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25878215蜂獾

    謝謝史先生邀請,假如朱元璋一參軍開始就想做皇帝,朱元璋一定不會成功,他也當不上皇帝,元未天下大亂,元末政治腐敗,經濟崩潰,災害連年,廣大人民無法生存,1352年郭子興,孫德崖起義於濠州,出身貧苦的朱元璋也參加隊伍,郭子興死後,起義軍就由朱元璋領導,李善長看見朱元璋軍紀嚴明,就前來投靠,在他身邊出謀劃策,給朱元璋出了好多平定天的方略,1356年朱元璋的水陸大軍攻克集慶路,今南京,改名應天府,並釆用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成王,的戰略方針,招賢納士,劉基,宋濂投奔朱元璋,而且得到重用,朱元璋以應天為中心,四處征戰,附近元軍據點被攻佔,1363年秋天和陳友諒在南昌鄱陽湖展開36天的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戰死,朱元璋攻佔武昌,消滅了陳友諒,南方群雄無人能和朱元璋爭鋒,1364年正月,即吳王位,史稱西吳王,西吳政權,就在南京作為根據地,在城內築應天府城,新建吳王宮殿,至此正式明確了朱元璋與諸將君臣關係,並逐步建立國家制度,創立了軍權歸於他直接控制的行中書省,而行樞密院無兵權的制度,1368年正月四曰,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國號大明,建元洪武,立馬氏為皇后,朱標為太子,以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開始了大明王朝三百年統治。

  • 2 # 鹹魚閒聊

    我的答案是—不會,而且朱元璋一開始參軍更不會有做皇帝的想法。

    拿破崙曾說過“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但前提是想要當將軍計程車兵必須要有能力成為將軍,而不是天天白日做夢,即把理想付諸於實踐。而“理想”與“空想”又有天壤之別,任何不切實際的“理想”,任何超出自身能力範圍內的“理想”我認為都是“空想”。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自身情況,隨著閱歷的豐富,經驗的增加,隨時隨地的改變我們的目標,這種“改變”其實就是我們不斷前進,不斷攀登從而取得成功的過程。王健林也說過“先定個小目標”,雖然他口中的小目標在我們心中是相當大的了,但王健林的這句話說的很實際,很有道理。

    事實證明只有拿破崙的話和王健林的話相結合,才是一個人的取勝之道!既要有大理想也要有為實現大理想而付諸實踐的小目標,在小目標不斷被超越的過程中,一步步實現大理想,所以任何脫離實際的“空想”最終都不會實現!而這種“空想”就是我們現在年輕人流行的“意淫”。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朱元璋,朱元璋當年參加義軍本是無奈之舉,僅僅是為了活命,這樣一個懷有很卑微的想法的小角色是根本不會有什麼大志向的,這是一個人在某個時期眼光的侷限性所決定的!當時的中國不僅有蒙元政權,南方更是有多支義軍,僅朱元璋所在的濠州城便有五位義軍元帥,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地位實在太低。但是,朱元璋歪打正著加入義軍確實取得了“魚入大海,龍出昇天”的效果,隨著朱元璋戰功的不斷累積,深受主帥郭子興的賞識,地位也不斷提高。於是他在不斷獲得超出預期的成就的過程中目標和野心也在不斷的增加。

    放牛娃—和尚—士兵—中低階軍官—元帥—吳王—皇帝。朱元璋角色的變化就是他不斷改變目標並不斷為之努力奮鬥的歷程。如今我們無法考證出朱元璋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有了稱帝野心的,但有記載在公元1358年,朱元璋曾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道,這表明此時朱元璋應該已經有了日後稱帝的野心,而這時候朱元璋也已經發起了統一江南的戰爭,這也說明朱元璋不是一個空想之人,他既有野心也有為實現野心的實際行動,而且多年的發展也為他積累了付諸實踐的資本。

    朱元璋稱帝是一個不斷突破自我,不斷壯大自己實力,從而一步步實現自身理想的歷程,這也是所有人取得成功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 3 # 飛海

    人的思想,會隨著自己地位的改變而改變。

    朱元璋開始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人去參加起義,他的理想就是吃飽飯而已,那時候他根本就不可能出現他要當皇帝的衝動。

    只要滿足了自己最起碼的生存需求之後,他才會考慮其他事情。當他在其部隊中有一定地位的時候,他可能會想,透過自己的努力擴大自己的權力。

    當他在起義軍中有一定地位,更加達到,巔峰成為領袖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可能就會出現爭霸天下,當皇帝的思想,這一點不奇怪。

    當然了,也不能排除,有一些人就是胸懷天下。夢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君臨天下。比方說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復。他從出生開始就被賦予了那種使命,並且他個人也對那種使命,產生了責任感,但是最後,出現什麼情況?

