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故意黑他,還是田文鏡本身就有問題?經常看到,很多人對田文鏡嗤之以鼻,瘋狂的罵他。 《雍正王朝》中,田文鏡為什麼會被狂黑?是故意黑他,還是田文鏡本身就有問題。
6
回覆列表
  • 1 # 流年清淺安然

    透過《雍正王朝》,我們不難發現田文靜是一個內心耿直、鐵面無私、作風務實的人。田文靜從一介小吏一步步到封疆大吏,處處透露著雍正的知遇之恩和提拔之恩。

    在重新整理吏治和推行新政過程中,田文靜辦事風格嚴格苛刻、不講情面,這對於雍正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在很大程度上對重新整理吏治和推行新政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可時過境遷,田文靜的功勞被漸漸淡忘,可他在辦差過程中對待朝廷老臣和權貴的態度缺乏變通,過於執著,因此得罪了很大一部分人。

    透過田文靜我們不難發現,身在職場,在幹事創業的同時要兼顧人情世故,熟練變通之術,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 2 # 嘉慶192163642

    雍正上臺以後國庫空虛,必須推行改革,改革是要削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就是上層人士的利益,因此要重用新人,田文鏡就是新人。改革要得罪人,推行改革的人就不能怕得罪人。

  • 3 # 辰州觀海

    康熙帝在位後期,大清朝各種社會問題,以及官場上各種不良現象層出不窮。

    這時候,康熙帝委派四皇子(就是後來的雍正帝)出來搞改革,解決這個問題。

    就是這個背景下,田文鏡參與改革。

    改革總是要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這次改革也不例外。

    所以,田文鏡得罪人很正常。

  • 4 # 史味人生

    平時也經常逛論壇,在雍吧中,看到一篇不遺餘力黑田文鏡的帖子,認為田文鏡是一個“刻薄寡恩,尖酸刻薄”的小人。而且對別人的不同意見,直接冠以人身攻擊,簡直是駭人聽聞。從2015年一直到2018年,都有其對田文鏡的評價。

    其最關鍵的認知是:

    1、讀書人和官員是天下的元氣所在,天下沒了讀書人還有什麼未來;

    2、讀書人寒窗苦讀,無論做官如何,至少考取了功名,憑什麼要受到一般人一樣的待遇(言外之意:我十年寒窗苦讀,不就是為了不納糧不當差嘛);

    其實歷史上田文鏡的確是集“酷吏和清官”於一身的官員,但是俗語云“史筆如鐵”,田文鏡的所作所為即使對老百姓好,也會越傳越弱,百姓們都是善忘的。但田文鏡得罪了讀書人,就一定會被書寫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劇中,田文鏡有些地方做的確實心胸不夠,例如自己沒有功名施展不了抱負,就格外厭惡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員,雖然這是出自自己的私心,但是對於國家和百姓來說,沒有錯啊,錯的只是制度罷了。

    其實劇中雖然田文鏡的情商沒有李衛高,但是將田文鏡塑造成一個耿直的Boy,一心為國為民,有些過於美化,原著中的田文鏡就有“酷吏”的成分在裡面。

    然而原著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弘曆到江南看到很多災民在粥棚:“都是哪個省份的來這裡人最多呢?”弘曆又問。  那書辦毫不猶豫地說:“那還不是河南第一!他們不但來的多,而且常常是一撥一撥地來,有的走時是一個人,可回來時又領來了一窩兒。甚至有的一家三代全都開過來了,像是認定了我們江南的糧好吃似的。你少盛給他一點兒,就亂叫喊。唉,也難怪他們。那邊天天吵著叫‘墾荒’,裡保甲長們攆著人們丟了熟地去開生荒,一言不合就拆房子攆人。有的人就趁機巴結田中丞,誰報的數越多,他就越給誰升官。這可苦了百姓們了,生地還沒開出來,熟地就全又撂荒了,他們怎能不往外逃呢?”

    這樣就非常合理了,電視劇中的田文鏡一心為了百姓,將士紳們攆到河上修堤,而書中卻大肆要求墾荒,只求給雍正上報的政績,而枉顧事實,逼得下頭官員們讓貧苦的百姓放著好好地田地不能耕種,三天兩頭去開墾荒地,老百姓如何不逃?

    這也是人們抨擊田文鏡的原因,雖然是一個“清官、窮官”,但是就像劇中所說的“刻意逢迎雍正”的性格,還是值得商榷的。

  • 5 # 王斌兔斯基

    《雍正王朝》中,田文鏡為什麼會被狂黑?是故意黑他,還是田文鏡本身就有問題?

