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代的東西方科技
清末民國以來,由於西方近代的崛起,以及二戰以後的西方發展狀態,使很多華人在思考東西方文化時認為西方文化比中華優越。在所謂文明比較中,其基本思維也多不過是以西方近現代文明狀態比較好,就吹噓西方好似自古就什麼文化、科技、制度好像比中華強,甚至用片面論述刻意貶低中華,將中華某些文化要麼不論,要麼刻意製造貶低說法。如西方有宗教信仰,中華多神沒信仰;如西方有哲學,中國沒有哲學;西方有邏輯,華人沒有邏輯思維;西方民主,東方專制;西方有科學,中國是經驗;西方法制,華人治;西方工商業,中國重農抑商,等等。我學習思考多年,發現都是不真實說詞。有關終極文化我已經專文論過了,現在我們看看同時代各自文明性質形成時,西方真的比中華文化優秀嗎?尤其科技,從樞軸時代到古典帝國這個文明運動週期西方科技包括邏輯真的比中華同時代優越嗎?
因為西方近代以來文明強勢就吹噓西方,甚至連他們的負面、不足都不提。因為近幾百年中華落伍就在文明比較中貶低中華,甚至無視中華文明的優秀表現只說負面意圖說得一片黑暗。都是典型形而上學思維,受矇蔽於眼前的歷史狀態,而不能把東西方近幾百年狀態放在一個更長的歷史脈絡中,更大的歷史運動範圍裡,去辯證地思考。而如果把西方近幾百年的表現看成文明運動的結果而不是一個階段,就吹噓西方自古如何,那麼,大家考慮過歷史上東方比西方文明優越時當時人如果用這種思維比較東西方文明,那麼當時應該留下西方多麼黑暗東方多少光明,而東方應該自古優越了。實際上西方啟蒙運動前後西方也如此崇仰過東方。而歷史並沒有留下腳步,人類還在書寫文明的華章。那麼,未來西方衰落了,東方復興了,某些人又該怎樣觀察歷史比較東西方文明呢?到那時又一次東方自古優越,西方自古不行吧?
中華文明自春秋戰國到秦漢是一個完整文明運動週期。相對應,西方自雅典等城邦文化到古羅馬時代,尤其到西羅馬滅亡,為一個完整文明運動週期。這是東西方相對應的同一個時代,是東西方正脈文明圈各自形成自己文化和文明質性的時代。以後,東方螺旋上升,西方裂解分脈轉移,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發展、表現,近代是宋元明先表現比西方優秀,後西方超越近代質變。但歷史還沒有終結,中華自清末民國的反侵略與革命如史詩一樣波瀾壯闊,必有更宏大的未來文明表現。所以,不能因為西方近代以來表現比較好,把這種表現當做西方文明勝出,要知道當今西方已有衰落徵象,中華則現復興大勢。故此,文明比較必須首先看文明質性形成的那個文明運動週期。然後分析各自不同階段表現和功能,再展望文明未來。
我們且稱那個時代為經典文明時代或古典文明時。那這個文明時代中華科技與地中海一帶科技比如何呢?我們如果按近代理性思維去評論,很多中華優秀科技表現就被認為不科學,然後不屑一顧。但是,我們必須換一個思想去觀察這個時代東西方科技“種子”一樣的表現誰更全面誰更深邃,然後誰能走得更遠。這個思想就是人類對世界的兩個探索路徑,兩種思維方式。在老子《道德經》中表達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儒家有類似表述就是聞見之知、德性之知。但是,《道德經》所述比較早而經典,我們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來敘述。
大體為學日益是我們大眾思維中靠感官經驗,然後理性總結,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則認識越來越深入,知識積累越來越豐富。我們就認為後來的認識更體系化更先進、更有用。我們近代發展的積累的知識基本以這一類為主,所以,比較推崇這一類知識有用,也企圖用這個思維路徑的知識檢驗一切,從而越來越武斷粗暴,步入認識歧途。為道日損,這個道就肯定是道體,不是道用,是以損情慾求清靜的修養功夫達到天人合一達到對道體的感悟。在這個為道日損的修養過程和悟道的境界,徹悟或感悟到很多理性思維不可認知或一時無法認知的東西。這樣,在中華這個文明體就有這兩個思維路徑的學問,形成學科體系,並且互相滲透,形成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認識體系,也形成特有科技。
