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忘川274574729
-
2 # 金庸小迷妹
簡單地說,大禹治水成功是因為他採用了正確的疏導方法,而他的父親鯀失敗是因為他採用了錯誤的修築堤壩堵水的方法。
但仔細去看神話故事會發現,鯀的失敗沒有那麼簡單,有各種不同的說法。說這個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鯀的身份。鯀是中國漢族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人物。姓姒,字熙,有崇氏,帝顓頊之子。 這裡要注意,鯀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兒子!!他可以爭帝位的!
所以第一個說法——因鯀與堯之子丹朱、舜爭部落聯盟共主之位,你看又要治水又要奪位會分散精力的,所以最後治水失敗了,失敗後被堯流放至羽山。還有一個說法是被祝融殺的,不過也是在羽山。總之,鯀葬身於羽山。
第二個說法——鯀的身份更高了,他不是堯的臣下,他是天上的神。下凡專為治水,但他對自己的能力不是特別有信心,於是就偷了天帝的一件寶物叫息壤的,這件神物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神土,這玩意兒對修築堤壩確實非常有用!他用這個神物兢兢業業地治水,眼看就要成功了,不巧他偷神物的事情被天帝知道了。天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收回息壤,治水失敗,鯀被處死。
同時在這裡為鯀洗白一下,他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治水英雄。他也堅持了九年,他也是被四嶽推舉堯任命才去治水的。我們有時候比較習慣以成敗論英雄,但大禹治水的成功也借鑑了他爹鯀的失敗經驗呀!所以鯀是個英雄,是個悲劇英雄。
接下來我們說說禹成功的原因——
第一,吸取父親鯀失敗的經驗教訓,採取了正確的疏導方法,這是最重要的一點。現在遇到洪水氾濫,我們都不會想著要把水堵住,因為鯀的失敗實在是太慘烈了。同時在這裡面我們也認識到自然災害的強大危害。
第二,工作十分認真。大禹治水中有個典故叫“三過家門而不入”,在工作時即便是路過自己家,裡面有深愛的妻子和兒子都可以做到過門而不入。試問有誰能做到?
第三,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工作。我們不要想當然地認為鯀用堵的方法失敗了禹就直接用疏的方法,不需要準備工作。但是往哪兒疏呢?哪裡挖河道更好呢?因此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
第四,有群眾基礎。禹之所以叫大禹,是因為人民念他治水有功,是“偉大的禹”的意思。禹親自帶領人民一起風餐露宿,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只為治水,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支援與愛戴。
這裡再說幾句,基層工作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大禹治水的成功,禹付出了很多,但他也得到了很多。如對人民生活情況的瞭解,對各地區生活習俗的瞭解,對祖國山川地勢的瞭解,對水源地的瞭解等等,這一切為他成為夏朝的建立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努力奮鬥吧,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
3 # 清風趣文
大禹治水成功其主要在疏,其父失敗其罪在堵。當然治水成功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一,愛民之心。若無為民之心,其志也大不了哪兒去。憂民之心,全而忘私,過家門而不入,急百姓之苦,一馬當先。
二,好的方法與策略,汲取前人失敗經驗。主要釆用疏通大的策略,而非堵。當然治理中對良田也有堵的地方,但疏通大水道及支流水道才減少洪水衝沒耕田的發生。
三,堅持。若無數十年始終如一的堅持治理,也將功虧於潰。
-
4 # 善護念堂
王陽明心學之: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大禹格水之物理在疏導,上善水之物性。其父是盲目堵塞,違反水之物性,焉能不敗陣。
-
5 # 值得易讀
【導讀】這個問題思路非常好,究其失敗原因才能總結出真正成功的經驗,但在治水問題上不能單獨說大禹父親鯀(gun)治水的失敗和禹治水的成功。在治水問題上首先也得肯定鯀的功績和治水基礎,其次是大禹接手後的創新改進。後人在祭祀的時候先鯀後禹,也顯示出鯀的地位。兩位都是治水英雄,治水問題和鯀的失敗最好分開來看。
《左傳》有言:“舜之罪也,殛鯀;其舉也,興禹。”鯀是失敗於政治鬥爭而不是失敗於治水。而禹在其後贏得了這場鬥爭。【論點】
所以大禹治水成功,其父失敗,我覺得主要需要圍繞其父鯀的個人經歷來看看待這個失敗的成因和他們兩人治水功績。理解鯀和大禹不同性格和處事方式,以及所處的時代特色。
鯀透過堙洪水、障法治理高峰時期的洪水,保護人民,建立的群眾威望,禹發展了障法,待洪水消退,加強原先方法,又採用疏導江河洩洪,兩位英雄治水在不同時期應用不同治水規律;
鯀所處的時代和個人性格導致了他個人的失敗的悲劇;
"百里之諸侯"的先夏族。五帝時期,管理中心在中原,以崇山(或崇國)為核心,將天下分為四方,並設四嶽管理。
堯舜時期,鯀是崇山一代最具實力的諸侯,夏族傳說中鯀是一個全能的領導者,馴養畜生、發明農具、播種五穀等都記在鯀的名下,深得人心。
鯀這個人為人正直,關心人民疾苦、性格剛烈、辦事很果斷。
據記載,堯舜時期出現了歷史罕見的大洪水。浩浩湯湯的洪水,氾濫瀰漫,裹挾群山,充塞溪壑,淹沒高崗。
鯀治水得人心就在這個時候,當時社會組織處於部落聯盟階段,不光首領需要集體推薦,治水也是由帝堯透過四嶽舉薦封鯀為崇伯,鯀臨危受命,只見當時洪水之大,黎民百姓受苦,鯀治理洪水,開始想就是多用就是堙法。以便維護人們的正常生活。(自古只有這種辦法治理)
所謂堙,就是王低窪積水處填埋時候《尚書·洪範》曰:“鯀堙洪水”。《國語·周語天》也說鯀“墮高堙庫”。以外,它還用障法,即築城以防禦洪水,提高防護,保護大家安全。(鯀創造的方法)
《國語·魯語上》曰:“鯀障洪水”《呂氏春秋·君守》曰:“夏鯀作城”。在使用堙洪水、障法築城時,洪水從初期進入高峰,已經注滿溝壑,地勢偏低之處也積滿了洪水,所以鯀採用堙之法,即在低窪處填土石不影響人們正常生活,但洪水持續不斷,鯀採用築城的障法。期間也在障法中有疏通法並用(後大禹改進),只因洪水漲勢兇猛,部分措施無法實施。
