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舉知
-
2 # 大王卡里面的話
明朝的內閣,敢反對皇帝,駁回皇帝的御批,反駁聖旨,逼著皇帝認錯,聯合文武百官反對皇帝的意見。
清朝的內閣,奴才遵旨,渣,皇上聖明~
-
3 # 伊耆角木
本質區別就是明朝內閣是真正的掌握部分權力的,而清朝內閣在大部分時間只是做個樣子,用來給高官授予“榮譽職稱”的。清朝類似明朝內閣的職責先後歸屬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和軍機處。
(朱元璋廢相,朱棣設立內閣制度)
先說說明朝內閣。內閣制度始於明朝。胡惟庸案後,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中書省,不設宰相,使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其實等於皇帝自行兼任宰相。此後,朱元璋設立了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文華殿等大學士。這些大學士官階僅為正五品,但這時候還不能稱之為內閣,他們只是作為皇帝的顧問或者是教導太子讀書等工作。
到了明成祖朱棣奪位後,感到皇帝一人處理政務分身乏術,於是選派親信文官進入文淵閣,參與處理政務,也就是內閣制度的由來,但是內閣成員僅僅有議政權,沒有決策權,只能說是皇帝的秘書班子。此後,內閣成員地位逐步提升,會授予殿閣大學士官職,並且身兼六部尚書、侍郎等高官,之後更是排班在六部尚書之前,成為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萬曆早年,張居正大權獨攬,如同宰相)
明朝的行政制度也規定下來,各地奏章由通政使司彙總,交司禮監呈送皇帝過目,再下發內閣,內閣草擬意見(稱為票擬製度),再經司禮監上報皇帝批准,再下發執行。對於皇帝不同意的,則交內閣修改意見,直到同意為止。後期,由於皇帝多將批紅的權力委交司禮監太監,故而形成內閣與司禮監相互制約的格局,皇權更為穩固。而如果出現司禮監與內閣關係好的情況,澤內閣票擬可暢通無阻。如嘉靖年間的嚴嵩、萬曆年間張居正就是如此,他們的權力如同過去的宰相。
(清早期內三院有內閣雛形,但大學士中只有范文程等少數人能進入權力核心)
說完了明朝就來說說清朝,清朝的內閣制度早期一直在變化。最初的努爾哈赤、皇太極時代沒有內閣,國家決策機構為議政王大臣會議,各王、貝勒共同商議軍政事務,統一決策。皇太極天聰年間設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統稱內三院,設大學士、學士。辦理文書事務,將軍政分開,有了內閣雛形。但是內三院大學士除了少數得寵者(如范文程)能向皇帝提出意見獲得採納之外,其餘還是累死朱棣早期的內閣那樣只是秘書機構。
清軍入關後,多爾袞為了更好地集權,沿用明朝各項政府部門,制約議政王大臣會議。內三院也就起到了內閣的作用,但依然沒有票擬權,還是秘書班子。其間,原明朝降臣大學士馮銓、洪承疇曾建議授予內三院票擬權,短暫執行,後又廢止。順治年間一度廢內三院射內閣,但是內閣大學士官階僅為正五品,權力依然要遠小於宗室親貴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
(乾隆定保和殿大學士為內閣之首,此後僅授予傅恆一人)
康熙年間經過廢內閣恢復內三院,又廢內三院恢復內閣的反覆。最終在康熙親政後正式確立內閣制度,大學士兼殿閣銜(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位在六部尚書之上。雍正年間確定四殿二閣大學士品級正一品,另設從二品內閣學士。乾隆年間廢中和殿大學士,設體仁閣大學士(位居最末位)。此後,保和殿大學士位居群臣之首(但乾隆年間改制後僅授予傅恆一人),後依次為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三殿三閣(保和殿傅恆後不設,東閣體仁閣往往其中一個空缺,長期二殿二閣狀態),大學士下另有協辦大學士兩人,從一品。遇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出缺,則後一位依次遞補,協辦大學士從六部尚書中選拔。往往獲得大學士官職,會被稱作宰相。