如為學日益方面,到春秋戰國和漢代這七八百年,有墨子中的幾何、光學、聲學、力學等內容,有考工記中的百工技術,有農學,有算術,等。這些科技知識足以與地中海一帶所謂古稀拉和古騾馬相比。你能想起古稀拉、古羅馬多少科技成就?你能想起來的應該也就是,天文學,托勒密創立的地心說;曆法,不是所謂古稀拉人創造的,但當時地中海一帶大體有古埃及人的太陽曆;幾何,根據席澤宗研究最早的幾何原本是三世紀的一個本子,沒有圖,但大體是這個經典文明時代,就算是地中海文明的科學成就吧;醫學,希波克拉底,據說奠基了西方醫學;其它還有什麼生物、地理、物理,等等。但是,第一,這些所謂的知識學科當時在地中海城邦一帶到底怎樣其實是有問題的,西方在中世紀並沒有“古希臘”什麼概念,“基督教的中世紀什麼也沒有留下。”這是恩格斯對科學史的評價中的一句話。據說到十字軍東征以後在阿拉伯發現了“古希臘”文化。但阿拉伯相關文獻有沒有呢?“古希臘”原文的文獻有沒有呢?據說也沒有。第二,我們姑且按資料印象評論,大體成體系的印象深刻的就是那本《幾何原本》,其它很多知識要麼是粗淺的,如槓桿原理之類;要麼是未必科學的猜測,如泰勒斯認為磁石吸鐵是磁石有靈魂。中國同時代的科學思想,有西方學者李約瑟說:墨子的科學成就超過整個古希臘。歷史學家楊向 奎也說:“中國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於或超過整個古代希臘。”至於《幾何原本》,大體中國同時代的《九章算術》可以拿出來進行比較了。東方中華重視計算,西方側重了推理。中華幾何發展不如地中海成體系,西方計算不如中華算學成體系。但是,同時代的中華是有成體系的手工業著作的,就是《考工記》。西部同時代有什麼手工業結集著作嗎?那個時代還流傳有墨子、魯班很多機械、土木建築發明,使中華那個時代的科學思想與技術發明構成完整體系。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原理的叫法,大體用道、術區分事物原理和實踐中的方法、技術。有道有理,原理據說是日本人開始使用的,原是源、本的意思,與理結合表示事物的本源機理、條理也很準確。但是,中國的道、理比原理要有更深刻的含義。道理與西方邏各斯可以比較,只是西方邏各斯沒有發現中國表述的那麼精密體系化的道理,那就是從修道理論到易學體系的真理性認識學科。修道我們先放一邊,那是有關終極與養生的學問。以易學為基本思維的學科體系在春秋戰國到秦漢已經很有體系了。易經是群經之首,也是易學體系的最高體現。其它學科還有天文、曆法、地理、中醫等。據考古,距今七千年左右已經有龍虎的文化體現,這應該反映出這種易思維的天文起源很早,是星宿文化的上古遺存。春秋戰國那時有《甘石星經》,是當時天文的集中體現。干支曆法早就有了,商朝帝王的名字多用干支就是干支曆法的反映。地理不僅指《山海經》這種著作反映的地理,重要的是那個時代已經有體系化相地知識,後代叫風水。周公曾經用相關知識看洛邑。樗裡子有神奇的看地預言,並傳有著作《青鳥經》。漢代則有明確記載有風水地理著作,如《堪輿金匱》、《宮宅地形》、《圖宅術》等風水著作,標誌著風水學在理論上有了初步的歸納和總結。中醫就更有體系化書籍,如《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等。《神農本草經》傳說從神農時代就流傳下來了,神農嘗百草應該是有歷史依據的,但一般認為《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蒐集、總結,東漢時成書的。《黃帝內經》相傳黃帝與歧伯所作,但成書時間有爭議,多認為在戰國,有的認為在西漢,也有認為在更早的,因為其書非通曉智慧的聖人不能為。我們也不必考證有多麼古遠,至少在這個經典文明時代或古典文明時《黃帝內經》已經成書了。而這幾個以易理為根基的學科體現出的智慧是異於理性化科學的,也是有很多智慧性認識至今不能為理性化科學認識方法完全弄明白的。很多人為了給出近代西方科技某些方面超越中國以一個原因上的解釋,就貶低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或經驗化科學,反正是想說得比西方低。但是,我們稍瞭解一下《周易》、干支曆法、《黃帝內經》就可以知道,這些學科就算你現在用理性化科學思維去研究,你也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根由、來歷,如果只是簡單的經驗化認識怎麼可能搞出來呢?我們只有從為道日損的文化發展路徑上去理解才合理。中國古代有五術之說,謂山、醫、命、相、卜,星宿系統的天文和風水在相這一個術裡,周易在卜這一個術裡,中醫自然就是醫這一術,山指的就是修道了,就是為道日損以及一系列修行方法。這個方向的求索與佛教五明中的醫方明、內明可以聯絡起來思考。內明大體相當於修道,醫方明類似於中醫,而印度瑜伽也頗類似於道家養生術____修道的一種方法。中印這類文化與學科可以相互學習,也可以互相證明這種修行和學科不是你用理性思維貶低它們就不存在。
