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東歷史
-
2 # 郭來說歷史
我認為趙匡胤沒殺李煜,是因為他覺得李煜對他沒有威脅了,一個李煜翻不了天!
在公元961年,李煜即後唐皇帝位,但是他在當皇帝之前,後唐已經奉北宋為主,李煜在繼位後,對趙匡胤始終稱臣。但是,趙匡胤幾次讓他到開封去,他都稱病沒去。到公元975年,也是趙匡胤開保八年,後唐都城南京被攻破,後唐滅亡,第二年,李煜一家被俘虜到了開封,被封為違命侯。
在趙匡胤當政的幾年,李煜在開封過的不如意,但趙匡胤認為他並不是威脅,所以他能保命。還有一個原因當時天下還沒有統一,趙匡胤不能殺死一個已經被他封侯的亡國君主,要不然其他小國會拼命抵抗的!李煜是作為一個榜樣活著!
但是,到了趙匡義的時候,李煜寫了首千古流傳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讓趙匡義認為他心懷故國,就下令將他毒死了,據說還是千機毒,這個千機毒趙匡義使用了很多次!也有可能趙匡義是為了霸佔小周後,才殺的李煜!
總之,趙匡胤作為開國君主,有一定的格局,李煜能活。趙匡義就沒有了,再聯想到他的一些作為,李煜就得死了!
-
3 # 筱原123
一個只會吟詩作文,吃喝玩樂的亡國之君,殺他做甚,胸無大志,在位期間尚不能勵精圖治,保境安民,何況現在處在自己眼皮低下,沒什麼威脅,可以隨時看心情要他的命。
古語有云:殺降不祥。說不應該殺死已經投降的人。項羽殺秦三世子嬰一直被詬病,曹丕沒有殺漢獻帝,司馬炎沒殺曹奐,孫皓如此暴戾也沒有被殺。開殺害亡國之君先例的,南朝的宋武帝劉裕,劉裕殺死了已經“禪讓”、於他沒有什麼威脅的晉恭帝司馬德文。多年以後,他的後代基本被斬盡殺絕,最後的十三歲的小皇帝劉準,被迫禪讓於蕭道成。儘管劉準嚎哭說:“願今後世世代代不要降生在帝王家”,還是免不了被殺死。
-
4 # 睡前沙雕小故事
宋太祖趙匡胤沒有對南唐後主李煜趕盡殺絕,恐怕是與當時所處的時代和宋太祖趙匡胤的個人性格,以及取得皇位的途徑有莫大的關係。
首先與宋太祖趙匡胤所處的五代十國特殊的時代有關。五代十國,這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相對特殊的時期,所謂的皇帝的位置從來都不是穩固的,如走馬燈一般的換來換去,到處都在發生著血腥的戰爭,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可謂是生靈塗炭。人們都在渴望著和平,盼望著不再有戰爭。這種相互殘殺,動亂不堪的時代,會給趙匡胤很大的影響。
其次我們看,宋太祖趙匡胤是透過陳橋兵變實現黃袍加身,取得皇位。可以說他的皇位是在一歡樂片祥和的氣氛中得到的,沒有血腥的殺戮,沒有相互殘殺的戰爭。可以以用“得來全不費工夫”作以概括。當然,話雖這樣說,當時的形勢也是不容樂觀的,處處暗藏殺機。但畢竟是透過和平演變的方式,取得了政權。
第三個方面的原因,我覺得與宋太祖趙匡胤的個人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史書上也多有記載,說宋太祖趙匡胤的心胸寬宏,性格很寬厚,特別是在對待前朝遺老遺少方面,寬宏大量,好生對待,從沒有殺戮之心,當然也包括歸降的南唐後主李煜。“杯酒釋兵權”也很好的說明了,趙匡胤寬厚的性格。在皇位繼承方面,他也是能夠聽取謝太后的意見,實現“兄終弟及”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從南唐後主李煜的角度來說,在軍事上沒有任何的優勢,也不會對新生的宋政權產生威脅。
-
5 # 史無止境
有人說,魚的特點是遊性十足,輕鬆穿梭,四處閒適。所以大思想家莊子在與友人討論“知濠梁之魚”時得出的著名結論是:“人活在世上應當知魚之樂。”
的確,魚與人生活在兩個世界中,魚是沒有煩惱的,而人卻被無數煩惱所困,非常勞累,想得太多活得艱辛。
如果作個比喻:凡是魚都想游到水底去,而人呢?人都想“遊”到人堆中去,人的中心去。這是有天壤之別的兩種方式。趙匡胤不是一條魚,但是也帶有“遊”到人堆中去、人的中心去的慾望,所以儘可能練好功夫,四處觀察,找准入口,去完成自己的遊世計劃令人驚奇的是趙匡胤的“遊法”非常獨特,既可一直沿著自己認準的方向而去,也可繞個圈遷回曲折。