    按照實際來講,田文鏡之所以被狂黑,既是他做事確實觸犯了一些人的利益,也是他自身有一些問題導致的。

    首先,田文鏡的出身就是一個容易招黑的點。他不是滿洲人,而是漢軍正藍旗的人,出身本來就低。直到雍正五年,才因功抬入漢軍正黃旗。而出身低微造成了一些滿洲高官、貴胄看不起他,連帶對他做的事情也嗤之以鼻。

    其次,田文鏡本人做事過於迫切。大家在工作中可能也碰到過這樣的人:做事手腳麻利,做人品行端正,但就是因為脾氣太急,說話不會轉圜,不會調和同事關係,造成大家都不喜歡他。而根據史書記載,田文鏡就是這麼個人。他給雍正辦事雖然很快,但問題是過於壓迫手下人和同僚,使得大家都不喜歡他。一旦他辦事犯錯,那肯定是會被人們噴一頓的。

    再次,田文鏡本身也不是多麼乾淨。曾經在任職北河總督的時候,當年發生了災害,本來雍正皇帝已經決定減免當地人民的賦稅負擔。可是田文鏡為了自己政績,竟然上奏朝廷,表示本地災情不重,賦稅可以繼續徵收。這件事是田文鏡一個大大的黑點。

    最後,田文鏡自己能力不足,以至於做了一些本意是好的,但實際卻壞了事的事情。比如他按照雍正的指示,整飭地方弊政。清查積欠,實行耗羨提解。實際操作就是翻舊賬,但是田文鏡把翻舊賬當成了主業去做,影響了正常的地方運轉,造成了舊賬疊著舊賬的情況出現。

    以上幾點都是田文鏡的黑點,以至於在乾隆朝,乾隆皇帝是這麼評價他的:上諭曰:“鄂爾泰、田文鏡、李衛皆皇考所最稱許者,其實文鏡不及衛,衛又不及鄂爾泰。”

    也就是說在乾隆皇帝眼裡,田文鏡的能力水平在雍正朝的三人中是墊底的。

  • 6 # 待我施為地煞變

    這個問題可以在《天下糧倉》中得到答案。

    《天下糧倉》無論在故事發生時間(乾隆元年),還是拍攝時間(2002年)都跟《雍正王朝》完美銜接上。

    《雍正王朝》講的是雍正為了底層小民的利益跟官僚集團、士紳集團鬥爭的故事。但《雍正王朝》沒有一味美化和醜化某些人。

    雍正作為第一主角第一正面人物,既有他憂國憂民,堅韌不拔的一面;也毫不客氣地拍出了他陰險狠毒的一面。

    年羹堯作為雍正頭號心腹,既講他才能卓著,也大篇幅講他殘忍嗜殺,驕奢淫逸。

    李衛頗是具喜感的人物,出場自帶音效,點子多能力強,但並沒有把他美化成一心為國為民,他推行新政只是為了讓自己當更大的官,推行完了還要嫖娼去。

    《天下糧倉》裡的第一大反派田文鏡,在《雍正王朝》裡既拍出了他正直、愛民,為了小民寧可得罪大量官紳,又拍出了他尖酸刻薄、急功近利,還借弘曆之口批評他〖田文鏡處事如此操切,怎麼能不壞事?〗。

    就連最正面的人物胤祥,也從前期一個俠肝義膽的俠王,變成了後期一個唯唯諾諾的軍機大臣。

    對於反面人物呢?

    八爺作為第一大反派,他代表官紳群體利益,是雍正的對立面。但《雍正王朝》對他的大局觀、公德心毫不吝筆墨,在羅不髒丹增叛亂時他還寧可得罪自己的死黨九爺十爺十四爺,也要沒日沒夜地為國家籌集糧草,最後跟家人離別更是感人至深。

    李紱強烈反對官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認為官紳就應該享受特權,是《雍正王朝》需要批判的。可仍大篇幅拍他清正廉明、不畏權貴,連雍正的心腹都佩服他。在考場駁斥”怪力亂神”,浩然正氣;為了保證科考公正,寧可官都不做。

    那幾個為了自己不納糧不當差,反對田文鏡新政的舉子,也沒被拍成尖嘴猴腮的樣子。

    到了《天下糧倉》呢?

    歷史上雍正去世時,經過十三年的銳意改革,已經國庫充盈,存銀從700萬兩提升到5000萬兩,百姓的負擔也大大減輕。所以才夠乾隆揮霍那麼多年。

    但《天下糧倉》開頭就是,乾隆元年天下大荒,民不聊生。

    裡面的正面人物,那幾個大清官們,一開始先痛斥了雍正在位時天天搞冤獄(也就是殺了那些要維護特權,反對新政的人),搞的民怨四起,所以老天不給下雨。

    這些大清官們個個清正廉明,一腔正氣,一心為國為民,從不為自己的利益得失,比《雍正王朝》裡的人高階大氣上檔次多了吧?