那麼,我們對科技的理解就不能任某些人狹義化理解,不容任意糟蹋東方尤其中華為人類探索積累的有重要價值的文化。所以,廣義一點理解科技,就是用不同方法探究事物以求得其理,並在實踐中可驗證而得其用。經驗理性,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獲得某方面知識體系可以是科學,從修道等途徑獲得某方面知識體系也可以是科學。而且,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這兩種科學技術是互滲的一體的。如中醫很多醫理當與修道有關,而具體技術當中無疑有經驗理性的思維。
這樣全面觀察中華古典時代的科技,我們就會發現,中華科技在古典時代不僅理性科技更有體系併產生實用技術結集,在易理科技方面那就讓西方無法相比,連印度修行文化比較發達的這種也沒有產生中國這樣博大精深的五術學科成果。我們這樣評價古典時代中華科技探索道理之深邃、學科之豐富、技術之發達,不是為了自吹自擂。如果不這樣看,實際上你無法解釋周易、中醫、道儒學說之博大精深以及到明代為止科技的一直領先,也無法解釋為什麼近現代西方文化與科學為何受到中華文化的啟示,無法解釋為什麼到今天中華還有一些傳統科技在發展生新,更無法好好傳承傳統文化與科技以在當代和未來生新!
道理不僅僅是修道的、科技的,也是有邏輯思考價值的。中國的道理一詞可以與西方的邏各斯一詞聯絡起來比較思考。中國的道是有形上意義的,指的是無形無限的萬物的本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但是,道也有萬物規律、條理、規則、運動路線的意思,“道,所行道也。”“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如孝道、醫道、商道、詭道,等等。西方的邏各斯一般認為指宇宙萬物的理性和規則,而且分為內在的邏各斯、外在的邏各斯。內在的邏各斯就是理性和本質,外在的邏各斯則是傳達理性和本質的語言。現在我們所用的邏輯一詞是從邏各斯一詞轉化的,其中普通邏輯應該與所謂外在邏各斯有緊密聯絡,大體應指按合理規則思維並運用語言形式有規則地表達事物事理。普通邏輯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斷、推理,基本規律是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
有人常常拿牙裡是多得三段論說事,就斷言中國古代沒有邏輯。但是,三段論不過是推理的一種形式,有沒有邏輯首先應該看概念、判斷、推理這三部分的有無和表現。中國春秋戰國時儒家、墨家、名家討論的名學、辯學應該說就有完整的概念、判斷、推理內容。如孔子說正名。荀子有正名篇,已經講到制名指實,並對名進行了分類,“同則同之,異則異之,”“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物也者,大共名也。”“鳥獸也者,大別名也。”共名、別名就象現在普通邏輯中講名的屬、種一樣。
對名辯論述更顯得成體系的是墨家思想中的辯學。墨家辯學名、辭、說三個部分分別對應了現代邏輯中的概念、判斷、推理。辯則兼三者之能事,就是把名、辭、說完整地概括和運用。所以,我們可以稱普通邏輯為辯學,名辯之學。
墨家稱名要“名實耦”,就是概念要反映事物實際。墨家把名的種類劃分層次叫達、類、私。達名就是最一般的概念,類名是反映一類事物的概念,私名則指事物專有概念名稱。
辭指判斷,
說則是推理,
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三句話把邏輯的三部分內容非常精練地表達出來了。這不是完整的邏輯論述嗎?