1.糊塗策略趙匡胤借酒裝醉,道出心中顧慮,以和平的方式讓將領交出兵權,這種方法是下屬在感情上能夠接受的,既有利於安定人心,鞏固統治秩序,又有利於進一步強化軍權的集中,推進軍事改革的深入。否則,這些將領就不會輕而易舉交出兵權,那樣可能導致流血衝突。2.和親策略趙匡胤許諾與功臣宿將結為親家,且遵守了的諾言。在“杯酒釋兵權”之前,太祖寡居在家的妹妹秦國大長公主(燕國長公主)嫁給了忠武節度使高懷德。後來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張令鐸的女兒則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與功臣宿將結為親家,一方面顯示彼此親密無間,另一方面隱藏著同舟共濟的美願。趙匡胤這樣做,顯然是出於政治因素的考慮,這種政治婚姻有利於新建立的宋政權迅速趨於穩定。3.兵將分離策略在解除石守信等人兵權以後,趙匡胤先是撤除了一些重要軍職,而後又提拔一些資歷粗淺者分管軍務。如此一來,將無威信,難以一呼百應,對於政權的威脅自然大大減輕。另一方面,趙匡胤不設定侍衛親軍司正、副將領職位,又不任命兼任統帥,於是侍衛親軍司逐漸分裂為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加上殿前司,合稱“三司”,又稱“三衙”。殿前司設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司設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司統帥,即所謂的“三帥”。禁軍由三衙的三帥分別統率,互不隸屬。這樣總領禁軍的全部權力就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三衙鼎立改變了過去由禁軍將領一人統率各軍的體制,先把兵權分散,而後再集中於皇帝。這種由分散到集中的軍事體制,保證了皇帝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再者,趙匡胤一般不會讓禁軍將領長久擔任某一個職務,而是經常加以調換。士兵實行“更戍法”,經常變動駐屯地點,每隔三年或二年甚至半年就更換一次。這時將領卻不隨之更換,從而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兵。各軍在營時間少,新舊更出迭入,移防士兵不絕於道,成為宋朝生活中一大景觀。這種更法一則可以使兵均勞逸,知艱難,識戰,士兵少有顧戀家鬥,習山川,使士兵不至於驕縱懶惰;二則更出迭入室之意,到新環境裡駐防,不易萌生非分之想,而等到剛剛熟悉環境,理順了上下人際關係,又得更戍其他地方。這樣將領“不得專其兵這一點恐怕是宋太祖創設更戍法的苦心和深意所在。
宋太祖採取這樣的措施分散禁軍的兵權,從體制上斷絕了唐末五代那種將領和士兵長期結合而形成的“親黨膠固”的關係,有效防止了武將發動兵變的可能性。無論是將領個人,還是有關部門,都不可能擁兵自重,都不可能憑軍權對皇權構成威脅。最高明的生存策略,莫過於讓人看不見鋒芒卻能顯威力。當我們感到受到威脅時,有時亦可效仿趙匡胤,採用拆合、懷柔之策,不動聲色地分化對方勢力,又不致引起大沖突,既擺脫自身的危險,又不與人交惡,何樂而不為呢? -
6 # 百科識普
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沒將李煜趕盡殺絕是跟趙匡胤的性格和他的國策有關係。
宋代周而立國,天下尚未安定,雖先後平定南平(荊南)、後蜀、南漢、南唐,南唐滅亡後,北方的尚未統一,北漢依然還在,南方的吳越、福建、漳泉等割據勢力依舊還在,此時殺了李煜不宜南方割據一方的獨立王國納土歸降,只會加劇各割據一方的諸侯的拼死抵抗。
再者趙匡胤時間不多,南唐滅亡時間為公元975,李煜被解押望汴京一年也就是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弟弟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後困頓,就躺下休息。宦者宮女皆被叫退,趙光義自己來照料皇兄。眾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一些話,接著蠟燭光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後聽到玉斧戳雪之聲,聽見趙匡胤高聲說:“好為之,好為之”。天快亮時,趙光義急喚人,叫皇子都來,說趙匡胤已經逝世。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慣例,立刻改元太平興國,燭影斧聲由此而來。
如果不是趙匡胤離奇駕崩,誰會知道趙匡胤會不會對李煜趕盡殺絕,就像趙匡胤說過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史書上也有記載,說宋太祖趙匡胤的心胸寬宏,性格很寬厚,特別是在對待後周幼主遺臣方面,寬宏大量,好生對待,從沒有殺戮之心,當然也包括歸降的南唐後主李煜,趙匡胤寬厚的性格,從南唐後主李煜的角度來說,一個適合做詩人不適合做君主,亡國之君也不會對新生的宋政權產生威脅。
-
7 # 雲子落
會武術的質感,以及愛讀書的風韻,使得趙匡胤的氣質,擁有文人的內斂與武將的穩健,幾乎稱得上雄才大略!