  • 4 # 澳古說歷史

    不知道題主說的想做皇帝指的是心裡的想,還是實際要有做皇帝的舉動。

    如果只是心裡想做皇帝,那麼肯定的啊,跟著造反的人又有幾個人不想坐上那九五之尊呢,顯然朱元璋也是,他一參軍就是想當皇帝的,最後證明他成功了,開創了大明王朝這一不朽偉業。

    不過如果是一開始參軍就想稱皇的話,並且就做了,那麼朱元璋絕對不會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首先他顯然沒有這個實力稱皇,當時他僅僅只是郭子興手下的一個小兵,你要是稱皇,你讓郭子興怎麼辦?難道讓他做你的臣子,顯然是做夢的,他對朱元璋,要嗎就把朱元璋當做神經病然後逐出軍隊,要嗎就直接砍了他讓他到地府繼續做他的皇帝夢,所以說如果朱元璋在參軍那會就做皇帝的話,早就沒有現在的大明王朝了,朱元璋又怎麼能成功呢?

    可以說朱元璋絕對不能在其他起義軍的前面稱皇,否則就是死路一條,在當時朱元璋北面有韓林兒、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東面有張士誠、西面有陳友諒的情況下,在這三大勢力都沒有擅自稱王或稱皇的時候,如果朱元璋敢稱皇,那麼這幾大勢力勢必將優先幹掉他,而在沒有韓林兒、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抵擋元軍的情況下,朱元璋還有可能被四個當時最大的勢力圍攻,我想不管朱元璋的勢力有多強大,面對四個勢力的進攻終究也是會滅亡的。但是事實上,朱元璋在歷史上的確都沒有在其他人的前面稱皇的,即時在

    張士誠、陳友諒都自封為周王、漢王的情況下,他也沒有稱王,僅僅只是在攻進南京城之後,被小明王冊封為“吳國公”而已。

    從根本上來說朱元璋之所以能建立大明王朝,很大程度上是歸功於他採納了謀臣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明史.朱升傳》記載:“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朱升)時務。(朱升)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太祖善之。”

    尤其是“緩稱王”的建議對朱元璋前期的勢力發展起到了絕對性的作用,朱元璋在政治上拒絕成王,並始終附屬在小明王的名頭之下,簡單的來說朱元璋是小明王的臣子,其他的勢力也只會認為他是小明王手底下的大將,在當時小明王的勢力是最為強大的,按照我們現代人的說法就是“大樹底下好乘涼”,藉此可避免有太多的勢力會盯著朱元璋這裡,可以說這種做法避免了樹大招風,四面受敵情況的出現,這樣朱元璋也能暗地裡安心的發展,而不至於被太多的勢力所幹擾。

    《明史.卷一》記載:“時劉福通迎立韓山童子林兒於亳,國號宋,建元龍鳳。檄子興子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太祖為左右副元帥。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兒勢盛,可倚藉,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

    最後也才能有實力厚積薄發,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繼而將元朝統治者們趕回上都,直至統一全國,創立大明王朝。

    當然朱元璋的成功也絕對不只是因為“緩稱王”這一條,只不過是說這條建議大大增加了朱元璋做皇帝的成功機率,這裡還有以下幾點原因:

    1、“高築牆”這裡可不是指把城牆建的很高,而指的是加強領地的防禦,並鞏固實地,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成功,有一定的原因是因為朱元璋較之其他的起義軍擁有著更穩固的後方,簡單的來說就是朱元璋輸的起,他可以被打敗,只要他有穩固的後方在,他就有再次崛起的機會,他不像其他的起義軍一旦被打敗,就再也沒有崛起的機會,比如說陳友諒,他前期多麼的風光,率領百萬大軍攻打朱元璋,可是我們都知道這百萬大軍是他從自己的領地中掘地三尺搜刮而來,但是他的軍隊只要沒有糧食就從老百姓的手上搶,陳友諒肯定就沒想過要發展自己的領地,所以這就造成他被朱元璋打敗之後,就一蹶不振,退無所歸,最終戰敗身死。而朱元璋就不一樣,他在沒攻取金陵之前,就準備好要發展這個大後方了,他採納了馮國用的計謀“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後,四處徵他,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之後在朱元璋大力的發展下,金陵成為了他奪取天下最大的資本所在,也是底氣所在,可以說在前期爭奪天下的時候,金陵為朱元璋的軍隊貢獻出了大量的糧草和銀兩,若無金陵在則可能朱元璋就不會那麼容易的奪取天下了

    《明史.列傳十七》記載:“太祖嘗從容詢天下大計,國用對曰:「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後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

