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蘑菇雅說
-
2 # 梅軒說三國
趙孝成王四年,孝成王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穿了一件左右兩邊顏色不一樣的衣服,坐在一條龍的背上騰空而起,可剛飛到半空就掉了下來,更神奇的是竟然掉進了一個堆積如山的金銀谷裡。
第二天,孝成王把占卜官叫來為他圓夢。
卜者說,夢見衣服分兩色,預示有什麼大事殘破,沒有辦成;乘龍上天,不至而墜,也是預示著想辦的事空歡喜一場;掉進金玉山谷裡,預示將來會遇上讓人憂慮的事。
三天後,南韓的上黨太守馮亭派使者求見趙王說,秦國一直猛攻上黨,勢在必得,我們快守不住了。上黨的軍民都寧願做趙國的臣民,也不願意做秦國的亡國奴。現在上黨郡還有十七處市邑,我們想獻給大王,只有英明偉大的大王才配擁有這些財富!
孝成王一聽大喜,請來平陽君趙豹商量,天上掉下的這個餡餅該不該伸手接住。
趙豹說,聽說西方有句諺語叫“世界上沒有免費的蛋糕”。對這種不勞而獲、無緣無故的意外好處,最好還是不要沾邊兒,不是什麼好事兒。
孝成王說,人家說了,是因為特別仰慕我的威名,哭著喊著要來投奔我,怎麼能說是無故之利呢?
趙豹說,秦國蠶食南韓的土地,可不是一天兩天了,我們橫插一槓子,坐收漁翁之利,這不是從老虎嘴裡奪食嗎?南韓之所以願意把土地、百姓送給大王,實際上是想嫁禍於人。您想想,秦國想侵略南韓謀劃了這麼多年,現在又耗費這麼多的錢糧持續攻城,眼看快要攻下來了,我們卻想坐享其成伸手摘桃子,漫說我們趙國的國力比秦國弱小,就是比秦國強大許多,要想從人家手裡奪取利益也辦不到呀。怎麼不是無故之利呢?
再說了,秦國跋山涉水運送糧食,戰場上不知犧牲了多少將士,這就像趕著辛苦老牛耕地,到頭來卻沒有收穫,放在誰身上也不會罷休的。我們千萬不能去沾便宜、蹚渾水,我覺得上黨的市邑還是不要得好。
孝成王還是捨不得,道,如果失去這個機會,日後我們即使派出百萬將士,打上一年半載,也未必能得到上黨的一市一邑,現在人家主動來投奔我,這是多大的好事呀,怎麼能不要呢?我們就是要了,秦國還能怎麼著我們呀?
趙豹淨說了些趙孝成王不愛聽的話,孝成王很不高興,臉色馬上沉了下來。
打發走趙豹,孝成王又把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叫來,讓他們說說南韓想送給我們十七處市邑,還有仰慕敬愛自己的臣民,我們是要啊,還是要啊?
兩個人早就聽說趙豹的建議使得趙王很不高興,所以就順著趙王的意思說,過去我們興兵百萬,逾時一年都得不到一座城池,現在不廢一點氣力就能得到上黨十七市邑,這不是天上掉餡餅嗎?傻子才不要呢!機不可失,請大王早下決心。
孝成王大喜,連忙派平原君趙勝率領得力幹部和軍隊,去上黨接收土地和臣民,把三個萬戶大邑封給來降的上黨太守馮亭,三個千戶小邑封給郡守下的縣令,從太守到縣令都世世為侯,郡守、縣令以下的各級幹部全部連升三級,凡是來投奔的老百姓每人賞賜六斤黃銅。
趙勝到了上黨,心想馮亭一定不知道得高興成啥樣呢。可是馮亭卻避而不見,拒絕了領賞,並流著淚說,我不能做那種“三不義"的事,不能死守上黨是一不義;國君本來想把上黨獻給秦國,我卻違命獻給了趙國,這是二不義;獻賣祖國土地,安享趙王的封賞,這是三不義。有這“三不義”,我還有什麼臉面心安理得地與趙國使者額手相慶呢?
馮亭為保全全城軍民的性命把上黨獻給趙國,他內心其實是非常痛苦的。
但趙勝和趙國的接收幹部們卻興奮得不行,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式,得意洋洋地進駐上黨。
同時,趙國大將廉頗率領重兵鎮守長平,以防秦國偷襲報復。
您說,對趙國的火中取栗,秦國能那麼心甘情願地忍下來嗎?
