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嶽頑石

    《史記》所選取的史料主要有《左氏春秋》、《國語》、《世本》、《周禮》中記載上古帝王、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傳承的史籍、《戰國策》等,以及司馬遷遊歷民間收集到的部分傳聞。

    這其中有大量的撰寫涉及到對歷史人物心理活動的揣摩,也可以說是臆測,畢竟司馬遷不是當事人,他和漢高祖劉邦雖同處西漢,但相差了將近百年,他怎麼能知道劉邦面對韓信之死時的心理活動呢?人性是相通的,我想這應該是司馬遷最合理的分析和解釋了,你非要雞蛋裡面挑骨頭,那誰也說不清楚,司馬遷不是劉邦肚子裡的蛔蟲。

    我們想想,劉邦喜的是什麼?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自古以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猜忌多疑是所有皇帝的職業病。韓信無疑是劉邦的心頭大患,現在好了,劉邦可以高枕無憂,而且避免了自己親自動手,落個屠戮功臣,過河拆橋的罵名。從這點上來說,呂后真是劉邦的賢內助啊,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那麼劉邦憐的又是什麼呢?韓信是百年不遇的蓋世奇才,劉邦的大半個天下,都是韓信打回來的,堪稱國士無雙。這一點大家有目共睹,劉邦更是心知肚明,要說他內心沒有絲毫愧疚惋惜之情根本說不通,更何況韓信的大多罪證都是空穴來風,他並非赤裸裸的謀反。

    我大膽猜測,這個“憐”還包含了劉邦對命運時局的蹉嘆不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時局命運不得不令人心狠手辣,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什麼歷史上很多帝王都會殘忍無情的屠戮功臣,哪怕這個功臣確實並無謀反之心,因為只有死人才會令他們真正放心。

    總而言之,司馬遷的這個描寫是符合人之常情的,生動的刻畫了劉邦對於韓信的矛盾心情和微妙心理。

  • 2 # 劉一千五

    韓信,這個孤獨將軍,"他是有心照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他的一生,從離開淮陰城,投報軍旅,就註定了他為報知遇而一根筋式的追隨主子。臨死方悟,但遲了那麼一點點。這點,沛縣集團的人都清楚,劉邦更是看得明白。

    劉邦得力於蕭何,張良,韓信。所以,一人成功三人幫。劉邦成功之後,並不是非要殺功臣不可,而是手下的思維滯後,沒有領會劉邦當皇帝后的治國方式,他要搞"家天下″,"共天下″是昔日少女,現在人老珠黃,沒人欣賞了。新的治國思路臣下接受不了,有怨望之心。上頭謂之叫"反″,是大逆不道的。劉邦尤忌。寧用劉家蠢才,也不用外姓賢能。註定有一場褫奪,於是,異姓騷動,內外不寧了。

    劉邦對異姓諸侯王是有愧疚的,尤其是對韓信。韓信出陳倉,平關中。劉邦去彭城,韓信在後方,劉邦敗於彭城後,離他投項羽的沒剩下幾個。韓信平殷下魏擊代取趙脅燕襲齊,就差擊楚了。這期間,劉邦是一敗再敗,敗後找蕭何要糧,找韓信要兵。精兵全帶走,留老弱給韓信去訓練,然後去攻城掠地,擴充套件漢王版圖。別人屢勸韓信自立自強,自主自尊。但韓信不聽,一心為漢,不忍背漢自立。至到垓下結束,劉邦在定陶再奪他之兵權,韓信還在夢中,以為這是合理的。仗打完了,得還兵於皇帝哈。其實主子的心頭己"忌"了,生下"懼其才"的深根了。

    楚漢相爭不說了。漢帝國建立後,平亂安後宮是漢高祖棘手的兩件事,後宮讓劉邦自己去安寧。平叛好歹也該由韓信出頭才對。論年紀,韓信正當時,論用兵,韓信會用。但是,自齊王而楚王而淮陰侯,韓信方有所悟,才″抱病閉門不出”幾年。讓皇帝以高齡親征平叛,這多少有些旁觀者的看客心理罷。劉邦是不願意親征的,怎奈本家無有強力之人可用。彭越,鯨布等又在封國,徵人徵兵也不積極,不要也罷。韓信在京"使氣″,袖手旁觀,有也等於沒有。所以,這平叛的主體,還是沛縣集團,這就不難理解,劉邦不殺自己那邦人了。

