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大地
-
2 # 榆木菌
我是野談雜論,都別搶答,我來回答!
明朝皇帝與清朝皇帝誰優誰劣?這個問題可以從多方面解答,各有各的優點,各有各的缺點。
我們先來說說明朝皇帝。
明朝皇帝多奇葩,原因為何?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到明思宗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明朝一共傳了十六代皇帝,其中包括失蹤的明惠帝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鈺,國柞276年。這十六位帝王中間不乏開疆拓土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還有守成之君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最後還有各種課外興趣班的同學,例如:調皮搗蛋的明武宗朱厚照同學,道家的忠實粉絲明世宗朱厚熜同學,曠課成癮的明神宗朱翊鈞同學,建築學木匠系博士明熹宗朱由校同學。明太祖朱元璋(圖片來源:網路)
縱觀整個明代,皇權旁落問題一直是一個頑疾,怎麼說呢?就是在明代,皇帝手拿實權的時間並沒有多少,除過比較強勢的朱元璋和朱棣,大部分情況下皇權都是旁落的,為何會出現如此現象呢?
這就要從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建立內閣制度說起了,第一任董事長朱元璋的初心是好的,自己一手抓權不會出現太多問題,但問題是後代們並沒有像他那般工作不要命,包括朱棣,在朱棣手中,明朝的內閣制度越來越成熟,皇帝要做的工作也越來越少,長此以往下去問題就來了: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初衷就是集權,但是從朱棣開始事情朝相反的方向發展了,皇權慢慢的分化了,因為手下人要替皇帝辦事,那不是用嘴就能把事情辦好的,那是要用實打實的權力。明成祖朱棣(圖片來源:網路)
從此以後,明朝皇帝的工作越來越輕鬆,後來皇帝們發現,拿著權力辦事的這些人權力越來越大,甚至比自己的權力還大,於是明宣宗朱瞻基開始找自己信得過的人來制衡這些人,於是文盲太監們開始上學,搖身一變成為文化人,俗話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有了這種鐵三角式的權力構架,皇帝們更能騰出時間來給自己來個課外興趣培養了,在這個鐵三角中,皇權永遠是在三角形的最上面,下面這兩幫人就是內閣和宦官了,他們雖然長期樂此不彼的都爭著,但皇權卻是越來越穩固。
雖然皇權穩固了,但是皇帝經常是沒有話語權,這是為何?原因就在於權力鐵三角外的另外一股勢力,言官。明朝言官在歷史上可謂是大名鼎鼎,他們從來不知畏懼是何物,只要皇帝犯了錯,包括生活上的一些小問題,如晚上沒有按時睡覺了,今晚又臨幸哪個妃子了,諸如此類問題,都在言官唾沫星子的射程之內。雖然言官們如此咄咄相逼,但皇帝們拿他們確實是沒辦法,最多打一頓屁股或者發配邊疆。明朝權力機構示意圖(圖片來源:網路)
所以在明朝,有了內閣,宦官,皇帝工作很輕鬆,有了言官,皇帝們又不能太輕鬆,這就是明朝皇帝,可以說明朝皇帝的座右銘就是:玩轉平衡,借力打力。
清朝皇帝們的工作態度比起明朝皇帝們,清朝皇帝們的工作就比較辛苦了。清朝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清廢帝溥儀結束,一共十二個皇帝,國柞為296年。
縱觀整個清朝,這十二個皇帝都屬於很正常的,並沒有明朝皇帝們的那般有個性,原因其實很簡單:清朝皇帝們都是手拿實權,包括清末的慈禧太后,雖然是垂簾聽政,但實權實際上還是在皇家手裡。
自從雍正皇帝設立了軍機處後,清朝的封建集權在中國古代史上已經達到了頂峰,皇權雖然高度集中了,但問題隨之而來:皇帝能不能處理那麼多政務?這就對清朝皇帝的職業素養要求比較高了,比如:雍正皇帝,說他是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也不為過,簡直能和工作狂朱元璋相媲美了,據說雍正皇帝是活活累死的,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其餘時間不是在批奏摺就是在批奏摺的路上。雍正皇帝(圖片來源:網路)
所以說,清朝皇帝相對於明朝皇帝能辛苦一些,但換來的卻是權力的高度集中,像明朝的言官了,宦官亂政了,基本在清朝是沒有市場的,後期美中不足的就是慈禧垂簾聽政了。
綜上所述,清朝皇帝的座右銘可以是:一手抓權,鴨梨山大。
