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019小二談育兒

    教育小孩也是一門科學,也有小竅門,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分析小孩的特性。

    (1)、貪玩。處在未成年階段時的小孩,貪玩是一種特性也是一種共性特徵。

    (2)、任性。任性也是小孩一種難教育的表現,處於未成年時期,思想未成熟考慮問題不周全理解能力有限,對於父母的管教理解不透體會不了。

    (3)、判逆。小孩成長過程中往往會經歷的過程,處在判逆期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對於父母的管教往往看成是一種約束。

    二、家長常用的教育方式方法。

    (1)、打。對於難教育不聽話,一些家長往往會實行“家法侍候”,會拿小鞭子打小孩,以“武力”教育使小孩聽從。

    (2)、罵。一些家對於難教的小孩還會進行罵,透過罵的方式進行教育讓小孩知道自己的過錯,從而促使小孩改正。

    (3)、罰。面對小孩的過錯,有些家長既不打也不罵,但會進行罰,如讓小孩抄寫多少遍課文,罰站面壁思過,罰寫檢討書找出過錯原因,說出今後做法。

    其實,“打”、“罵”、“罰”,我認為都不是教育小孩使其向健康良性方向發展的最佳方式方法。因為,透過“打”、“罵”、“罰”的教育:

    (1)、容易傷及孩子的自尊,會給小孩留下心裡陰影,不利於小孩健康成長。

    (2)、容易導致小孩產生逆反心理,感覺父母“打”、“罵”、“罰”是有意或者是刻意針對自己。

    (3)、很不利於父母與小孩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會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融洽相處。

    三、意見及建議。

    (1)、給孩子留面子式教育。“打”、“罵”、“罰”不可取,孩子亦需要面子也需要一個臺階下,小孩存在過錯己成事實,摒棄“打”、“罵”、“罰”,用注重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方式,跟小孩找原因講危害傳方法進行教育或許效果會大不相同。

    (2)、尊重式教育。孩子也需要人尊重,“打”、“罵”、“罰”傷自尊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父母應向小孩擺事實說道理,讓其知道自己的過錯認識危害所在,懂得改正的必要性。

    (3)、對比式教育。可以向小孩舉例項,用相同相類似的例子,向小孩進行分析剖析,讓小孩知道過錯,讓其懂得別人的正確做法,也是一種引導式教育好方法。

  • 2 # 穩步高行

    我大兒子十五,初一,但他從小到現在我也就打過他兩次,一次是不讓上河邊,可他偷著去,一回兩回後我打的他,老二十歲,我也因上河邊玩打他兩回,其他問題都沒打過,我的教育方法是孩子會玩開始,就和他們做朋友,從沒上學帶他們一起扔沙包,下五子棋,有時買點玩具陪他們一塊玩,從小重大場合卻帶孩子,不是為了吃人家的東西,而是長見識,比如婚禮,在這些地方他們的行為不對就回家告訴他哪裡今天丟人,做的不對,做的不好,我就是從小從社交上開始教育,他們都很聽。

    但上了學之後,作業我都是跟他們一起學習,進步獎歷,退步鼓勵,多誇獎少批評。開完家長會,不管老師說了什麼,比如你家:學文,退步了,不認真聽講了,上課講話了…我回來孩子問我,老師怎麼說我?我都會反說,我說老師說你上課愛回答問題,認真聽講,上課從不說話,你做的很好,如果是到下次開家長會你還做的這麼好,我會給你獎品,可以上公園玩,也可以滿足你一個要求…很有效果的。

    但在玩皮上犯的錯誤必須講道理,擺明關係!立規矩講道理,!哎!教育是大問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缺一不可!我也在學習怎樣教育孩子!

  • 3 # 然呃

    和孩子交朋友。

    在雙方都激動的情況下,先放置到一邊,等冷靜下來,再交流,再溝通。

    要理解,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他的興趣愛好,個性追求,有自己的道路,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和想法還有未竟的理想強加給孩子。

    有這樣一篇文章,我特別喜歡。是這樣的,作者有個上幼兒園的小女兒,每當她遇到不開心的事,就跟爸爸,一人一個板凳,面對面坐著,她跟爸爸絮叨,比如說,爸爸,幼兒園的小朋友,嫌我話多,不跟我玩,爸爸只是安慰地說,奧,朱麗葉。這樣講上幾件事,不用爸爸批評,教育,孩子就把所有的煩惱釋放了,然後,就興高采烈地走了。至於男孩子,多跟他一起打打球,一起運動。讓孩子能夠跟你交心,把煩惱傾訴給你,時間久了,孩子慢慢跟你沒有了隔閡,你跟她講一些道理,她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接受了。

