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打碟小迪
-
2 # 山頂的太陽
傳聞邊境有敵情,在訊息不確切的情況下朝廷派趙匡胤領兵出征,後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班師回朝脅迫幼皇退位,這次朝代更替兵不血刃,也沒有擾民。預謀的可能性大一些
-
3 # 微史春秋
種種跡象表明,陳橋兵變時邊境敵情是個假警報。
一、宋人修的史書多有美化《舊五代史•周書•恭帝紀》是這樣記載的:
顯德七年,春正月辛丑朔,文武百僚進名奉賀。鎮、定二州馳奏,契丹入寇,河東賊軍自土門東下與蕃寇合勢。這裡說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百官慶賀新春,邊境傳來警報:契丹入寇,北漢也出兵呼應。
正月初三,趙匡胤帶兵出征,當晚發生陳橋兵變。
未曙,軍變,將士大噪呼萬歲,擐甲將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正月初四,趙匡胤回京師,繼位稱帝。
此後,《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等都沿襲了這個說法。
沿襲並不一定代表它就是真的。
與宋史有關的記載,不可避免地有洗白宋太祖的一面。
二、《遼史》的記載我們再來看看遼史,《遼史·穆宗本紀》記載了顯德六年(穆宗應歷九年)年底至來年一月的事情。
是月,周主榮殂,子宗訓立。秋七月,發南京軍戍范陽。冬十二月戊寅,還上京。庚辰,王子敵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蕭達乾等謀反,事覺鞫之。辛巳,祀天地、祖考,告逆黨事敗。丙申,召群臣議時政。 十年春正月,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廢周立,建國號宋。這裡絲毫不見契丹出兵犯周的記載。
根據《遼史》記載,顯德六年12月,契丹發生王子敵烈的謀反,遼朝忙於鎮壓叛亂,等到鎮壓叛變後便聽到了趙匡胤廢周自立的事。
若是契丹真的侵犯,這等大事應該有記載的。
此外,在顯德六年,當時的周世宗親征北伐,一路勢如破竹,連收三關三州十七縣。導致契丹“京畿人皆震駭,往往遁入西山”。
後來周世宗生病不得已停止北伐,而回來不久周世宗就病逝了。
《遼史·蕭思溫傳》記載,遼軍聽到周世宗去世後,也就停了軍事防備,前線的大軍退回來了。
會周主榮以病歸,思溫退至益津,偽言不知所在。遇步卒二千餘人來拒,敗之。是年,聞周喪,燕民始安,乃班師。再加上遼朝年底發生王子敵烈叛亂,契丹就是想報復後周成周世宗死後犯境,也沒有時間和精力。
遼朝之前被周世宗北伐打的很慘,需要調整休養,而且年底契丹內部發生叛亂,無暇侵犯後周。
而若是真有警報,為何趙匡胤回京稱帝后警報一事便不了了之呢?
我們絲毫不見北宋有後續的軍事行動。
可見陳橋兵變,契丹與北漢合兵入寇,是個假警報。
-
4 # 毛驢兒談歷史
沒有敵情,這次只是一個大陰謀。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逝,他七歲的兒子恭帝繼位。由於皇帝年幼,所以所有的朝政大權都掌握在趙匡胤的手裡。
正在這時,朝廷接到探報稱“北漢勾結契丹準備入侵。”朝中大臣一時亂做一團,只有趙匡胤很鎮定,因此朝廷下令讓他帶兵前去抵禦。
趙匡胤領兵出征,剛走到京城外面的陳橋驛站就停了下來,駐紮在那裡。士兵們紛紛議論“皇帝年幼,我們在外賣命打仗,可不一定能得到賞賜,還不如立趙匡胤為皇帝呢。”
趙匡胤聽到營外有叫嚷聲就出來檢視,一位士兵拿了一件只能皇帝穿的黃袍披在了他的身上,然後大家圍著他下拜,稱他為萬歲,將他扶上了馬。
這就是趙匡胤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經過。
總結:沒有敵情的原因在於:當大家聽說北漢與契丹勾結侵犯邊境,所有人都慌亂了,為什麼只有趙匡胤鎮定自若?
