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說歷史
-
2 # linux每日談
用一句兵不厭詐可以很好的詮釋本文的標題,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對於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人作為第一生產力,實在是有限,若是連年征戰,人口的數量更是捉襟見肘,因此史書記載的數量確實經不起推敲,但是縱觀歷史,誇大軍隊數量的做法比比皆是,且效果非常好!震懾敵人,以少勝多
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的主力就是人,沒有火槍,沒有大炮,更沒有原子彈。因此,人的數量就完全決定戰爭勝利的機率。我們是有據可查的,如《金史·完顏昂傳》中記載一件事情“宋將岳飛以兵十萬,號稱百萬,來攻東平。”根據這句話可以看出,岳飛至少誇大了十倍的人數,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敵人聞風喪膽。另,《史記》記載的長平之戰,“......一夜坑殺趙卒四十萬,趙軍前後兩年多戰死人數竟多達四十五萬。”以當時的國力,趙國絕對不可能有這麼龐大的隊伍,即使算上後勤部隊,估計四十萬也是一個虛數。
自我吹噓,穩定軍心俗話說得好,酒壯熊人膽,當古代將軍率領軍隊面對一支數量多於自己幾倍的部隊時,首先要做的就是,穩定住軍心,軍心散了,戰役必敗!《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中記載陳慶之的一段:時滎陽未拔,士眾皆恐,慶之乃解鞍秣馬,宣喻眾曰:“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略人子女,又為無算。天穆之眾,並是仇讎。我等才有七千,虜眾三十餘萬,今日之事,義不圖存。吾以虜騎不可爭力平原,及未盡至前,須平其城壘,諸君無假狐疑,自貽屠膾。”從上述的話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就是陳慶之在吹牛,自我吹噓,勝者王敗者寇,勝利不排除有陳慶之謀慮的作用,但是人員的數量,絕對不至於如此懸殊。
閒時務農,戰時為兵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征戰一次戰役是非常繁雜的一件事情。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幾十萬幾百萬的軍隊,單單的人吃馬嚼就是一個最大達支出,還不排除人員生病,自然天氣的影響等等等等的因素。而且在古代,多數的模式是閒時務農,戰時為兵的政策,減少了財政的之處,也不會影響農業的發展,也可以理解為早期的農墾部隊。也難怪《三國志·魏志·國淵傳》裡說了、,“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
-
3 # 香茗史館
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要從當時的人口和兵制兩方面著手。戰國是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各國為了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採取的方式就是幾乎舉國男子參加軍事訓練,從而保證戰爭動員能力。以秦國為例,《商君書》中便明確規定“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甚至連婦女老幼都不可倖免。
戰國兵制:平時各司其職,戰時舉國為兵戰國時期,由於生產能力有限,各國根本無法負擔數量龐大的職業化軍隊,因此當時各國的常備兵力其實並不多。而為了保證足夠的戰爭動員能力,當時各國採用的基本都是以少量常備軍隊為主,並組織百姓在農閒時接受軍事訓練,從而保證他們可以隨時參軍作戰。
根據近代出土的《雲夢秦簡·編年紀》記載,當時各國採取的主要是服兵役的制度,也就是大家輪流殘軍,從而保證每個成年男子都能夠接受相應的軍事訓練。此外,根據《戍律》的記載,當時服役採取的方式是每年輪換一次,這被稱作“過更”。而且,不僅是普通百姓要接受軍事訓練,哪怕在朝廷為官的管理也是需要服兵役的。