    劉邦對此時"抱病"的雄才,是有怨恨的。換了漢武帝對待人才的辣手,韓信早就被除了。

    當劉邦聽說韓信死了,且喜,不是朕奪殺了你;且喜,再不擔心此人的存在了。且憐,畢竟有功於國,不曾在爭戰項羽期間叛變或中立或自強;且憐,一代雄才竟以此收場,落在婦人與知己手中,身死族滅。

  • 3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主要還是因為自我內心本身的複雜心情,一方面劉邦對韓信過人的軍事天賦從內心當中深深的折服也給予高度的肯定,但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兩面,在過人的軍事天賦的背後,也是隱藏著強大造反實力的可能性,而這是任何君主都無法容忍的,所以當劉邦聽到韓信已死時出於對自我家天下穩定的需求,他是高興的。但另一方面韓信地確有過人的軍事天賦與能力,而這是一般人所不具備的,同樣出於對人才的愛惜,從內心當中感到惋惜。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4 # 一個人的歷史

    “劉邦得知韓信已死,且喜且憐之”這個說法是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的《淮陰侯列傳》裡提到的。屬於人物的心理描寫,這很符合魯迅先生對於《史記》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家,也是位出色的文學家,在這裡的細節描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太史公司馬遷就算查詢再多的史料,也不可能知道劉邦當時的真正想法。因此這種“且喜且憐之”是司馬遷根據自己蒐集的各種原始材料分析加工後得出的一種說法,也可以說是一家之言。

    將星隕落,殺之可惜

    劉邦作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對韓信的為人有清醒的認識。韓信有能力但並無反心,也沒有反行,因此誅殺韓信只不過是呂后出於個人樹立威信需要的一種做法。劉邦並沒有說一定要除掉韓信,而只是削其兵權,這種做法和劉邦誅殺異姓王來比較已經顯得十分溫和了。主要的原因在於韓信儘管有實力,但是並沒有野心,所謂造反不過是一種說辭,並無真憑實據。因此劉邦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來看,對於韓信的死是有些惋惜和憐憫的,一代軍事天才就這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確實讓人扼腕嘆息。劉邦本來的打算,只是削其兵權,讓其做一個有名無權的將軍,留下他一條性命。

    功高蓋世,殺之不義

    韓信對於楚漢戰爭,對於劉邦戰勝項羽平定天下有重大的作用。但同時也意味著如果韓信有兵權在手,其確實有左右時局、攪動天下的能力。對於這樣的人不得不防,最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將其去除之而後快。但是做為大漢的肱骨之臣,如果韓信沒有造反的真憑實據,劉邦殺他就會揹負起不義之名,這是劉邦不願意看到,也不願意做的事情。呂后和蕭何替劉邦做了這件事,讓劉邦心裡很滿意,自己不用揹負罵名,因此才有了且喜的說法。

  • 5 # 使用者6285933439

    高祖為什麼會喜而憐之呢?先說喜吧,這裡的“喜"應該是暗喜的意思。雖然劉邦評價韓信為三傑之一,是輔助自己平定天下的大功臣,但是劉邦對韓信的猜忌從來沒有停止過,與謹小慎微的蕭何和功成身退的張良不同,韓信是擁有軍事天才的異姓王,是對皇權最大的潛在威脅。

    高祖六年,劉邦借巡狩雲夢澤將韓信拿下,將其由梁王貶為淮陰侯。應該說劉邦此時的本意並不是要殺韓信,希望透過削弱其權力的手段來解除威脅。

    高祖十一年,呂后與蕭何,陳平合謀,在未央宮誘殺韓信,徹底消除了劉邦的心頭大患。

    對於呂后等人的行動,劉邦是肯定的,默許的,避開了誅殺功臣的罵名,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暗喜。

    為什麼"憐"呢?因為從頭至尾,呂后等人並沒有韓信謀反的證據,韓信是冤枉的,這應該說是憐憫,同時應該還有對韓信人生命運的“憐"。

    後人未能親歷其境,只能以人性之常情度之。

  • 6 # 清水空流

    謝謝邀請。大漢建國以後,韓信封楚王,後貶為淮陰侯,如果此時韓信低調做人。閉門不出,未必會死。但韓信卻牢騷滿腹,和樊噲一起吃飯,回頭就和人家說,我現在都和樊噲混在一起了,太丟人了,樊噲再無能,那也是劉邦的連襟。劉邦就算再能忍也忍不住了,但還沒有動手的時候。呂后眼快手疾。在蕭何的協助下,把韓信誆騙到未央宮誅殺。劉邦聽後是:“且喜且憐之"司馬遷用了5個字把劉邦的大梟雄本色展露無疑。可謂神來之筆,誅心之句。

