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易山雲飛揚

    厭學,從表面看是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有逃避、畏難的情緒。厭學背後,是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動力。這種動力缺失,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家長和孩子可以覺察一下:

    一、是否有來自學校的影響,比如和班主任、任課老師的關係如何,和同學的關係如何,是否有校園被霸凌情況。有些學生性格敏感,如果不知道怎麼處理這些關係,首先想到的是不上學。

    二、孩子的家庭關係如何,父母之間的感情如何,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如何,家庭內部是否發生重大事件,對孩子造成了傷害,這些往往是家人意識不到的。曾經接過這樣的諮詢,有小學生因為最疼愛他的姨媽車禍去世,受到很大的影響,造成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不完成作業,而厭學。

    三、孩子厭學往往發生在青春期,情緒易波動受他人影響。有初三的學生因為好友痴迷網遊輟學,自己也玩網遊由此產生厭學心理。這需要家人更多的陪伴和支援,如果就是厭學,可以讓孩子短暫的休息,休息期間一定要有父母的陪伴,讓孩子自己說為什麼不想上學了。適當的時候,可以做一下心理諮詢。

  • 2 # 搬磚小藍莓

    厭學多數是學習上的壓力較大而產生的情緒,最好能進行心理疏導,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從而產生願意學習和喜歡學習

  • 3 # 桃桃賴

    厭學情緒的出現,主要有四個原因。

    一是家庭原因,二是學校原因,三是社會原因,四是自身原因。

    首先得找出是哪個病因,對症下藥。

    整理如下:

    家庭原因: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達不到標準,動輒打罵,孩子心靈受到傷害,會對學習產生反感,嚴重程度還會產生輕生的念頭,所以父母的引導是最重要的。

    學校原因:課堂沒趣味,教師的態度不民主之類的,抑或是課業負擔重都可成為原因。

    社會原因:鼓吹“讀書無用論”,對於青少年影響是很重要的。

    自身原因:心理素質不過關或承受能力弱等。

    希採納!

  • 4 # 趣學俱樂部

    家長、老師的高要求

    一個班級好幾十個學生,需要一定的制度去管理。老師有時候會嚴厲了些,上課不認真、作業不做,會被批評甚至懲罰。家長上班也比較忙,還要各種家務事,當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吐槽時,常常也沒有時間和他慢慢的溝通,孩子自己也有學業、有輔導班任務,家長和孩子的溝通越來越少,但是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孩子的心中也有各種壓力,無法得到很好的排解,而學業和成績又是壓迫最大的東西,最容易出現的抵抗情緒就是厭學。

    外界的誘惑

    在家可以看電視、玩玩具、看手機,出門有各種電玩城、網咖,看電視、玩玩具、玩遊戲輕鬆、有趣、還有一點成就感。比起學習要做一堆作業,認真聽課、認真做作業,也未必就能取得好成績,家長往往盯著,班上成績最好的那幾個人,只要和他們有差距,哪怕很努力了,還是會收到批評,真是太沒趣了,如果真的放棄學習,家長、老師也沒什麼辦法,嚐到甜頭孩子更不願意學習了。

    所以,對待孩子的學習,家長要重視,但是要注意:不能把太大的壓力傳導給孩子。如果孩子厭學情緒很嚴重,基本上沒有太好的辦法。

    家長開始監督孩子學習的時候,就要注意控制情緒,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困難,耐心的引導孩子。家長必須要做的是:每天檢查孩子作業是否完成,瞭解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狀態。除此之外,有的事情可以少關注一點,特別是容易引起自己情緒化的方面,自己要先心理建設好,再和孩子聊。

    如果發現孩子有一點厭學情緒,要及早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和關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隻有表達方式是孩子認可的愛,對於孩子才是有效的。

  • 5 # 王馨S阿卡西S西塔療愈

    厭學似乎現在看到的新聞越來越多。這個結果沒有一個家長願意看到,但確實是需要面對的問題。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向上的,想要學習,想要好的。當孩子做錯了,做得不好,大人是用鼓勵的態度還是指責的語氣,很關鍵。指責多了,就像是咒語一樣,會在孩子的潛意識裡面紮根,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就是不值得被愛的,就是壞孩子,就是笨的。就是怎麼樣都學不好的。一旦成型,就很難再扭轉過來。於是孩子就不斷的找尋證明自己不好的證據,甚至出於對父母的忠誠,他還會越來越差,以證明父母說的對,我就是差的。久而久之,他就很痛苦,很難受,不想學習了。反正也學不好,自暴自棄。有的孩子就會網路成癮,逃學,假裝生病。學習本來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一次考不好不代表永遠不好,暫時的落後也不代表永遠落後。我們家長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自己的焦慮,再來面對孩子,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困惑和問題。正面的,溫和的,鼓勵的態度,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厭學就和不想上班是一樣的,不可怕,就是一種抗拒的情緒,內在不接納,愛可以感化一切的。

  • 6 # 浮塵微草

    厭學是一種什麼情緒?