明朝皇帝的玩轉平衡和清朝皇帝的一手抓權要說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孰優孰劣,我覺得是各有千秋,明朝皇帝的玩轉平衡是個技術活,玩不好自己就得歇菜,比如明世宗朱厚熜,成仙以後明朝皇帝們聚會的時候就可以很自豪,因為這位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可以把權力之術玩的是爐火純青,手下們被哄的是一愣一愣的。
清朝皇帝就不一樣了,清朝沒有明朝那樣的鐵三角,皇帝只能一手抓權,一手抓權的壞處就是皇帝的職業素養必須要高,必須要埋頭苦幹,要不然權力在手裡只能是廢柴,康熙帝和雍正帝就是很好的例子,堪稱清朝皇帝中的楷模。
結語:在明朝做皇帝是個技術活,在清朝做皇帝是個苦力活,至於說孰強孰弱,我認為是各有千秋。
-
3 # 使用者吾乃蠻夷
不可比,明朝己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生產上出現了流水線式工場,商品流通發達,專業商家成型,政治上皇權逐步削弱...若非滿清入關中國自然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是有可能的,如同現在的M國傻子都可以當總統。滿清入關實際上是社會的倒退,皇權進一步加強是必須的。
-
4 # 晴波泡泡
回答這個問題要考慮政治制度不同。明朝秉承了漢人王朝的一個特點,就是靠制度來鉗制皇權,內閣大學士有票擬權,所有政務替皇帝給出一個處理意見,類似於顧問。皇帝參考這個意見聖裁,然後交給六科給事中複核,最後才交給六部來執行。皇帝並不能亂批亂劃,想怎麼來就怎麼來,其中的一個環節,六科給事中可以封駁,即使皇帝批覆了也可以打回去。沒有六科給事中的副署,六部是不會執行的。明朝自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基本上沿襲了這個制度,皇帝可作為的空間不大,中後期出現很多次的君臣對抗。比如嘉靖、萬曆很多年皇帝不上朝,實際上是皇帝消極怠工,跟大臣們鬥氣,因為明代計程車大夫是非常有骨氣的,只要他們認為皇帝胡作非為,他們一定透過制度頂住。清朝不太一樣,清朝是滿洲部族入關,所以更多的帶有家長式的管理風格。清朝內閣很虛,禮儀性質的。雍正年成立了軍機處,類似於一個秘書處,皇帝獨裁。每天很早皇帝和軍機大臣就開始辦公,皇帝最多也是問一問軍機大臣意見,然後就是口述處分意見,軍紀大臣負責記錄下來,然後廷發六部督撫執行。清朝取消了六科給事中,不允許再封駁皇帝的旨意。這種大家長似的管理體制,對皇帝個人的素質要求非常高。給人的感覺,清朝關內的10個皇帝沒有昏君,但是明朝依靠君臣共治的這種制度維繫的時間反而還要比清朝要長。
-
5 # 曹老師xixi
如果不帶民族感情色彩,明顯是清朝皇帝比較優秀。
明朝十六帝
明朝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還有崇禎皇帝以外,都是不務正業的皇帝,業餘愛好大於國家社稷。
明朝由於特殊的嫡長繼位制度,導致明朝皇帝的人選並不是所有皇子裡最優秀的人,甚至還存在有不想當皇帝的皇帝和文盲皇帝,就不說皇帝是否經歷過嚴格的皇家教育,就是能認認真真、兢兢業業的皇帝都難。
什麼奇葩皇帝都有,酷愛蛐蛐的、愛豬保護人士、喜歡當將軍的、一腳踢翻祖訓碑的,道士皇帝、拿大姨媽血煉丹的、精盡人亡、嗑藥大佬、木匠大王等等,別說明史黑不黑的,明史把這些皇帝都寫的很正面,反而是明代文人的小說筆記一直在吐槽他們的皇帝。
清朝十二帝
再反觀清朝的皇帝,很多史學家說清朝無昏君,不無道理。
清朝的立儲制度,雖然殘酷,但卻能選出最適合的人來當未來的皇帝,加上清朝嚴格的皇子教育制度,各個責任感都較強。
努爾哈赤、皇太極開國之君,順治皇帝我一直認為是早熟,他親政十幾年魄力非凡,乾的事情都不像他這個年紀乾的,康熙、雍正、乾隆也是一代雄主,就是執政後期有點懈政,一生也是功勞巨大,康熙刷二週目,雍正新政,乾隆徹底收復新疆西藏,嘉慶、道光、咸豐雖然無能,甚至儒國,但也是兢兢業業,認真幹活,同治拉低了清朝皇帝的平均水平,光緒沒有權利,宣統是小孩。
相比起來,明朝的皇帝還有可比性嗎?幸虧明朝的內閣制度、廠衛制度和保甲制度為朱姓王朝保駕護航幾百年,要不然要靠明朝皇帝自己玩,早翻車了。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要回答這一問題,應綜合兩朝皇帝的個人能力、執政水平和對外態度上加以比較。
一、個人能力
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先後共傳16帝,以清朝官修史書《明史》記載的情況來看,怪胎皇帝可謂奇葩扎堆,譬如,“蛐蛐皇帝”朱瞻基、“俘虜皇帝”朱祁鎮、“木匠皇帝”朱由校、“道士皇帝”朱厚熜等,彷彿明朝皇室簡直就是群魔亂舞的集散地,似乎明朝的皇帝足可與“禽獸王朝”的北齊君主相提並論。