    第一大反派田文鏡,變成了個諂媚皇帝,不顧災民死活,尤其是一心跟愛國愛民的大清官作對,除了好事啥都敢做的小人。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愛國愛民的大清官跟仁慈的乾隆皇帝戰勝了一肚子壞水的田文鏡。老百姓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你說兩部電視劇嘛,表達的意思不同,自然表現的人物不同。

    可是,在歷史上,田文鏡早在雍正十一年就累死了啊。並且《天下糧倉》還打著歷史正劇的名義。這就很值得玩味了。

    歷史上商鞅變法,以軍功耕織作為晉升的條件,嚴重損害了那些躺在床上就能升官的奴隸主的利益,最後商鞅被五馬分屍。

    王安石變法以圖減輕百姓負擔,受到了宋神宗的支援,但舊黨強烈反對。宋神宗就問他們實行這些變法,難道對百姓沒好處嗎?文彥博一句陛下您是〖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駁得他啞口無言。最後變法失敗,支援王安石的都被打入奸黨。

    天啟年間滿洲崛起,不斷入關侵擾,四處大旱,江南富商富得流油就是不交稅,那想籌集軍餉只能在災區那加稅。天啟就用魏忠賢這條惡狗咬江南富商的代言人東林黨,讓他們交稅。

    商鞅、王安石一黨在歷史上都是奸佞刻薄的形象,魏忠賢更不用說了,要多殘忍有多殘忍,要多變態有多變態。江南抗稅把稅吏打死,逼反陝西災民,還寫出個《五人墓碑記》來歌頌。

    乾隆年間也是,廢除了雍正的新政,據當時的記載是“政令所至,民歡趨之”。原來在雍正的新政下,一個士紳交七兩銀子,一個貧苦老百姓交三兩,現在被大仁君乾隆廢除了,十兩銀子都得讓貧苦老百姓交,於是他就高興得了不得?文人無恥到一定程度了。

    所以說,田文鏡就算你死了,也得讓你活過來,接受大仁君好士紳的批判,讓你身敗名裂,然後再把你殺了,讓你再死一次,方解官紳們的心頭之恨。

    《天下糧倉》大概就是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官紳利益動不得,皇帝死了就會人亡政息。敢為百姓動官紳們的利益,你就會永遠臭名昭著。

  • 7 # 楊角風發作

    田文鏡得罪人,一個是在康熙朝賑災和追繳戶部欠款,如果說那時得罪人是沒有辦法的事。

    那麼雍正朝同樣是推行新政,科班出身的田文鏡那裡舉步維艱,而叫花子出身的李衛那裡卻順利執行呢?

    一、

    推行新政的前提:

    康熙帝把皇位傳給雍正帝時,看似強大的清政府,其實已經被掏空了。

    雍正帝即位以後,勵精圖治,接連經歷了追繳戶部欠款、科舉舞弊案、西北戰事趨緩以後,時機已經成熟,雍正帝於是強力推行三項新政:

    第一項由李衛在江蘇推行攤丁入畝新政,第二項由田文鏡在河南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第三項在西北由年羹堯和孫嘉誠推行火耗歸公。

    先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要推行這三項新政:

    首先攤丁入畝,之前是人頭稅制度,也就是收稅按人頭收,這種方式要想公平的前提是人們的收入是一樣的,顯然經歷過康熙一朝後,貧富差距增大,再執行這項制度弊端太多,人口普查查不出,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

    那時候的主要財產就是土地,地主有一千畝地,窮老百姓有一畝地,結果交一樣多的稅,這是不公平的。

    攤丁入畝,就是說有多少畝地,就交多少稅,跟現在的掙得多交的多是一樣的道理。

    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是以前計程車紳階層可以不用服兵役,不用納糧的。本身士紳一族就比較富裕了,再不用當差和納糧,只會造成貧富差距繼續增大,有錢人還會花錢買個身份,也造成了階級固化。

    火耗歸公就是指以前交上來的糧食和銀兩在運輸過程中有損耗,這個損耗由各地的老百姓負擔,也就導致地方官多收稅。雍正帝即位後這個損耗由朝廷負擔,同時給官員們發“養廉銀”,比如前一期提到的田文鏡收了一筆五千兩的養廉銀,就是這個道理。

    二、

    李衛遇到的困境:

    我們很容易就能得出結論,雍正帝推行的新政必然會受到上層階級的反對,凡是有能力改革的人基本都是享受這個制度的人,怎麼會輕易打破自己的飯碗?