    2、“廣積糧”簡單的說就是使命的囤積糧草,當時這部僅僅只是囤積那麼簡單,還需要大量發展農業,元末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加之連年戰爭,土地荒蕪,戶口銳減,百姓急需休養生息,因此,安定社會發展生產就成了朱元璋現在最需要做的事情,而這就是廣積糧最為核心的所在,那就是發展民生。

    於是朱元璋在佔領金陵之後,並召集官吏父老宣佈:“元政不綱,我興師為民除亂,賢人君子,禮聘徵用,民安其業,軍隊秋毫無犯”,之後朱元璋隨即任人屯田,開始發展農業生產,一年後,南京收穫的糧食即達一萬二千多石,可以說屯田生產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也為日後朱元璋攻取天下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明史.卷一》記載:"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諭之曰:「元政氵賣擾,干戈蜂起,我來為民除亂耳,其各安堵如故。賢士吾禮用之,舊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過望。"

    可以說時至今日,“九字三訓”依然煥發著生命力,“重視戰略態勢、注意後勤保障、避敵鋒芒合縱連橫”無論是在現代戰爭還是現實生活中依然還是有著無限的生命力。可以說朱元璋的成功離不開這九個字,但我們也不可否認若不是朱元璋善於納諫,自己本身的本事也很大,明朝也斷然不能建立,朱元璋也斷然成不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 5 # 風輕雲淡51055

    朱元璋能夠在元末眾多農民起義軍首領中脫穎而出建立大明王朝,他的能力和見識無疑是出類拔萃的。但是,朱元璋能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經過無數血與火的反元戰爭逐漸一步步積累起來的,所以說,朱元璋一參軍就想當皇帝連他自己也不敢想,當時的條件也不允許他這麼想,如果他一參軍就想當皇帝,恐怕早就被更多比他勢力大的人除掉了。

    朱元璋

    在數千年中國歷史長河中,由貧民逆襲成功當上皇帝的只有區區兩人,一個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的軍事才能和遠見卓識使一大批人才凝聚在他周圍,甘於為他效命。朱元璋剛參軍只是郭子興手下一個士卒,他是憑藉作戰勇敢、智謀過人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才被提拔為軍官,邁出了他輝煌人生的第一步。這時的朱元璋不是想如何當皇帝,恐怕想的是如何生存下去的問題。

    朱元璋

    經歷過血與火的無數戰爭的洗禮,朱元璋才逐步強大起來了,他的身邊也凝聚了一大批能謀善斷的謀臣和勇冠三軍的將領,朱元璋按理說這時可以考慮能不能當個皇帝的問題了,勢力相差不多的張士誠和陳友諒都先後稱帝了。可朱元璋卻接受謀臣劉伯溫的建議採取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發展策略,足見朱元璋在當皇帝的步驟這方面高人一等,要當就當大一統的取代蒙元統治的皇帝,絕不當偏安一隅的小皇帝,足見朱元璋在當皇帝這方面也是準備最充分的。

    明朝疆域圖

    最終,“緩稱王”的朱元璋成為明朝開國皇帝建立了大明二百多年的基業,而急於稱帝的張士誠、陳友諒之輩卻早已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中了。

  • 6 # 珞珈山的貓

    朱元璋起義之初,有了一定實力後,得到了九字箴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其實這九個字得反過來看才對:“緩稱王→廣積糧→高築牆”。只有緩稱王,才能暫避鋒芒,得以修養喘息的機會;有了機會就可以廣積糧,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招兵買馬,積極備戰;而招兵買馬積極備戰後,才能修築高城牆,以備來犯之敵,形成壁壘以保護後方大本營。

    朱元璋其實是起義軍中較為後起之秀,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時候,1351年初夏,韓山童、劉福通舉義旗號稱“紅巾軍”,隨後徐壽輝起義於蘄州,李二、彭大、趙均用起于徐州,第二年,地主郭子興郭天敘父子起兵攻佔濠州城,而此時的朱元璋其實還在皇覺寺當和尚。郭子興手下有一名士兵叫湯和,這湯和與朱重八是兒時玩伴,湯和一封信送到了皇覺寺,邀請朱重八一同幹一番大事。朱元璋隨後投了郭子興的隊伍。

    朱元璋的天份和努力慢慢的為更多的人所認可,在軍中威信也日益增長。朱元璋隨後成為了郭子興義子,就連朱元璋這個名字也是郭子興所起,不久後郭子興去世,後來郭天敘也戰死,朱元璋成為了一方諸侯。此時的朱元璋一定是想過稱帝做皇帝,但是他卻看清了局勢,決定奉行“緩稱王”的韜光養晦的策略。為何說朱元璋所處的局勢不允許他稱王,位置並不理想,朱元璋周圍群強環立,朱元璋只能依舊依附於小明王韓林兒,做明王殿下的臣子,倘若此時朱元璋稱帝,只會招來群雄攻擊。