但事實情況果真如此嗎?我認為未必。以明宣宗朱瞻基為例,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兒子,朱棣的孫子,在朱瞻基很小的時候,由於其聰明伶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歡,甚至患有足疾的朱高熾繼承皇位也與這位皇太孫朱瞻基有著密切的聯絡。
尤其是皇太子朱高熾與皇子朱高煦陷入白熱化的奪嫡之爭,朱棣差點有廢朱瞻基而立朱高煦的念頭時,解縉的一句“好聖孫”頓時讓朱棣下定了決心立朱高熾為皇位繼承人。
雄才大略的朱棣行事果決冷酷,對於皇太孫朱瞻基的喜愛並非完全源自感情,而是他認定朱瞻基有著過人的智慧和謀略,將來大明的天下傳位給他,定會國泰民安,從這點來分析,朱瞻基並非是無能之輩。
而另據清人編纂的《明史》對其評價的情況來看,朱瞻基雖在位僅有十年,但史書給出的評價卻是“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
由此可見,朱瞻基有著不俗的治國能力,雖然朱瞻基喜好鬥蛐蛐,但對於皇帝來說,這只是他的業餘愛好,僅僅以皇帝的喜好而給出個“惡評”顯然與史不合。
在清朝官方修訂的史書中,清廷為了竭盡全力抹黑明王朝的皇帝,大凡都會沿襲此種套路給某某皇帝冠以惡名,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縱觀明朝276年的歷史,皇帝如論何種昏庸,國家卻依舊沿著穩健的步伐向前發展。
而反觀清朝12帝,自皇太極改國號至廢帝溥儀退位,清朝皇帝似乎除了康雍乾值得稱道外,其餘皇帝並沒有太大的作為,當然,清朝皇帝在治國理政方面極其刻苦,也對自身有著非常苛刻的要求。
根據《清代起居注冊》等相關史料記載,清朝皇帝每天早晨5點鐘天不亮就起床讀書,一直讀到7點開始進膳,到了9點至11點開始在乾清門或養心殿批閱奏章處理朝政,然後中午休息兩個小時,下午1點繼續批閱奏章處理國家大事,這是清朝皇帝日常生活規律。
而換上雍正皇帝這類的工作狂,除了按照慣例勤勉工作,甚至經常整個通宵達旦的處理奏章和國事,以此來看,貌似清朝皇帝的個人能力要遠遠高出明朝皇帝。
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就曾說過“不會休息的人也不會工作”,這句話點亮了工作效率的核心亮點,工作畢竟是講求效率和實際效果,發了瘋似的變態工作,未必就可以取得突出的工作業績,而從滿清276年的統治情況來看,有清一朝,值得稱頌的也就康雍乾三個皇帝還算稱職,尤其是清朝越往後皇帝的個人能力越呈現直線下滑,甚至到了晚清幾近亡國前,想一門心思做點事情的光緒帝卻被慈禧掣肘畏葸不前,最終死於非命。
以此來看,清朝皇帝勤勉有餘而能力顯然不足,明朝皇帝看似荒誕,但整體來看個人能力遠超自詡為“天朝上國”的滿清。
二、執政水平
如果從執政水平看來,明朝前期以明宣宗朱瞻基為分水嶺,大明前期的皇帝基本靠一人來主政天下,何謂“獨斷天下”?簡單來說,在朱瞻基以前的皇帝都是擁有絕對的權威,皇帝說一絕不說二,而這種“一人秉政”的政治格局在明宣宗朱瞻基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朱瞻基即位時,隨著內閣權力的不斷加強,皇權與內閣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拔河”拉鋸戰,但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皇權與相權歷來是無法調和的矛盾,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廢除了丞相制度,然而,此後出現的內閣其權力遠凌駕於丞相之上,作為皇權的唯一法定代表人的皇帝畢竟精力有限,既要遏制內閣勢力的急劇膨脹,又要確保皇權的九五之尊,那麼,出現一股足以制衡內閣的勢力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在這種情況下,明宣宗朱瞻基設定了“內書堂”用以專門教導宦官讀書認字,而在此後明朝百年曆史上,宦官由此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大明政壇,而皇帝也由原來與內閣“拔河”變成了平衡內閣與宦官勢力的“裁判官”。
這種看似荒謬的舉措,其實是對皇帝個人精力的一種解放,而縱觀此後明朝皇帝雖不乏昏聵之悲,但大明王朝卻依然內沿著正確的軌道穩步發展。