因為他掌握了所有的軍政大權,這個訊息他很有可能早就知道了,並且已經做好了抵禦的措施。
這也是為什麼,他率軍只走到城外就停止不前的原因。
-
5 # 歷史文堂
各人認為,邊境並無戰事,在公元959年,後周皇帝柴榮病逝,新繼位的皇帝僅有七歲,當時政治是很不穩定的。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久無戰事的邊境突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訊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聽說此事後,便問計於宰相範質,最終決定讓趙匡胤帶兵迎戰。
趙匡胤嫌朝廷給的兵太少,沒法打仗,宰相範質便給了他統率全國兵馬的權利,初二點兵,初三便統軍離開京城。當晚夜宿陳橋驛站,第二天便發生了兵變。據說將士們一早來到帥府的寢帳門外,異口同聲高喊到:“諸將無主,願冊太尉為天子!”並衝進屋內,將準備好的黃袍強行穿在趙匡胤身上。
趙匡胤便統軍返回京城,一路上暢行無阻,守衛都城的石守信聽聞趙匡胤返京,便直接開啟城門迎接。
這就是有名的陳橋兵變,也稱黃袍加身。趙匡胤兵不血刃的改朝換代。那麼邊境戰事怎麼辦,個人認為這只是一個假訊息,是趙匡胤謀劃已久的兵變。怪只能怪朝廷為證實邊境資訊真偽,而急於出兵。
-
6 # 風情侃歷史
趙匡胤,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僅僅這一項頭銜,他就足以名垂青史,這個傳奇一樣的人物給後人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故事如:黃袍加身—陳橋兵變、巧妙解兵權—杯酒釋兵權、皇位更迭—斧聲燭影之類的故事數不勝數,而今天題主所提問得這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陳橋兵變助趙匡胤登上了皇帝的位置!
陳橋兵變後周顯德六年7月27日(公元959)後周周世宗柴榮駕崩,其子年僅7歲的柴宗訓登基即周恭帝,世宗病逝前貶壓皇親國戚、提拔外臣以此及一系列措施拼盡全力來穩定自己兒子的皇位穩定!但他還是失算了。
北宋建隆元年正年初一(公元960年),這天是舉國歡慶的春節,在祥和的氣憤之下,後周大臣向這位年幼的皇帝跪拜朝賀,但恐怕年幼皇帝並不會知道這是他作為皇帝的第一個春節也是他的最後一個春節,在滿朝廷的朝賀聲中,北方邊疆定州、鎮州傳來八百里加急檔案,號稱北漢和契丹聯合引軍南下,不久之後就會殺到開封城下!
滿朝震驚,年幼的皇帝被嚇得不知所措,年輕的符太后一臉抓瞎,最終由世宗託孤大臣的兩位宰相範質和王溥在倉促之間決定:由年幼皇帝頒佈聖旨,命趙匡胤率軍出征、即刻啟程!
而之後的結局,相信各位也早已知曉了吧同年2月3日趙匡胤下屬發動陳橋兵變(據趙匡胤說他本人並不知情,當然他知不知道我相信各位心裡也都有數),至此趙匡胤也不去支援邊疆了,就直奔皇城去當自己的皇帝了!
至此題主的問題也就來了,在這一年北漢和契丹真的入侵邊疆了嗎?
邊疆入侵的真偽性陳橋兵變的導火索或者說爆發點也就是北漢和契丹的這場聯合入侵,那麼我們也就可以來說,如果沒有這場北漢和契丹的入侵的聯合入侵,那麼趙匡胤就不會率軍出征,更不會在陳橋發動兵變,也許柴宗訓還能再當幾年皇帝,因此歷史上的這場入侵疑點重重,今天風情就給各位細細的分析!
史料記載關於北漢和契丹的入侵,歷史上有許多史書都記載了這場入侵,如《舊五代史》
、《宋史》、《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篇》,甚至就連敵國的《契丹國志》 都清清楚楚的記載了這場入侵:顯德7年(公元960年正月,北漢睿宗確實聯合契丹進攻後周)這件事情從史料的記載之上,似乎確有其事,但是真相真的如此嗎?
