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理所應當地將它看成是繼地球之後第二個被關注的天體。月亮在天空中是唯一的、永恆的、可以夜夜看得見它形狀變化的天體。太陽總是在天空中放射出奪目的光芒,其他行星和恆星也總能閃爍於夜空之中。一些彗星也有自己獨特的形狀變化,但是我們不是總能在夜晚的天空中看到它們。
月亮的形狀總要經歷一系列特定的、循序漸進的、重複性的變化過程。在一些特殊的夜晚,月亮就在太陽剛剛落山之後,以月牙的形狀出現在西邊天空中。一個個夜晚過去後,月亮逐漸向東移去,而它那細細的月牙形漸漸地“胖”起來了,大約一個星期後,它逐漸變成了半圓狀,並繼續向更“胖”的方向變化,直到又過了一個星期,它終於形成了一輪“滿月”。
再以後,它又開始變瘦、變小,一個星期後,它又回到半圓狀態(不過,這次是月亮的另一半變亮了)。接下來,又過了一個星期,最終它在黎明到來之前,出現在東邊天空中時,又變成了一個月牙狀。它會在隨後的幾個夜晚裡消失,然後又會出現,再次重複上述的變化過程。
人們自然會想到月亮就如同是一個生命機體,它從出生到逐漸長大,直至達到生命的最高峰,然後會慢慢衰老,最終走向死亡。在一個月中渡過這一系列的階段。甚至到今天,我們仍然將西邊天空中出現的細細的月牙稱為是“新月”,而將一個月終出現在東邊天空中的細細的月牙稱作為是“殘月”,在這個過程的中間則稱之為“滿月”。
正如我在前面所解釋過的,我們將月亮這一完整的變化週期確立為“一個月”。第一個日曆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但是,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呢?是不是月月都會真的有一個嶄新的月亮“降生”呢?古希臘哲學家臺利斯不這麼認為,而在他之前的巴比倫天文學家們大概也不這麼認為。
對此持懷疑態度的原因來自於對月亮在這一個月裡相對於太陽位置變化的研究。一開始的時候,自然會想象得到,地球上的一切事物所遵循的自然規律是不同於天空中天體們所遵循的自然規律的。在地球上,一切物體都朝下落;而在天空中,一切天體都作圓周運動。在地球上,一切都在不停地變化直至衰竭;而在天空中,一切都似乎是永恆的、不變的。
地球上的物質是不發光的;而在天空中,一切天體都在不停地閃爍。如果組成月亮的物質都像太陽、行星或恆星那樣不停地發著光,那麼月亮也會成為一個在天空中永恆不變的光球。既然月亮不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光球,那麼它在一個月裡就會有成長和衰老的過程,而且也不是永久發光的。
如果月亮像地球一樣暗,只能靠反射太Sunny來使自己發光,那它上面不同部分所反射的太Sunny,就取決於月亮相對於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例如,如果月亮正好是處在地球和太陽中間,那麼太Sunny就會照在月亮背對著我們的一面。因此,我們也就從月亮上什麼也看不見。當月亮以12 倍於太陽的速度從西向東運動時,下一夜,它就會出現在太陽東邊一點兒的位置上,於是我們就正好能看到月亮被照亮的西邊緣處的一彎細細的月牙兒,它是以“新月”的形式出現的。
隨著月亮繼續向東轉,我們所能看到的部分就會越來越大,於是“新月”就逐漸變“胖”起來。當月亮在天空中轉過1/4 路程的時候,與太陽相比較,它的西邊被照亮了,於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明亮的半月。接下來,它繼續變化,直到月亮轉到天空中與太陽相對的一面,這時,太Sunny穿過地球的兩側,將月亮正對著我們的整個一面照亮了,因此我們所看到的就是一輪“滿月”。
以後,月亮又逐漸追上太陽,我們所看到的被照亮的部分開始漸漸縮小。一個星期後,只剩下東半部分還仍然是亮的,再以後又逐漸變成了月牙兒。這時月亮又超過了太陽,接下來又重複上述變化過程。