(康熙年間內閣、議政處、南書房分權,內閣形同虛設)
但是內閣大學士在清朝基本處於一個僅僅用來定級別的狀態,職權卻很有限。康熙年間,又設立南書房,選拔優秀翰林入職,負責召見大臣,起草詔書。雖然內閣有了票擬權。但是內閣擬完之後,則是皇帝與議政處(原議政王大臣會議)商議,再經過南書房起草詔書,下發旨意。內閣的票擬經過後兩關,可謂可有可無了。而且,內閣中重要的滿大臣在議政處任議政大臣,部分漢大臣則在南書房。所以,內閣更顯無足輕重。
(雍正設軍機處後更加大權獨攬)
至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更是大權獨攬。只有進入軍機處成為軍機大臣才是真正的權力核心。內閣的票擬變得只是走走形式,一切政令悉出軍機處。內閣大學士只有身兼軍機大臣才是“真宰相”。如清末李鴻章雖貴為內閣之首的文華殿大學士,卻從未入軍機處,只是在各地任總督,甲午兵敗後更是一度賦閒。足見內閣已經絕非明朝那樣的權力中心了。
(皇族內閣)
清末,在內外施壓下,被迫進行改革,學習西方近代制度,仿效西方部門設定,廢除原本軍機處和六部,但設立了一個由皇族成員組成的內閣,更為人所不滿,不到一年,隨著清王朝一起壽終正寢。
-
4 # 我是小金呀01
清朝的內閣吧我認為就是個擺設,基本上就是為皇權歌功頌德,明朝的內閣吧基本上可以控制皇權,內閣駁回權力還是很大的。
明朝內閣的駁回權力可以有效的控制皇權,明朝有一些不靠譜的皇帝想亂花錢,內閣可以不批准,你皇帝再牛逼但是內閣不同意,你還是沒辦法。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清朝人人傳頌,這要是明朝皇帝估計不被罵死也快了。
明朝內閣名臣多,三楊內閣、楊廷和、徐階、張居正等等都是治世名臣,但是清朝內閣前期被皇權壓制,後期被老佛爺壓制,沒有真正施展出自己的本領。
清朝內閣做了很多有損中華文明的事情,比如剃髮令,這是令人所不齒的。
-
5 # 看遍山川
明朝的朱元璋是個政務達人,直接抓落實促生產,大小事全過問,既然當了皇帝至少還要有享受生活的時間,就讓一些有學識的人一起參與進來幫幫忙也未嘗不可。
由此朱元璋招集了幾個學問好品級並不高的官員當大學士,協助自己處理政務,這就是明代內閣的雛形。到了明成祖的時候形成真正制度,稱之為內閣。
而清代承襲明制但有不同,只要官員被任命為三殿三閣的大學士,就被認為是入了內閣,雖然他們的大學士的品級都是正一品,只是表面上內閣的地位看上去很高,但清朝有鑑於明代內閣在中後期權力和皇權有衝突,就有意架空了內閣,所以清代的內閣基本就是名義上的存在。
清朝的皇帝偏好於召集和自己看得上眼的大臣來幫助自己處理政務,這樣在康熙時有了南書房,雍正時成立了軍機處,最後發展成為處理全國政務的核心場所。
由於內閣的權力構成不同,明代的內閣越往後發展官員的品級越高,內閣的權勢越大,有些階段內閣的首輔基本可稱作一手遮天。再加上明代有的皇帝喜歡在深宮做宅男,但由於內閣的存在,國家政務沒有皇帝參與可以照常運轉。
不過這種情況在清代是不可想象的,清朝的皇帝一天也不能脫離政務,他們比明代的皇帝要忙碌得很多。
-
6 # 火器工坊
明朝的內閣最初設立是為了幫皇帝處理政務,開始的時候閣臣品級不足四品,不過從永樂中期開始,內閣的閣臣已經出現了開始由六部尚書來擔任的局面。
雖說內閣只是個秘書處的身份,但是在大明,它的權力還是在不斷提升的。明代宗朱祁鈺的景泰年間,王文以左都御史進吏部尚書後進入內閣,自此之後,誥敕房、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內閣權力更大。雖有明英宗朱祁鎮的正統末年的反覆,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際,內閣在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