    劉邦的真實想法我們無法知道,但韓信的死,劉邦絕對是認可的,同意媳婦呂后的做法。那劉備劉邦的喜從和來?憐從何起?應該說這不是劉邦的想法,應該是司馬公揣測劉邦的想法。而且是帶著惡意去揣測劉邦的想法,那麼劉邦的喜是啥呢,喜的是後患被殺,再無後患。憐的是韓信一一代奇才死於婦人之手,確實太可惜了。

    漢初三傑唯獨韓信不得善終,為何會如此,首先是韓信不懂政治,不懂得韜光養晦,再就是劉邦的猜忌。三傑裡韓信是唯一的武將。當年韓信滅齊國,對劉邦說,齊國狡詐,反覆無常的之地,我能否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韓信的話是對的,但事情不是這樣做的, 形勢與現實都不應該做這樣的事。因為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於滎陽。情況非常危險,劉邦數次希望韓信派兵救援,但卻等來韓信這個要求,劉邦大怒,但在張良的提醒下,也算明白了,畢竟是大流氓本色。大聲喊道(心裡應該大聲罵)韓信既有此等功勞,就做真王罷了,何須代理。也許從這一刻開始韓信的死期就註定的。

    做為一個大軍事家,首先的是應該是政治家然後才是軍事家,比如李靖,衛青。政治欠缺的岳飛,韓信都是死於政治上不成熟。再就是,韓信之死是因為他不知謙沖低調、到處炫耀自己的才能。在劉邦看來,韓信不在於反不反,而在於他有能力造反就不行,既然有人鼓動韓信造反,那麼韓信就是不安定因素,韓信就臨死就不遠了,劉邦的且喜且憐之不過是感慨一下而已。

  • 7 # 關東俠客

    漢高祖劉邦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打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韓信功不可沒。韓信為劉邦分析天下形勢,樹立戰勝項羽的信心。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滅三秦王,出潼關擊代,滅魏,殉趙,脅燕,定齊和劉邦合兵一處垓下之戰打敗項羽。劉邦一心想要建立"家天下”和異姓王裂土而治相矛盾。所以,剷除異姓王是劉邦的基本國策。韓信雖然被貶為淮陰侯,手中沒有一兵一卒但他的卓越軍事才能確讓劉邦忌憚,有了機會就能化腐朽為神奇。同時韓信一直忠心耿耿,把幾次獨立,自主的機會都放棄了。劉邦想找個機會收拾韓信的借囗都沒有,這是他一個心病。當劉邦滅了陳稀回來呂后告訴他韓信己死時,心中是高興的,一個沒費多少力氣,一個是心病終於去了可以高枕無憂,睡覺安穩了。且憐之是因為韓信功勞太大,能力太強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殺了感到自責和可惜,而且還是死在女人手裡被夷了三族。

  • 8 # 森林小草

    謝謝悟空問答的邀請!劉邦在征討陳稀凱旋歸來後,聽了呂后殺了韓信的經過,是且喜且憐。劉邦見韓信己死,他心裡很高興歡喜,是不言而喻的,他的喜是有兩個方面的:一,劉邦在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韓信等人就是他的一塊心病,不知怎樣處理為好。雖然劉邦在韓信他們在打敗項羽後就收走了他們以兵權,又以韓信是楚人易齊王為楚王,再用有人告韓信有謀反之嫌降為淮陰侯。韓信那時是很憋屈的,以有病為由不上朝,有時還說些不倫不類不中聽的話,如有次韓信當劉邦的面說:自己帶兵是多益善。說劉邦頂多只能帶十萬兵馬。劉邦聽後心裡肯定是不高興的,不說韓信這話有無威脅性,實事也是如此,韓信的軍事謀略蓋過秦末漢初中國所有的人。當初劉邦不是不滿項羽對他封地,而起兵造項羽的反。以韓信的蓋世功勳,劉邦則是對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壓。如果韓信要是效仿劉邦和項羽的故事,他劉邦又將如何?這就是劉邦的心病。呂雉趁劉邦在外,不費吹灰之力就摘除了他的心病,劉邦怎麼不喜呢,從此他可以高枕無憂了。二,劉邦以男子漢大丈夫又以天子之尊,對韓信的處理都感到棘手,而呂雉以在古代的女流之輩,能處理皇帝都不好處理的事,正所謂夫有幹斤擔妻分八百斤,劉邦有這樣的得力的老婆他怎麼不喜?而且屠殺功臣的惡名老婆擔著,仁慈君主的好名聲丈夫頂著,以後彭越的故事如同一轍。那且憐又是什麼意思?難道是劉邦真的同情憫憐韓信的遭遇,想當初要不是韓信等人戮力同心,不畏艱險為自己 打天下,同患難,未享富貴,劉邦心中有愧?我認為不象,劉邦根本沒有這樣的心理。如果劉邦有且憐的境界,他第二年就不會再殺彭越,彭越死於莫須有的罪名,還把他剁成肉醬分賞天下諸侯,彭越死比韓信更慘。劉邦對彭越他們哪裡又有一點憐的意思?如果劉邦真有點憐憫意思,就該效法趙匡胤,直來直去的杯酒釋兵權。而不是捕風捉影,雞蛋裡挑骨頭,無情屠殺功臣。但史書上又有且喜且憐的記載,哪是怎麼回事呢?司馬遷寫《史記》時,離韓信死時己經 過了五六十年以上,而司馬遷更不可能聽到呂雉而劉邦彙報殺韓信的話。肯定按官方或民間記載的資料而寫《史記》的,當時的官方或民間資料肯定是要維護皇帝的顏面的,又有誰不給劉邦擦粉?因為當朝給當朝的祖宗皇帝寫史是有這點弊病的,不象後朝寫前朝史那樣沒有顧忌。之所以我認為那個憐字是不符合劉邦的為人風格的。以上是史事顯微鏡的觀點,歡迎大家評論和關注。

