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一白聊歷史
-
2 # 一本正經的汪二啊
阮籍猖狂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其實秦末因為項羽、韓信的這兩顆耀眼的明星的存在,演繹了冷兵器史最頂級統帥的終極的大對決。
細數兩個人的戰績,韓信絕對算得上兵謀一派的頭號代表,項羽絕對算得上兵勢一派的頭號代表。
春秋戰國以來名將名帥不少,孫武、吳起(心目中冷兵器史第二人)、白起、霍去病、曹操、李靖、岳飛等,但統軍以來幾乎每一戰都打的如此出神入化的,恐怕沒人敢說可以和韓信並列,什麼36計之類有這麼多計是韓信用實戰演繹發明出來的,用兵入神這樣的詞恐怕都不足以形容韓信帶兵。
項羽一樣是奇葩,3w幹30w,那可是秦軍,統一六國戰無不勝的秦軍,白起王翦蒙恬調教帶領出的秦軍,在北方戰勝匈奴的秦軍;什麼黥布彭越之流亡命徒出身都是敢打硬仗英雄豪傑,那個不是見了項羽撒腿就跑;劉邦搞出什麼60w大軍,遇到項羽幾萬人,一戰即潰,雖然各國軍隊也不都是吃素的,但是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給劉邦600w他也幹不過項羽10w,沒辦法心裡已經有陰影了。
讓我們來到終極對決的戰場,垓下之圍。
韓信50w大軍大戰項羽10w大軍。
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項羽最終兵敗,自刎烏江。
其實正面硬碰硬項羽絕對完勝,但戰場上還有謀略,項羽的勇猛最終還是不敵韓信一環扣一環的計謀。
-
3 # 風正輕搖雨自飄
劉邦有戰神韓信,為何無法在正面戰場擊敗項羽?
其實垓下之戰就是劉邦在正面戰場一舉擊敗項羽,是爭奪天下最關鍵一戰。我們在史料中看到更多的是項羽追擊劉邦,但恰恰是劉邦在敵強我弱的不利局面下,不斷的騷擾項羽以達到吸引項羽主力的目的,為韓信開闢北方戰場爭取了有利的時機,使得韓信才有了“禽魏,取代,僕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的巨大成功。為後來的勝利打下堅定的基礎。
難道韓信打不過項羽?
韓信與項羽都是當時的不世之英雄,項羽因破釜沉舟大敗秦軍而威震諸侯,韓信有背水一戰擊破趙軍使諸將臣服。兩人的軍事才能應在伯仲之間,但天下之戰,不在於一城一池之得失,更不在於戰場之上,兩軍對壘一時之成敗。
所以劉邦雖有韓信,在敵強我弱之時懂得避項羽之鋒芒,最後給於致命一擊。韓信與項羽之爭,垓下之戰勝負已分無需多言。
-
4 # 正史漫談
劉邦不安排韓信對陣項羽,可能是借鑑了“田忌賽馬”的道理。
一、你以為項羽打仗是莽夫?那就大錯特錯可能有些朋友以為:項羽就是一名武將,打仗靠的是自己身先士卒的勇猛;而韓信則是神出鬼沒的兵家奇才。所以在指揮打仗方面,後者強過前者,後者才是戰神。
這個思維就太過於幼稚。中國歷史上的兵家很多,但霸王卻只有項羽一個。戰無不勝的項羽打仗靠的是自己的勇猛?歷史不等於演義,世界上不存在李元霸那樣的傳說,打仗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某一個人的武力能決定的。項羽數次以少勝多,靠的是一流的軍事嗅覺與對戰場的精準判斷,無論是鉅鹿之戰還是彭城之戰,都是這一作戰特點的體現。
史記中記錄,項羽系統地學習過兵法:
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那麼,項羽不肯深入鑽研兵法,就說明他指揮很弱?並不是,之前他學書、學劍也都是半途而廢,那史書中可提到過他文化水平低、劍術差?真正的高手,並不需要苦學。歷史上何曾出現過不靠兵法、僅有勇猛就可以“身七十餘戰,未嘗敗北”的案例?
二、面對絕對實力的碾壓,任何花招都是徒勞我們先各用一個字總結下韓信與項羽的用兵特點:前者是巧,後者則是強。
我們都知道,韓信曾做過項羽的貼身護衛,並且數次進獻奇計而不被採用。所以,韓信對項羽的特點比較瞭解,但項羽對韓信的套路也不陌生。那麼,互相的瞭解,會削弱“巧”還是“強”?