可以說,這是明朝皇帝一種較為特殊的執政方法,而在分權監督領域中,皇帝既可以牢牢把控朝政確保皇權不至於旁落,同時,也能有效規避“主少國疑”和皇帝猝然駕崩等問題所帶來的風險,看過《大明王朝1566》年的朋友也許會依稀記得,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但大明帝國卻並沒有就此完蛋,其執政水平的高超也與此莫不相關。
再說說清朝皇帝的那些事兒,清朝皇帝就個體而言,其整體文化素養確實要比明朝皇帝要高,然而,倘若就執政水平來說,清朝皇帝處理國家政事的水平確實不敢讓人恭維。
且不說晚清72年間,那些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糟心事兒,乾隆後期當高高在上的滿清統治者自認為“天朝上國無所不有”時,西方的馬噶爾尼使團卻攜帶了大量先進火器和工業革命的成果來到東方。
而根據史料的記載,當時馬嘎爾尼訪華團拿著蒸氣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和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等一系列工業革命的豐碩成果敲開清朝上層統治階級的大門時,乾隆皇帝居然未開一槍地作出了“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的論斷。
以這種淺薄眼光倆治理一個面積高達1316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其執政水平又能高明到何處?
倘若說清朝皇帝眼界狹隘是個解不開的死結,那麼,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更應該集思廣益充分聽取眾臣的意見慎重行事,但清朝自進入中期後,這種局面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愈發變本加厲。
這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在軍機處的設定,其實就清朝入關以來,清朝在很多行政制度上基本沿襲了明朝的做法,當然,內閣也成為了清朝統治者學習的重點,然而,雍正七年,雍正皇帝由於西北用兵的需要設定軍機處,軍機處自此成為一個完全凌駕於內閣之上的行政組織,其軍機大臣更是成為了皇帝頒佈政令“跪地聽宣”的忠實奴才,清廷內部從此再也談不上群臣盡忠為國暢所欲言的政治生態模式了,取而代之的卻都是慈禧、奕劻、龔半倫等盡是叫多少後人愕然憤懣的“犬清蛀蟲”。
三、對外態度
明清強不強,皇帝來罩場。翻開大明王朝276年的歷史,從洪武大帝朱元璋草根起家到敗家子崇禎的內部作死折騰,大明的歷史畫卷猶如一卷厚重的天書等待著後世的發掘。
但其中有一點可以很負責的說到,在明朝276年的興亡史上,明朝沒有哪位皇帝因為異族入侵而屈膝投降,即便在明末崇禎年間,大明遭遇內有農民起義軍,外有後金勢力的強勢崛起,明朝中央政府始終奉行兩線作戰。
而當1644年,大順農民軍攻入北京城的前夕,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以一縷白綾吊死煤山前慨然陳詞道:“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對比滿清亡國後廢帝溥儀甘願充當日本侵略者的爪牙幫兇,坐上“偽滿洲國”的寶座時,無數東三省的亡魂在血雨腥風中枉死哭泣的悲催場面,同樣是末代亡國,前者以死明志死前念念不忘底層百姓的困苦,後者卻為復國不擇手段甘願奴役中國百姓的卑劣行徑,兩相對比孰優孰劣昭然若揭。
放眼大明王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上,明朝皇帝始終奉行“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理念,即便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淪為蒙古人的俘虜,即便到了末代崇禎帝身死國破,卻沒有哪位皇帝“年納歲幣”和丟棄國土的以求得苟安的舉動。
反觀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前的“庚子事變”,當權者慈禧卻駕起馬車一路狂奔上千裡如喪家之犬般逃竄西安的醜態和事後丟擲的“量中華之物力 結與國之歡心”的醜惡言論,明清兩朝當權者的對外態度可謂天地昭彰。
故此,綜上所述,明朝皇帝或許個人品行和學問修養不及清朝皇帝,但忠心為國誓與江山共存亡的骨氣叫多少後世清朝皇帝為之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