而且,中國古代不僅抽象思維基本形式___概念、判斷、推理是完整的,也有現代所說抽象思維的基本方法。名辯既然懂得分類,那麼比較、分類就肯定存在,易經說“君子以類族辨物。”既然懂得概念,那麼抽象、概括就肯定存在,而且概括抽象程度非常高又有落實如陰陽。那我們現在常講的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在我們傳統文化中有沒有?我們尋找古人用詞和散見於文章中的表達可以發現是有的。如經綸這個詞,實際上是兩個單字詞合起來的,經綸都有治絲的來歷,後來抽象出來,《中庸》講“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後來朱之解釋說:經,理其緒而分之,綸,比其類而合之。就是分析、綜合了。三段論是一種演繹推理,可是演繹推理的大前提是怎麼獲得的?要歸納概括出來吧?沒有超越一般的理論認識、真理性認識,演繹的前提就大大有問題。而中國因為有易學根基,對萬物有高度真理性概括,所以演繹的前提才存在。朱子說漢儒:漢儒解經,依經演繹。說明這演繹在古典時代就存在了。歸納在易經中“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就是體現,在墨子中也有歸納法具體探討,“彼舉然者,以為此其然也,則舉不然者而問之。”簡單列舉法的體現。董仲舒曾經說:得一端而多連之,見一空而博貫之。被稱為連貫法,連貫一詞是不是從這裡來的?有學者認為多連就應該是聯想同類的事物,也就是歸納,博貫則是把抽象出來的思想、概念貫穿到具體事物當中,就是演繹。
從上述資料看,我們說中國古代普通邏輯肯定是有基本體系的。
而依我看,中國古代也有體系化辯證邏輯,甚至,現在的辯證法也不能完全超越。
易學可以看成萬物邏輯體系,而邏各斯沒有把萬物秩序、規則用數學形式表現出來。說明西方邏輯思維在同時代遠不及東方中華。
中華自古思維就是辯證的,易經裡有辯證思維,道德經裡有辯證思維,孔子道中庸也是辯證思維。說複雜了大家反而容易看得昏亂,我們就用太極圖銜接一下辯證法三大規律。辯證法的第一條就是對立統一。大家看廣泛流傳的太極圖,一陰一陽,相抱旋轉,一陰一陽相對待,這就是對立。共同處於一個圓環之中,自然就是共處於一個統一體。各有一個“魚眼”表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就都表示了統一的一面。除此之外,這個易圖還有陰陽互根、陰陽相依、陰陽變化等思維是對立統一表達不了的。對立統一根本沒有給對立統一的雙方定陽陰性質。 辯證法第二條規律就是量變質變規律。就是量變積累到一定的度,發生質變。大家看這個太極圖,陰陽魚的小尾巴發展到圓頭魚眼的位置這是陰陽性質未變時的量的變化,當魚頭魚眼發展到與小尾巴相接的地方就是陰極而轉陽,陽極而轉陰。這就是質變了。如果用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表現得更細緻,那麼每一部分也是有量變質變的。如春夏都是陽,而春與夏又有不同。如春之中有六個節氣,性質又不同,等等。在傳統文化中也有表達量變質變的詞彙,就是漸、忽。 辯證法第三條規律就是否定之否定,就是螺旋上升。大家看太極圖是旋轉運動的,陰極而陽,陽極而陰。當陰極而陽再次發展到陽極而陰,或陽極而陰發展到再次陰極而陽時,新的陰陽狀態與原來的陰陽狀態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螺旋上升。此如春夏之陽運化到秋冬之陰,當新的一年的春夏之陽回來時,那已經不是前一年的春夏之陽了!太極圖是可以用立體圖來表示體現的。 還有《周易》中以未濟為最後一卦,“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復卦也表達了類似含義,“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
一個簡單直觀的太極圖就已經包含辯證法三大規律了,而太極圖裡體現的陰陽互根,陰陽相依,陰陽轉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等辯證思想辯證法還沒有完全論述。至於陰陽用八卦干支具體體現時其中的辯證思維,以及干支八卦體現的辯證運動規律,那就更具體而妙奧!古人智慧實在令人歎服!所以,根本不是易學思維有樸素的辯證法思維,而是現在的辯證法思維在易學面前顯得太樸素簡單!據說,黑格爾在自傳中承認他的正反合辯證邏輯思維是受到易經啟示的。當然,西方的辯證法思維有它的理論論述長處,我們應該學習思考和融合。然而,不應該是用所謂馬克思主義理論批判繼承易學,而應該是把辯證法納入易學中的義理部分融合思考。易學裝得下辯證法,辯證法 裝不下易學!
西方,經驗、理性各自文根基,走周文化,易
城邦文化,有沒有,根基是什麼?
