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藏拙莊

    尊敬師長,是中國古代帶有特色的傳統倫理道德。老師在社會中有較高地位。古人所列舉的應該受到特別尊祟的物件”天、地、君、親、師”中,老師佔有一位。

    儒家經典《白虎通義》特別強調:人有三尊:君、父、師是也。老師被列入與君、父共同受特殊尊敬的行列。

    教育界的祖師孔子.更被尊稱為。至聖先師”,即使是天下至尊的皇帝,對他也要頂禮膜拜。

    老師在社會上還有“西席”、“西賓”等稱呼。西席,是指室中座次以西為上時的最尊貴席位,延請賓師教授子弟,曾有安排在這一座位的禮俗,西席、西賓因此成為老師的尊稱。

    學生對自己的業師(授課的老師)尤其應敬重,尊師是做學生的最起碼的道德。中國古代也形成了一套學生尊師的禮則。

    學生入學,先要行拜師禮。釋菜,是拜師禮中的持有禮儀,學生把菜作賀禮獻給老師.表示自己的卑下恭謙及誠心學習的心意。古代的各種贄見禮多逐漸消失,尊師的釋菜禮則一直流傳下來。

    孔子

    學生尊敬老師,虔誠從學,受到社會的崇尚,也出現不少令人讚歎的事蹟,有的成為典故。宋朝的楊時,拜理學家程頤為師,某日,楊時與學友遊酢去程頤家請教學問.時值天降大雪,到程家時.又正巧程頤休息。楊時為不影響老師休息.便立於門外等候。程頤醒來時,門外降雪盈尺,楊時和遊酢也已成了雪人(《宋史·楊時傳》)。楊、遊二人尊敬、體貼師長,以及不顧寒風大雪而誠心求教的行為,感人至深,被譽為尊師重道的楷模。這便是“程門立雪”這一典故的由來。明朝的薛敬之,從學於名學者周小泉,每天雞嗚而起,等候先生開門.然後打掃堂室,擺好桌椅,等先生坐好後,恭敬地跪下請教(《古今圖書整合·交誼典·師友部》)。

    老師所以受到特別的尊重,是基於古人有這樣一種觀念.即老師對於一個人賴以安身立命和處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除了受家庭父母的教養外,還要靠老師的教導和栽培,是老師教給學業、技能及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使自己終身受益,所以古人說;“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師、三者而已……君之於臣.父之於子.力有所不及處,賴師之教爾,故師之德配君、父。”(《古今圖書整合·交誼典·師友部》)把老師的恩德比之於父親.因而老師不但有“恩師”之稱、而且被弟子稱為“師父”,老師的妻子也被稱為”師母”。古代還有諸如“德業之師,以父道事之”、“師徒如父子”等敬師、反映師生特殊關係的名言。《呂氏春秋.·勸學》還說:對老師“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所以尊師也”。在師生共同生活的學校裡,學生要像對家長那樣侍奉老師的起居飲食,《管子》卷十九《弟子職》對此說得更具體:“先生將食,弟子饌饋。攝衽盥漱,跪坐而饋。”意思是說學生為老師準備好飯盒,伺候洗漱,然後恭敬地將食物給老師送上去。“死則敬祭”,是說老師去世後,弟子們要像對死去的父母那樣祭祀。古代,為老師守孝者大有人在。

    程門立雪

    孔子死後,其弟子皆“吊服而加麻”,埋葬後,“弟子皆家於墓,行心喪之禮”.其中子貢“廬於墓六年”(《孔子家語·終記解》).即在孔子墓旁搭起廬屋.陪伴著死去的老師生活,這種“廬墓”是古代子為父母守孝的禮俗。

