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鵠迎罡

    趙孟頫說“書法的用筆比結構重要”,啟功則說“結構比筆法更為重要”。如果簡單地做判斷題的話,顯然是趙孟頫說的對。

    趙孟頫是經過700多年曆史檢驗後,沉澱下來的四大楷書大師之一,從書法成就上來說,趙孟頫比啟功高很多。啟功只是現當代一位書法大家,至於能不能傳世,現在還判斷不來。

    趙孟頫的楷書可以說是用筆和章法完美合一的典範,用筆沉著穩重,章法分明,字型剛柔並濟,結體秀美寬博,平正中凸顯奇崛,並且很注重點畫之間的呼應關係。依靠這樣的創作實踐,趙孟頫終成一代書法大師。

    “用筆比結構重要”,是因為書法是一種時間藝術,是書寫者在一定時間內,給書法線條中凝注筆法,讓線條融入書寫者的情感和思想,從而實現抒發自我情感的目的。如果不注重筆法,不給書法線條融入情感,那麼,就沒有必要寫書法了,用印刷和噴繪完全也能達到目的。

    正因為筆法的存在,讓字型才有了情感和溫度。因此,可以這樣說:用筆和筆法是書法的呼吸,如果失去呼吸,那就只剩下一堆漢字屍體。

    而啟功認為“結構比筆法更為重要”,顯然是忽視了書法的藝術性,而偏重於書法的設計性和裝飾性。經營結構可以讓書法看起來更齊整,更美觀,但並不能增加書法的藝術性。如果對結構追求過度,反而會損害書法那種隨心所欲、筆走龍蛇的氣韻和張力,喪失掉個性和藝術性。中規中矩的書法從來算不上優秀書法。

  • 2 # 南無無上師

    筆法和結構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兩者是一不是二。筆法裡有結構,結構裡含筆法。比如寫一個字,每一個筆劃都在位置上,似同印刷體,筆劃若柴棍,是不可能好看的;反過來,一個字的橫豎捺的起筆行筆收筆都很如法,簡架結構亂七八糟也不可能好看。所以二者是一體兩面,不能偏一方的。

  • 3 # 松泉齋

    趙孟頫在《定武蘭亭跋》中提出:“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幾乎所有人的解讀都是用筆比結字(結構)重要。所以啟功先生持反對意見,記得啟功先生講的大意是:“如果把很不好的筆畫甚至火柴棍組合成一個字,只要結構好那還能算好字,如果筆畫很好,結構很差,無論如何都算不上好字。”

    先不論孰是孰非,後人對趙孟頫的這句話的理解就有問題。趙氏根本沒說用筆比結字重要啊,而是講用筆結字的藝術性上他更強呼叫筆,對結字不會太過用功。我們對照趙孟頫的作品就能明白了。趙字用筆嫻熟妍媚,但結字章法上就很平庸了,用狀如運算元似乎也不為過。用包世臣的話說:吳興書筆專用平順,一點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古帖字型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吳興書則如市人入隘巷,魚貫徐行,而爭先競後之色人人見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數百年者,徒以便經生胥史故耳。

    我們平靜下來想一想,結構肯定比用筆重要啊,整體大於部分,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但為了不誤導人,我們有必要重新表述:用筆結字都重要,在二者必取其一的情景下才能說結字比用筆重要。

    看到很多趙氏擁躉激烈贊成趙孟頫而貶低啟功。暫且不講趙氏是在藝術性層面上強呼叫筆罷了,並不是說用筆比結構重要。其實趙氏在頂級書家中也算不上好的,他的話更不是什麼金科玉律,這種迷信偶像到顛覆常識的程度,也真讓人大跌眼鏡。

  • 4 # 千年蘭亭

    這兩種說法,是站在不同角度談書法,都有道理。

    1、從整個書法史來看,趙孟頫的說法是對的。書法是毛筆寫出來的,寫字無非是如何運用毛筆,所以不管任何時代,用筆是不變的。

    而結構隨時代而變,隨審美觀點而變,隨個人習慣而言。

    2、從一個具體時段而言,啟功的觀點是對的。某一時代,結構特徵相對固定,我們要依這一特徵來完成構架。架子搭好了,即使點畫尚有欠缺,字也還過得去。

    3、就具體練習書法而言,個人認為,應該依據結體而練習筆法。點畫離不開結體而獨立存在,即便是同一個“丶”畫,在不同的字中寫法也不一樣。

    以上說法對否,請大家批評。

  • 5 # 麓風軒

    關於趙孟頫和啟功的這兩個論斷,並不互相矛盾,因為是站在不同層面上來說的話,都有各自的道理。我們在理解的時候不可對立起來看。1、趙孟頫是從書法發展史的高度來說的,認為“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