從邏輯上來講,後周剛剛換了國君,君主還是一位年幼的君主,主少國疑,處在權利的交換之時,也確實是一個較好的進攻時間。但是我們從史書的角度來說,這件事情恐怕就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了。
首先《舊五代史》是趙匡胤派人編纂的史籍。
《宋史》是宋真宗趙恆編纂的史籍。
《契丹國志》名字看著似乎挺唬人,似乎是契丹自己修撰的正史,然而事實並非這樣,這本所謂的國志實則是南宋給遼國編撰的史書,而內容也都是直接照搬之前所提到的《舊五代史》、《宋史》的內容!
至於上文提到的《資治通鑑》和《續資治通鑑長篇》他們都是對於前朝文書的再版,說白了就是摘抄和以文學創作的形式再版之前的史書,因此在這種不斷再版的史書的澆灌下,後人對於前朝的歷史不斷地小改慢慢就成為大改,最終歷史的真相也就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了,也就慢慢變成了我們所謂約定俗成的歷史了。
遼史既然宋史不可信,那我們就去看看專門為契丹寫的《遼史》,但遼史對於此次聯合入侵,隻字未提,但契丹在公元960年確實沒有閒著,他們也的確在出兵打仗,只不過打的不是宋朝,而是平復內亂。(公元959年遼國王子敵烈和前宣徽使發動叛亂)內亂都沒處理完呢?人家契丹有空管你宋朝嗎?
冬十二月戊寅,還上京。庚辰,王子敵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蕭達乾等謀反,事覺鞫之。辛巳,祀天地、祖考,告逆黨事敗。丙申,召群臣議時政。 十年春正月,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廢周立,建國號宋。 ——《遼史•卷六本紀穆宗上》至於你給我說不是還有北漢呢,那我可以告訴你你可以完全忽略此點,就是借北漢十個膽,他都不跟獨自入侵宋朝。
為什麼支援邊疆軍中會有黃袍?黃袍就是龍袍,它象徵什麼相信就不用我多說了吧,在那個皇權至上的時代,除了皇帝本人,任何都不會擁有黃袍,哪怕你只是收藏不穿,那也是真的活膩歪了,想被誅九族?
就連當年後周太祖郭威黃袍加身,也僅僅只是拿的爛皇布湊合,而我們的趙匡胤,真可謂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了!趙匡胤穿的可是貨真價實的龍袍,對於此事的疑問歷代就有!
《綠雪亭雜言》 明 蒙泉 倉卒陳橋兵變時, 都知不與恐難辭。 黃袍不是尋常物, 誰信軍中偶得之。你要說他們帶著龍袍支援邊疆,恐怕沒人會信!
趙家人的反應跟據史料記載,太宗造反的資訊傳來,處在京城的趙匡胤母親杜氏並沒有感到一絲驚奇,僅僅只是不慌不忙的感嘆:吾兒生平奇異,人皆言當極貴,又何憂也!並且在趙匡胤出征之前,趙匡胤就已經將家人全部安置在城內定國寺,並派軍保護,這更是間接證明趙匡胤想要取代後周的野心絕對不僅僅一天兩天,而趙氏家族似乎都知道趙匡胤在這次出征就會造反,哪有這麼巧的事情?
結語因此,根據上述三大推論,這場北漢和契丹的入侵的真實性我相信各位心中的真實性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
7 # TonyDeng
是假訊息。趙匡胤圖謀篡位,策劃已久。謠傳北漢聯合遼兵入寇,目的是把京城的禁兵拉出去,因為他是都點檢,掌管國家禁兵的,大部隊拉出去,返回京城時就可以預防對方不服時動用武力。佐證該訊息為假的證據有兩點:一是兵變後,宋朝建立,邊境並無戰事;二是《遼史》記載,正是那個時點國內有事,根本無力南下。
趙匡胤回師京城,宮廷護衛長官韓通反抗,立被刀斬而死,繼而闖入其家滅門。說趙匡胤奪位兵不血刃是假的。這滅門慘案有報應的,元朝滅南宋,伯顏所說的那段話,“得國由小兒,失國亦由小兒”,就是因此,趙家也被滅門。
btw: 歷史典籍上,宋遼金時期,《遼史》、《金史》的記載比《宋史》可靠,這是史學界共識。
-
8 # 歷史哨聲
若真有北漢和契丹聯軍進攻 趙匡胤陳橋兵變即位後當年何以不出徵,北漢和契丹聯軍竟然沒有趁趙匡胤即位之時進攻反而無聲無息的消失
先來看看北宋時人對陳橋兵變北漢契丹聯軍東向的記錄:
1、《宋史 本紀一》:960年趙匡胤即位後就待在汴梁,當年唯一的戰爭是趙匡胤派遣石守信攻打昭義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
2、薛居正的《舊五代史》乾脆就不提,似乎不存在北漢契丹進攻一事。
3、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乾脆連北漢契丹入侵連提都不提,直接一句話:
“七年春正月甲辰,遜於位。宋興。”4、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更狡猾,只記載到959年,完全避開960年陳橋兵變。
5、宋朝李燾的《續資治通鑑》因為是要從960年開始寫,沒有辦法避開,乾脆就編一個死諸葛亮嚇走生仲達的理由:
“鎮州言契丹與北漢兵皆遁去。”至於為什麼,理由是不知道——有本事你去問契丹和北漢兵。
愛信不信,不信拉倒!