    比如我們喊了這麼多年的“某產稅”,其實就類似於雍正朝的攤丁入畝,只不過把土地換成了房子而已,有能力執行這項制度的人,往往是持有大量房子的人,哪有嫌自己錢多的。

    可是李衛這小子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他的方法不僅在那時候適用,即使放到現在也是非常適用的。

    你不是不願意多交錢嗎?

    那好啊,我們不提錢,我們提點別的,先把你查個底朝天,就不信你的雙手都是乾淨的。

    即使你的雙手是乾淨的,那就查你的兒子,查你的老婆,不信查不出你沒有毛病。

    所以,不要跟朝廷作對,朝廷想抓抓你的毛病,還是有的是辦法的,於是帶頭抵抗的黃倫第一個中招。

    李衛派人查黃倫曾經辦過的案子,很快就找到了黃倫的把柄——劉王氏的冤案。

    這也太現實了吧,敢情想查誰,誰就有毛病啊?

    是的,自古如此,但凡有權有錢的人,總會有些不光彩的過去,想查還是查的出來的,即使沒有毛病,想安一個也是有辦法的,想想岳飛吧。

    三、

    田文鏡遇到的困境:

    李衛抓住了官員的軟肋,有了這個先例,其餘人都怕查到自己頭上,爭著交錢,攤丁入畝得以順利執行。

    但是到田文鏡這裡就不太妙了。

    他推行計程車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受到的阻力不光光有富人和官員,還有就是那時候的知識分子。

    這是最難辦的一個階層,雖然他們沒有武器,可是他們有筆,這玩意比大刀長矛更要厲害。

    就像秦始皇,不管你的功績有多麼偉大,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交通,建立了第一個帝國。可是你焚書坑儒、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了,那麼當時的人記載的秦朝就是暴秦,秦始皇也成為了一個“暴君”。

    田文鏡遇到的就是這類人,他們類似於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他們沒有辦法阻止這項制度執行,但是可以罷工,罷考啊,罷考了,看你田文鏡怎麼辦?

    在這之前,雍正帝已經派了一個李袚前來了,為什麼李袚也不支援這個新政呢?

    其實李袚也是清流的代表,他是清官,毋庸置疑,可是他考取功MISTRA的是什麼?

    當時是被罵慘了,說到底,這是一種特權,我辛苦一輩子,退休了,就指望乘車免費早起到各超市搶雞蛋或者接送孩子呢,現在把這項特權取消了,心中不是滋味。

    當然,這個例子不夠恰當,但是可以說明一種心態,李袚等人固然會想,以前考取功名後不用納糧,為什麼到我這裡就要納糧了,不公平,不公平!

    四、

    李衛跟田文鏡的區別:

    田文鏡科班出身,正兒八經考取的功名當上的官,而在劇中的李衛是叫花子出身,機緣巧合之下當的官(歷史中他是買的官)。

    他們推行新政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別,就是有沒有發動群眾?

    李衛在推行新政之時就給雍正帝寫信了,先提出了困難,然後告訴雍正帝,自己也是有對策的,只是執行起來後擔心有人告狀,希望雍正帝幫忙穩住。

    而田文鏡就不同了,他是科班出身,總是希望按規矩辦事,平時跟雍正帝的交流也遠遠沒有李衛多。不然的話雍正帝怎麼會不知道鄔思道去了田文鏡處,也不知道鄔思道啥時候走的,所以雍正帝探望田文鏡後,囑咐他多上摺子。

    李衛的攤丁入畝是切實關係到老百姓的利益,比如原先他跟地主一樣,每年交一兩銀子的稅,現在他只需要交幾個大子了,而地主變成十兩銀子了。李衛請人寫的大白話告示,反而吸了一波粉,加上幾個叫花子沿街歌頌新政好,很快就普及給了所有人民,這就是發動群眾的力量。

    反觀田文鏡,只會靠官職壓人,人際關係處理的一塌糊塗,一旦出現了群體罷考事件,徹底傻眼,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而且他這個政策跟普通老百姓關係不夠密切,畢竟涉及到的只是士紳一族的利益,跟老百姓的關係不夠大。這也造成了田文鏡計程車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政策推行起來舉步維艱。

    如果不是後來的弘曆前來相助,田文鏡這一關真有點懸了……

    雖然田文鏡想著不給雍正帝添麻煩,偏偏是他給雍正帝添了麻煩,最後讓雍正帝承擔了得罪天下讀書人的罵名。

    而李衛辦事,從來沒有給雍正帝添過麻煩哦,除了跑進從良的妓女家一趟,還被雍正帝罵了一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梅蘭芳的夫人孟小冬如何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