果然,三年後,秦國巧使反間計,誘使趙王派趙括替換廉頗守長平,長平一戰,秦軍大敗趙軍,趙括率全軍投降,四十萬降軍俱被秦將白起坑殺。趙國的國防力量遭到毀滅性打擊。
趙孝成王貪小便宜吃大虧,終於為自己的愚蠢和短視,還有剛愎自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還有那個號稱“戰國四公子”的平原君趙勝,貴為趙國的宗室,那麼高的身份和威望,不說及時匡正趙王的錯誤,反倒曲意奉承,一味迎合大拍領導馬屁,以至於使趙國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戰略性損失。孝成王十四年,平原君卒,此後僅過了二十四年,趙國即被秦國滅掉了。
平原君徒有虛名,毫無政治底線,庸碌無能,實在是趙國的罪人。
-
3 # 亮哥講歷史
秦趙之爭主要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的結果是趙國敗了,秦國慘勝。
至於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指揮方面,趙括和白起本來就不是一個級別的,而且秦國還是偷偷的把指揮官換成了白起,而且還繼續增兵,以至於真正決戰時秦國這邊是六十萬人,在數量上已佔據了優勢。
其次就是國力方面,趙王為什麼要把廉頗換成趙括呢?因為廉頗的戰略是防守,但是趙國已經消耗不起了,國內已經沒有糧食可吃了,但是秦國因為巴蜀精食可以供給。
最後就是外交方面,秦趙長平對峙,其餘五國都在觀望,沒有出兵幫助,趙國向齊國借糧被拒絕,燕國甚至還在趙國背後捅刀子,五國為什麼不出兵幫忙呢?因為趙國君臣的態度不明確,期間趙王還派平原君到咸陽去議和,讓五國保持觀望態度。
其實總得來說還是國力差距,趙國雖然經常胡服騎射改革軍事實力大增,但是其它方面並沒有多大改變,而秦國的商鞅變法卻是至上而下全方面的變法,並且是嚴格執行了幾十年。經常幾代明君的苦心經營,實力已經遠超東方六國了。
戰國末期東方只剩下趙國還有能力和秦國一爭高下,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軍事實力大爭,又經過惠文王和孝成王兩代的經營,已經成為東方六國的老大了,這時天下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了,而且這個任務只有秦國才能完成。秦國統一天下首先就要把趙國這個絆腳石給去掉,其實要論軍事實力,趙國並不比秦國弱,在長平之戰之前秦趙兩國有幹過幾次架,趙國還贏了,這在當時是很難得的,要知道秦國從商鞅變法雄起之後,就開始狂虐六國,首先是昔日的老大哥魏國,直接被秦國打殘了,接著就是楚國,六國和秦國單挑基本上就是找死,多國聯軍也很少有打贏的,但是趙國不一樣,要知道戰國四將是秦趙各兩位,所以說趙國在軍事上還是可以敢和秦國單挑的。但是經常長平一戰,趙國徹底被打趴下了,沒亡國都是僥倖,長平一戰趙國損失差不多五十萬的青壯年,當時趙國總人口是四百萬,一下就損失八分之一,而且還是整個國家的主力。所有長平之戰之後就已經註定秦國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了。
-
4 # 小東剪輯啊
其實趙括也是怨啊,雖是名門之後但是也是新手出道一開始也是防守不出,最後被趙王一道道詔書催的不得不出戰,結果立馬被白起抓住漏洞直接包圓,也不全是長平之戰所致,到最後秦滅趙時,當時的趙王又是先逼的廉頗攻打樂乘,叛出趙國,後有誘殺李牧,李牧死後不過七年趙國(包括趙王之子自立的代國)被滅國,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裡!不過長平之戰時趙國又發生地震,本身國力就跟不上,所以和秦國有些耗不起!也只能說國力的差距,也有君主的責任,個人覺得君主的責任更大,畢竟戰國四大名將有廉頗,趙牧兩位在趙國,如果他倆能得到趙王的信任和支援,秦滅趙不會那麼容易
-
5 # 駱駝刺191