    趙孟頫是在論述《蘭亭序》這樣的千古名篇時候有感而發,站在一個比較高的層面上來說的。說完以後,緊接著他又說:“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從書法史來看,這兩句話完全正確。篆隸楷行草,以及歷代各不同的書家,他們共性的東西在筆法上,在結字上是千差萬別、各具特色的。

    2、啟功是從個體(單個人)書法學習的技法操作層面上來說的,認為“結字重於用筆”;

    他的理由很明確,“用筆”管的是筆畫形狀,“結字”管的是整體效果。筆畫不夠標準優美,但擺好了,形象還能湊合過得去;如果筆畫區域性很優美,但擺得東倒西歪不能成字,還談得上什麼美?

    啟功原話還談到:雖說兩者不可偏廢,對書法學習來說,我認為還是應該以“結字”為先。尤其是初學者,以我個人的體會,“結字”是有規律可循的、掌握好了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結論:趙孟頫和啟功的這兩個論斷,並不互相矛盾,我們不能把他們當作對立的論斷來看。
  • 6 # urna風之度0

    書法從技術層面(非“藝術層面”)講分四個維度:墨法、筆法、字法(含字群法)、章法。趙孟頫說“書法的用筆比結構重要”,啟功則說“結構比筆法更為重要”。從某種程度說,兩個人說的都對,但各有偏重。對“單個字”來說,結體是戰略,用筆是戰術。啟功先生側重戰略,趙孟頫側重戰術。

    趙孟頫大師看重的是王羲之“技巧性的用筆”,為之所迷,為之沉醉,這也難怪,王羲之的《蘭亭序》,指法是“二指禪”靈動無比、技法是“忘技”(酒微醉,醒後重寫不得)不炫技而功底深,趙看到筆法就歎為觀止。趙孟頫《蘭亭十三跋》:“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個觀點,有點偷換概念,就類似如,只要二十六個字母都認識,就能理解所有英語文章的感覺。筆法,是字法的技術基礎;字法(結體)是筆法的統攝,二者都須重視。極端化地講,如果只重戰術,不重戰略,就如一架精美梯子只會是靠在傾斜的危牆上。

    啟功先生,數十年浸淫書畫,寫字帶有研究的性質,啟功創“真書(楷書)結字的黃金律”經驗,畫“啟功式”九宮格,中間小格與外面大格比例為3:5,每個字的重心部分須落在小格內。這種方式,對楷書大部分有效果,對一些字無效,如廠等。啟功認為“結字重於用筆”。

    啟功先生講道:“我們就知道元朝趙孟頰寫字寫得真漂亮,寫得真講究,他也學王羲之,特別是學王羲之的《蘭亭序》。他得到一本刻本的蘭亭,後頭呢,作過十三段的跋,這裡頭提到過一句"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需用功"這句話。我就說,書法以用筆為上,當然你筆是要會用的,運用得好,筆毛聽話,當然寫出來效果是好。可是這個不是什麼神秘的事。你把筆蘸上類,在硯臺上片得不出紕義,寫起來這個筆畫就是圓的。這不很自然嗎?他認為書法以用筆為上,而加一個轉語,結字亦需用功,就把用筆放在第一位,把結字放在第二位。”

    啟功先生說:“這個結字呢,我覺得關係到這個字念什麼,代表什麼意思。甲音字跟乙音字的差別,在這點兒上至疾重要。我光把點畫寫得非常好,而點畫的位置長短高矮全錯了,那我寫得再好,用筆十分的好,也不是那個字。這個道理是非常明白的。”這是啟功先生的論證。啟功先生還談到:雖說兩者不可偏廢,對書法學習來說,我認為還是應該以“結字”為先。尤其是初學者,以我個人的體會,“結字”是有規律可循的、掌握好了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僅從觀點本身來說,我本人贊同啟功先生的言論:結體為要,用筆次之。但要針對現狀,現在的現狀是,很多人學習書法,結體可以,但基本功不行,這時要用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針對書法本身而言,站在“藝術”層面講,兩個人的觀點都執著於“技”,沒涉及書法本質。因為:技術的東西只是技巧的東西,藝術的東西,是在技術之上的具有靈魂的東西,是有思想與情感的。所以,兩個人“字法”冠於眾人,相同的字可無限重複,形成趙體、啟體,如果都去寫“大江東去”字都有精氣神,但都不會有“大江東去”的靈魂,這就是“技術”與“藝術”的區別,技術可有“精氣神”,但無靈魂。藝術既有“精氣神”,也有靈魂,即字的“形意合一”。