古典時代的東西方科技
清末民國以來,由於西方近代的崛起,以及二戰以後的西方發展狀態,使很多華人在思考東西方文化時認為西方文化比中華優越。在所謂文明比較中,其基本思維也多不過是以西方近現代文明狀態比較好,就吹噓西方好似自古就什麼文化、科技、制度好像比中華強,甚至用片面論述刻意貶低中華,將中華某些文化要麼不論,要麼刻意製造貶低說法。如西方有宗教信仰,中華多神沒信仰;如西方有哲學,中國沒有哲學;西方有邏輯,華人沒有邏輯思維;西方民主,東方專制;西方有科學,中國是經驗;西方法制,華人治;西方工商業,中國重農抑商,等等。我學習思考多年,發現都是不真實說詞。有關終極文化我已經專文論過了,現在我們看看同時代各自文明性質形成時,西方真的比中華文化優秀嗎?尤其科技,從樞軸時代到古典帝國這個文明運動週期西方科技包括邏輯真的比中華同時代優越嗎?
因為西方近代以來文明強勢就吹噓西方,甚至連他們的負面、不足都不提。因為近幾百年中華落伍就在文明比較中貶低中華,甚至無視中華文明的優秀表現只說負面意圖說得一片黑暗。都是典型形而上學思維,受矇蔽於眼前的歷史狀態,而不能把東西方近幾百年狀態放在一個更長的歷史脈絡中,更大的歷史運動範圍裡,去辯證地思考。而如果把西方近幾百年的表現看成文明運動的結果而不是一個階段,就吹噓西方自古如何,那麼,大家考慮過歷史上東方比西方文明優越時當時人如果用這種思維比較東西方文明,那麼當時應該留下西方多麼黑暗東方多少光明,而東方應該自古優越了。實際上西方啟蒙運動前後西方也如此崇仰過東方。而歷史並沒有留下腳步,人類還在書寫文明的華章。那麼,未來西方衰落了,東方復興了,某些人又該怎樣觀察歷史比較東西方文明呢?到那時又一次東方自古優越,西方自古不行吧?
中華文明自春秋戰國到秦漢是一個完整文明運動週期。相對應,西方自雅典等城邦文化到古羅馬時代,尤其到西羅馬滅亡,為一個完整文明運動週期。這是東西方相對應的同一個時代,是東西方正脈文明圈各自形成自己文化和文明質性的時代。以後,東方螺旋上升,西方裂解分脈轉移,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發展、表現,近代是宋元明先表現比西方優秀,後西方超越近代質變。但歷史還沒有終結,中華自清末民國的反侵略與革命如史詩一樣波瀾壯闊,必有更宏大的未來文明表現。所以,不能因為西方近代以來表現比較好,把這種表現當做西方文明勝出,要知道當今西方已有衰落徵象,中華則現復興大勢。故此,文明比較必須首先看文明質性形成的那個文明運動週期。然後分析各自不同階段表現和功能,再展望文明未來。
我們且稱那個時代為經典文明時代或古典文明時。那這個文明時代中華科技與地中海一帶科技比如何呢?我們如果按近代理性思維去評論,很多中華優秀科技表現就被認為不科學,然後不屑一顧。但是,我們必須換一個思想去觀察這個時代東西方科技“種子”一樣的表現誰更全面誰更深邃,然後誰能走得更遠。這個思想就是人類對世界的兩個探索路徑,兩種思維方式。在老子《道德經》中表達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儒家有類似表述就是聞見之知、德性之知。但是,《道德經》所述比較早而經典,我們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來敘述。
大體為學日益是我們大眾思維中靠感官經驗,然後理性總結,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則認識越來越深入,知識積累越來越豐富。我們就認為後來的認識更體系化更先進、更有用。我們近代發展的積累的知識基本以這一類為主,所以,比較推崇這一類知識有用,也企圖用這個思維路徑的知識檢驗一切,從而越來越武斷粗暴,步入認識歧途。為道日損,這個道就肯定是道體,不是道用,是以損情慾求清靜的修養功夫達到天人合一達到對道體的感悟。在這個為道日損的修養過程和悟道的境界,徹悟或感悟到很多理性思維不可認知或一時無法認知的東西。這樣,在中華這個文明體就有這兩個思維路徑的學問,形成學科體系,並且互相滲透,形成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認識體系,也形成特有科技。