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時,殿閣大學士的朝位班次,被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卻實有宰相之權。到嘉靖二十一年,權臣嚴嵩任武英殿大學士後,專擅朝政二十餘年,內閣的權力已經完全與從前的宰相一樣了。經過嘉靖、隆慶的發展,萬曆早期應該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張居正的實際上已經接近於現代首相的地位。(當然,也是因為這一時期是司禮監和內閣的蜜月期,兩個部門基本上是通力合作的,故而也是因為司禮監的配合,才助長了內閣的權勢)。
再說清朝的內閣,清初設立內閣是仿照明朝的制度,目的同樣是緩解皇帝的壓力。當然,內閣設立的另一大目的是削弱八旗議政王會議的權力來強化君權。順治元年五月初三,多爾袞進入北京後,諭令故明官員說:“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可速將職名開報,如虛飾假冒者罪之。其避賊回籍,隱居山林者,亦具以聞,仍以原官錄用。”初六日,又“令在京內閣、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員,俱以原官與滿官一體辦事”。這樣清廷便全部承襲了原明內閣等中央機構,原明官員也獲留任,與滿官一體辦事,由諸王管部務,中央政權機構迅速運轉起來。不過六部尚書初由滿員擔任,漢官只能任侍郎。即使後來允許六部設立漢尚書,也是權力不及滿人大臣徒有個虛名罷了。
後來順治皇帝親征後,清廷內部發生了滿漢之爭和南北之爭,為了壓制文臣,皇帝有意的削弱了閣臣的權力,雖然殿閣大學士多是尚書名,實際卻只能享有二品待遇,即防止內閣權勢過大,出現明朝那種與皇權抗爭的局面。
不過即使如此,內閣大學士中多有滿族大臣和議政王大臣遙相呼應,這樣嚴重的危害了皇帝的權力集中。因為當時正逢清準戰事不斷,所以雍正年間,皇帝設立了更為私人的軍機處來處理西北軍務,整個過程是越過內閣直達六部的。
到雍正八年,皇帝定滿、漢大學士為正一品,至此,大學士成為清朝最高品級的文官,猶如歷代的丞相。內閣學士的品級為從二品,均兼侍郎銜。他們的職責是:滿學士掌奏本章,漢學士掌批“題本”(內外官員彙報皇帝之文書)。到乾隆十三年,大學士地位尊崇,“其品列皆首文班。任軍機者,自親王外,其領袖必大學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
不過乾隆時任軍機處章京的管世銘在其《鶴半巢詩集·序》中說,內閣、議政處、南書房三者的職掌分別是:“國家初制,章疏票擬主之內閣,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其特頒詔旨,由南書房、翰林院視草。”也就是說,內閣的票擬已經只是做做樣子,而真正的議政大權,是由跟皇帝更為親近的軍機大臣掌握著。《清史稿·大學士年表·序》所說,“清大學士,沿明舊名,例稱政府,實則國初有議政處以掣其柄。雍正以後,承旨寄信有軍機處,內閣宰輔,名存而已”。
-
7 # 小川說史
明清兩朝的內閣都是國家行政機關,要是最大不同就是權力大小的不同了。
內閣學士這個官職源於唐宋,起初只是負責一些文書起草和給皇帝講學的工作,沒有什麼實際權利,之後明代由於明太祖廢除丞相,內閣應運而生,明成祖時期內閣大學士首先是以皇帝秘書的身份幫助皇帝為國家的各種軍政大事出謀劃策,到明宣宗時期內閣逐漸成為國家軍事、政治等核心事物的決策機構,內閣大學士的權利也就越發重要。內閣大學士的品級有明一代都沒變過,為正五品,大概相當於今天廳局級這個級別,級別不算高完全不能與身居正二品的六部尚書相比,當時國家有六大部委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長官的官名叫做尚書大概相當於今天正部級,但是從明宣宗之後內閣大學士一般兼任六部尚書因此六部的權利就受到內閣大很大的制約甚至要聽命於內閣,成為了內閣的下屬單位。