  • 7 # 書法對聯大會

    結構我想還是用我自創的,幾十年也懶得改變了,筆法方面,會特意取歐和趙的,確實有些筆畫很美。

    唉,沒撤啊,繼續走自創江湖體的行書路線吧,因為寫的快,省事又省心!

  • 8 # 中州耕牛堂主

    我查遍了相關資料,也沒找到趙孟頫說的“書法的用筆比結構重要”的這句話。也沒查詢到啟功先生說的“結構比筆法更重要的”的證據。我想,做為趙孟頫和啟功,他們不能幼稚到這種程度吧!這樣的話純粹是杜撰的。

    寫字,筆法和結構同等重要,這是不可辨駁的事實!稍微有點寫毛筆字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知道這個道理的。

    寫字,最重要的法度有兩個:一個是筆法;一個是字法。這兩個法度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如果非要杜撰出一個筆法重要,或者結構重要的話題來,那是沒任何意義的。何況趙孟頫和啟功根本就沒說過這樣的話,而且他們也不會說這樣的話!

  • 9 # 水石書法

    如果有人問建築師:房屋的結構與建材,哪個更重要?回答一定是:都重要,因為建築師在設計房屋時,不僅要考慮結構,還要考慮建材。

    如果有人問大廚,烹飪與食材,哪個更重要?大廚會反問,食材不好,怎麼做得好菜?當然,對於大廚來講,怎麼烹飪已經不是問題了。

    這裡提問者所引用趙孟頫的話,疑非原話。趙孟頫在去大都(即北京)的船上,讀王羲之的蘭亭帖,寫了《蘭亭十三跋》,說了“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趙氏這裡講“用筆為上”,是指書法點畫的藝術內涵,是他讀帖的心得,因為王羲之的用筆內涵是極其豐富的。這裡的“用筆為上”當然不會指初學者對筆法的理解。所以,與提問中所引“用筆”不是在一個層次上的內容。

    趙孟頫《蘭亭十三跋》第七跋區域性

    趙孟頫《蘭亭十三跋》第七跋區域性

    就書法藝術而論,用筆和結字是辯證的關係,兩者須臾不可分割。就學習書法不同的深淺階段而言,不同的人自然會有不同的重點。譬如,初學者,掌握基本筆法是第一位的,因為這是基礎。即便是在這個階段,學習筆法也是要放在字的構架中去理解。

    趙孟頫還說“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什麼叫“結字因時相傳”?看過趙孟頫六體千字文的人,會明白這個意思。因為大篆、小篆、隸書、章草、楷書、今草都是不同時代的產物,譬如篆書,它是商周和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字,那個時代還沒有漢隸,篆書的結字自然與漢隸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字型,譬如楷書,北魏與隋唐不同。即使是同一時代的字型,譬如漢隸,《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等等,其結字都會“因時相傳”而不同,其筆法也不盡相同。趙氏說“用筆千古不易”是指用筆的本質內涵,古今一致。這裡自然不是指某種字型的具體筆法“千古不易”。

    趙孟頫《六體千字文》區域性

    《乙瑛碑》區域性

    《史晨碑》區域性

    《曹全碑》區域性

    啟功有詩云:“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率,頓覺全牛骨隙寬”。提問者是因為此詩而得出這個結論的? 啟功在與初學楷書的人講“九宮格”“米字格”時,提出大格橫豎等分十三,大格的中心四個小方格,就是字的中心所在,與大格有5:8黃金分割的原理(詳見《啟功書法叢論》,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99-103頁)。在這個特定的研究楷書結字的背景之下,啟功說過,“結字所關,尤甚於用筆也”的話。但是,在此無論如何是得不出啟功認為“結構比筆法更為重要”的結論的。因為,在這個書法層次研究的問題是不能夠替代或者等同更深層次的書法研究的。恰恰相反,啟功對於用筆是十分關注的,曾詩云“筆法晉唐原莫二,當機(指書法微妙處比較)文董(指文徵明、董其昌)不如僧”。還有詩云:“王侯(指王鐸)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詳見啟功《論書絕句》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167、171頁),在討論文徵明、董其昌、王鐸這個層次上,啟功所關注的已經是用筆了。所以,真理跨越半步就成了謬誤。

