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滑鼠7286
-
2 # 湯圓
產假再次延長,讓招聘廣告“優秀男士優先”;或者是女性不能說髒話,不然就是素質低下的表現;再或者萬達影院廣播稱“請女性不要打擾男人觀看《復聯3》”這種言論,這些全是當下社會對女性的歧視。
不管在哪個行業、哪個領域,都無一倖免地存在對女性的歧視,當前社會對女性的要求真的太嚴苛了。
-
3 # 湖北峰雷
性別歧視是男女失調的一個後遺症。現在的女的比男的多出5000多萬,只是80後90後。 我前幾天看了一個招聘資訊 女生23元一個小時,男生十九元一小時, 都是做的同樣的工作。而且力氣活還要男生來做。現在普遍男生都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男女比例失調這麼嚴重,建議國家實行一妻,多夫制。只有這個制度能解決光棍的問題。
-
4 # 木木145826394
我生我女兒時病房加床,四個病床一個女孩兒,三個男孩兒,隔壁病房都是男孩兒,僅僅2013那一年我同事中六個懷孕的,其中只有生了兩個女孩兒,其他都是男孩兒,你說男女還能平等嗎,就數量來說就有的區別啊!當時我們都說生女孩是招商銀行,生男孩兒是建設銀行,就觀這幾年來說你還有早些年看到那麼多的重男輕女的現象嗎,少了很多吧,人們也不覺得生兒子就有多麼多麼歡喜,生女兒有多麼的垂頭喪氣!就我女兒幼兒園學前來說,14個小朋友只有四個女孩,你說未來趨勢會怎樣,你看相親節目,就會看到,現在參加相親節目的女性年齡越來越偏長,男性年齡普遍偏低了!大趨勢看到了啊!未來不會迎來母性社會,但是男女比例失衡是肯定的
-
5 # HYAYA
以下是我的一點愚見,要是有點地方說的不認同,還請原諒。
對於性別歧視,在我們大多數的觀念中也許只是對於女性的歧視。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性別歧視這是一個雙向的不論男女,都可以可能遭遇歧視。
首先,我們來談談,社會上較為明顯的女性歧視。在許多父系社會中,女性會被認為是“軟弱的”。在中國5000多年的封建思想的大環境下中國女性地位普遍不高,顯而易見的是在古代官場、軍隊等重要場合均無女性大放異彩,我們耳熟能詳的無法只有穆桂英以及花木蘭等巾幗英雄。到了近代,因為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運動等運動啟蒙人們的思想,改變了人們的部分世俗觀念,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提倡男女平等,女性的地位確確實實是有了許多的提升,其中在就業方面就有一定的提現,中國法律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但這是否真的意味著對於女性的歧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沒有出現呢?
並非如此,正如前一段時間沸沸揚揚的滴滴司機對女性乘客不尊重的行為,又有多少網友評論說"誰讓她們穿那麼少,化的那麼好看"但這真的是女生們的錯麼?不是這樣子的。女生確確實實是在生理上面比男性要軟弱,但這不意味著男性可以以此欺負她們,好吧,彷彿有點離題,我說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在許多女生遭遇毒手的背後,不正是隱藏著對於女生的不尊重,而不是女生的不自重,這不正是赤裸裸的性別歧視麼?
現在我們來談談在日常生活中較少提起的對於男性的歧視,在我們許多人的固有觀念中,男性是承擔家庭重擔的,是需要肩負起一個家庭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往往忽視了男性的壓力以及需要需要關心。社會上對於男性的偏見與歧視,使得男性揹負著巨大的壓力,他們需要有房,有車,有足夠的積蓄,更需要肩負著家庭裡面老人、小孩的生活起居的保障。正是因為這些壓力的存在,使得男性只得負重前行,但他們在壓力下可以如同大多數女性一般哭哭啼啼的宣洩情緒麼?正是對於男性的偏見與歧視導致男性在壓力下常常有苦說不出。
舉一個,簡單明瞭的例子吧。說到家暴,我們一般都會想到是丈夫對於妻子實施暴力,但是是否有著男性遭遇家暴的情況存在呢?實際上是有的,我之前曾看過英國的一個關於家暴的實驗,具體出處我如今記不太得了,影片中一開始當男性對女性實施怒吼,甚至打算更進一步動手時,周圍的人民群眾紛紛上前制止。而當影片轉換為女性對男性怒吼甚至衍生到動手時,周圍的群眾只是笑嘻嘻的看著這一場如同鬧劇一般的"笑話"。這不正是對男性的赤裸裸的歧視麼?在影片的最後,顯示,經過調查,當時有百分之40左右的男性是家暴的受害者。人們會覺得男性被家暴是丟人的,是搞笑的,是無所謂的,但事情假如真的發生在你的身上,那也許就並非那麼搞笑、丟人了。
關於性別歧視,我只簡單的舉兩個例子,說明一下下歧視不僅僅是男性對女性或者是女性對男性。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兩者其實是同時存在的,我們的社會需要做到男女平等,互相尊重,那樣才可真正從根本上消除性別歧視。
-
6 # 刺蝟安全
最近,一位叫薩哈的伊朗女孩,因全身大面積燒傷搶救無效而去世。
她的離世牽動了整個世界的心。
而這火,是她自己放的...