    顧名思義,厭學情緒就是孩子不情願、不主動,而是消極、被動應付學業、甚而逃避學業的逆反心理的外化表現。

    這種負面情緒是怎樣產生的?從人體的生理機制分析,就是長時間地、單調地重複某一行為。也即厭學情緒是由“長時間”和“單調重複”兩個因素導致的。

    知曉這一個道理,我們家長自然也應明白,這種負面情緒並沒有什麼可怕的。平時在與學生的交談中,我常常會發現成績優秀的學生也會有這種情緒。因為當一個人長時間單調地重複某一行為時,自然就會產生厭煩的情緒。何況一些學校在有意識地、人為地為這種負面情緒的生髮創設條件。比如高三取消體育課,自習或考試擠佔下午的活動課,甚而一些老師課間也不下課,學生除了吃飯就是規規矩矩地坐在教室寫作業。這不是人為地、極大限度地加長“學習”這一單調行為的時間嗎?怎麼能不讓更多的孩子生髮更大程度地厭學情緒呢?更何況,學習是件苦差事。設想一下,讓我們大人做自己最為感興趣的事情,不停地連軸轉,你能堅持幾天?

    另一方面的“威逼”,來自父母和孩子自身的意志。比如,週末在家寫作業累了,本來想看會兒電視,但怕父母責怪,或以既定目標自我警告,“偷懶”的思想最終不情願地妥協,只好繼續重複單調的做作業的行為,厭學的情緒自然而生。

    一言以蔽之,孩子的厭學情緒就是學校、老師、家長、自身超強的意志造成的。

    這四個“要素”不僅想方設法、爭分奪秒地延長孩子們的“學習時間” ,還連哄帶騙、變本加厲地提高孩子們“重複單調行為”的程度,我們的孩子不厭煩反倒不正常了;還正常的,那就是人性已完全退化、變成純粹的“學習機”了。

    校長、老師、家長、自我,不該反省反省了?否則,當厭學情緒漸漸演變成厭學症,再想糾正,可就難上加難了。

    有的家長說,全班同學都有壓力,怎麼就我家的孩子逃學呢? 我說,人的機體承受能力不一樣,自然後果就不一樣。流行性病毒瘋狂肆虐時,什麼樣的孩子會率先感冒呢?饅頭髮黴不也是先從某一區域性開始的嗎?

  • 7 # 甲骨遊學

    1、教育歷史證明,壓迫是造成厭學的罪魁禍首,泯滅學習興趣!

    中世紀的歐洲(400~1500),在長達一千的歷史長河中,因強調權威式教育之特色,在整個教育歷史中都留下來深刻的印記。

    這裡的印記,主要是不好的方面居多。

    中世紀強調權威,認為教宗絕對無誤,信徒絕對服從教宗。

    另外,天主教在著名思想家多瑪斯.阿奎納的神學倡導下,崇尚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構築了宏偉的學術殿堂,至今在全球學術圈都有其顯赫的地位。

    在權威至上的推崇下,世界上的“小學”皆無足輕重,因此培育出了“反智”的愚學風氣。

    後來的天文學家開普勒、伽利略等人都證明亞里士多德之謬誤。

    權威要求絕對服從,凡有反抗者,輕則皮鞭,藤條,重則上綱上線,比如著名的宗教法庭—異端裁判所,就是明證。

    在教育上,這開了一個壞頭。

    父親在家中的權柄,孩子根本不敢反抗,大人稍有不快,則立刻體罰,甚至有的孩子嚇死,或者體罰過甚而夭亡。

    在學校,被認為是打人的地方。

    老師體罰學生,天經地義。因此,學生厭學,是普遍現象。

    比如,十七世紀著名的教育家—康米紐斯,他因為提出了全民教育的理念,以及設計圖文並茂的教科書而聞名遐邇。

    康氏回憶在學校受體罰的感受:

    自己在十六歲以前所受的學校教育是拳頭、棍子、棒子、樺木,打在學生的臉上,背上以及前身,直到血流出來。全身遍佈著條痕、鞭疤、棍跡。為什麼本是興高采烈的學習活動,變成觸目驚心的行為呢?