因此理所應當地將它看成是繼地球之後第二個被關注的天體。月亮在天空中是唯一的、永恆的、可以夜夜看得見它形狀變化的天體。太陽總是在天空中放射出奪目的光芒,其他行星和恆星也總能閃爍於夜空之中。一些彗星也有自己獨特的形狀變化,但是我們不是總能在夜晚的天空中看到它們。
月亮的形狀總要經歷一系列特定的、循序漸進的、重複性的變化過程。在一些特殊的夜晚,月亮就在太陽剛剛落山之後,以月牙的形狀出現在西邊天空中。一個個夜晚過去後,月亮逐漸向東移去,而它那細細的月牙形漸漸地“胖”起來了,大約一個星期後,它逐漸變成了半圓狀,並繼續向更“胖”的方向變化,直到又過了一個星期,它終於形成了一輪“滿月”。
再以後,它又開始變瘦、變小,一個星期後,它又回到半圓狀態(不過,這次是月亮的另一半變亮了)。接下來,又過了一個星期,最終它在黎明到來之前,出現在東邊天空中時,又變成了一個月牙狀。它會在隨後的幾個夜晚裡消失,然後又會出現,再次重複上述的變化過程。
人們自然會想到月亮就如同是一個生命機體,它從出生到逐漸長大,直至達到生命的最高峰,然後會慢慢衰老,最終走向死亡。在一個月中渡過這一系列的階段。甚至到今天,我們仍然將西邊天空中出現的細細的月牙稱為是“新月”,而將一個月終出現在東邊天空中的細細的月牙稱作為是“殘月”,在這個過程的中間則稱之為“滿月”。
正如我在前面所解釋過的,我們將月亮這一完整的變化週期確立為“一個月”。第一個日曆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但是,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呢?是不是月月都會真的有一個嶄新的月亮“降生”呢?古希臘哲學家臺利斯不這麼認為,而在他之前的巴比倫天文學家們大概也不這麼認為。
對此持懷疑態度的原因來自於對月亮在這一個月裡相對於太陽位置變化的研究。一開始的時候,自然會想象得到,地球上的一切事物所遵循的自然規律是不同於天空中天體們所遵循的自然規律的。在地球上,一切物體都朝下落;而在天空中,一切天體都作圓周運動。在地球上,一切都在不停地變化直至衰竭;而在天空中,一切都似乎是永恆的、不變的。
地球上的物質是不發光的;而在天空中,一切天體都在不停地閃爍。如果組成月亮的物質都像太陽、行星或恆星那樣不停地發著光,那麼月亮也會成為一個在天空中永恆不變的光球。既然月亮不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光球,那麼它在一個月裡就會有成長和衰老的過程,而且也不是永久發光的。
如果月亮像地球一樣暗,只能靠反射太Sunny來使自己發光,那它上面不同部分所反射的太Sunny,就取決於月亮相對於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例如,如果月亮正好是處在地球和太陽中間,那麼太Sunny就會照在月亮背對著我們的一面。因此,我們也就從月亮上什麼也看不見。當月亮以12 倍於太陽的速度從西向東運動時,下一夜,它就會出現在太陽東邊一點兒的位置上,於是我們就正好能看到月亮被照亮的西邊緣處的一彎細細的月牙兒,它是以“新月”的形式出現的。
隨著月亮繼續向東轉,我們所能看到的部分就會越來越大,於是“新月”就逐漸變“胖”起來。當月亮在天空中轉過1/4 路程的時候,與太陽相比較,它的西邊被照亮了,於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明亮的半月。接下來,它繼續變化,直到月亮轉到天空中與太陽相對的一面,這時,太Sunny穿過地球的兩側,將月亮正對著我們的整個一面照亮了,因此我們所看到的就是一輪“滿月”。
以後,月亮又逐漸追上太陽,我們所看到的被照亮的部分開始漸漸縮小。一個星期後,只剩下東半部分還仍然是亮的,再以後又逐漸變成了月牙兒。這時月亮又超過了太陽,接下來又重複上述變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