今年3月,薩哈扮男裝欲混進德黑蘭的阿扎迪體育場看足球比賽,被保安發現並阻止。
隨後薩哈被指控"在公共場所不戴頭巾"並被關押。
之後聽到自己的庭審被宣佈順延後,她朝自己身上澆了汽油點火自焚。
她是德黑蘭獨立足球俱樂部的忠實粉絲,自己喜愛的球隊要參加比賽,薩哈只是想要到現場為它加油鼓勁而已。
對伊朗女性來說,進入體育場觀看男性運動員比賽,比登天還難。
正是這個小小的心願,卻帶她走向了墳墓。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死亡。
薩哈究竟是對這個國家有多失望,承受過多少性別歧視和不公待遇?才會義無反顧的選擇用死亡表示抗議。
羅馬體育俱樂部球隊把標誌上的紅色換成了藍色,是薩哈最喜歡的球隊獨立足球俱樂部的顏色。
國際足聯也公開表示哀悼,並再次號召伊朗政府,保障伊朗女性自由且安全地進入球場觀看比賽的權利。
在這之前,國際足聯就多次要求伊朗取消禁止女性進入球場觀看比賽的禁令,並設立了最終期限—— 2019 年 8 月 31 日.
但直到薩哈去世,伊朗政府對此依舊無動於衷。
她唯一的"罪"就是身為女人卻生在一個女性備受歧視的國度。
這種歧視不僅根深蒂固地存在於法律當中,
還以最恐怖的形式存在於她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運動也不例外。
在伊朗,一個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的國度,嫖娼當然是合法的,而女人則無權干涉這一行為。而妓女,更是這個社會的最底層。
女權與男權的矛盾很顯然,落後的文明造就了落後的國家,伊朗這個國家,拒絕任何現代文明的進入。
在這裡,彷彿"不能"這個詞是專門為女人打造的。
"不能獨居"/ "不能進足球場看比賽" /"不能````"
在被提醒注意著裝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
"這裡是伊朗"
"女士,請把你的頭巾戴好,不然一會警察要過來了。這裡是伊朗。"
在伊朗搭乘計程車時,常常被司機們這樣提醒。
"這裡是伊朗"既是一句嚴肅的警告,又是一句無奈的嘲諷。
因為這裡是伊朗,
所以外國客人必須注意入鄉隨俗,遵守伊朗的規定,不可隨心所欲;
但也因為這裡是伊朗,所以請你們諒解我們國家"荒唐無理"規定。
對於有出行伊朗打算的朋友來說,
如果以上話題略顯沉重,請不用過分擔心。
伊朗人民有的盡是摯友一般的善良與微笑;
女性美到讓人窒息,素色長袍下蘊含了無數驚豔。
女性去伊朗,應當注意什麼問題呢?