    中國不缺乏虎爸虎媽,這裡的歷史,極具借鑑意義。

    孩子的興趣,靠大打出手,是培養不起來的,只能適得其反。

    下面談談如何醫治"厭學"......

    2、醫治厭學的方法一:觸景生情,環境激發學習之興趣!

    教育心理學中強調:激發學習興趣,優美的環境是一個重要因素。

    以史為鑑。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巴納(1811~1900),他對美國教育最大的貢獻在兩個方面,一是推動公共教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義務教育,二是推動教學環境的改善。

    巴納說:

    “學校是個黌宮,供給社群每一位孩子做體能、智力以及道德文化上的獻禮。並在每個心靈的深處種下最早也是最強的有關真理、正義、愛國的印象。”

    想象一下,約150年前就有人提倡:孩子的座椅設計需要根據人體工程學原理,以符合孩子的特點。另外,加強教室通風,防止疾病。最佳化廁所設計,文明教育環境。注重安全,學校遠離鬧市區與交通線路等等。即便當今,這裡的理念也是非常先進的。

    假如學校景色宜人、發人深省、幽靜清潔、美觀雅緻、空間遼闊、柳樹如茵、鳥蟲鳴叫、飛雁南飛,師生步入其間,自然能激發興趣,摯愛學業。

    這裡對家長的啟發是,將家庭建設成伊甸園,設有藏書的房間,佈局典雅,這能有效激發孩子的興趣,還何愁厭學之困擾?

    接著,還有妙招......

    3、醫治厭學的方法二:愛心呵護,鼓勵陪伴!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說過:

    “孩子進取的強烈動力,來自別人對他們所獲成功的真心和絕對的認同。”

    這裡的重點是“真心”地讚美,而不是敷衍了事。

    孩子非常敏銳,他們能感受到大人對自己的態度。若敷衍了事,他們對於激勵的方法,也會產生“審美疲勞”。

    還有,愛心呵護,鼓勵陪伴,這是醫治厭學的特效藥。

    愛是恆久忍耐,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俗話說,一年樹木,十年樹人,百年樹木。

    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能急躁,不是能一下立竿見影的,需持之以恆。

    在愛心培養的旅程中,愛是支撐的活力,也是不氣餒的引擎。

    還是以史為鑑。

    在十八世紀中葉的偉大教育家—裴斯塔洛奇(1746~1827),以其愛心著稱。因為他在“教育愛”之理念提出,並終其一生付諸實踐,顛覆了整個歐洲的教育觀念。原先流浪街頭、無家可歸的孤兒,因染有惡習,在“教育愛”的感化下,表現驚人的學習潛力。

    還有很多曾經厭學的孩子,在他那裡重新發現學習之樂趣。

    斐氏的“教育愛”,猶如德蕾莎修女之天使愛,在人類教育史中留下重彩。

    當時瑞典的負責教育的官員參觀裴氏的學校後,作出這樣的評語:

    你的學童進步神速,不管他們的個性差異有多大,他們都能做有益的事。教師懂得如何人盡其才,並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培養才能,你的教學已經為所有的教學奠定了基礎。當前的流行方法(體罰),使得學童痛苦不堪。從五歲到八歲,除了會寫字、拼音及閱讀外,一無所獲。但你的學生不但在這方面打破前例的成績,且突出者在寫字方面有驚人表現,在繪畫方面亦然。你已激發學生樂意學習歷史、自然、地理等等,以後教師的工作之減輕,可以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點題:

    在古羅馬,“學校”一詞的意思是“遊玩”,也叫“快樂之屋”。因人的功利想法,使之變成孩子“心靈的屠宰場”。上面所提到的一代宗師裴斯塔洛奇,畢生付出教育之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厭學是表象,關鍵要在靈魂深處認識到人的無知。在愛的滋潤下,一定能逆轉格局。歷史為證!