而在《商君書·兵守》中,則有“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的記載,可見一旦國家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基本是舉國為兵,不僅男子參軍、而且連婦女也被編入軍隊,從而達到國家的最大動員能力。
而在《漢書·嚴安傳》中,也有“丁男被甲,丁女轉輸”的記載,可見即使到了漢朝時期,在戰爭規模較大的情況下,女子雖然不再需要參戰,但卻要擔負起後勤運輸的職責,從而保證戰兵數量最大化。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各國的軍制與後世完全不同,由於戰爭頻率太高的原因,各國在大規模戰爭爆發時,完全是一種“全民皆兵”的動員方式,不論男女老少,全部需要參軍。
根據推測,戰國時期各國的終極動員能力,根本不是後世的“二十抽一,十五抽一”,而是達到了恐怖的“十丁抽一”,而像長平之戰這種關乎兩國生死的大戰,甚至達到“六丁抽一”,也就是說每六個人,便有一個人要上前線參戰,這種戰爭動員能力是極為可怕的。
戰國時期各國兵力關於這個問題,戰國策當中是有相應記載的,而根據其中記載,戰國時期各國兵力大致如下:
(一)秦國:奮擊之士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秦惠王時期)
(二)楚國:帶甲之士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楚威烈王時期,未計算楚國水軍)
(三)齊國:帶甲百萬,車千乘。(齊宣王時期)
(四)趙國:帶甲六十萬,車千乘,騎萬匹。(趙惠文王時期)
(五)魏國:武卒二十萬,蒼頭二十萬,斯徒二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魏襄王時期)
(六)燕國: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燕昭王時期)
(七)南韓:精兵二十萬,廝徒十萬。(韓宣惠王時期)
這個數字基本代表了各國當時的極限動員能力,而透過這組數字,也可以大致推算出各國的人口,基本情況如下:秦國作為七國之中最強盛的國家,人口約為600萬;趙國作為戰國後期強國,人口約在500萬;楚國在丟失鄢郢等地之後,土地面積有所縮減,但隨後又吞併越國,面積仍然很大,人口約在700萬;齊國在濟西之戰後丟失大片土地,面積急劇縮小,但由於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卻是齊國之中最高的,人口約在400萬;魏國後期已經淪為效果,人口約為200萬;燕國苦寒之地,人口密度相對較小,應在150萬上下;南韓是七國之中最弱的,末期領土也極度縮水,人口應該在100萬上下。
綜上所述,以戰國時期的兵制來講,當時交戰雙方出動數十萬,乃至百萬軍隊並非不可能。
-
4 # 清風讀書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時代是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重要時期,大戰不斷,小規模戰爭、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更是多如牛毛。歷史上記載戰國時期歷史的,且與戰國年代較近的史書主要有《史記》《戰國策》等,其中尤以《史記》的歷史記載最為嚴謹可靠,受到後世的肯定。
(司馬遷《史記》)
史書記載的戰國時代最大的、最典型的,恐怕也是最慘烈的戰爭是秦趙長平之戰。《史記》中有多處提到了這場戰爭,更有趙國軍隊45萬人被秦軍坑殺的記載。如果這個數字準確可信的話,當時秦軍動用的兵力保守估計應在趙國之上,那麼,這場戰爭的交戰雙方人數總和肯定是達到了百萬級別的。戰國時代其他規模達到十幾萬人乃至幾十萬人的戰爭,史書記載不少,在此不用多說。
樓主的問題關鍵在於是否應該相信《史記》等書的記載.我認為,在考古界、學術界沒有發現更大規模的戰爭遺址、更多的典籍相互佐證目前史書記載的這些內容之前,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這些歷史記錄。如果要反駁,請拿出你的證據來!