1. 頭巾是必須的~但要求不算很嚴格,只要拿個圍巾蓋住頭部就可以了。
2. 注意自身安全,尤其是去巴扎之類人多稠密的地方,最好拉個藍孩子一起。
3. 乘坐公交車,記得男女是要分開坐的喲,女性坐在公共汽車的後部分。
4. 刺蝟君建議女孩多學幾句罵人的波斯語,遇到騷擾的混蛋就大膽呵斥,這種人很快就會在周圍人群的責難下跑掉的。
-
7 # 徐小丫233
性別歧視在理工科找工作的時候尤其嚴重,本人理工科女生,今年找工作的時候切身感受了濃濃的性別歧視。記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現場招聘會結束投簡歷,前面男生的簡歷接過去放在最上面,我投的簡歷招聘人員看了一眼就放到最後面去了,結果果然沒有面試簡訊,跟我一起的女同學也沒有收到。人們常說“金九銀十”,今年10月份的時候同班的男生基本都手握幾個offer在猶豫選哪個才好,女生手裡基本沒有訊息,可見性別歧視確實嚴重。出現這樣的情況雖然不喜歡,但是也能理解。有的工作出差多,男生居多的公司會覺得帶女生不方便,會增加成本。此外,女生工作後有很多的事情,比如生育,公司需要提供相關的保障,得到的回報並不多,男生就可以避免這方面的麻煩。現在想想其實性別歧視的出現本質上就是公司認為聘請女生會增加成本。
回覆列表
一、性別的產生與性別文化的構建
性別從生理上的差異開始,人們觀察到軀體之間的差異,便將人區分為兩類——男人和女人。
同時,人們還發現女人會生孩子,男人不會生孩子。在一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群婚社會中,一群男人幫助他們的姐妹培養孩子,女性是維繫整個社會結構的脈絡,處於最高地位,即母權社會。
然而這並不長久,生育的奧秘逐漸清晰,原來男人女人共同創造了生命,且完全可以弄清孩子的父親,一夫一妻的對偶婚制度出現。在這種社會關係中,一對男女共同培育他們的後代,男性和女性共同確定社會結構的脈絡。
這時男人和女人的另一種生理差異確定了兩者在社會上的地位,即體力上的差異。總體而言,男人似乎更加強壯,更適合體力活,女人則有些柔弱,適合精細活。於是家庭之內,兩類人有了明確的分工,一個種稻子打獵,一個摘果子紡織。摘果子的顯然幹不過種稻子的,女人似乎離開了男人就很難活下去,人身依附關係使二者之間難有平等可言,《聖經》說夏娃本是亞當的一根肋骨。
此後數千年見證著父權制社會的蒸蒸日上。男性不僅是每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標配,還控制著所有行業中的最高權力。男性書寫了歷史,女性只能期待著自己天生麗質才能在史冊中得到一句紅顏禍水的評價。父權不僅滲透在社會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中,還自覺不自覺地推動著關於男女之間的差別性書寫,看看那些文學作品便可知。
二、女性主義對傳統性別秩序的反抗二戰後的歐洲,這種一邊倒的社會結構迎來轉折。由於無數男性戰死,女性走出家庭、走入社會,這對傳統的性別秩序形成了有史以來最為重大的挑戰,西方社會,“女性主義”應運而生。
這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訊號,它提醒我們,社會已經改變了,傳統農業社會下靠出賣勞力討生活的日子已經結束,我們來到了一個知識資訊社會。過去兩性之間不平等的根基是從氣力這一生理基礎上生髮出來的,而知識社會足以推翻這一根基。那麼為什麼我們仍然不拋棄父權社會下的那套性別話語?