如為學日益方面,到春秋戰國和漢代這七八百年,有墨子中的幾何、光學、聲學、力學等內容,有考工記中的百工技術,有農學,有算術,等。這些科技知識足以與地中海一帶所謂古稀拉和古騾馬相比。你能想起古稀拉、古羅馬多少科技成就?你能想起來的應該也就是,天文學,托勒密創立的地心說;曆法,不是所謂古稀拉人創造的,但當時地中海一帶大體有古埃及人的太陽曆;幾何,根據席澤宗研究最早的幾何原本是三世紀的一個本子,沒有圖,但大體是這個經典文明時代,就算是地中海文明的科學成就吧;醫學,希波克拉底,據說奠基了西方醫學;其它還有什麼生物、地理、物理,等等。但是,第一,這些所謂的知識學科當時在地中海城邦一帶到底怎樣其實是有問題的,西方在中世紀並沒有“古希臘”什麼概念,“基督教的中世紀什麼也沒有留下。”這是恩格斯對科學史的評價中的一句話。據說到十字軍東征以後在阿拉伯發現了“古希臘”文化。但阿拉伯相關文獻有沒有呢?“古希臘”原文的文獻有沒有呢?據說也沒有。第二,我們姑且按資料印象評論,大體成體系的印象深刻的就是那本《幾何原本》,其它很多知識要麼是粗淺的,如槓桿原理之類;要麼是未必科學的猜測,如泰勒斯認為磁石吸鐵是磁石有靈魂。中國同時代的科學思想,有西方學者李約瑟說:墨子的科學成就超過整個古希臘。歷史學家楊向 奎也說:“中國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於或超過整個古代希臘。”至於《幾何原本》,大體中國同時代的《九章算術》可以拿出來進行比較了。東方中華重視計算,西方側重了推理。中華幾何發展不如地中海成體系,西方計算不如中華算學成體系。但是,同時代的中華是有成體系的手工業著作的,就是《考工記》。西部同時代有什麼手工業結集著作嗎?那個時代還流傳有墨子、魯班很多機械、土木建築發明,使中華那個時代的科學思想與技術發明構成完整體系。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原理的叫法,大體用道、術區分事物原理和實踐中的方法、技術。有道有理,原理據說是日本人開始使用的,原是源、本的意思,與理結合表示事物的本源機理、條理也很準確。但是,中國的道、理比原理要有更深刻的含義。道理與西方邏各斯可以比較,只是西方邏各斯沒有發現中國表述的那麼精密體系化的道理,那就是從修道理論到易學體系的真理性認識學科。修道我們先放一邊,那是有關終極與養生的學問。以易學為基本思維的學科體系在春秋戰國到秦漢已經很有體系了。易經是群經之首,也是易學體系的最高體現。其它學科還有天文、曆法、地理、中醫等。據考古,距今七千年左右已經有龍虎的文化體現,這應該反映出這種易思維的天文起源很早,是星宿文化的上古遺存。春秋戰國那時有《甘石星經》,是當時天文的集中體現。干支曆法早就有了,商朝帝王的名字多用干支就是干支曆法的反映。地理不僅指《山海經》這種著作反映的地理,重要的是那個時代已經有體系化相地知識,後代叫風水。周公曾經用相關知識看洛邑。樗裡子有神奇的看地預言,並傳有著作《青鳥經》。漢代則有明確記載有風水地理著作,如《堪輿金匱》、《宮宅地形》、《圖宅術》等風水著作,標誌著風水學在理論上有了初步的歸納和總結。中醫就更有體系化書籍,如《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等。《神農本草經》傳說從神農時代就流傳下來了,神農嘗百草應該是有歷史依據的,但一般認為《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蒐集、總結,東漢時成書的。《黃帝內經》相傳黃帝與歧伯所作,但成書時間有爭議,多認為在戰國,有的認為在西漢,也有認為在更早的,因為其書非通曉智慧的聖人不能為。我們也不必考證有多麼古遠,至少在這個經典文明時代或古典文明時《黃帝內經》已經成書了。而這幾個以易理為根基的學科體現出的智慧是異於理性化科學的,也是有很多智慧性認識至今不能為理性化科學認識方法完全弄明白的。很多人為了給出近代西方科技某些方面超越中國以一個原因上的解釋,就貶低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或經驗化科學,反正是想說得比西方低。但是,我們稍瞭解一下《周易》、干支曆法、《黃帝內經》就可以知道,這些學科就算你現在用理性化科學思維去研究,你也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根由、來歷,如果只是簡單的經驗化認識怎麼可能搞出來呢?我們只有從為道日損的文化發展路徑上去理解才合理。中國古代有五術之說,謂山、醫、命、相、卜,星宿系統的天文和風水在相這一個術裡,周易在卜這一個術裡,中醫自然就是醫這一術,山指的就是修道了,就是為道日損以及一系列修行方法。這個方向的求索與佛教五明中的醫方明、內明可以聯絡起來思考。內明大體相當於修道,醫方明類似於中醫,而印度瑜伽也頗類似於道家養生術____修道的一種方法。中印這類文化與學科可以相互學習,也可以互相證明這種修行和學科不是你用理性思維貶低它們就不存在。