自明中期之後內閣大學士中更湧現出一批如 夏言 徐階 嚴嵩 張居正等一批以為帝師王佐匡扶天下為己任的內閣首輔大學士,成為了有實無名的真正宰相。更有非進士不翰林,非翰林不內閣之說。明代大學士共分四殿兩閣分別是中極殿大學士 建極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合稱殿閣大學士。由於內閣大學士監管六部事務,所以往往開會的時候都是居中而座,所以就有了中堂這個稱呼,變成了對握有宰相實權的內閣大學士的尊稱。
清初,沿襲明制大學士也分為中和殿 保和殿 文華殿 武英殿 文淵閣 東閣,但是由於清朝在內閣以外設立了軍機處,內閣的地位大大降低,才有了不入軍機處非真宰相之說,內閣大學士逐漸失去了宰相職權,大學士品級也從正五品提升到正一品成了有名無實的榮譽頭銜。自乾隆開始裁撤中和殿大學士頭銜,增設體仁閣大學士遂成定製一共六人,但不是必須六人滿員,此外還有協辦大學士 學士等頭銜官職,如果按今天的官職級別來對比的話大學士大概相當於今天正國級幹部的級別。殿閣大學士都是平級沒有大小之分,只是明代以中級殿大學士最為尊榮,清乾隆後,以保和殿大學士最為尊榮。清代從乾隆改制後只有傅恆一人擔任過保和殿大學士,隨著清朝滅亡內閣大學士也隨之退出了歷史舞臺。
-
8 # 四川達州人
區別很大。
朱元璋廢黜中書省與宰相,形成皇帝兼宰相直領六部的局面,但龐大行政事務是皇帝一個人處理不了的,所以朱棣建立內閣制。內閣成員級別很低,實際就是協助皇帝處理行政事務的秘書處,後期內閣具備了真正的宰相權力,甚至可以脫離皇帝獨立運轉。
清代最初也是遵循明代制度,不管康熙搞什麼南書房上書房,全國行政事務依舊要內閣進行處理,雍正搞軍機處,內閣就從決策者成為了軍機處的附庸,軍機處頂替了內閣的行政中樞地位,內閣就成為軍機處決策之後的稽核、傳遞、解釋者。
-
9 # 碧螺茶
權利不一樣,明朝的要大些。明朝內閣有“票擬”權,皇上提不出反駁理由就得硃筆批准,實在拗不過內閣就“留置”,直至票擬事項過期作廢。清朝中期以後,軍機處代替內閣,成了皇上的秘書處,皇上要求怎麼樣就得怎麼辦,沒有鉗制皇權的權利。
-
10 # 葉左重莫
明朝的內閣可以對抗皇權,六部給事中可以封駁聖旨,聖旨沒有內閣,對應部屬給事中附署,是中旨,基本沒有效力。
清朝的內閣有大學士,有名無實,但是雍正時的軍機處才是真正的清版內閣,只是聽吩咐辦事的所在,沒有自主意志,更不能對抗皇權,反而是皇帝集權的巔峰體現。
回覆列表
首先說一下明朝的內閣!
朱元璋打下天下,當了皇帝,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廢除宰相,因為朱元璋認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怎麼可以讓外人分自己手中的權力,宰相和皇帝什麼關係,他就如當今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的關係,董事長負責公司大的戰略方針的制定,和簽字批准,總經理負責操辦這些事的具體實施!皇帝和宰相的權力也正是如此,朱元璋廢除宰相後,事無鉅細都要親力親為,據說他每天批奏摺都是批到半夜才忙完,朱元璋可以這麼幹不怕辛苦,因為他從小受的苦遠比這大,所以他能吃苦!不怕累!但是到了他的兒子們,從小在宮廷長大的皇子們,他們可是吃不了這些苦,於是整出個內閣有大概五人組成替皇帝辦事批奏摺,有首輔負責具體的工作安排,以至於後來出了個張居正比皇帝的權力都大!等於說明朝的內閣權力之大,甚至有時可超越皇權,明朝的內閣權力等同於以前的宰相,只不過換了個名字而已,國家的大事小事他們都可票擬參與,讓皇帝做最終的選擇!或者他們直接做決定!
在說下清朝的內閣,清朝皇帝吸取明朝的教訓,在加上由於滿清人數太少,他們始終認為漢人對他們有造反之心,所以清朝的十二皇帝各個都勤勉敬業,不怕辛苦認認真真的當好皇帝,所有的國事家事不分大小,全部都有他們決定批准,皇權高度集中,達到頂峰,清朝十二帝各個都是朱元璋那樣的勞模,批奏摺到半夜,所以清朝的內閣只是個擺設,一切都有皇帝做主,內閣是一點權力都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