秦國的大將白起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他的作戰原則是-------盡一切可能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為此白起得了個外號------人屠。白起被任命為長平之戰的總指揮後,一是嚴密封鎖訊息;二是採用離間計,使趙平王撤換個廉頗,啟用了趙括,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愚蠢自負;三是採用激將法和假失敗,誘使趙括出城追擊,結果是趙國四十萬大軍被白起包圍,四十五天後,趙軍崩潰,趙括自殺,四十萬趙軍被白起盡數坑殺。要知道當時趙華人口總數才二百多萬,四十多萬青壯年男子沒了,趙國別說再打仗、恢復生產了,就連傳宗接代的人種都沒了,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趙國的國力都沒有實質性的恢復。
-
6 # 知本知至
長平之戰讓很多人為趙國惋惜,感覺趙國不應該輸,趙國只是國力不如秦國而已,其實 這些都是誤解。
國力不如這點也是確實的,這方面我不多說,但是趙國真有和秦國一戰的能力嗎? 仔細閱讀趙武靈王至趙孝成王這三王統治的時期,你就會發現,趙國這個戰國第二和戰國第一差距是很大的。
秦昭襄王繼位,趙武靈王有恩於贏稷,秦昭襄王就算不割讓土地,在外交上肯定也會和趙國修好,可見這一時期秦趙軍隊應該不會有多少交鋒,趙武靈王之後是趙惠文王,雖然和秦軍有幾次交戰,都是合縱的需要,瘀與之戰趙奢勝胡傷,也是秦趙唯一的獨立戰勝秦國的記錄,趙惠文王任內最大的戰績是 合縱滅齊,這一仗全靠秦軍正面牽制齊軍,燕趙聯軍才能取得如此戰績,秦軍一撤出,田單就復國了。隨後的 完璧歸趙 澠池會盟 很多人都以為秦國忌憚趙國,實際秦昭襄王是替白起打掩護,穩住趙國,放手讓白起進攻楚國。這一時期,秦軍已經攻佔了韓 魏 楚三國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到了趙孝成王初期,秦韓野王之戰,趙國輕取南韓已經割讓的上黨,秦軍和趙軍真正的交鋒少的可憐,趙國的第二隻是因為秦軍打得少的原因,還有就是趙國也只是比其他五國好一點而已。 趙國接受上黨後,廉頗統軍駐守上黨,一敗再敗,野戰城戰均輸,只有退到丹水河谷,依靠著地理優勢才勉強和秦軍相持。可見趙軍的戰力遠不如秦軍,這才是趙國長平之戰的根本原因。很多人 老提什麼胡服騎射 什麼四大名將廉頗什麼的,仔細去看,胡服騎射打的是誰?那是對遊牧民族,廉頗是名將,但是 他是打其他國家的名將,對付秦軍,廉頗有戰績嗎?三年只知道死守,誰有這樣的名將不倒黴才怪了。
由此可見 趙國不僅僅是國力不如秦國,更甚的是趙軍遠不如秦軍,面對大秦銳士在長平這種山地,輕裝騎兵對步兵甲士,不輸才怪。
-
7 # 墨著mZ
趙國失敗的原因不是國力問題,而是最後一戰長平之戰,選將沒選好,導致趙國失利,趙國四十萬將士被秦國坑埋,國力軍力大減。
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以來,國力兵力大增,兵強馬壯,其實力僅次於當時的秦國。上黨之爭,秦王派王齕攻打趙國,趙國最初派老將廉頗防禦秦國,由於兩國耗戰時間較長,趙國糧草不足,趙王想速戰速決,剛好秦國在這個時候使了一招離間計,到處散言,秦國將士最怕趙奢的兒子趙括,趙括一出兵,秦國必撤。趙括自幼熟讀兵法,理論見解很有一套,實際作戰經驗少。在趙國國卿的推薦下,向趙王請命帶兵出征,擊退秦國。趙王在趙括的三言兩語下,改換主帥,由趙括帶兵擊退秦國。此時秦國也改變策略,偷偷的讓白起換下王齕,趙國一概不知。趙括自命不凡,主公出擊,想一舉打敗秦國,使秦國退兵,廉頗多次勸阻,以防守為主,小心中計,被埋伏。趙括不聽,搬出兵書給廉頗講了十幾條大道理,使廉頗講不出話,乾著急。最後趙括還是中了白起的計,趙國士兵全部被埋伏,白起用迅雷掩耳之勢,將趙國士兵速速滅掉。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實力大減,再也無力迴天了。
挑戰與機遇並存,稍縱即逝,沒有審時度勢抓住機會,就很有被對手盯上,幹掉。我們身邊不乏這些誇誇而談的人,心和手還有距離,理論和實踐肯定會有區別。
最後用毛主席的一句話來說: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認識到的一定是最真實的!
