無賴膽子也比較肥。對於建立一個國家來說,他好像就是在實現當初的夢想一樣,就是一個目標,沒有過高的思想境界,也沒有什麼治理不好會怎麼怎麼的後顧之憂。所以他在建國之前靠身邊的一夥人打天下,建了國家之後治國時則直接採取了“拿來主義”,直接用秦國的制度來治理自己的國家,這就是“漢承秦制”,比如採取了秦朝時的中央集權制度、監察制度、郡縣制、以及在租、徭役、兵役等方面都基本上自用了秦朝的制度。不但如此,他還有大膽的”創新“,比如秦朝時的郡縣制度,他則採取了周代時的分封制和郡縣制相混合的方式,也分封了一大堆國家,充分顯示了一個無賴的隨性。

    市井無賴比較陰狠。該狠時就狠,該慫時就慫,該賴時就賴,就是劉邦真實寫照。狠的時候,開國的功臣說殺就殺。慫的時候,在鴻門宴上低三下四。賴的時候,項羽說要烹了他爹,結果他毫不在乎反而要分一碗湯。

    就這樣一個小人物”劉邦“,以一無所有的出身,硬生生的以自己的無賴性格把高傲的貴族出身的項羽給打翻在地,永遠沒有了翻身的機會,從而成了一國的開國皇帝。

  • 3 # 小編虎哥

    劉邦從個人才能上可以說非常一般,他武功不如項羽,謀略不及張良,領兵打仗更比不上韓信,但他為何能夠讓張良、韓信們死心塌地為他效命,並最終打敗項羽,贏得天下呢?可以說得益於他的用人方略。

    《史記》中的劉邦有點無賴相,這主要是因為劉邦出身下層,又沒有多少文化,幹了個亭長,工資很低,都不夠他喝酒,所以他常常騙吃騙喝,說話也比較粗魯。即使後來成為一方諸侯甚至成為天子,他仍然會露出自己的本相。但劉邦卻絕對稱得上是一位雄主,他自己本領有限,卻能把天下各方面的英豪收到他的旗下,這才是他的長項。而這一個長項足以讓他奪取天下。關於劉邦的用人方略,可以歸結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他重視人才,求賢若渴。

    劉邦從沛縣起兵就非常重視人才,當時跟他最早造反的蕭何、曹參不過是縣裡的小官,樊噲和夏侯嬰更是下層百姓,但劉邦卻能發現他們的才能,並充分利用他們的特長,在沛縣舉義。後來他每到一處都要訪求當地的英才,特別是將才。他在征討陳豨的時候,就曾問周昌:“你能給我推薦一下這裡的將才嗎?”周昌就給他推薦了四位。劉邦看到這四位,發現他們其貌不揚,但還是把他們封為千戶侯。有人給他提意見,說這些人未立寸功,為何給他們封侯。劉邦卻說,你們只看到爵位,我關心的是能夠爭取人才。

    但是劉邦也有農民式的偏見,他特別不喜歡知識分子——那時叫儒生,他就曾留下過拿儒生的帽子當夜壺的笑談。但是,有一個儒者聽說劉邦有過人之處,就親自來投奔他,此人就是酈食其。酈食其求見的時候,劉邦並不熱情,他說打仗用不著儒生。酈食其說,老子不是儒生,是高陽酒徒。劉邦知道其人不是凡庸之輩,於是召見。後來酈食其一人幫助劉邦拿下秦國一座縣城。

    第二,對人才不苛求完美。

    劉邦用人,並不苛求“又紅又專”,只要有本事,我就重用。陳平當初來投的時候,老部下灌嬰、周勃對劉邦說,陳平品性有問題,他曾經跟自己的嫂子私通,原先跟魏王、楚王都幹過,還收受賄賂。劉邦也很直接,就拿這事責問陳平。陳平回答說:“魏王不接受我的建議,楚王不信任我,所以我棄他們而去。至於受賄,確有其事,但是不受賄我哪來的盤纏投奔您?”於是劉邦就留下了陳平,委以重任。人們都知道陳平後來官拜宰相。

    第三,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

    楚漢戰爭,他以漢王的身份跟霸王項羽對陣,用現在的話說,這是不對等戰爭。但是劉邦卻非常善於團結各諸侯王。項羽分封諸侯,把原來的國家都分成兩到三個小國,他們對此非常不滿,而劉邦趁機承認六國原來的封地,於是很多國家紛紛投到劉邦的旗下,劉邦組成了反楚聯盟。