在此處僅以長平之戰為例,探討一下戰國時期百萬人參戰戰役的可能性與真實性。
從史書上來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對白起的記載有:“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這裡引用的前一句意思是說,秦將白起長平之戰中,只將年幼的二百四十人放還趙國,前後屠殺趙國俘虜四十五萬人;後一句意思是說,經過長平之戰後,秦兵損失過半,國內空虛。由此可見,長平之戰雙方可算是舉全國之力迎戰,且雙方傷亡巨大,軍力不足,以至於30多年後才最終消滅趙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對王翦的記載有:“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為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這段文字記載的是秦始皇滅掉韓、趙、魏三國後,王翦調兵60萬人伐楚國的事情。王翦此處說秦始皇把全國的武士幾乎調光特地委託給他指揮,可見當時的秦國在統一兼併六國戰爭中一次動用幾十萬人的情況並不罕見。這也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除掉駐守全國各地城池的將領士兵,秦國可用於東征西戰的軍隊人數遠超過60萬人。可以推斷,戰國末期,秦國的軍隊人數極有可能已超過百萬之眾,大規模的吞併六國的戰爭,單次出兵兵力應都達到了幾十萬人的級別。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趙)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史記•燕召公世家》載:“武成王七年,齊田單伐我,拔中陽。十三年,秦敗趙於長平四十餘萬。十四年,武成王卒,子孝王立。”《戰國策•趙策三》中有:“平原君曰:‘勝也何敢言事!百萬之眾折於外,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類似的史料還有很多,對長平之戰這樣的戰爭記載中,資料上基本沒有前後矛盾的地方,這在某種程度上佐證了關於這場戰爭和歷史的真實性。
從後世研究春秋戰國歷史的史學專家及其著作來看,主流的觀點都是支援《史記》中關於長平之戰所寫的內容的。
從目前考古發現來看,長平之戰古戰場所處位置就在現在的高平市境內,至今已有多個遺址被髮掘,著名的有永錄屍骨坑、骷髏廟、光狼城等。雖歷經千年,大量戰爭遺址都能證明長平之戰的規模之大、傷亡之巨。
(長平之戰屍骨坑遺址)
從戰國時期的經濟和軍事制度來看,當時秦趙兩國既是軍力強盛的尚武強國,也是人口大國,且在長平之戰前都傾全國之力備戰。
史料載,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全國的人口約在2000萬左右。而發生長平之戰前,秦國物富地廣,佔據關中、巴蜀糧倉,為戰國第一強國,人口可能達到500萬之多。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到秦朝統一,其執行的兵制相當完備,這從1975年考古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所記的內容可以看出:秦國男子17歲“傅籍”,以後根據戰爭需要,隨時可徵集入伍,到60歲才能免役。而《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長平之戰前,“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當時,趙國方面派援軍試圖打通糧道,這讓秦軍在兵力部署調和配上捉襟見肘,秦昭襄王不得已親自趕到河內(今河南省黃河以北部分),將河內地區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徵發到前線作戰。秦昭襄王為了打贏這場戰爭,竟然將徵兵年齡從17歲降到了15歲,目的是為了調動更多的兵力對抗趙國,秦國這一戰時徵兵政策也能從另外一個方面印證趙國此次出兵人數之多。
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在軍事上能抗衡強秦的國家,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造就了當時戰國時期最強大的騎兵力量。趙國同時還有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河套平原、華北平原、大同平原、太原盆地比較適宜農業生產;尤其是由黃河沖積而成的華北平原,地勢平坦,沃野千里,水源豐富。趙國當時人口數量可能超過300萬人。
如果這些推斷準確的話,交戰雙方調動佔全華人口五分之一甚至六分之一的人口參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在戰國時代,各國百姓都是閒時從事農業生產,戰時全民皆兵,兵、之間民沒有明確的身份標籤;戰前還都會做戰備準備和臨時戰爭動員。一旦戰爭打起來,或者需要補充兵力時,青壯年男性會被大量徵召,作為預備役補充到常備軍隊中去奔赴前線,比。而且,古代戰爭中經常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人員或服徭役的平民百姓組成運糧部隊,在抵達作戰前線並完成運輸任務後就不再返回了,而是就地充作戰鬥部隊。這樣不但可以省去返程損耗,還能增大部隊規模。
因此,我們與其懷疑司馬遷等修史者對史實記載的誇大成分、動機,不如去思考《史記》所記載的長平之戰趙國俘虜被坑殺的45萬人是否全是趙國的正規部隊?這些被屠殺的人中是否包括為趙國本國軍隊服務的後勤人員(役夫)和破城時秦軍為領軍功而殺害城內無辜的百姓?