答案不言自明:二人若交手,韓信的計策定會大打折扣;但項羽的硬實力,並不會因此被削弱。
這就像擂臺上一樣:比賽必須分重量級,在力量差距不懸殊的情況下,才能以技術、戰術分高下。如果放開量級限制,輕量級的冠軍,可能會被重量級的一般選手暴捶。
況且,項羽還是重量級選手中的冠軍。
三、劉邦的策略—田忌賽馬、拖死項羽在韓信被劉邦登臺拜將後,二者有過一番對話:
“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以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暗噁叱吒,千人皆廢......
其後,韓信提出了與項羽反其道而行之,收買人心,聯合各路諸侯孤立並耗死項羽的策略。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他們都知道劉邦帶兵遠不及項羽,為何偏偏由他在正面與後者對抗?應處於以下考慮:
第一,對抗項羽,不能以一兩場戰爭定勝負,而且甚至不能以戰鬥本身定勝負。這一對決,本質上是消耗戰,也是政治戰,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正面選手的任務,是把項羽及其資源牢牢拖在第一線,然後由其他漢軍選手從北方南下,削弱騷擾西楚的後方。
那麼,從肩負這一任務的,必定要有爆表的號召力與凝聚力。這一點,誰也比不上大忽悠劉邦,他不上誰上?
第二,如果韓信正面對抗項羽,那麼誰能獨當一面去平定齊地,並且最終形成合圍?沒有這種靠譜的選手。況且,韓信對陣項羽,還真的沒有必勝把握。
這個時候,採用“田忌賽馬”式的策略,由劉邦這個漢軍的中等馬拖住項羽這種千里馬,再由韓信這位漢軍頭馬對決項羽的中下等馬,劉邦才有整體獲勝的機會。
況且,項羽輸給劉邦,並不是軍事的原因,而是治國路線、政治、後勤、人心等綜合因素的失敗。拿他與韓信對比,真沒什麼實際的意義。
-
5 # 江山歸一統
項羽是贏了戰鬥輸了戰略,彭城之戰項羽三萬多精兵就把以劉邦為首的諸侯軍五六十萬人打得潰不成軍,但劉邦及時調整戰略,韓信開闢北方戰場,彭越.英布在項羽的後方騷擾,截斷其糧道,使項羽疲於奔命,韓信在滅掉魏.代.趙.燕.齊諸侯國之後,已經對項羽形成包圍之勢,最終垓下之戰一戰定江山,韓信採用十面埋伏,逼得楚霸王烏江自刎。
-
6 # 小怪軟體管家
劉邦有戰神韓信,為什麼無法在正面戰場上擊敗項羽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只是因為在軍事實力上,劉邦是遠遠不如項羽的。軍事上直面對抗項羽,就宛如以卵擊石,白白消耗現存的軍事實力,就算張良再怎樣的運籌帷幄,蕭何再怎樣的安定後方,如果沒有士兵,又談什麼爭奪天下呢?古代的軍事鬥爭說白了就是人口的爭奪,有了人口便有了兵源,有了兵源就有了軍事實力!
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士兵比劉邦多,地盤比劉邦大,將領比劉邦好,再加上項羽百戰百勝的名望,只要劉邦不傻,就不會和項羽正面硬鋼的!
-
7 # 記錄怪咖
老爹有話說:
韓信能否打得過項羽,這個不清楚,因為雙方唯一的一次交手,是在垓下之戰。那個時候,韓信先是正面不敵項羽,邊戰邊退。然後,左路和右路的軍隊一起出擊,項羽敵不過,這個時候,韓信才領軍殺回。
不知道這是韓信的計謀,還是真的打不過。總之,這是韓信和項羽之間唯一的一次交手。
至於為什麼劉邦沒能在正面戰場上擊敗項羽,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但真的打不過,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韓信當時正在北方,平定趙國、燕國、齊國等地,並不在劉邦身邊,不在正面戰場。
所以,劉邦在正面戰場打不過項羽是一個事實,至於韓信能否打得過項羽,就還有待考證。
-
8 # 黑色h皇帝
正面戰場一直是劉邦在跟項羽pk。韓信是很會照顧打仗,比劉邦還會,但他打不過項羽。劉邦的戰略是耗,讓韓信攻城略地壯大自己,讓彭越騷擾項羽,擾亂項羽後方,讓蕭何保障源源不斷的兵員,活活耗死項羽。另外說一句,劉邦軍事能力在當時應該可以排到第三,戰績說話。
-
9 # 趣讀net
1,韓信雖然投降劉邦,但其實並不被信任,而且韓信擁兵自重,劉邦也不可能放心把大權交給韓信,畢竟在亂世,誰都想當皇帝!