    東晉的郭瑀認為:人之—生,是“父生之,師成之”,所以在老師郭荷死後.使“服斬衰,廬墓二年”(《晉書·郭瑀傳》)。斬衰,是子為父所穿的喪服。同朝的許孜.聽說早年的老師孔衝喪亡.隨即奔喪,並“蔬食執役.制服三年”(《晉書·許孜傳》)。其他如東漢的延篤、馮胄,曹魏的王朗等,也都曾為老師服喪。其中延篤、王朗都已經入仕為官,得知老師噩耗,悲不能止而“棄官奔喪”(《後漢書·延篤傳》、《二團志·王朗傳》)。宋代的岳飛,與老師周同感情深厚,周同死後,岳飛曾於每月的朔望在老師的墳家祭祀(《宋史·岳飛傳》)。

    老師獲罪、蒙難而冒死營救,或代其受過者,也不乏其人。東漢的楊政,從學於範升。範升被告下獄,楊政“乃肉袒,以箭貫耳”.等候皇帝的車駕路過而為師申訴。保護皇帝的侍衛以箭射之、以朝刺傷其胸.他仍不退縮,哀泣懇請。楊政的行為終於感動了皇帝,宣佈釋放他的老師(《後漢書·楊政傳》)。東漢大司徒歐陽歙被判罪,其弟子千餘人伏闕哀求,有的自己髡髮以代老師謝罪,其中有個叫禮震的.請求以死來替老師受過(《後漢書·歐陽歙傳》)。以上這種情同父子的師生情誼.表現了中國古代師生關係的特殊性。

    古代的尊師傳統在社會上具有廣泛性,尊師敬長不僅在民間百姓、學生、士大夫中形成風尚,而且上層統治者也大力提倡.並身體力行。皇帝與官員以隆重禮儀祭拜孔子,是其突出體現。

    皇帝不僅拜孔子、對曾經教過自己的老師,仍以師禮敬之。西漢的張禹.曾是漢成帝劉驁的授業師,劉驁即皇帝位後,賜張禹高爵厚祿,優禮再三。張禹年老家居,漢成帝不時派人慰問,張禹臥病在床,漢成帝親自至其府第.跪在老師的床下問候(《漢書·張禹傳》)。東漢桓榮.曾任太子劉莊的少傅.授經學。劉莊繼位為漢明帝后,尊其為太師,仍待以師禮。明帝曾召集文武百官及桓榮的門生數百人講習經學,把桓榮安排在最尊的座位上,自己執弟子禮,講誦過程中,常提到老師如何如何。桓榮病時.明帝也親自去看望(《後漢書·桓榮傳》)。

    漢明帝

    清代延續著傳統的尊師禮俗。為了推行尊師重道的宗旨,朝廷對各階層的教育,如上書房的皇子皇孫教育、各級官學教育,都制定尊師禮則。

    上書房(或稱尚書房)設於皇宮中,為皇家子弟學校。清代的皇子身份甚高,王公大臣見皇子須行跪拜禮。但皇子皇孫入學,要向老師行拜師禮。若老師不肯受禮,學生向老師的座位行禮。

    《大清會典·禮部·師生禮》規定,國子監學生初見國子師,老師在堂中等候,學生“自東階升堂”(循古禮的東階為下為卑.西階為上為尊),對老師行三揖禮,老師站立受禮。然後學生侍立於老師的身邊,老師位於西邊,學生位東,面向老師,聽老師訓誡。訓誡完畢,學生行三揖禮退出。平時去私宅拜見老師,先在門外通名等候。召見時.老師在階相迎,學生登階向老師行揖禮。進門時,老師在前,學生後隨。入堂中向老師行跪拜禮,老師以揖禮相答,學生起立趨向前去將老師扶在正座。老師命坐,學生揖謝而坐。茶至及請教時,學生都要行揖禮。辭退時.向老師行三揖禮.老師前行,學生後隨,至二門外,學生行三揖禮請老師回去,再走。

    各府、州、縣學的學生見本學老師,其禮節與國子監學生見國子師同(《士庶備覽》卷一)。

    民間學塾的拜師禮。在學堂的正中擺好桌子,學生拿著“贄”(見面禮)在學堂外等待.老師出來召見.學生進去獻贄於桌上.先向先師孔子牌位跪拜。然後向老師行跪拜禮,老師站立以揖禮相答。節日的祭孔、敬師禮儀,沿襲古來的釋蔡禮,北方的私塾有在冬至日向孔子牌位釋蔡的禮俗,獻菜後,老師和學生依次拜孔子,然後學生拜老師。

