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天天談
-
2 # 象眼觀天下
關於周幽王時期的歷史,史料非常少,而且參雜了很多傳說和道德評價,歷史的真實被掩蓋在重重迷霧中。今天我們評價真實的周幽王,確實是比較難的。
總的而言,周幽王在歷史上的評價是比較低的,幾乎就是暴君和昏君的代名詞。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周幽王實際上是有至於王室復興的。即位之初,致力於恢復周康王事情遭到毀滅性打擊的王室軍隊,四處打擊不願意臣服的邦國,壓制尾大不掉的權臣。但是似乎遭到了敵對勢力的聯合攻擊而滅國。
關於烽火戲諸侯的事情,過去一直認為是真實的。現在有些學者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簡冊,對於烽火戲諸侯提出了很大質疑,甚至有人認為這是杜撰的。我們也難以判斷這件事是完全真實的,真實度九成?八成?五成?一成?還是完全不可信?我個人傾向於真實性比較小,主要是因為其中有不合理處,且歷史是勝利者寫成的,而是當時資訊傳播過程很容易失真。
-
3 # 柳氏異聞錄
烽火臺戲諸侯是不太可能,周幽王治國水平確實也不怎麼樣
先說烽火臺戲諸侯為什麼是不太可能的吧。雖然司馬遷在《史記》上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舉烽火傳信吧,東周也有,但不是很流行,它是漢朝防備與攻擊匈奴的主要套路。
西周末就來說,周幽王想要烽燧大鼓不難,用這個方法召諸侯的難度實在比較大。烽火臺能有多少,火光也照耀幾里?大鼓之聲能傳幾里?能傳到千里之外,晉國、齊國等諸侯國不?用這個方子還不如派人送信呢!另外,離開鎬京特別近又特別有實力的諸侯國就是周幽王廢后申後的孃家申國,就算申侯看見,他不會這麼好心來救吧,再說三番四次了。
周幽王和申侯關係僵化不是因為周幽王廢申後換太子,而是因為周幽王想要削藩。申國,算是周幽王拿來開刀,主要物件。為什麼是申國,因為申國和周天子關係吧,本身就不怎麼樣。周宣王那會兒就伐申,只是失敗了。因為失敗了,申侯的女兒才是周幽王的皇后。說白了,周幽王不怎麼喜歡申後,本來也是因為他們婚姻完全是政治婚姻,而且還是建立在周幽王爹地周宣王輸給了申侯的基礎上。周幽王想要削申國這個番,一來可以報前仇;二來諸侯強,王室微,申國這麼厲害還在周天子邊上,他們還愛搞事情的話,天子怎麼可能安心。
申國又多強呢?《史記》:及千畝之戰,奄父脫宣王。奄父生叔帶。——千畝之戰,就是周宣王伐申國之戰。天子之師輸掉了不說,差點周宣王自己也報銷了。PS,趙人和秦人不愧是同宗,西周那兒給周天子效力表現也是一樣扛把子。周宣王靠趙奄父脫身千畝,周平王靠秦襄公護駕去洛陽。然而,沒有烽火臺戲諸侯,為什麼大周忠臣秦襄公願意這麼賣力幫著周平王東遷不願意周幽王?僅僅是因為周平王同意封秦人為諸侯?顯然不是,因為周宣王那會兒,秦人已經是西陲大夫,已經有自己的封邑。周宣王為什麼封秦人,因為秦人那會兒也是打戰的扛把子,主要被周宣王用來打西戎。
西周末。諸侯們的利益是相同,根本沒有樂意削番的諸侯。周幽王沒水平就沒水平在,他的實力不夠強,上臺後天災不斷,比如三川地震等,這種情況他卻還要冒然削藩。周平王跟周幽王最大不一樣,他不削番,他願意給大家發爵。比如他封秦人為公爵。雖然是空頭支票。因為地還老秦自己打。但是,這個空頭支票很重要的。因為有了這張空頭支票,秦人建國比趙人早了幾百年,明明是一樣的扛把子,一樣為天子流血流汗。待遇差距太大了。趙家因為奄父之後,家主叔帶,認為周幽王無道,他就棄周投晉了。
-
4 # 老衲侃春秋
其實都是傳說而已,不可能發生的。我的專文論述如下:
千金一笑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但這個成語的來歷有兩個出處,《呂氏春秋》中記載周幽王曾經和諸侯有約定,在都城外面修建土堡,上面放置大鼓,只要有敵情時就敲鼓示警。《史記》記載的更有韻味,點燃烽火臺示警。雖然說法有出入,但描述的都是同一件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戲耍了諸侯一下。後來真的發生了戰事,諸侯國卻按兵不動了。於是周王朝就這樣被滅了。這都是正史的記載。按照上面的記載,我們把整個事件進行一下歷史還原。大夫褒珦因勸諫周幽王,周幽王不聽,後來又說了幾句氣憤的話而獲罪。周幽王命令侍衛將褒珦抓起來,投進監獄中。褒珦的兒子聽說父親被周幽王囚禁之後,心裡十分著急,為了救父親,四處求助,挖空心思想辦法。