    對於古今書法名家,我們要把他們的話放到具體的背景下去理解、去研究,才不至於發生誤讀。

  • 10 # 墨池軒書法

    前段時間曾翔在河北美院講座中提到,筆法已經被古人寫盡了,今人要抓住造型。

    曾老師的意思無非是筆法已經窮盡,不要在這條死路上鑽,應該往結構方向下工夫,才能有出路。

    這句話說的沒錯,錯在是備受爭議的曾老師說,所以引起大家的不適應。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被提起,啟功早在20多年前就說過了。只不過表述不一樣而已。

    王澍臨顏真卿祭侄文稿

    趙孟頫臨《蘭亭序》不知多少遍,僅現存的版本就八篇。當然,近一點如王澍,白蕉,包括現在的王義軍、陳忠康先生,他們都是傳統帖學的守望者,臨帖之作在普通人看來足以以假亂真。但我為什麼舉趙孟頫?因為趙和啟有一場跨越歷史的隔空對話。

    趙孟頫六體千字文

    趙孟頫在《定武蘭亭跋》中提出“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意思就是說,書法最重要的是用筆,在結字上也應當下功夫,如果排序,就是用筆第一,結字第二。這一理念一經推出,便被歷代文人奉為至理名言(不過早在唐朝孫過庭就說過了)。

    《定武蘭亭跋》區域性

    然,在600多年後的一天,一位名叫啟功的老人對這句話率先提出了質疑。啟功認為結字的重要性應在用筆之上,即:結字第一,用筆第二。原文如下:

    趙松雪雲“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竊謂其不然,試從法帖中翦某字,如“八”“人”“二”“三”等,復分翦其點畫,信手擲於案上,觀之寧覆成字。又取薄紙覆於帖上,以鉛筆劃出某字每筆中心一線,仍能不失字勢,其理詎不昭昭然哉。

    啟功評趙孟頫用筆論

    啟功論證的方法很簡單:讓一個從來沒學過筆法的人來摹寫,寫出的字一定不難看!但是,把再精妙的筆法隨意拼湊,這還能看嗎?

    啟功詩云:

    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 一從證得黃金率,頓覺全牛骨隙寬。

    但如何結字呢?啟功總結了真書結字的黃金律。即字的重心,並不在中心一處,大都在字外廓所佔方格的橫縱四個黃金分割點上。

    啟功書法黃金分割點

    其實,啟功對結字勝過筆法的觀點是深入其骨髓的。他曾對學生說:“什麼筆法,盡是胡扯八道,康有為、包世臣、阮元都是胡扯。”

    他認為學書的秘訣就三點:“我告訴你一個學書法的秘訣,叫三多:有錢多買帖,有時間多臨帖,沒有時間臨寫就多看帖。”並且勸告學生多臨帖,少臨碑!

    二人《赤壁賦》

    兩位大師都是遍學晉唐諸家。趙孟頫晚年尤愛王義之書法,感受到用筆的精妙,是後人學習的典範,所以認為用筆是學書的根本大法,千古不易。王羲之流傳於世的主要是行草書,那麼用筆為上應該側重於行草書,體現書者的精神氣韻和風格。啟功更鐘情於柳體和唐人寫經,體會到楷書用筆可以簡練灑脫,結字則絲毫不能含糊,把握了唐楷之法的精髓。啟功是站在今人習楷的角度看問題的。黃金分割法更適用於楷書。結字為上應該偏重於楷書。

    曾翔臨《喪亂帖》

    我們就曾老師臨的《喪亂帖》,實事求是的說,既不形似,更談不上神似,在普通吃瓜群眾來看,與其在當今書法圈的名氣來說,是不符合的。

    我始終有個觀點,在現在以前的近兩千年時間裡,書法也好,繪畫也好,只是中國文人用來陶冶情操的一個載體,排遣情緒的一種方式,是文人之末技。我們試圖試從趙啟兩位大師的人生履歷來看,都很不簡單,顯然不是和當今曾王陳等一個層面的。

    總結:馬雲說他對錢沒興趣,但很多人相信是真的,如果是你說出來,會怎樣?所以,什麼樣的人就該說什麼樣的話,否則就會成為笑話!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西櫻桃怎樣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