    民間還有眾多的私塾,這些私塾中也有敬師禮則。日常教學生活中,每天早晨學生入學堂、晚上出學堂見到老師,都要對老師作揖行禮。課上老師提問,學生起立回答。向老師請教,也要起立,恭聽老師講解。老師閒坐時,學生在老師身旁侍立,老師命坐,在老師的側面侍坐。如果老師站立,學生就不能坐著。與老師在路途相遇,要恭敬地趨向前去行禮,然後立於道旁,等老師走過.再走。

  • 2 # 協同時光

    由於交通,資訊的限制。古代學子的老師相對來說比較少,大多數人在同一時間只有一個老師。

    這時,老師是學生接受深入知識,學習專業技能,理解世事道理的依靠。

    老師也要做到傳業授道解惑,同時言傳身教,這樣一來,老師就是學生的模範,也是心理上對未知世界的依靠。

    就有了:“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師生文化。學生對能給予自己指引的老師極為為尊崇,以在老師門下為傲,老師因學生能延續自己的經驗和精神為榮。

    當然,現代社會也有特別的師生情懷,只不過因為社會背景不同,師生文化與古代有不同。

  • 3 # xwg行雲流水

    在中國有悠久的尊師重道傳統,其中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古往今來,尊師重道,已成傳統,代代相傳。由此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幾千年燦爛的文化,為後人樹立了很好的典範。

    古人是怎麼體現尊師重道的呢?透過下面一些經典的故事或許可以有所啟發和感悟。

    “楷模子貢”

    公元前479年,孔子仙逝。眾弟子皆服喪三年後離去去,獨有子貢在墓旁搭建草廬守墓六年,並在孔子墓前栽種楷樹,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因子貢為孔墓所植為楷樹,後世便以“楷模”一詞來紀念這位聖徒。

    “東漢魏昭”

    東漢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仰慕著名的大儒郭林宗。後來,魏昭到京城洛陽任官,毅然決定拜郭林宗為師,並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熬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熬的藥太燙,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後郭林宗又說藥太苦。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藥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者。

    “太宗教子”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非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怎麼辦呢?在封建社會里面,後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太子親自迎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的面批評兒子說:“以後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太祖尊師”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出身草根,但做了皇帝后,也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請了一位德高望眾的先生做太子的老師。但這位先生誠惶誠恐,於是問朱元璋,如果太子不好好學習,能否教訓?朱元璋答;儘管體罰,不死即可。由此可見朱元璋對老師的極端尊崇。

    “岳飛祭師”

    岳飛的老師名叫周同,據說他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後,每到初一、十五,岳飛都一定會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 4 # 使用者94525215286

    冠冕堂皇之語我不會講,只知道大人對我等言傳身教,習藝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師父之詞,就是這麼來的。師父者,授業恩師,餬口養家之技藝,得之何處?師授也!所以,中國民間立牌位敬者:天地君親師!

  • 5 # 緹縈軒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

    尊師重道是指尊敬師長,重視自己的教育事業。

    待學業有成後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北宋時期,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愛鑽研學問,四處尋師訪友。

    四十多歲的楊時,當時是在著名學者程頤的門下弟子。

    楊時為人謙虛謹慎,雖然他自己的學問也很高,但是他從來不驕傲,對待同學和老師一向很尊敬。

    有一天,楊時和同學遊酢一起向老師程頤請求學問,不巧的是老師此時正在屋中睡覺。

    楊時便和遊酢說,不要驚醒老師。於是他們靜靜的站在門口等老師醒來。

    一會兒,天空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大,楊時和遊酢站在雪中凍的瑟瑟發抖。遊酢凍的實在是受不了了,幾次想進去叫醒老師,都被楊時給攔住了。

    二人等了好久,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發現門外立著兩個雪人。這讓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力的教楊時學習。