說趙匡胤玉樹臨風,大多數人未必相信!其實,單就文字對後世的影響,“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其實未必就比“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得遜色!傳說中,趙匡胤很愛讀書,打仗時,戰利品不取金銀財寶,卻用車載上千卷書籍。這有點像傳說中二戰蘇美佔領柏林,蘇聯人強佔物質財富,美華人豪奪科技人才。或許正是腹有詩書氣自華,趙匡胤也很尊重和重用讀書人。宋朝 “不殺文人,重用文臣”,就是他立的規矩!
“不殺文人”,這大概就是滅了南唐後,趙匡胤不殺李煜的最大原因!前前後後,趙匡胤與南唐兩代皇帝,打了二十幾年的仗,說實話,文弱倜儻的李氏父子,就根本不是帶兵打仗的料,尤其那個後主李煜,簡直就是“帝王界剋星”,再好的江山,在他手中,也會葬送!在趙匡胤眼裡,李煜就從不曾是個帝王,但是不可否認,他確實詞界的“千古一帝”。
從帝王角度,趙匡胤根本不將當成對手,甚至毫不懷疑,不要說李煜已是臣虜,就是讓他放回江南,他也無力東山再起!單憑這一點,並不構成趙匡胤不殺李煜的根本理由!骨子裡有點文騷的趙匡胤,“喜歡讀書人”這點嗜好,才是不殺李煜的關鍵。趙匡胤征服各國,四處收集書冊,甚至賣官鬻爵以勸人捐書,不似曹操專門收藏美婦!對於李煜這樣一本絕世“活書冊”,豈能棄之!
至於趙光義為什麼要殺李煜,那就是為了小周後!據說趙匡胤愛過大周后,趙光義寵幸小周後,但是小周後深愛的是李煜!這讓君王趙光義很不爽,加之李煜又時常賣弄文采,雖然失掉江山,又保不住愛情,卻將滿腔柔情化作千古詩篇,揮就了《虞美人》,足以讓天下帝王在文人騷客、多情佳麗面前失色。在情感面前敗下陣子的趙光義,為了得到小周後的心,一怒之下,殺掉了那個令人可怕的情敵李煜!
李煜下葬不久,小周後拒絕入宮,尋機自殺。據宋史載,太宗廢朝三日,以表追思。這裡不是因為李煜,而是為了小周後,畢竟相愛一場!至於後人扯淡什麼害怕李煜復辟等政治原因,只是不瞭解政治人的杜撰!
一個人,應當熟悉自己夢想的樣子,就像小草,熟悉來自遠方的那一縷春風!趙匡胤知道自己的角色,讀書習武,都是為了夢想的實現,而從不聽從感官的指使!而李煜,儘管出身與家資,遠好於趙匡胤,但是卻“不務正業”,只臣服於自我感覺的風生水起,自顧自的拔節出一世花開,可惜,丟了江山,毀了愛情!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儘管有個痴情的絕色美女小周後的追隨,但是,相思的淚,卻在喋血!