    最怕,長期你來我往,以硬對硬,家長跟孩子視若仇敵,那就不好辦了。

  • 4 # 手機使用者zhang866683

    教育孩子不能打罵,這個問題主要對孩子成長有影響。在孩子剛六歲時也是孩子對各種事情感興趣的時候,所以對於家庭來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個時候就要引導孩子去認識事情的本質及作用。這時也是孩子記憶力較強的時候,所以六歲也是教育孩子的關鍵時刻。到孩子上學因為孩子的心理還是頑童心態,也有很多事情做錯,這時應該以教育為主。到孩子上初中時期是孩子應該需要幫助時期,也是孩子對於事情的理解和渺茫期,這個時期是引導孩子的時期,到孩子上高中這個時期是孩子獨立自強自立的鍛鍊時期,所以也是扶持指導孩子的重要時期。孩子上大學時期是孩子的成熟期也是對於生活的嚮往興趣期,這個時期也是對孩子應該關懷期。孩子畢業走入社會就表明孩子已經有獨立自強自立的能力,也說明孩子已經成熟,所以對孩子打罵只能使孩子有逆反心理,不可能很好的幫助孩子成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引導指導幫助,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成熟,當然在教育過程中對於事情要使孩子知道的是正能量的事情,否則就會引起孩子的心理方面的影響,關鍵是教育說服指導幫助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

  • 5 # wu吳金泉

    謝邀!教人要教心,棍棒之下難出孝子。我覺得對孩子打罵只能增加其逆反心理,並非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我認為還是要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家庭學校社會三管齊下,相互配合。宣講正面典型,對孩子進行正能量的三觀教育、法紀和道德教育。使其看到光明前途,明白違法違紀代價,認清失德的恥辱。只有在社會正能量的薰陶下孩子才能真正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 6 # 兔寶影視劇場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是會出現叛逆的情況的,叛逆的孩子總是會讓父母們頭疼,那麼大家知道孩子叛逆怎麼辦嗎?十種教育方法教你取代打罵。

    孩子叛逆期的典型表現

    1、破壞性強:叛逆期的孩子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喜歡摔東西、拆玩具、亂寫亂畫、撕書、故意把玩具丟得滿地都是。

    2、倔強固執,情緒反應激烈:堅持要特定的某一件東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堅持要穿某件衣服、某雙鞋,即使不符合季節;想要做的事堅決要做到,否則就大哭大鬧;在公共場合坐地耍賴、打人。

    3、和父母唱反調,不理睬:父母要求的事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不理睬父母,寧願自己玩,不要父母一起玩。

    4、挑戰規則和權威,攻底線:如提出無休止的需求。

    5、和其他孩子起衝突,易動手: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時,爭搶同一件玩具,爭搶先後順序,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但又愛搶別人玩具,嚴重時甚至打人。

    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育兒高手。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當你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不妨用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

    1

    多多瞭解孩子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瞭解孩子,與孩子、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

    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不斷變化,那麼自然教育方式也應該不斷地進步。作為一個家長,有義務主動吸收新的教育知識。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大多是家長帶著權威來教育孩子,而受教育權的懲罰是教育權威的一種重要手段。吸收新知識能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歷,適時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

    3

    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份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瞭解孩子的想法上、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會釋放掉很多負面的情緒。

    4

    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希望家長能夠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

    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

    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透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7

    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也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

    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

    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太過於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

    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瞭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父母的!

  • 7 # 無敵想看沙拉

    在教育孩子之前要先了解孩子,明白他們需要什麼,想要幹什麼,與孩子們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只有瞭解了、懂得了孩子的性格、興趣、等。在以後才能很好的教育他們。

    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個很重要,當孩子們還沒有什麼判斷力的時候,家長的每一言每一行對他們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日常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把孩子們往好的、有利的方面帶。

    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興趣是很重要的,其實學習很深奧的理論這時間段還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對即將學習的事物產生興趣,有了興趣做什麼都會事半功倍了。讓孩子產生興趣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慢慢來,急是行不通的。

    在孩子們犯錯誤的時候不要責罵、更不能動手打,要想辦法同他們溝通,告訴她們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溝通時要放低姿態,要讓自己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同他們溝通,這樣在交流時就不會有代溝了。