    終於,楊時不負厚望,學到了老師的所有學問,後來他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而且形成了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而楊時尊重老師和認真求學的事情一直被後人傳為佳話。

    尊師重道,注重師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它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 而古時候有的皇帝對老師也是十分尊敬的。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他的老師是博士桓榮。後來劉莊繼位做了皇帝,依然很尊敬自己的老師。

    他經常去看望看老師,讓老師坐東面,設定幾仗,就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

    桓榮生病,明帝經常派人專程慰問,有時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明帝每次都一進街口就下車步行,以示尊敬。

    進門後,明帝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總是陪老師呆很久才肯離去。

    後來,桓榮去世的時候,明帝換了衣服,親自送葬。其後將老師的子女作了妥善的安排。

    老師是引領我們走向理想之路的人,他幫我們答疑解惑,將畢生所學都傳授給學生。所以尊師重道應該是我們繼續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

  • 6 # 山河1944

    廣成子修道於崆峒山,黃帝前往問道,廣成子不回答。過三日,再去見,廣成子靣朝南而臥,黃帝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怎樣可以長生?廣成子曰:善哉問乎,我語至道:至道之精,窈窈㝠冥,至道之極,渾渾默默冫,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1

  • 7 # 青鑑

    尊師重道是華人的傳統,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出現了從事教育活動的群體——教師,尊師重道,漸漸地成為一種風氣。

    伴隨著私學興起,教師受到了社會的尊重,出現了“視師如父”的觀念,管子·弟子職》詳細記載了學生是如何侍奉老師的:

    早上先生起床,弟子們要伺候老師洗漱,課前要打掃教室;如果先生走過來,弟子們先要停下來,等先生走過去在打掃。上課時,要正襟危坐,不可嬉皮笑臉;請教問題前要先施拱手禮,下課了,弟子起立目送老師離開。

    春秋戰國時尊師重道還表現在老師去世以後,學生以服喪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孔子去世時,弟子子貢按照“若喪父”來對待,開了喪師禮俗之先。

    那時,開始形成學生繼承老師學說,維護老師聲譽的行為,《論語·子張》裡記載了子貢為維護老師孔子的形象和人互懟的情形:

    叔孫武叔詆譭仲尼。子貢說:“我的老師你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許多人能超越過去,但是老師的賢德像日月一樣,人們無法超越它。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什麼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太謙虛了,仲尼怎麼能比你更賢良呢?”子貢說:“你說話要慎重。夫子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如果成為諸侯或卿大夫,讓百姓做什麼百姓就做什麼肯定會國泰民安。我怎麼能趕得上他呢?”

    貴族階層對老師也非常尊重,如:老師在見天子的時候,可以不用行臣子之禮。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一套嚴格的避諱制度,例如小輩的要避長輩的諱,臣子要避君主的諱,老百姓要避當官的的諱等等。老師在這方面卻享有一個特殊待遇,那就是老師在上課時,在朗讀《詩經》《尚書》之時可以不避諱,這無形中是給予教師的一種特權,體現了對教師的尊重。

    春秋戰國時代尊師重道的一個更加重要的表現是,學生保護老師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孟子》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鄭國派子濯孺子攻打衛國時戰敗了逃跑,衛國派庾公之斯追擊他。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發作,射不了箭,我大難臨頭了!”他隨後問駕車人:“追我的是誰呢?”駕車人回答:“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說:“天無絕人之路,我死不了了。”駕車人很奇怪,說:“庾公之斯是衛國神射手,先生卻說死不了,為啥?”子濯孺子回答道:“庾公之斯是我的徒孫。”庾公之斯追上了,問:“先生為什麼不拿弓?”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發作了,拿不了弓。”庾公之斯便說:“我是你的徒孫。我不忍心用先生的本領反過來傷害先生。但是,追殺您,是君主交代的,我不敢抗命。”於是抽出箭,去掉箭頭,射了四支後便回去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學生尊重老師不惜違抗君命,教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699元的榮耀v10和1798元的魅族16x,哪個更值得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