(秦國著名將領白起)
秦國經此一役,傷亡也相當慘重。如果從趙國投降而來計程車兵、役夫以及百姓數量相當大,打仗打急了眼的白起完全可能坑殺這些投降者:一是割取人頭領軍功;二是對佔領區執行了滅絕政策,消滅趙國再戰的有生力量;三是當時秦國前線糧草等物資根本不夠養活這麼多投降的趙華人,秦軍索性將其就地處決,防止騷亂生變。
綜上,我相信,長平之戰等大型戰役中敵對雙方呼叫的參戰人數(包括輸送糧草、武器,進行傷員救援等後勤人員而不僅僅是前線衝鋒陷陣的正規部隊),是能夠達到幾十萬級別甚至百萬級別的。
-
5 # 使用者94738516596
在戰國的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幾十萬甚至是百萬級別的戰爭,最著名的就是長平之戰了,根據歷史的記載,長平之戰秦國出動了差不多60萬人,而趙國達到了45萬人,兩國加起來超過了一百萬。這樣規模的戰爭即使放到了整個世界的戰爭史中都是規模最大的戰爭之一了。還有陰晉之戰,秦國50萬攻打魏國,被吳起五萬人擊敗。還有秦始皇統一戰爭的時候,派出了60萬人伐楚等等這樣數十萬級別的戰爭在戰國曆史上好像很常見,還有魏國齊國之間的馬陵之戰,桂陵之戰等等都是達到了數十萬的級別。
我們對於戰國各國的人口,軍隊具體的數字現在很難說清楚了,但是秦始皇統一之後,統計過全國的人口,大概是兩千萬。平均每個國家只有三百萬的人口,但是秦國,楚國,齊國,趙國等等這幾個國家是比較強大的,所以人口肯定會多一些。秦國大概是五百萬人口,趙國也有三百萬到四百萬左右,楚國也有三四百萬。當時戰國的抽兵比列基本上是十抽一,所以按照比列的話,是可以達到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的軍隊戰爭的。
但是我們都知道歷史的記載有很多都是誇大的,一方面是史官的記載也是有誇大的嫌疑,而且打仗的時候肯定雙方都是誇大自己的軍隊,比如說三國的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等都是一樣的。
但是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唐宋之前關於戰爭的記載,作戰部隊和後勤部隊是沒有分開記載的。特別是在宋朝之後才把作戰部隊和後勤部隊分開來記載的。比如說宋朝的五路大軍伐夏之戰裡面就很詳細的記載了,民夫後勤是多少,軍隊數量是多少。但是在宋朝之前的戰爭是看不到這樣的記載的。所以後世的歷史研究者只能是猜測了,根據《夢溪筆談》裡面的記載,當時是在宋朝時期,以五百里為作戰半徑,一個士兵需要三到五個後勤人員來供給。
就按照這個比例來說長平之戰,秦國60萬的大軍,最多也只有15萬的作戰部隊,不會超過二十萬人。趙國也只有十萬左右的作戰部隊。所以說戰國時代的戰爭人數,並不是全部的作戰人員,而是和後勤一起加起來的,如果是作戰部隊有60萬的話,那麼想想要多少後勤人員來供應。這個在當時來說完全是不現實的。淮海戰役,相信大家都知道,當時解放軍大概就是60萬,但是給解放軍提供後勤的民夫有500多萬。當然這些人很多都是老百姓自願上去的,所以有很多都是有多餘的。
如果我們把戰國時代的作戰部隊和後勤人員加起來的話,那麼一些戰爭的人數是可以對的上的。當然裡面肯定是有誇大的。
-
6 # 博世926
秦帝國比日本鬼子還要壞十倍都不止!屠殺六華人民於草芥?帶給這個偉大民族尊嚴的恬恬是以楚華人為中心的楚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以項梁項羽劉邦韓信這樣的楚人集團解放了七華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從秦帝國的魔爪下解救了七國勞苦大眾!帶著華夏走向另一個輝煌!近代又是以楚人集團為中心的集體!為中華民族再創輝煌!普寫華夏文明的新樂章!
回覆列表
我們總能在影視劇中看到這一幕:“三軍將士聽令.....“三軍將士如何如何,那三軍將士說的是啥呢?下圖說的就是秦朝時的三軍:
就是說,如果有敵人來犯,年輕健康的女子組成土木建築工事、破壞道路、放火搞破壞、收取材料等物資工作的部隊。年老體弱的男女則組成放牲口和找食物的部隊。剩下這些拿起兵器去戰鬥,戰國時的兵力就是這樣來的,男女老少都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