6、元朝初年編寫的《宋史全文》對此的記錄和《宋史》一樣——只有契丹和北漢入侵,趙匡胤即位後就再無訊息。
7、《遼史》表示不背鍋,沒有記錄南侵的記錄:
959年4月後周進攻契丹,5月後周退兵,6月柴榮病死,7月派軍防守范陽(即燕京),12月平定王子敵列謀反,12月18日祭祀天地祖先,告知敵列謀反一事,960年1月2日招集大臣商議政務,結果剛商量出個結果,後周變北宋了。
結論趙匡胤960年陳橋兵變的出兵理由契丹和北漢聯合入侵的訊息,99.99%是趙匡胤自己搞出來的假訊息。
《宋史》、《宋史全文》、《舊五代史》選擇性遺忘,《新五代史》直說禪位不提契丹入侵,《資治通鑑》只寫到959年,《續資治通鑑》只能用“遁去”遮掩。
《遼史》表示不背鍋:
丙申日遼國還在商議時政
契丹入侵訊息的第3天即癸卯日,趙匡胤率兵出發;
趙匡胤出發第3天即乙巳日,趙匡胤就即位改國號為宋了。
從此契丹軍就消失無蹤了。
5天前還在開會的契丹,5天后就進攻,契丹沒有這麼高的戰爭組織效率吧?
即位前契丹大軍壓境,即位後契丹大軍提也不提。
陳橋兵變的契丹入侵,只能是趙匡胤為控制兵權而編造的理由。
-
9 # 大宋藝祖趙匡胤
《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和《契丹國志》都記載遼穆宗和北漢王劉筠出兵了。但是《續資治通鑑長編》是南宋人寫作的北宋史,《宋史》是蒙古人組織南宋遺民根據《國史》、《秘史》和《續資治通鑑長編》編寫的,他們必須為宋朝的開國皇帝太祖(義祖)趙匡胤隱瞞一些不光彩的事情的。反觀《遼史》的穆宗本紀記載陳橋兵變那年,遼穆宗的堂侄子耶律敵列謀反,先是策劃,在是被發現,然後處理,最後祭告祖宗與上蒼,一年忙的暈頭轉向的,沒有出兵的記錄嘛。《遼史》一書是元蒙人組織契丹遺民編著的,所以契丹人是不在乎趙宋的皇帝是不是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和偷沒偷別人東西的,他們不忌諱的。所以我覺得還是沒有出兵的,而契丹遼國出兵的訊息是趙太祖自己編纂發出的。河南大學文學院王立群教授在講述《讀宋史趙太祖》時曾開玩笑說“這是沒有困難自己製造困難也要上”
回覆列表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奪取後周政權的軍事政變。後周世宗柴榮死後,年僅7歲的周恭帝繼位,無法管理政事,國家政局開始動盪不安。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即後周二禁軍統帥,掌握著後周的軍事大權。
公元960年春,他令人謊報北漢和遼會師夾攻,並奉命帶兵北上。大軍行至開封東北的陳橋驛,在趙匡胤之弟趙匡義和謀士趙普的共同策劃下,授意將士將黃袍強加於趙匡胤身上,歡呼萬歲,擁立他為皇帝。
正月初四,趙匡胤回師京城,部下強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