    對於項羽的部下,只要“棄暗投明”,他概不拒絕。韓信、陳平、英布都曾經是項羽的猛將、謀士,他們或主動來投,或者透過做工作加入劉邦集團。

    在戰爭中劉邦一些原來的部下不得已投降了對手,後來又轉投劉邦,劉邦也不計較,還是像以前一樣重用。比如韓王信曾經投奔劉邦,後來兵敗投降項羽,之後又投劉邦,劉邦照樣對他重用,漢朝建立後仍然對他封王。

    第四,與人同利。

    劉邦愛財、愛美女、愛土地,所以他認為跟他幹事的人也都有同樣的愛好,所以他打了勝仗不吝惜財產、土地,總是重賞部下。最後奪取天下後,他更是大封功臣,光王侯就封了一百多個。在關鍵時刻,他更是出手大方。垓下會戰,是楚漢之間的最後決戰。劉邦追擊項羽到固陵的時候,原本約好共同對付項羽的韓信和彭越,卻按兵不動,讓劉邦吃了一個大敗仗。劉邦馬上給他們分別增加了大片封地,韓、彭二人於是立即出兵,才最後打敗了項羽。

    第五,從善如流。

    劉邦的智謀不高,他也有自知之明,但他善於聽取部下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對張良、蕭何等重臣的意見更是非常重視。韓信初投劉邦的時候,並不受重用,他負氣出走,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蕭何追回韓信,對劉邦說韓信“國士無雙”,於是劉邦設壇拜將,從此重用韓信。

    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大戰之時,韓信佔領了齊國,派使者要求劉邦封他為代理齊王。劉邦聽後非常惱火,當著使者的面大罵,說韓信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竟然要自立為王。一旁的張良、陳平給他使眼色。劉邦大悟,忙改口說:“說什麼代理齊王,要做就做真齊王!”

    劉邦各方面的才能都很一般,他的品德就更是不敢恭維,但他卻能在自己的身邊團結起當時最優秀的人才,並依靠這些人才,剪滅群雄,一統天下。對於這一點,韓信認識得最最清楚。一次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領多少兵。韓信說陛下能領十萬兵。劉邦問,那你呢?韓信說,多多益善。劉邦說,那為何你給我打工?韓信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也就是說劉邦是統御將領的將領。實際上應該說劉邦是善於統御將領的將領,劉邦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他的人才戰略的勝利

  • 4 # 光芒萬丈34957

    劉邦懂得舍,項羽只想得,最後會舍的人戰勝只想得的人,得了天下。

    這就好比馬雲和劉強東,馬雲想讓天下無難做的生意,劉強東想做天下的生意,一個做平臺,一個做商城,出發點不同,取得的成就也不同。

    劉邦懂得將天下分出去,有本事的人就會投靠他,去邦他爭天下,他也就得了天下。

    項羽覺他老子天下第一,天下都應該是他項家的,最後被群狼給打敗了,連家都回不去了。

    劉邦很有商人的眼光,認為先得了天下,再讓子孫收了天下,先舍後得。

    項羽不會做生意,天下還沒得,就想名利雙收,最後變成一場空。

    就好比公司來了兩個員工,一個說自己沒有本事,只會為別人服務,一個說自己很有本事,你們要為我服務,最後死的最慘的人一定是後者。

    因為男人的天性就是爭強鬥狠,不難也不會叫“狼”人,一個人打不過你,一群人就能滅了你。

    每個男人都想成為項羽,可都知道自己不如項羽,不能成為項羽,就要滅了項羽,讓項羽“霸王別姬”。

    沒有男人不喜歡劉邦,因為劉邦提供平臺給男人,願意與他們分天下,可是幫劉邦得了天下時,他們也就失去了天下。

    這就是劉邦會“舍”才有“得”的精髄,項羽不會玩,才失了天下。

  • 5 # 歷史有點酷

    縱觀中國古代史,可以說草根出身的皇帝就兩個。一個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還有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兩個人可以說都是從底層幹起來的,實打實的實幹家,最後一統江山。

    那幾乎是草根出身的劉邦是如何在沒有資源和人脈的情況下打敗了既有資源又有後臺的項羽?