鯀所處時代障法難推廣,得罪其它部落,頂撞堯舜,結果悲慘鯀的時代就是洪水高峰不斷到來的時候,堙法和障法都不生效,人們智慧擇高處居住,只能洪水肆虐。
在此期間鯀一直與洪水奮鬥了9年,與百姓建立感情,深得大家的信任。
同時也傷害了其它部落的利益,為了自己家園不受災,築城後導致洪水下游衝去,帶給下游人們的危害。(因勞力分配問題導致推廣不利,其它部落並沒有完全使用障法)
《淮南子·原道》曰:“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畔之,海外有狡心”其它部落人不明白障法治理的作用,因為築城役勞紛紛不聽鯀指揮。堯舜時期,禪讓制度,需要集體推薦首領,當堯問誰能繼位時候,大家都舉薦虞舜,堯更讓位與舜,這引起了鯀的不滿,恰恰就是那個剛烈的性格不服。
《呂氏春秋·行論》載:“堯以天下讓舜。鯀為諸侯,怒於堯曰:"得天之道者為帝,得帝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帝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以堯為失論,欲得三公。”以此,鯀與舜結下私怨,堯怕鎮不住他,讓伯鯀“功高震主”,所以處處難為他,鯀而身處高位,得民心,族群文化又是位於中原中心,加上得罪其它部落也有諸多不滿。
加上這次要權結果就是流放至死。
很顯然,以治水不利為由確實比較牽強,鯀不順堯命令,堯又以“負命毀族”說法治罪,最終因當時的政治形式和個人性格導致了這個悲慘結果。
大禹總結先前過失,不拘小節,創新發展,終得成功大禹在鯀創造的那麼好的條件下,首先總結治水方法,先前沿用堙和障法,尤其在洪水中後期的時候利用改進的障法,發展了一套疏通之法。幾種方法兼用取得了治水的階段性勝利,自然民心所向,使得部落之間糾紛也落定了。
大禹為人勤奮,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由此也見得到鯀創造不少先天條件,加上後天的努力,親力親為,尤其奉獻精神得到百姓認可,最終獲得舜的禪位。
而後大禹也總結之前制度上的不足,當時公家和民用之分,人力和物件都要借用,鯀總是觸犯了其它人利益,也是鯀被堯舜和部落針對的一個原因。比如從典故的側面也可以反應當時鯀擅自使用不該用的人和物件,鯀偷土的故事。
《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同時為了增強自己權威,集權管理,,所以大禹建立了夏的家天下制度,成立君王制度。
結論
在後人看來,鯀、禹二人都是治水英雄。建立不朽的功績,鯀被流放至死,而大禹被傳位,同為治水,命運不同,也是時代與性格上演的悲喜劇。
-
6 # 拯救髮際線
鯀禹治水,之所以大禹成功而鯀失敗,是因為治水的理念不同。
首先鯀治水的理念是以“堵”為主,史書上記載堯帝命崇伯鯀去治理大水,鯀認為把水堵住就不會干擾百姓的生活,於是命人修建大壩河堤,將洪水圍住。但是洪水越積越多,河堤也越修越高,終究還是一瀉千里,死人無數。就這樣治水治了九年還是無法除根,而且治水多年來一無所得,鯀也失去了鬥志,就對治水敷衍了事。舜帝繼位後,對鯀的所做所為非常不滿意,就殺死了他。然後命鯀之子禹去治理水患。
那麼禹吸取了其父的教訓,改“堵”為“疏”,而且有鯀的殷鑑在前,大禹治水兢兢業業,每日裡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十三年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全心全意撲在治水的事業上。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大禹疏通了河道,洪水消失了。
鯀禹治水的方法在《山海經》中也有體現,《海內經》中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意思是當洪水滔天之時,鯀竊取了天帝的能自生自長的土壤來堵塞洪水。因為來不及等待天帝下令。天帝命祝融把鯀殺死在羽山。鯀死後剖腹生了禹。天帝便命令禹挖土治水,終於平定天下九州。
這說明了鯀治理洪水的主要手段是“堵”,而大禹治水的理念就是“疏”。這也是為什麼大禹治水成功而鯀失敗的原因。
回覆列表
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作為黃帝的後代,鯀[gǔn]、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唐堯、虞舜二帝,分別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事宜。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封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鯀治水為什麼失敗?
鯀,(公元前?年-公元前2029年)。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姓姬?姒,字熙。是黃帝的曾孫、昌意的孫子、顓頊的兒子、大禹之父、夏啟的祖父。被堯封於崇地,為伯爵,故稱崇伯鯀或崇伯,約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鯀禹治水是中國最著名的洪水神話。後因治水失敗,被刑罰致死。
當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氾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堯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邊,對他們說:“各位大臣,如今水患當頭,人民受盡了苦難,必須要把這大水治住,你們看誰能來當此大任呢?”
於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領都推舉鯀。堯素來覺得鯀這個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於是就暫且將治水的任務委任給鯀。鯀治水治了九年,大水還是沒有消退,鯀不但毫無辦法,而且消極怠工,拿國家這一艱鉅的任務當兒戲。後來舜開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問題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裡。
大禹治水為什麼成功?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