那麼,我們對科技的理解就不能任某些人狹義化理解,不容任意糟蹋東方尤其中華為人類探索積累的有重要價值的文化。所以,廣義一點理解科技,就是用不同方法探究事物以求得其理,並在實踐中可驗證而得其用。經驗理性,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獲得某方面知識體系可以是科學,從修道等途徑獲得某方面知識體系也可以是科學。而且,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這兩種科學技術是互滲的一體的。如中醫很多醫理當與修道有關,而具體技術當中無疑有經驗理性的思維。
這樣全面觀察中華古典時代的科技,我們就會發現,中華科技在古典時代不僅理性科技更有體系併產生實用技術結集,在易理科技方面那就讓西方無法相比,連印度修行文化比較發達的這種也沒有產生中國這樣博大精深的五術學科成果。我們這樣評價古典時代中華科技探索道理之深邃、學科之豐富、技術之發達,不是為了自吹自擂。如果不這樣看,實際上你無法解釋周易、中醫、道儒學說之博大精深以及到明代為止科技的一直領先,也無法解釋為什麼近現代西方文化與科學為何受到中華文化的啟示,無法解釋為什麼到今天中華還有一些傳統科技在發展生新,更無法好好傳承傳統文化與科技以在當代和未來生新!
道理不僅僅是修道的、科技的,也是有邏輯思考價值的。中國的道理一詞可以與西方的邏各斯一詞聯絡起來比較思考。中國的道是有形上意義的,指的是無形無限的萬物的本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但是,道也有萬物規律、條理、規則、運動路線的意思,“道,所行道也。”“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如孝道、醫道、商道、詭道,等等。西方的邏各斯一般認為指宇宙萬物的理性和規則,而且分為內在的邏各斯、外在的邏各斯。內在的邏各斯就是理性和本質,外在的邏各斯則是傳達理性和本質的語言。現在我們所用的邏輯一詞是從邏各斯一詞轉化的,其中普通邏輯應該與所謂外在邏各斯有緊密聯絡,大體應指按合理規則思維並運用語言形式有規則地表達事物事理。普通邏輯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斷、推理,基本規律是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
有人常常拿牙裡是多得三段論說事,就斷言中國古代沒有邏輯。但是,三段論不過是推理的一種形式,有沒有邏輯首先應該看概念、判斷、推理這三部分的有無和表現。中國春秋戰國時儒家、墨家、名家討論的名學、辯學應該說就有完整的概念、判斷、推理內容。如孔子說正名。荀子有正名篇,已經講到制名指實,並對名進行了分類,“同則同之,異則異之,”“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物也者,大共名也。”“鳥獸也者,大別名也。”共名、別名就象現在普通邏輯中講名的屬、種一樣。
對名辯論述更顯得成體系的是墨家思想中的辯學。墨家辯學名、辭、說三個部分分別對應了現代邏輯中的概念、判斷、推理。辯則兼三者之能事,就是把名、辭、說完整地概括和運用。所以,我們可以稱普通邏輯為辯學,名辯之學。
墨家稱名要“名實耦”,就是概念要反映事物實際。墨家把名的種類劃分層次叫達、類、私。達名就是最一般的概念,類名是反映一類事物的概念,私名則指事物專有概念名稱。
辭指判斷,
說則是推理,
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三句話把邏輯的三部分內容非常精練地表達出來了。這不是完整的邏輯論述嗎?
