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haofei1220144475
-
2 # 沐雅居
蘭亭序流傳下來是因為有大量的摹本。比較著名的有褚遂良,虞世南,馮承素。其中以馮承素版是在流傳至今的《蘭亭序》摹本中很精美的一本,因其是雙鉤摹法最得其神韻。
-
3 # 大保健的劍
現在所看到的《蘭亭序》皆為後世臨摹版本,最為出名的有虞世南的神龍本。相傳真跡存於李世民的墓內,也有說,一半在李世民墓一半在武則天墓。反正,你現在看李世民和武則天的字皆受二王所影響。
還有句話:寫字不學王,白在紙上忙。我看到後來才發現字和一個人的性格很有關係。王羲之為人不拘小節,性格豪爽性情中人。寫出來的字很是瀟灑飄逸,無人能及呀。小聖王獻之則為人敦厚少言官至中書令,寫出字自然是圓潤厚重。李世民後期的字深受王獻之影響。
不知道這樣子解釋您滿不滿意?
我建議看一下三希帖,下圖為王獻之的中秋帖,我個人認為是米芾臨摹的!
-
4 # 崇介子
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傳至唐太宗李世民時,太宗著馮承素.虞世南等大臣,分臨之,贈與官員;並刻與石碑之上。當下所看.所臨,多為“馮承素摹本",史稱“神龍本"。其真跡.據史料記載;與太宗同葬昭陵。
-
5 # 子衿書法
古代沒有影印機,蘭亭序原稿早就消失,現在看到的蘭亭序是如何流傳下來的?
古代沒有影印機,但他們有摹拓技術。以雙鉤制模,然後填墨。這種方法,叫做”雙鉤墨填”。也稱為“郭填”。這種技術在唐代非常成熟。高明的工匠,所制的模達到了亂真的程度。貞觀時期,李世民的宮廷中,有專門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諸葛貞,馮承素四人,就是郭填的佼佼者。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序》,傳說為馮承素所摹。當時便有“下真跡一等”的讚譽。
唐太宗一生酷愛王羲之書法。除了王羲之問疾悼喪的書信外,全部蒐羅殆盡。其中,《蘭亭序》又是他的至愛。他讓趙模,韓道政,諸葛貞,馮承素分別摹拓《蘭亭序》,賞賜給王公大臣。真跡則作為陪葬品,一起埋入昭陵。
現存於北京故宮裡的《蘭亭序》摹本,雖然不是王羲之真跡,但其高度的還原了《蘭亭序》的全貌,形神逼真。在歷經一千多年的滄桑鉅變之後,奇蹟般的和褚遂良、虞世南臨寫的《蘭亭序》一起儲存在故宮博物院。
現在對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蘭亭序》還有許多爭論。有認為是後人臨的,理由是其中的毛筆虛鋒是任何摹拓都無法模仿出來的。也有人認為是馮承素採用了臨與摹的方式。更有人認為《蘭亭序》完全就和王羲之無關,是隋唐時的人冒名寫的。其實不要想太多。要去證明一千好幾百年前的真偽,非個人的能力可以完成。《蘭亭序》一千多年都沒有人懷疑出自王羲之之手。現在的人懷疑的東西,又豈止是《蘭亭序》一件!
-
6 # 叫逗哥
傳,《蘭亭集序》傳到王羲之的後代智永時,由於智永出家當了和尚,臨終時將它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將《蘭亭集序》珍藏在梁間暗檻之中。酷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遍求蘭亭真本,終於瞭解到它在辯才手中,於是想方設法謀取,但辯才不露真情。唐太宗無奈,就派御史蕭翼專程趕到越州設計騙取真跡。蕭翼扮成一個窮書生,帶著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獻之)的一些雜帖拜訪辯才,同他交了朋友,兩人經常飲酒賦詩,評論二王書畫,在酒酣耳熱之時,辯才終於透露出他藏有《蘭亭集序》的真本。蕭翼使辯才視他為“好友”而失去警覺,將蘭亭真跡置於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間暗檻。一天,蕭翼知道辯才外出,便潛入僧房,盜走了蘭亭真跡。蕭翼偷走蘭亭真跡,來到地方官處,命令他傳辯才面叩朝廷御史。辯才到後,蕭翼對他說,他奉聖旨來取蘭亭真跡,現在已經到手,特喚他來告別。辯才聽後,氣昏在地,驚悸痛惜而死。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跡後,令人摹刻翻拓,賜給他的皇子近臣。到了他臨終時,埋入昭陵。因此,這“天下第一行書”長埋地下。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託。但也有不同意其說 生前設法霸佔,死後還要帶去,一件好端端的國寶就這樣被皇帝帶進了黃土裡,就此永遠從世上消失了,這是中國莫大的悲哀
-
7 # 不二齋
王羲之的《蘭亭序》是怎麼消失的呢?