-
8 # 薄暮嘆息
我個人認為,趙國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國力也是其主要因素。
戰國時期三家分晉以後,趙國實力一直相對弱小,中原霸主是其附近變法圖強的魏國,直到戰國後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趙國才明顯強大起來,並且後來逐漸成為東方諸國唯一能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強國,但這個強主要指軍事上,趙國計程車兵經歷胡服騎射的洗禮以及長期與北方遊牧民族作戰的經驗戰鬥力大為加強,且是當時天下少有的精銳騎兵部隊,趙武靈王甚至籌劃過從北長城南下直搗咸陽滅秦,可見趙軍鼎盛時的實力。但趙國經濟實力較弱,土地面積狹小,可耕地更少,再加上長年饑荒,以致後來長平之戰時趙國到處向他國借糧,而秦國則擁有關中沃野以及天府之地,經濟實力和戰爭潛力遠勝趙國,而趙國軍事雖強,但沒有一定的經濟為保障勢必不會長久。
並且趙國國君不如秦國。趙武靈王雖為一代雄主,但晚年犯了政治糊塗,處理長子趙章與次子趙何的儲君問題上優柔寡斷,給自己造成了殺身之禍。而繼任者趙惠文王,雖能自守,但缺少突破力,可以說在趙國最強盛的時期放棄了進取的機會。而趙孝成王,易信人言,識人不明,直接導致了長平之戰的慘敗。至於趙王遷,寵信奸臣郭開,冤殺名將李牧,自毀長城更不必談。
而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七代無昏君,七代有能相,吏治清明,士卒效命,已非山東六國可比,所以,趙國的失敗是必然的,國力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另外,我個人十分欣賞李牧,但良將薄命,恨絕無期。
-
9 # 大秦鐵鷹劍士
趙國的國力固然不及秦國,但是趙國廟堂昏庸致使良將喪命,也是趙國失敗的主要原因。秦國作為戰國老大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作為戰國老二的趙國也不是一個任人拿捏的軟柿子,如果趙國朝堂清明,君賢臣能,那麼趙國還可以跟嬴政大帝再死抗十年。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都不容易從外部被攻破,總是先從內部瓦解,再外力摧之。秦滅趙就是先內部瓦解,再外部摧之,否則硬碰硬的打仗,趙國還可挺到最後。
趙國是一個以武立國的國家,趙氏王族原本就是嬴族後裔,跟秦國有著共同的祖先,因此趙華人也好武尚戰。三家分晉後,魏國因為變法而變得強大起來,橫行霸道的魏武卒四處攻掠,但是趙國作為一個硬釘子,魏國很少去打趙國的主意。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開始發力,隱隱然成為了山東六國的老大;趙國多次正面擊敗無堅不摧的大秦銳士,又北擊匈奴,西敗強齊,韓魏兩國以趙國為老大。秦王政時代,趙國還有精銳大軍四十萬,更有不出世的名將李牧,如果趙國朝堂清明,那麼秦國滅趙當放在最後進行。
魏國兵家名士尉繚在魏國不受重用,於是跑到秦國求功名,秦王政見之大悅,封為國尉。尉繚給嬴政的意見就是分化瓦解各國內部,然後強兵摧之,如此滅六國、一天下指日可待。尉繚的意見被秦王政採納,秦國花費數百萬金銀去分化瓦解各國內部,賄賂權臣親秦,反間誅殺敵國大將名臣。當時秦國重金收買趙國權臣郭開,在郭開身上花了不下數十萬金銀,郭開利用美女禍亂宮廷,誘使趙王誅殺李牧,罷黜司馬尚,而讓趙蔥、顏聚代替他們。最終趙國有兵無將,有民無官,秦軍一鼓而摧之。
兩國相戰,比拼的是綜合國力,在綜合國力相差不是很懸殊的情況下,則謀略、吏治可以讓弱國變強,可讓弱國生存得更久。比如戰國七雄中的南韓,他的實力十分弱小,儘管是第一個被秦國攻滅的國家,但是他存在的時間跟他的實力不成正比。南韓善於依附強國而生存,魏國強大時他就跟魏國混,趙國強大時他就跟趙國混,秦國強大時他就跟秦國混,所以他生命力強。趙國實力雖不及秦國,但是如果能運用好謀略,君臣同心,那麼趙國還可以堅持得更久一些。
回覆列表
趙國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國力不如秦國嗎?答案自然是有的,但是卻不僅僅是隻有這個原因,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政治腐敗戰國有四大名將,秦趙各有兩位,趙國有廉頗和李牧,但無一例外的是,這二人都被奸臣所害。奸臣郭開使趙國重了秦國反間計,最終導致廉頗被撤,最終離開,長平之戰敗;李牧身死,趙國將亡。
腹背受敵在秦國不斷與趙國開戰的時候,另一邊的燕國也沒有閒著,它在趙國無法應付的情況下,乘機攻取趙國城池,而此時趙王分身乏術,只好回過兵馬攻打燕國,雖然最終教訓了燕國,但趙國也損失慘重,而燕國也在這場消耗中,失去了巨大屏障以擋秦國。
商鞅變法,利在大秦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在短時間內發展,雖然後來各國也積極變法,但終還是落秦一籌,而此時秦國更是獎勵軍功且近年的大勝甚多,因此士兵們打仗積極勇敢,反觀趙國末期,時常失利,長平之戰更被坑殺四十萬 ,因此所以此時趙軍士氣低落,而且數量上也不如秦軍。
國力不如,難以支援戰國末期,獎勵耕戰的秦國,依託關中平原,糧食供應穩定,國力強盛。趙國在長平之戰失敗原因之一是趙國缺糧,剩餘五國不加支援,所以在那時國力已經不如,在長平之戰後,更是損失大量男丁,經濟也大受打擊,國力差距自然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