而且,中國古代不僅抽象思維基本形式___概念、判斷、推理是完整的,也有現代所說抽象思維的基本方法。名辯既然懂得分類,那麼比較、分類就肯定存在,易經說“君子以類族辨物。”既然懂得概念,那麼抽象、概括就肯定存在,而且概括抽象程度非常高又有落實如陰陽。那我們現在常講的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在我們傳統文化中有沒有?我們尋找古人用詞和散見於文章中的表達可以發現是有的。如經綸這個詞,實際上是兩個單字詞合起來的,經綸都有治絲的來歷,後來抽象出來,《中庸》講“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後來朱之解釋說:經,理其緒而分之,綸,比其類而合之。就是分析、綜合了。三段論是一種演繹推理,可是演繹推理的大前提是怎麼獲得的?要歸納概括出來吧?沒有超越一般的理論認識、真理性認識,演繹的前提就大大有問題。而中國因為有易學根基,對萬物有高度真理性概括,所以演繹的前提才存在。朱子說漢儒:漢儒解經,依經演繹。說明這演繹在古典時代就存在了。歸納在易經中“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就是體現,在墨子中也有歸納法具體探討,“彼舉然者,以為此其然也,則舉不然者而問之。”簡單列舉法的體現。董仲舒曾經說:得一端而多連之,見一空而博貫之。被稱為連貫法,連貫一詞是不是從這裡來的?有學者認為多連就應該是聯想同類的事物,也就是歸納,博貫則是把抽象出來的思想、概念貫穿到具體事物當中,就是演繹。
從上述資料看,我們說中國古代普通邏輯肯定是有基本體系的。
而依我看,中國古代也有體系化辯證邏輯,甚至,現在的辯證法也不能完全超越。
易學可以看成萬物邏輯體系,而邏各斯沒有把萬物秩序、規則用數學形式表現出來。說明西方邏輯思維在同時代遠不及東方中華。
中華自古思維就是辯證的,易經裡有辯證思維,道德經裡有辯證思維,孔子道中庸也是辯證思維。說複雜了大家反而容易看得昏亂,我們就用太極圖銜接一下辯證法三大規律。辯證法的第一條就是對立統一。大家看廣泛流傳的太極圖,一陰一陽,相抱旋轉,一陰一陽相對待,這就是對立。共同處於一個圓環之中,自然就是共處於一個統一體。各有一個“魚眼”表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就都表示了統一的一面。除此之外,這個易圖還有陰陽互根、陰陽相依、陰陽變化等思維是對立統一表達不了的。對立統一根本沒有給對立統一的雙方定陽陰性質。 辯證法第二條規律就是量變質變規律。就是量變積累到一定的度,發生質變。大家看這個太極圖,陰陽魚的小尾巴發展到圓頭魚眼的位置這是陰陽性質未變時的量的變化,當魚頭魚眼發展到與小尾巴相接的地方就是陰極而轉陽,陽極而轉陰。這就是質變了。如果用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表現得更細緻,那麼每一部分也是有量變質變的。如春夏都是陽,而春與夏又有不同。如春之中有六個節氣,性質又不同,等等。在傳統文化中也有表達量變質變的詞彙,就是漸、忽。 辯證法第三條規律就是否定之否定,就是螺旋上升。大家看太極圖是旋轉運動的,陰極而陽,陽極而陰。當陰極而陽再次發展到陽極而陰,或陽極而陰發展到再次陰極而陽時,新的陰陽狀態與原來的陰陽狀態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螺旋上升。此如春夏之陽運化到秋冬之陰,當新的一年的春夏之陽回來時,那已經不是前一年的春夏之陽了!太極圖是可以用立體圖來表示體現的。 還有《周易》中以未濟為最後一卦,“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復卦也表達了類似含義,“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
一個簡單直觀的太極圖就已經包含辯證法三大規律了,而太極圖裡體現的陰陽互根,陰陽相依,陰陽轉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等辯證思想辯證法還沒有完全論述。至於陰陽用八卦干支具體體現時其中的辯證思維,以及干支八卦體現的辯證運動規律,那就更具體而妙奧!古人智慧實在令人歎服!所以,根本不是易學思維有樸素的辯證法思維,而是現在的辯證法思維在易學面前顯得太樸素簡單!據說,黑格爾在自傳中承認他的正反合辯證邏輯思維是受到易經啟示的。當然,西方的辯證法思維有它的理論論述長處,我們應該學習思考和融合。然而,不應該是用所謂馬克思主義理論批判繼承易學,而應該是把辯證法納入易學中的義理部分融合思考。易學裝得下辯證法,辯證法 裝不下易學!
西方,經驗、理性各自文根基,走周文化,易
城邦文化,有沒有,根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