鯀死後,舜也來徵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這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說:“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這個人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樸。”舜並不因他是鯀的兒子,而輕視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他。
大禹實在是一個賢良的人,他並不因舜處罰了他的父親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他暗暗下定決心:“我的父親因為沒有治好水,而給人民帶來了苦難,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這是一個多麼重大的職責啊!他哪裡敢懈怠分毫。考慮到這一特殊的任務,舜又派伯益和后稷兩位賢臣和他一道,協助他的工作。
當時,大禹剛剛結婚才四天,他的妻子塗山氏是一位賢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灑淚和自己的恩愛妻子告別,就踏上了征程。
禹帶領著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當時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大禹感到自己的父親沒有完成治水的大業而空留遺憾,而在他的手上這任務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無數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掙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離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淚,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都會向他獻上最珍貴的東西,當然他不會收下這些東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實在太濃太濃,這也倍增了他的決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著準繩,右手拿著規矩,走到哪裡就量到哪裡。他吸取了父親採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大禹每發現一個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個部落去發動群眾來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勞動,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幹。
他生活簡樸,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裡,吃得比一般百姓還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錢的,每當治理一處水患而缺少錢,他都親自去爭取。
他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過自己的家,聽到小孩的哭聲,那是他的妻子塗山氏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多麼想回去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務艱鉅,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個大禮,眼裡噙著淚水,騎馬飛奔而走了。
大禹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分為九個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
然後他治理山,經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荊山、雷首山、太嶽山、太行山、王撾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華山、大別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往下流去,不至於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後,他就開始理通水脈,長江以北的大多數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跡。
他治水講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黃河上游的龍門山就是如此。龍門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將黃河水從甘肅的積石山引出,水被疏導到梁山時,不料被龍門山擋住了,過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覺得這地方非得鑿開不可,但是諾大一個龍門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選擇了一個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開了一個80步寬的口子,就將水引了過去。因為龍門太高了,許多逆水而上的魚到了這裡,就遊不過去了。許多魚拼命地往上跳,但是隻有極少數的魚能夠跳過去,這就是我們後人所說的“鯉魚跳龍門”,據說只要能跳龍門,馬上魚就變成了一條龍在空中飛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兇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我們的整個中國也被稱為“禹域”,也就是說,這裡是大禹曾經治理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