2,韓信軍是攻掠燕、趙、齊諸地,在劉邦的人馬中屬於偏師,而且韓信的厲害是在戰略上,若真在正面戰場遇到項羽,也只能潰敗。
3,韓信用兵勝在謀略,輸在武略,項羽則截然相反,而正面戰場,武略最重要,劉邦縱然有韓信幫忙,也只會失敗!
4,劉邦並不信任韓信為人,尤其是韓信是從項羽那裡逃過來的,劉邦怎麼可能把大權交給韓信?
以上就是筆者解答,希望對您有幫助!
-
10 # 怪獸小火龍
韓信確實打不過項羽,項羽軍事可以這樣說,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牛的,只有懂軍事的朋友才能看明白。項羽膽識過人,作戰勇敢,長於突擊,用兵疾如雷電……而韓信用兵,因勢而用,以兵造勢,故能出奇制勝。這兩人,可以說把“以正合,以奇勝”是整個孫子兵法中戰術思想的核心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記載韓信事蹟的本傳《淮陰侯列傳》中,只有短短13個字的記載:“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不僅沒有韓信隨軍參謀的文字,連韓信的名字都沒提,《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記載張敞給漢宣帝上了一封奏章,其中有這麼一句話——“蕭相國薦淮陰累歲乃得通” “累歲”,至少近一年。也就是說蕭何推薦韓信至少長達一年韓信才得到重用,但《淮陰侯列傳》從蕭何開始向劉邦推薦韓信到韓信最終被封為大將軍,都發生在劉邦入漢中之後到還定三秦之前這段時間。
公元前206年4月,劉邦入漢中,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還定三秦,其間一共4個月,還要掐頭去尾去掉一段時間,從蕭何開始推薦韓信到韓信被封為大將軍,最多也就2個月時間,即使滿打滿算,也就4個月時間。 如果按《漢書》記載,是公元前206年5月就開始攻擊三秦了,也就是說最多也就1個月時間,即使蕭何從第1天就開始推薦韓信,劉邦到第31天才封韓信大將軍,也不過就1個月時間,如何談得上“累年”? 那麼,韓信真正得到重用是什麼時候呢?
時間是公元前205年8月,“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劉邦這時才提拔韓信為左丞相,派他率兵攻打魏國。 這時距離蕭何第一次向劉邦推薦韓信(公元前206年4~8月),過去了剛好一年,正好符合“蕭相國薦淮陰累歲乃得通”的記載。也就是說,所謂韓信在漢中就登壇拜將被封為大將軍的說法完全是虛構的。
韓吹說,陳倉戰役、三秦戰役都是韓信帶兵獲取的勝利,俺無力反駁。如果,韓信這麼牛的話,那麼彭城戰敗,漢軍岌岌可危,那麼劉邦應當把屢屢獲取重大戰役勝利的韓信調到“成皋——滎陽”這個全部楚軍壓上來的主戰場,挽回漢軍幾乎戰敗的局面。相反,恰恰是彭城戰敗這個關鍵時刻,韓信卻被派到魏國打魏王豹。魏王豹其實根本不是劉邦的敵人,彭城之戰魏王豹可是與劉邦並肩作戰,結果彭城戰敗,魏王豹就是逃回國內,不願意繼續與可怕的項羽作戰。而韓信打魏王豹不過是劉邦去教訓不聽話的小弟,還是在“成皋——滎陽”大會戰這個關係到漢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韓信卻反而只是接受了一個不起眼的任務,這足以說明在劉邦眼裡韓信並不是那麼重要。當然,我並不是否定韓信的功勞,韓信在劉邦團隊中,功勞是非常大的。
點評:劉邦除了是一個政治家,他更是一個軍事家,他知人善任,在政治上剪滅了韓信,彭越兩大功臣。軍事上陸續平定燕王臧荼,楚將利幾、韓王信、陽夏侯陳豨、淮南王英布、盧綰等反叛。劉邦在“成皋――滎陽”拖(牽)住了全部楚軍和恐怖的項羽,(不單是牽制住,還時不時一個殲滅戰),正因為劉邦拖住了項羽主力,才使得韓信無後顧之憂在北方壯大實力,然後南下夾擊項羽,和諸侯合圍後擊敗項羽。