有人給他指點,說周幽王就好色,只有奉獻美女才行,於是開始遍尋美女。後來終於找到一美女,《東周列傳志》的形容是:“目秀眉清……傾國傾城之貌。”於是就花錢買來,做了自己家的女僕,並起名褒姒。這褒姒成熟得比較早,看著像十六歲的樣子,實際年齡只有十四歲。把褒姒獻給幽王以後,褒珦果然沒事了,可褒姒的苦日子卻來臨了。
周幽王得到褒姒以後如獲至寶,馬上封為妃子。從此夜夜笙歌,日日歡宴;兩人坐則同席,飲則交杯,形同鴛鴦;以至於周幽王十天不知早朝。你想,一個十四歲的娃娃,被周幽王這匹老馬夜夜深耕,那痛苦勁就沒法形容了。所以,心含幽怨,就從來就沒有露過笑容。周幽王一把燃燒的火,總是碰到寒霜,心裡也不痛快。
有一天幽王嘆息著問道:“美人兒,到底怎樣才能讓你笑呢?”褒姒冷冷地說:“我喜歡聽撕裂絹繒的聲音。”於是幽王便命人搬出數匹絹繒,讓宮女在褒姒面前撕扯。褒姒為了不讓宮女們受到責罰,就真的用鼻腔出氣,“哼哼”的冷笑了兩聲。笑是笑了,這笑聲使得周幽王後脖頸子直冒涼風。無奈,周幽王開始懸賞了:“誰能逗愛妃一笑,獎勵千金!”
於是虢石父便獻了一計烽火戲諸侯。不管是擊鼓示警也好,還是點燃烽火臺也好,反正是採取方法不一樣,但是目的只有一個,引來諸侯解救都城之危,戲弄他們一下,就是為了能讓愛妃褒姒笑靨如花的展現一下。
資訊發出去,各路諸侯聞訊趕來救駕。他們在城外的野地裡縱馬馳騁,弄得塵土飛揚。站在城牆頭的褒姒看著都城外面的情景,不明白怎麼回事,就問周幽王,周幽王把自己的計劃說給了褒姒。褒姒一聽幽王拿國家命運來開玩笑,感到周幽王是既可憎,又可憐,還可悲,心想,為了博得自己一笑,竟然能想出這種損招,下一步還指不定又出什麼么蛾子呢。無奈之下,只好拉動臉部肌肉,擠出一絲笑意來。“美人笑了,美人笑了。”終於看到了美人的笑臉,得到滿足的幽王非常高興,馬上就賞給虢石父千金。
等到敵人真的來攻城時,被戲弄的四方諸候都不來救駕。後來城破,幽王來不及說句慷慨激越的臺詞就被人家一刀剁了,褒姒還沒有來得及殉情,就被敵人拉回去做奴做妾了。幽王昏庸無道,敗國在情理之中,後人要在他的荒唐上再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把褒姒變成了紅顏禍水的典型,豈不知她的後半生應該是多麼的淒涼和艱難。
其實,歷史不是那麼一回事。根據2012年出土的周朝文物記載,是周幽王率先發兵攻打申國,申侯聯合繒國、西戎反擊周幽王。結果幽王沒有打過,兵敗被殺。既然是周幽王主動出擊的,不是敵人來侵犯,何來“擊鼓”或者“點烽火”一說呢?想來司馬遷治史也是非常嚴謹的,但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往女人身上推,這樣一來,褒姒就成了和喜妹、妲己一類的禍水。這個黑鍋一背幾千年,讓褒姒冤情難雪。現在應該是還原歷史本來面目,給褒姒正名的時候了。
參考資料:《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錢穆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這些年,我們還在相信的歷史謠言》 韓明輝
-
5 # 章顥宸
章老師非常樂意為您解答關於中國歷史的相關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周幽王確實是一位昏庸無道的帝王,有志中興是談不上的,但也不至於說其無能。如果將其和周厲王相比,我們會發現周厲王才是真正的暴君。
作為末代皇帝的周幽王,他本身不是一個暴君,更加準確的來說,他只是一個昏君。他對朝局的不理睬,只是貪圖美色,對自身生活的重視,而忽略了身為一國之君的義務,而且他只是剝削百姓,而沒有實行武力鎮壓。我們再來看一看周厲王,他不喜歡百姓議論他的作為,請來了衛國的巫師,監視百姓,聽到有人議論他,就殺誰,一時之間,都城的百姓人人自危,對面相逢,只敢用眼神傳達怨憤。