    我個人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順應潮流局勢

    孫中山先生講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秦朝末年,自秦始皇駕崩之後。秦始皇執政時期留下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最終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並以星火燎原之勢席捲整個大秦王朝。

    劉邦就是趁著這股東風舉起義旗加入了反秦的隊伍。當然啦,雖然劉邦是丟失徭役被迫的反抗,但他好歹抓住了機會,從而順應了天下局勢。這是他邁出了建立大漢王朝的第一步。

    這也讓我想到了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當年正是他嗅到了網際網路的商機,毅然決然的辭去了教師這個職位,投身到了他看好的網際網路,最終打下了阿里巴巴商業帝國。

    第二知人善用高祖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史記·高祖本紀》

    用《史記》中劉邦這段話來說自己比項羽做得好並因此能夠取得天下就是自己知人善用。

    把軍事謀略這方面的工作交給張良,後勤補給這方面的工作交給了蕭何,帶兵打仗就交給擅長這方面的韓信。而劉邦的工作就是駕馭並管理這些人好好工作就行。但項羽顯得是缺失這方面的領導能力,所以在最後階段敗給了劉邦。

    有時候一個企業能夠成功與否關鍵還是看管理者的領導能力。

    第三貴在堅持

    創業能否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能否堅持。

    在滅秦之後,項羽在分封各路諸侯王時把劉邦分配到了巴蜀,漢中這一塊。要知道這一些地方在古代可是荒蕪之地,條件惡劣。但劉邦憑藉自己的毅力硬是堅持下來了。

    在最後的楚漢之爭中。劉邦給我們固有的印象就是打敗仗,和西楚霸王正面較量是劉邦總是輸的那一方。

    彭城一戰,本來劉邦已經佔領項羽的老巢,結果項羽率領三萬精兵打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現在還把老婆本給賠進去了。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但他在危難的時候堅持了下來。

    滎陽一戰劉邦又被項羽包圍。為了劉邦不得不割地求和,最終很幸運的撿回了一條命。

    經過幾次敗仗的劉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仍然堅持著自己的夢想,從而成就了大業。

    再看看西楚霸王項羽,出生貴族是楚國項氏一族的後代。從小繼承遺志為楚報滅國之仇,最終滅了秦國。最後角逐江山的時候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最終垓下之戰消滅了他的鬥志,一蹶不振,兵敗自刎於烏江。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我覺得這句詩是對劉邦最好的寫照。劉邦懂得面子這些東西一文不值,生存才是硬道理。而項羽卻十分愛惜面子,最終連一條活路都不給自己留。

    結束語

    所以‘勝者為王敗者寇’,劉邦成為了最終的那個勝利者,勝利者把所有以前所有丟失的都掙回來了。而項羽作為那個失敗者,即便有著輝煌的過去,有著戰神的光環,史書記載他永遠是一個失敗者。

    參考文獻《史記·高祖本紀》

  • 6 # 虎臣

    原因有這麼幾個:

    1/性格

    2/眼界及交遊能力

    3/實力

    性格上,從劉邦履歷可以看出,他年輕的時候就屬於比較不安分、能折騰的那種人,是混不吝的外向性格,這種人一般不會自卑;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

    縣長朋友來了,縣裡高官土豪雲集喝酒慶祝,不拿隨禮錢也就罷了,喝酒時調戲這個,捉弄那個。什麼人能幹出這事?

    呂太公:……

    眼界方面,劉邦發跡之前能和當時國際搖滾巨星級別的張耳談笑風聲,和豐沛當地土豪,走卒小吏稱兄道弟。朋友層次高中低檔應有盡有,什麼樣的沒見過?什麼人見了也不虛。

    交遊能力,漢書則做了精闢的總結“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什麼樣的人見到也能處好了。

    劉邦完全有資格指著三傑、諸侯王們的鼻子說:我真不是針對誰,論起綜合實力,你們在座的各位都是弟弟……

    總結:劉邦位低時而心不妄卑,位尊時而心不妄尊,自身強大,這種心態導致他面對貴族、人才時遊刃有餘。

    反面例子就是陳勝。

    這位農民領袖的心態和能力就不夠強大,張耳陳餘不敢重用,與六國舊貴族不敢合作(周市以決裂要挾才同意復立魏豹)最終兵敗身死。

    兩者比較,高下立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部小說寫了20年,全書700萬字,嚴肅文學還有出版的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