  • 8 # 家庭教育遲老師

    厭學就是學不進去了。 學習本來就是人類的一件普通行為,並且是人一出生就具有的本領,人是靠不斷地學習而得到成長。學習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遊戲活動,學習可以解釋成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也可以解釋成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猶太人在孩子剛開始上學的時候,在書上滴上蜂蜜,讓孩子用舌頭添,然後父母們就告訴孩子,書是甜的,知識是甜的,讓孩子把書和知識跟蜜一樣甜的感覺聯絡起來,這樣他們就愛上讀書學習,腦袋裡的感受就是學習是快樂的,學習中體驗到的是美妙的感覺,會認識到知識才是真正的財富,所以世界上很多猶太人做出了非凡的成就。 我們的孩子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大多是關於學習的一些負面的資訊。譬如,我們的文化傳統裡有“頭懸樑,錐刺股”,“學海無涯苦做舟,書山有路勤為徑”,“梅花香自苦寒來”,“十年磨一劍”等等。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犯了很多錯誤,譬如在孩子的書寫能力達不到的時候強迫孩子寫字,讓孩子做大量的作業,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指責、批評甚至打罵孩子,讓孩子把學習跟痛苦連線在了一起,他們感受到的不是學習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他們學習不是因為內心真正喜歡而去學,而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在堅持,而意志力是可消耗資源,當意志力消耗乾淨後,就會產生一種過度反應。而這種過度反應的感覺,就是類似於一個人連續不斷地吃紅燒肉,直到吃膩了,到最後不能聞紅燒肉的味道,甚至不能提“紅燒肉”這三個字。一提到就會引起生理反應,噁心、嘔吐等。 人的本質是由物質人和精神人組成的,當物質人感到飢餓的時候,物質人需要吃飯,攝取能量,維持生命狀態。而學習是一種精神人的活動,當精神人感到飢餓的時候就會有求知慾,需要不斷地學習來補充能量。正常情況下,物質人不能中斷進食,精神人也不能中斷學習,但是當出現過度反應的時候,物質人會拒絕吃某種食物,或者嚴重者會出現厭食現象,精神人就會停止學習。 學不進這種過度反應,跟孩子生病是一個道理。孩子生病了,我們父母絕對不會埋怨孩子,會陪孩子去看病,精心照料孩子,直到他康復。但是對於孩子學習上的過度反應,也相當於孩子在思想上得病了,孩子是學不進去,而不是故意不學習,我們大多數父母認識不到這個問題,看不到孩子意志力消耗殆盡後無法繼續堅持學習的痛苦,不停的嘮叨、督促,甚至逼迫孩子繼續堅持學習,這樣只能把孩子逼上厭學、休學的困境。 我們要幫助孩子調整感受。我們成年人多年不看書,不學習,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都能改變自己,逐步喜歡上看書學習,改變了對待學習的感受。孩子的可塑性更強,所以孩子的感受更容易調整。 第一種方法,面對孩子這種過度反應,父母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當孩子哭訴“學習很痛苦”,“不想上學了”等這方面的語言時,父母不要恐慌,不要制止孩子這方面的表達。孩子說出這些心理話,對孩子來說是厭學情緒的宣洩,宣洩之後才能減緩壓迫感,減緩厭學情緒。父母只是靜靜地傾聽孩子,抱一抱孩子,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就可以了。如果我們制止孩子這方面的表達,等於是堵住了孩子厭學情緒的宣洩口,這種厭學感受越堵越嚴重,過度反應也會越來越嚴重,等於是把孩子推到了懸崖邊上,讓孩子處於一個危險的境地。 第二種方法,人的感受是可以重新調整的,如果父母有足夠的能力,有足夠的知識背景,可以利用用神經語言學的知識,透過冥想技術等,從潛意識裡調整孩子的學習感受,改變對於學習的認知,從從苦學到樂學,改變孩子的這種“學不進”的過度反應。 第三種方法,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信念系統,人的感受是解釋出來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解釋,對同一件事情也可以解釋成不同的感受。一旦人的感受形成錯誤信念後,靠講道理是無法改變的。而修改孩子的信念系統,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需要尋求專業的機構,專業的老師幫助,才能達到目的,所以不建議父母做這件事情,最好是尋求專家幫助。 天底下沒有能學好故意不好好學的學生,只有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揚言45分鐘搞定國會,結果見面30分鐘拍桌而去。特朗普關閉聯邦政府還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