王羲之的《蘭亭序》確實早已經失傳,他的《蘭亭序》真跡先是傳給了他的七世孫智永的手裡,智永是一個和尚沒有後代,便把《蘭亭序》真跡傳給了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辯才,當時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過王羲之的書法,是王羲之的忠實的粉絲,便派人從辯才和尚哪裡騙回了蘭亭序,據說唐太宗死後把《蘭亭序》帶進了自己的陵墓,也有人說後來《蘭亭序》又被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偷了出來,放進了自己的陵墓,反正從此以後《蘭亭序》就這樣在江湖上消失了。
不過幸運的是,李世民得到王羲之的《蘭亭序》以後並沒有自己獨享,而是和朝中的大臣和王公貴族們分享,他讓人複製了很多本分給大臣們,我們今天看到的其實是王羲之《蘭亭序》的複製本。其中馮承素的複製本和真跡最為接近,我們平時練習的《蘭亭序》就是馮承素摹本《蘭亭序》。
那麼,當時並沒有影印機,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那時候其實有複製技術,比影印機還厲害,只不過要費很大的人力功夫。當時的技術叫“硬黃響拓”和“雙勾填墨”。
“硬黃”是一種紙,它的上面塗了蠟,是半透明的,“響”的意思就是向著Sunny,大概的過程就是就是用半透明的紙對著Sunny,把書法作品每一個字的外輪廓用勾線筆畫出來,然後再往裡面填墨。好的拓工基本上能做的和原作一模一樣。
為什麼馮承素的版本好呢?因為雙勾完以後,需要往空心字裡面填墨汁,這需要對於書法有很深的理解,同時拓工也需要會書法,而馮承素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現在出土的馮承素的墓誌銘就證明了這一點,它對於書法和王羲之的書法風格理解比較深,自己會書法才能拓出原作的精氣神來。
-
8 # 不可見的存在
只要有藝術欣賞價值,是誰寫的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雖然要“吃水不忘,挖井人”,但是上千年的傳承,能流傳下來姓名,和作品,不管是否真人所寫,只要有藝術價值就足以~~~
-
9 # 翰墨今香
李世民在帶走《蘭亭序》之前也幹了幾件好事,讓人對《蘭亭序》又是臨摹又是鉤摹的,留下了不少影印件。但畢竟離我們現代有些遙遠,而即使是《蘭亭序》的複製品都是後世爭搶的至寶,因此到我們現在,留下來的有價值的《蘭亭序》複製品沒多少了,大概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雙溝廓填的墨跡摹本,以唐馮承素的《神龍本蘭亭序》最為精緻,堪稱神品;還有一類是李世民讓幾個書法名家臨摹的作品,後來刻成碑刻,然後反覆拓了很多影印件。碑刻摹本以歐陽詢臨摹的《定武蘭亭本》為最佳。
《定武蘭亭》的刻石在宋代靖康之變中遺失,後來很多人根據《定武蘭亭》的拓本,有復刻了很多石刻。最後就是刻了又拓,拓了又刻,於是後來就面目全非,真假難辨了。目前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宋拓本《定武蘭亭》最好。
《神龍本蘭亭》是唐人馮承素採用雙溝廓填的技術複製的。所謂雙溝廓填就是用黃蠟紙覆在原作上,對著光源用極細的筆在黃蠟紙上小心的鉤出原作的輪廓,然後再填墨完成。古人用這種方法複製出來的作品可以說僅僅就“下真跡一等。”我們現在能看到唐之前的法帖很多都是唐人用這種技術複製出來的。例如王羲之的《喪亂帖》、《奉橘帖》等等。
而這些複製品如果不是用高度放大鏡是很難看出來的,可見古人的智慧有多厲害。後世很多書畫的贗品也很多都是採用這種方法山寨出來的。
-
10 # 不讓胖的吃雞腿
我們知道,《蘭亭集序》是大書法家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但是據史料記載,《蘭亭集序》原稿有很大可能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品而永遠的無法重現天日。那麼在古代沒有影印機,蘭亭集序原稿也早就消失的情況下,現在看到的蘭亭集序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
其實這也與唐太宗有關。
相傳唐太宗對於《蘭亭集序》非常的熱愛和痴迷,每天都要把玩幾番,甚至得到《蘭亭集序》的手段也不太光彩,可見一代明君對於一代名作的喜愛之情。
而既然是好東西,唐太宗當然想讓其更好的存留和保護起來,於是便找來了當時最著名的幾個書法家來臨摹。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馮承素採用“雙鉤畫法”所摹寫的,而現在流傳下來的和我們學習欣賞的也是這個版本。而如今馮承素的摹本也成了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由此可見《蘭亭集序》那登峰造極的藝術價值。
真的是令人驚歎的,摹本尚如此珍貴且廣為流傳,要是真跡現世,不知要陶醉多少書法和藝術愛好者。王羲之被稱為“書聖”當之無愧!
我是萌之帆,熱愛文化的小青年。
回覆列表
文獻流傳有很多途徑,比如秦末焚書坑儒,漢代恢復儒家經典就是靠著當時人們的記憶背誦然後再記錄下來。這種記錄不準確演繹的成分大,比如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大戰,細節肯定有問題什麼風伯雨師,但打仗了是肯定的。
還有就是文字記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你聽說過摩崖石刻嗎?比如說陝西寶雞的石鼓(鹿鼎記裡提到過),西安碑林,陝西漢中的漢魏十三品。竹簡,絲帛,獸皮,都可以記錄。只要能流傳下來。
還有就是實物也能記錄一部分資訊,比如腿骨做的笛子是咱們考古挖出來的,透過這個就知道咱們祖先對音樂的起源是很早的。
所以記錄一篇蘭亭集序沒啥。只要古人想把它記錄下來,就一定有辦法。
最後,就是我很自豪我們中華文明,早早就有文字了。不像西方伊利亞特,ODYSSEY都是口傳歷史,我們文明的時間比他們長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