  • 9 # 磨史作鏡

    漢高祖劉邦聽聞韓信已死後,“且喜且憐之”,這句話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惟妙惟肖地刻畫了劉邦當時的真實而又複雜的心情。喜,當然是高興,因為韓信功高震主,且有反叛嫌疑,自己也正想收拾他,沒想到自己老婆這麼能幹,快刀斬亂麻殺了韓信!憐,就是惋惜、可惜,可能也有愧疚,因為韓信是一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而且為了大漢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劉邦能夠三年亡秦、五年滅楚,沒有韓信的戰功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樣一個帥才、功臣就這麼身首異處了,無論如何也是讓劉邦心生惆悵啊!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說的就是韓信最後死於呂后之手,當然之前他的知己蕭何也有“功勞”,他打消了韓信的疑慮,赴了呂后的“死亡之約”。呂后能力很強,野心也大,漢朝的建立和鞏固她出力不少,因此她比劉邦還“積極”地清除有可能的“威脅”,特別是像韓信這樣的功臣宿將。

    韓信是軍事天才,但是政治上卻很不高明,這點和蕭何、張良比起來差距就明顯了。功勞本來就大,還不知道謙虛,還扯什麼自己將兵多多益善,特別是還和嫌疑犯來往,確實犯忌諱啊。當然說韓信謀反還是冤枉的,他要謀反也不會等到大漢王朝建立之後,之前他的機會很多,這也是韓信臨死之前後悔的原因。

  • 10 # 夏有涼風61

    韓信之死,其實劉邦沒有授意,雖然劉邦認為韓信是他的心腹大患,其實劉邦還是很愛惜韓信的,只不過《史記》裡,司馬遷就這麼寫了,如果韓信反,在劉邦兵困滎陽時,韓信完全可以做到,但韓信念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所以還是一心歸漢。韓信和劉邦會師後,垓下一戰,徹底打垮項羽後,劉邦用突然襲擊奪了韓信的兵權,那是韓信根本就對劉邦不設防,劉邦這可是二次奪韓信的兵權,第一次是劉邦從滎陽逃出後就跑到張耳、韓信營地,奪了張韓二人的印信。讓韓信攻打齊國。

    劉邦打下天下後,封韓信為楚王,劉邦不放心韓信,韓信再一次殺了劉邦最恨的人鍾離昧來表明心跡,陳豨謀反,史料上說是韓信和陳豨聯合謀反,這個要打問號,因為劉邦帶兵討伐陳豨,正是韓信的機會,何至於能讓呂后,蕭何誆到宮中不明不白的弄死了,以韓信的軍事才能怎麼能錯過那樣的好機會,劉邦平了陳豨回,見韓信已被呂后弄死,其實呂后和蕭何不經過劉邦殺了韓信,劉邦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劉邦憐韓信可能還說得過去,如果說喜,真的是劉邦怕擔殺功臣的罵名授意呂后除掉韓信嗎?還是呂后弄權不經劉邦做的主張。如果說劉邦對聽了韓信之死後且喜還且憐之,這就說明劉邦雖然要處置韓信,但不是已呂后的那種方法,只是劉邦還沒想好怎麼處置韓信,平叛回來後見韓信已死,劉邦也是沒辦法的事,所以會且喜且憐之,這個憐可能會更大於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溫室效應會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