    孩子從小就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獨立生活的能力都相當重要的。從小就養成的好習慣對將來的生活是有相當大的幫助。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做的一些小事情上,要多加鼓勵他們,家長的鼓勵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動力,會讓他們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
  • 8 # 浮塵微草

    看題主的問題,顯然是在教育孩子的方面遇到了難辦的問題:打罵越來越來不管用了,一時又找不到更恰切而有效的方式方法。從我們周圍家庭教育的現狀來看,題主的難題還是具有普遍性的。簡單粗暴地打罵孩子,孩子小時候可能還湊效,大了就不能用;或一開始管用,以後就會發現越來越不管用了。可見,對於父母來說,正確的教育理念下恰當的教育方式才是長久之計。

    下面梳理一下當前幾種主要的“存在問題”的家庭教育方式:

    第一類“經驗主觀型家教”——這是當今中國家庭教育最普遍的方式。年輕人一旦結婚生子,不需要任何條件自然就晉升為孩子的父母。因而大多數父母沒有家庭教育的自覺意識,缺乏家庭教育的理念,沒有針對性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只是依靠自己的成長經驗,想當然地主觀地、簡單地粗暴地管教孩子,遲早要出現“管教不下去的”問題的。因為家庭教育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事情。

    第二類“專制型家教”—— 又名“支配型”,號稱“最嚴厲”、“規矩多”、“控制度高”,卻接受度低。原因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考慮孩子的心理願望,只從父母主觀意志出發,幾乎不跟孩子進行開放性的對話,家庭缺乏民主氛圍。比如,透過暴力體罰、暴力語言等“高壓政策”迫使孩子服從自己命令的教育方式,就是這種專制式教育的典型體現。其後果相信題主已領教到了:要麼一味順從、懦弱,缺乏自信、自尊,要麼另一極端,強烈反抗、殘暴、冷酷,遊戲人生,不愛學習。

    第三類“權威型家教”—— 父母利用自己乃“家長大人”的天然地位、或長時間在家累積起來權威來讓孩子順從聽話,從而服從自己意志。這種教育方式要求父母必須以身作則,言談舉止要格外謹慎小心,時時處處作好孩子的榜樣,孩子會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受到一定薰陶。不過,絕對權威的教育,“會讓孩子慣於聽命於權威的聲音,漸漸失去個性,減少思考,喪失自我決斷的能力,結出盲從和依賴的苦果。”

    第四類“自然忽視型家教”——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以“順從自然”為主導教育思想,父母很少參與孩子的心理教育。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只在於物質扶養,而缺失心理輔育,連關心也是輕描淡寫式的。還有的父母是由於忙於工作賺錢、事業追求或注重於自己享受人生,很難投入精力來撫育自己的孩子。不管那一種,說到底是缺乏責任心的一種表現。

    第五類“保護限制型家教”——過分害怕孩子吃苦受累,生怕讓孩子遭遇挫折險境,因而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自由,包辦孩子的一切常務,讓孩子“目不窺園”,一心讀書。這種“象牙塔”式的生活,使得孩子變得盲從脆弱、依賴性強、獨立性差,缺乏創造性和想象力,社會適應能力極差。

    第六類“放縱溺愛型”——這種家庭教育方式的特點是過分尊重孩子的人格,極度滿足孩子的意願,放縱“慈愛”,失去“嚴厲”, 很少對孩子施以控制,從而使孩子在長期的百依百順下形成任性、自私、驕情、情緒不穩定、無責任感等等陋習。這一類是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一種家教方式。

    從以上的梳理中,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家庭教育方式利弊相關,事實上也不可能有哪一種方式屬純利無弊。教育的方式恰當與否,我想關鍵在於一個“度”字的把握:嚴厲而不專制,立威而不蠻橫,要求而不束縛,尊重而不放縱,慈愛而不溺愛……而這個“度”的把握也不是簡單易行的,要建立在對孩子的充分了解認識、相互深入地溝通的基礎上,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儘可能深入地瞭解每一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家長的首條金科玉律。若能深入一個人的內心,哪怕是與你同齡人、抑或是年紀大的人,都可以被你引導。”

    再引用一位教育哲人的一段作為結束語:

    教育的本質是滲透人性。人性不是一方固定的土石,人性就象是水,家長只能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家庭教育永遠不是蜻蜓點水式,不在一朝一夕,也不能以一成不變的方式解決問題。人類成長的複雜性註定了父母只能只能一點一點地、用真愛去澆灌、用靈氣去感染、用生活的細節加以啟發,用自己的主動性引導孩子的主動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有哪些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