    因此朱元璋其實一直想要成為皇帝,但卻一直能夠保持冷靜,不急於求成。最終才笑到了最後。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 7 # 江東汪郎

    不想做皇帝的造反者,不是好的造反者!我認為,從朱元璋下定決心投奔郭子興的那一刻起,他就有了王霸天下的想法。

    這是他的理想,在他還十分弱小的時候自然不會輕易向人透露。

    朱元璋自幼孤苦造就了他的性格隱忍。受到當時社會環境影響,要在元末風雲中搶一塊肉、喝一碗湯的夢還是可以做的。宋朝時就已經流行說書,到了元朝時說書更是橫行天下,而且元朝更是中國古代戲曲發展的高峰期。

    三國的故事在元朝統治時期就已經十分流行了,當時的人們透過說書、戲曲等形式,使“漢末三國”的故事廣為傳播。

    據《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記載,僅元雜劇中就有近三十種演述三國故事的作品;而元英宗至治年間(公元1321-1323年),徽州虞氏刻印的《全相三國志平話》是至今為止唯一一部以三國為題材的平話。

    朱元璋畢竟做過乞丐,在他流浪的那三年裡,肯定聽過了“漢末三國”的英雄輩起,拯救天下蒼生的故事。

    而元末社會矛盾激化,紅巾軍亂起,百姓孤苦,這種情景和說書人口中、和戲曲舞臺上,漢末三國的情景有多相似。

    男兒當以拯救天下百姓為己任,我相信朱元璋是抱有雄心壯志的。事實上也是如此!

    從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加入紅巾軍開始,朱元璋就已經注意培養自己的勢力。

    他上能討好郭子興,下能安撫部眾,自己又能吃苦善戰,很快就建立了一支自己的隊伍。這樣的人如果沒有野心是沒有人相信的。

    特別是在元至正十三(公元1353年),在目睹了濠州城內五位紅巾軍元帥不僅爭權奪利,還龜縮在城中貪圖享樂後,朱元璋毅然帶著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出城南平定遠、吞滁州,接收文人謀士,借紅巾軍之名建立自己的根據地,這種種舉動都透露著他的不平凡。

    何況朱元璋能夠約束軍隊紀律,不擾民、不欺民,他的軍隊和當時的元軍、紅巾軍有很大的不同。

    朱元璋又善於接受文人謀士的意見。從李善長的“效法劉邦知人善任”,到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真言,再到劉伯溫的“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朱元璋的雄心就是這樣一步步堅定地走出來的。

    當然,也許朱元璋一開始只是想割據一方稱王,沒想到最後竟然推翻了元朝,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大一統帝國!

  • 8 # 毒刺劍客

    第一,朱元璋剛參軍時只是個馬伕,地位非常低,如果此時就暴露出當皇帝的想法,像郭子興,郭天旭以及所有上級領導都可能殺掉朱元璋以除後患。

    第二,朱元璋帶領18個兄弟離開亳州打天下,靠的是一刀一槍拼命,網羅諸如李善長等大明王朝班底人才,靠的是搶官倉發放糧食得民心。如果朱元璋早早暴露野心,不等朱元璋稱雄一方,周圍的諸侯就會來掐滅朱元璋的希望之火。

    第三,稱雄一方後,朱元璋仍然需要夾著尾巴,此時的元朝,陳友諒,張士誠等都是朱元璋的勁敵,雖然各路諸侯都有稱帝的野心,但都不敢暴露,朱元璋並不是最強大的,更不敢暴露野心。

    特別要說的是,一個人的理想如果離現實太遠,不但不能激發鬥志,反而可能被理想壓彎脊樑,磨掉凌雲大志。朱元璋正是一步一個腳印,審時度勢,最後才一統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

  • 9 # 歷史壹加壹

    所以他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遠見戰略,而之所以能成為開國皇帝也是離不開他的“緩稱王”原則的。

    那麼除了“緩稱王”的原則以外,還有哪些原因讓農民出生的朱元璋,能夠開國稱帝呢?

    一,他為人虛心好學, 打仗之餘,他堅持兩天一講永不間斷,讓李善長為其講書授學,即便後來當了皇帝,這一點也好不鬆懈。

    二,他能聽人言,特別重視賢才,還能治用賢才,所以說他先是網羅天下之心,進而網羅天下。三,懂得用人之道,能將臣子馭於股掌之間,劉伯溫曾評價朱元璋為破土而出的參天大樹,其嗅覺之靈、心智之奇古今罕見。朱元璋人生的成功,值得每一個有夢想的人研究、品味。

    答得不好,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福特領界的語音識別功能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