可能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你把劉邦捧的那麼高?當然,我們做個對比就能看出劉邦軍事才能。對比劉邦和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洪秀全在天京,面臨湘軍的攻擊,時不時調集在江南發展順利的李秀成,在西線上遊進攻武昌順利的陳玉成,使得李秀成和陳玉成疲於奔命,最後導致功敗垂成,想象一下如果劉邦對霸王不給力,那麼韓信的敗局和那兩人一樣的。
事實是,我們太高估了韓信而低估了劉邦的軍事才能,項羽主力毫不客氣的說都是劉邦消滅的,韓信只是滅了項羽的諸侯“小弟”,項羽失敗除了自己戰略失策後,他最大失敗就是隊友太不給力了,玩過三國殺朋友你會明白,即使你選(主)神將,如果你的隊友不給力甚至出現了幾個不會玩的(內奸反主),你就是神將也是很難贏的。
回覆列表
韓信沒能跟項羽真正勢均力敵的打一仗,大概是很多歷史謎心中的遺憾了。
歷史的遺憾1、兩大戰神未能並肩作戰
韓信最初投軍加入的是項梁的軍隊,項梁死後,跟隨項羽,做個執戟郎。偶爾給項羽提了幾個建議,但是項羽沒采納,所以在項羽分封諸侯後,韓信沒有再跟著項羽,而是隨著劉邦去了漢中。就這樣,完全地錯過了兩大戰神並肩戰鬥的機會。
2、兩大戰神未能勢均力敵地較量
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定三秦,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望風而降,趁著項羽打齊國的機會,直取項羽老家彭城。五個諸侯五十六萬大軍看似牢牢地控制住了楚都彭城,帶頭的劉邦等人卻開始了日日飲宴慶祝的生活,完全沒想過項羽會再殺回來,結果就是被項羽三萬精兵一次性擊潰。由於史書並未強調此時韓信身在何處,但是可以想像的是,身為大將軍韓信並沒有掌握這次戰鬥的指揮權。
之後韓信開始北上,由劉邦單抗項羽,彭越負責騷擾,三大主力分功明確,等到韓信再跟項羽對戰的時候,已經是垓下之戰,也就是最後決定命運的一場了。
劉邦為什麼沒讓韓信直接對戰項羽?我們知道,因為蕭何的舉薦,韓信成為了劉邦的大將軍,但是韓信因為有劉邦的存在,卻並沒有真正行使大將軍的權力。
那為什麼劉邦不讓韓信直接對戰項羽呢?其直接原因就是劉邦對韓信並沒有那麼信任,雖然後來韓信的戰績驚人,但是把時光拉回到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之前,劉邦所接收到的資訊只有如下這些:
1、曾經做過項羽的執戟郎一年多時間;
2、跳槽到漢營,歷任倉庫管理員、搜粟都尉;
3、夏侯嬰“奇其言,壯其貌”;
4、親自面試,“未之奇也”;
5、蕭何“奇之”,認為當為大將。
面對這樣一份履歷,劉邦能將韓信封為大將,已經是古往今來極少有的君主了,還指望劉邦一次性將軍事指揮權都交到韓信的手上,這個要求似乎有點過高了。把軍事指揮權交給韓信就相信於把他和他的這幫兄弟的命都交給了韓信,這個是劉邦萬萬做不到的。
韓信的第三個“伯樂”我們常說韓信一生遇到過兩個伯樂:
1、夏侯嬰救了他的命,並向劉邦大力推薦,為第一伯樂;
2、蕭何月下追韓信,強力要求劉邦封他為大將,為第二伯樂。
然而,第三個伯樂,卻常常被我們忽視了,他就是張良。正是張良在漢軍彭城之戰失利後,提出“下邑之 謀”,韓信才有機會真正發揮他的軍事才能。
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史記.留侯世家》“下邑之謀”關鍵點就在於英布、彭越和韓信這三個人,張良對韓信的寫位就是“當一面”,因為張良對劉邦也是非常瞭解的,他不可能將韓信在這個時間放在總指揮的位置上,與其這樣,不如放韓信自己去打。
所以韓信才有後來的一路勝利,並在最後一場垓下之戰中以多勝少,順利擊敗項羽。
當然,最後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遺憾:如果韓信和項羽軍隊差不多,到底誰能打贏。
水一白認為:
軍力較少時(一萬以下),項羽率隊衝鋒,勝面大;
軍力中等時(一萬至五萬),勝負難料;
軍力較多時(超過五萬),韓信更大可能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