其次,我們要分析一下西周滅亡的原因。對此,我把原因總結為五點:第一,王室衰微,各諸侯國與周朝王權的關係漸漸疏遠(根本原因);第二,周朝時期與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矛盾,少數民族犬戎攻打鎬京(外部原因);第三,厲王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重要原因);第四,地震、旱災等自然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也讓危機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自然原因);第五,周幽王破壞宗法制度,“廢后立妾,廢嫡立庶”並“烽火戲諸侯”使諸侯們失去了對他的信任(導火索)。
因此,將西周的滅亡完全歸結於周幽王一人之責,這對於周幽王來說是極不公平的。
-
6 # 大意覺迷
周幽王在位時間為公元前781年到公元前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的父親周宣王在位46年,幼年趕上華人暴動,經歷共和14年之後才繼位,所以周宣王去世時的年齡應該超過60歲。按照古人的常規結婚生子的年齡推算,周幽王繼位的時候應該已經40上下,而他成婚應該是在周宣王在世之時。周幽王在位的頭一年發生了日食,準確時間經過天文回推為周幽王元年周曆七月辛卯朔,即公元前781年6月4日。不過巧合的是,周幽王六年周曆十月辛卯朔(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又發生一次日食。大概是這兩次日食之後,有人寫了一首名為《十月之交》的詩,借天象哀嘆當時社會內部的混亂局面。這首詩被收入了《詩經》。詩的開頭說“十月之交”,似乎是指周幽王六年這次日食,但似乎太晚。我個人懷疑應該是指周幽王元年那次日食,“十”與“七”的古文字容易混淆,可能是搞錯了。這首詩中提到了當時周王室的政府班子,包括卿士皇父、司徒番、宰家伯、膳夫仲允、內史棸子、趣馬蹶、師氏楀,外加一個神秘的豔妻。遺憾的是這些人在後來的歷史事件中再沒出現,不知道他們對於周幽王的執政帶來多大影響。我們大致所知的是,皇父是周宣王時代的舊臣,《十月之交》中描寫了他專權跋扈的一面。1933年陝西扶風縣康家村出土一批青銅器,上面有名為“函皇父”的銘文,學者懷疑此人就是卿士皇父。不過皇父可能已經受到了周幽王的猜忌,所以將他趕下臺,改任虢石父為卿士。但虢石父並不能很好地駕馭朝政。周幽王五年到六年左右,周王朝組織了一次對六濟之戎的征伐,但此次作戰大敗,將領伯士陣亡。與此同時,戎人對駐守犬丘的秦人發動攻擊,俘虜了秦襄公的伯父世父。在對外戰爭接連失利的情況下,周幽王卻因為寵愛褒姒的問題廢除太子宜臼,導致宜臼出逃。周幽王試圖出兵解決申國,不想申、許、呂三家姜姓諸侯聯合曾人、西戎反攻周幽王,結果周幽王與其子伯服雙雙斃命,西周陷入無政府狀態。
“烽火戲諸侯”實際上是《呂氏春秋》中記載的“擊鼓戲諸侯”的進化版,我們只能將之理解成一則政治寓言,不能作實看。周幽王廢宜臼而立伯服,在諸侯看來就是無信的表現。對於周幽王的執政能力,當時一些貴族普遍不看好,並且鑑於當時惡劣的局勢,早已經開始籌劃脫困之舉。
-
7 # 欲雲談史論今
從歷史角度來說,西周真正有志中興的周王不是周幽王,而是周厲王與周宣王。厲、宣二代周王都是承前人之弊而改革,但是遺憾的是都失敗了。末代王周幽王是承受了厲、宣二代周王改革失敗的惡果,某種程度上是代人受過。周幽王雖然談不上昏庸無道,但要說他有志中興肯定也不是事實:至少在他任內沒能處理好後宮內部的矛盾,導致西周迅速滅亡,是他作為“帶頭大哥”無法推卸的責任。
首先,說說厲宣二代周王的改革。