三、生活中的性別歧視事實證明,兩性觀念的改變落後於社會制度的更新。今日,我們仍能看到,大部分人的性別意識、性別認知仍然是父權社會的遺留物,這些性別的常識毫無違和感地作用於我們的大腦,讓人難以察覺這其實是一種過時的“偏見”。 舉四個例子:
1. 鋪天蓋地的霸道Quattroporte類小說,以及不敢談論性的女性。男性可以在與女性的交往中富於攻擊性,進行各種“性騷擾”(壁咚,撩頭髮等等)還被認為非常帥氣(所謂地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女性呢,說個不痛不癢的葷段子都要被各種質疑人品。在此基礎上,小三這種說法也是很搞笑了,男性被認為是攻擊方,女性卻承擔主要責任。這是身體上的不平等,也是兩性之間最為根本的不平等。包括看到有答案說到強姦罪只認男人不認女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這看似優待,其實也在不過是坐實了性行為中女性的弱勢地位,似乎女性只能是被壓抑的一方,而無權利享受。
2. 鋪天蓋地的美妝教程。很多女性花很長時間化妝,聽說西方社會甚至認為出門化妝體現了對對方的尊重?個人認為,在很大程度上,這是男權社會將女性作為審美物件的延續。當然也有人說,愛美是女人的天性,這是女性自身的選擇。可是,愛美真的是女人的天性嗎?它應該是人的天性,所有人。只是由於幾千年的父權社會,這種天性在女人身上被人為強化了,在男人身上人為弱化了,最後女性的外在價值似乎成為了她的一切,每天耳環、項鍊、高跟鞋,似乎是很光彩照人,其實這些物件將女性一同變成了物件化的符號。試想,一個人每天出門之前要化一兩個小時的妝,還要無時無刻不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這人還有什麼功夫去發展自己?在此基礎上,也可以談談男性化妝的事,修了個眉毛就要被嘲笑好一陣子,塗個粉那就更不得了了。這種嘲笑本質上也是對女性的嘲弄,它認同男性的價值在於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獲得社會成就,而把化妝這種“外在而膚淺”(如果相信化妝具有更高的價值,那他們也不會譏笑了)的技能作為女性的專利。其實男人畫個妝真有這麼奇怪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要將自己過度審美化就好。
3. 基本上,在女性審美中,中性的女人是個褒義詞,中性的男子是個貶義詞。這就是變相地認同男性這種性別,而否定女性。比如說,為什麼娘娘腔是個貶義詞,當我們說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究竟是在嘲笑男性,還是嘲笑我們自己?
4. 婦女節和父親節,至今仍是婦女節佔絕對上風,而此類特殊人群節日專為弱勢人群而設,人們認為母親是更加苦難的社會角色,所以為她過節,讓她在特定的時候得到一些心理補償,雖然現實中她依舊悽悽慘慘。女生節依此類推。
以上這些例子說明,在當今社會,性別歧視不僅僅是一種性別對另一種性別的歧視,本質上它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社會常識,關於“男人是什麼,女人是什麼”的“遺產式”認知。
這些關於性別的條條框框(什麼男主外女主內,什麼男人是土女人是水)就像上個世紀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且已經和社會發展脫節,但卻又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於是我們看到,那些極具獨立意識的女性還會無意識地看不起自己所屬的性別,而男性則為自己無法實現社會對他的期待而倍感痛苦。
四、跳出傳統性別框架就個體而言,如果要跳出這個框架,我們可以試著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1. 除了生理上的差異之外,男女之間的差別是否真如我們曾想象的這麼大?
2. 進一步的,除了生理差異之外,男女之間的差別是否真的存在?
3. 我們是否過分沉迷於這些歷史建構的、虛假的、過時的性別遊戲?
我們所期待的並不是顛覆性別秩序,而是消解性別在社會層面的意義。我們要說的並不是“女性並不柔弱”,而是“女性未必柔弱,她可以柔弱,可以堅強,可以是任何她自己所希望的樣子”,男性亦然。打破性別認知是為了使人們能更加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性格,是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後續,雖然自由也難以避免地給個體帶來一些失序的、無所適從的恐慌。
五、性別的消解與家庭的維繫當然,性別在社會文化層面的消解必然帶來很大的問題。現在最常說到的就是家庭內部結構的混亂。家庭是組成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傳統的家庭是以性別為標準進行分工的,現在則需要一個新的標準,所以有了“奶爸”、“家庭婦男”。
可是,對於家庭婦男,我們似乎也還是有些輕視,認為這幫子男人無法在社會中實現價值,所以“退而求其次”地回到家庭中,甚至就直截了當地稱為“吃軟飯”的。
這又牽涉到一個問題,我們的社會必然需要分工,而工作與工作之間卻又充滿了不平等。 我們總是認為控制的社會資源越多,創造的社會價值越大,這個人就越值得尊重,可事實上,許多工作是難以衡量的,比如教育子女,對於這項事業,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援和更高的聲望。
從這一點出發,也可以推翻前面所說的一些男女不平等,如果傳統女性是自覺自願地認同自己在家庭中的意義,將對於家庭的苦心經營視為實現自我的方式時,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說她是被家庭束縛的?(但大多數時候,這些選擇並非是女性自身的意志)
所以,不能說家庭主婦就是性別歧視,女性白領就是女性解放,家庭和社會都是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地方,關鍵在於為人們創造一個可以憑藉自由意志進行選擇的社會環境。這就得依靠社會制度的改變,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平等的工作機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