-
8 # 多多愛吃魚喲
簡單說一下:
先從國家的角度說:
一是,李煜所在的南唐國,本就是南方一個偏居一隅的割據政權,本身就不具有和趙宋單獨抗衡的能力。
二是,在李煜老爹李璟在位時,南唐國就被後周給打殘了。江北14個州,64個縣,20多萬戶土地都被後周給佔去了,最後南唐國君只落得個俯首稱臣唯唯諾諾的下場,另外後周就是趙宋的前身。國力鼎盛時都被人“吊打”,更何況後來只有半壁江山苟延殘喘的南唐了。可以說李煜本身接的就是一個“爛攤子”。
從個人角度:
南唐三代國君,除開國之君李昪(李煜祖父)外,另兩位國君(李璟、李煜)本身不具備政治與軍事才幹,加之李璟、李煜兩位南唐國君天性喜好詩詞歌賦,不修朝事,自李昪死後,南唐國勢就漸趨衰敗。李煜作為南唐最後一位當家的,接受一個“爛攤子”不說,本身也不是一個做帝王的“料兒”,在一個亂世裡不去兢兢業業治國以求發展儲存祖宗基業,而是整天痴迷於“吟詩作賦”“聲色犬馬”之中,在他的帶領下朝臣亦是如此,就有明達之人也不得其用,南唐名臣韓熙載觀國事如此,知南唐早晚要亡於李煜之首,卻又無可奈何,只得假裝荒唐事,以求全身而已,遂有《韓熙載夜宴圖》傳世。
南唐本有延續國祚的機會,可惜都被李煜放棄了,看著鄰國一個個被趙宋收拾,
李煜不僅冷眼旁觀,甚至還拍手叫好,
例如:趙宋收拾南平國時,還派人犒勞趙宋軍隊。
趙宋收拾後蜀之時,貢銀絹以萬計。
趙宋收拾南漢時幫著趙宋勸降南漢國君劉鋹。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可想而知,唇亡齒寒,坐看趙宋一步步更加強大,最後只有
自取滅亡一條路,公元975年南唐終於被趙宋所滅,李煜也乖乖做了“亡國之君”。
南唐亡國雖非李煜全過,但他作為最後一任南唐國君難辭其咎。
說完這些我們再來看,趙匡胤為什麼沒有殺李煜就比較清楚明瞭了,
趙匡胤之所以不殺李煜,是因為李煜根本威脅不到他
李煜如果要造趙匡胤的反,能呼應他的估計也只有他的南唐故國了吧,可南唐國
未亡時就被趙宋“打爛”“打殘”,更何況是已經亡了國的南唐了,國都不存在了,李煜拿什麼和趙匡胤死磕呢
再來說,臣子方面,那些曾經和他“吃喝玩樂”的臣子是斷然不會跟他“玩命”做這種傻事的,那些有志之士也不會跟他去造反的,因為他們知道事已不可為,加上李煜在位時的所作所為更加讓他們覺得復國無望。
一沒資源。二沒人,三自己又沒本事(能力、威望),拿什麼跟趙匡胤拼,
況且李煜未亡國之時就胸無大志只求苟且,如今趙匡胤讓他苟且的活著,他還有什麼理由造反呢?
不過,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沒“捨得”殺李煜,但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卻殺了,
趙光義殺李煜倒不是他覺得李煜有啥威脅,只是覺得心煩,整天嘰嘰歪歪,寫些不痛不癢的句子痛哭流涕的,弄得人耳邊兒不清靜,所幸殺了好了,於是李煜卒。
-
9 # 晨曉cc
歷代開國皇帝都是一代雄主,當然也免不了打壓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這些功臣們勞苦功高,開國皇帝還壓的住,但是哪天他死了,他的兒子們的皇位就會岌岌可危,於是為了自己家的社稷著想,都有開國皇帝打殺功臣的大事件發生,宋朝的杯酒釋兵權,明朝的四大慘案,還有等等等等。他們連功臣都可以肆無忌憚的抹殺,為什麼趙匡胤會留一個大禍患李煜呢?要知道這可是上一個朝代的主人,造反師出有名。(古代造反更看重名分,往往造反之前都要給自己加一個名分)
而趙匡胤為什麼要留下李煜這個人呢原因有三
一,李煜這個人沒有什麼威脅,和溥儀一樣,非常相似,都是優柔寡斷之人,天天只會飲酒作樂,也許他是一個好詩人,但是絕對不是一個好皇帝“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種人完全沒有威脅,趙匡胤武將出身,所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敢造反,三兩下就解決。
二,李煜是一個非常有才得人,據史記記載,趙匡胤非常羨慕且嫉妒李煜的詩書才華,喜歡自己沒有的想得到自己想要的。這都是大多數人的心理。
三,羞辱,我認為這才是趙匡胤的主要目的所在,給李煜留下來,就是為了好好的羞辱這個人,同時也是向天下炫耀和震懾唐朝餘孽,讓他們不肯輕舉妄動。
後隨被趙匡胤的堂弟趙匡義賜一杯毒酒毒死,身雖死但是留下的詩篇廣為傳唱,視之經典。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與任何的道義無關,利益至上,談何道義。就兩方面的原因。
一、天下未安,為長遠計當時別說北方還有沒完全統一,南方的吳越也沒統一。如果李煜投降之後立馬殺掉,後面的這些地方,豈不是要死戰?趙匡胤何時才能統一天下啊
二、趙匡胤沒時間了。李煜是公元975年底投降,976年正月被送到京師。同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離奇死亡。 也就是說,李煜在京師跟趙匡胤就待了九個月。從投降到趙匡胤去世也不足一年。 這一年,趙匡胤沒閒著,還得四處出征。還沒來得及找到李煜的把柄,或者還沒顧得上,自己就駕崩了。
如果趙匡胤不是離奇死亡,活得久一點,李煜早晚被害。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