周厲王的改革,是國家壟斷各類土地山川自然資源的經營權(即“專利”),透過壟斷獲得暴利,以支撐周王室日漸龐大的各類開銷。這一改革,使得周王室經濟實力在短期內迅速增強,所以在周厲王時代,周王室在西北有效地反擊犬戎,在東南滅鄂國、攝楚國、勝東夷、敗淮夷,可謂是戰功卓越,一舉扭轉了周懿王以來周王室萎靡不振的頹勢,轉而有了復興的跡象。但是,由於專利改革嚴重侵犯了天下地主階層的利益,在以王室公卿為代表的既得利益階層反對下,共伯和趁機煽動“華人”推翻了周厲王的統治,將他放逐出周王都之外,周王室遭遇了第一次重大挫折。
周宣王改革,是在吸取了周厲王改革教訓的前提下展開。周厲王改革是王室壟斷,周宣王卻將王室所控制的土地完全私有化,即所謂“不藉於千畝”改革。這種改革,完全將王室從日常土地的經營中解放出來,把土地交給了善於經營土地的“地主”去管理,短期內促使土地經營效率大大提升,得到了西周各階層的忠心擁戴。所以,在周宣王執政前期,周王室在西北大規模地對犬戎發動反擊,西南則打擊楚國、徹底征服了淮夷人,被後人稱為“宣王中興”。
然而隨著土地完全私有化,其弊端也逐漸體現:在地主階層內部,由於傳統地主階層不善於經營,貧富差距拉大,隨之而來就是政治地位產生了巨大變化,所以導致很多周人早先的功臣後裔對王室離心離德;在基層,“鄉人”在藉田制解散後,原有的政治地位喪失,生活也難得有穩定的保障,所以也紛紛對周王室高度不滿。因而到了中後期,周宣王外戰多失利——這不是因為周宣王晚年昏庸,而是他的改革之弊造成。
周宣王死後,周幽王上臺執政。
此時,在上層,諸侯對王室已高度失望,所以在《詩經·小雅·黃鳥》中,諸侯們留下了“此邦之人,不可與處”的慨嘆;在下層,民眾因為日常生活得不到保障,紛紛逃離周王室,甚至到了王公大臣都不敢“料民”而示弱於外的地步——“不謂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惡事也。臨政示少,諸侯避之;治民惡事,無以賦令。”(《國語·周語》)
《史記》記載的“烽煙戲諸侯”故事,很可能是太史公改編而成,但是其中所說的諸侯不願助周王室,卻是歷史的真實。但是,諸侯不願助王室,根源不在於幽王,而應該是宣王:正是周宣王的“不藉於千畝”改革,使得這些傳統諸侯地位大大下降,導致了他們與王室二心。
儘管周幽王上臺之後的嚴峻政治形勢責任不在於幽王,但是他對於西周的滅亡卻是有著直接責任。導火索,就是在於他未能處理好申後與褒姒之間的關係。如果他能處理好申後與褒姒之間的關係,申後就不至於帶著兒子姬宜臼逃回孃家,西申國也不至於擁立宜臼為天王與周王室分庭抗禮,那麼西周也不會那麼早就滅亡了。
然而,歷史卻是沒有假設的。
在周王室空前衰弱的前提下,周幽王還不惜得罪實力強大、且與犬戎關係密切的西申國,那他就是在自尋死路。
所以說,儘管周幽王算不上昏庸無道,但他肯定也不是有志中興。雖然西周滅亡的最大責任不在於他,但卻是他直接點燃了西周滅亡的導火線。
回覆列表
周幽王,姬姓,名宮涅,西周在他的手上滅亡。後人將他與周厲王並稱為‘幽厲’,視他們為西周歷史上的兩大昏君。
周幽王就真的是昏聵無能嗎?還是說他與殷紂、隋煬一樣,是有志於振興,卻無力迴天,而後被文人筆伐,才淪為‘昏君’的代言人?
我們讀周史不難發現,周幽王在位的短短十一年間,並沒有作出任何一件有利於國家、人民的決斷。
其在位二年,三川大震,就連周王朝的祖源地岐山都崩塌了,可週幽王卻依舊沉湎酒色,沒有采取分毫的救護措施。
他長期將朝政寄託於虢石父之手,自己則醉心於褒姒,醉心於酒色、享樂。
更是枉顧禮法,廢掉了王后申,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王后,褒姒子伯服為太子。
最終令申王后之父申侯震怒,聯合鄫國、犬戎攻打周王室,於驪山腳下殺周幽王、伯服,擄褒姒。
關於‘烽火戲諸侯’,史書中有兩種不同的記載。一個是我們所熟知的點燃烽火臺,還有一個是敲擊大鼓。但不論那種說法,其過程與結果都是一樣的。
至於說真假,近代考古發現,並沒有與之相關的文物記載。如何取信,全憑個人。
另,西周傳到了周宣王時期,諸侯國就已經不再將周王室視為‘天子’了。各國自行廢立之事,屢見不鮮。周王室對於各諸侯國,實際上早就已經沒有什麼約束力了。
不管有沒有發生‘烽火戲諸侯’,周王室遇難,諸侯國都不大會派兵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