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青子衿Tom
-
2 # 一良二口
首先,我們需要宋朝是如何得的江山。唐朝滅亡後的907年-960年,是華夏文明的一個大分裂時期,史稱“五代十國”。連年的戰亂,政權的更替,屍橫遍野,百姓疾苦。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軍隊駐紮在宋州。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後改為東京開封府,並設陪都西京。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決定以先南後北為統一全國之步驟。統一戰爭,自然離不開用兵打仗,此時武將地位極高。因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身先士卒,關注度最高,獲得的榮譽也是最多的,所以女性首選應該是戰場上的英雄,而當時,戰功也是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可用之才的標準,也是晉升最快的方法。
在宋朝基本奠定政權和疆域後,宋太祖趙匡胤,知道他的政權,是手下將領“黃袍加身”來的,害怕位高權重的武將們效仿。於是“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賜良田美宅以養老。於是,為了扭轉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宋朝開始重文輕武,武將的社會地位慢慢被文人取代。而且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外戚亂權,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迎來了穩定和繁榮時期。
這是,女性更多的崇拜是有才華之人,官爵的晉升和獎賞,也只有透過科舉和政績,文人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成為了關注度最高的群體。自然也成為了女性擇偶的首選。
-
3 # 打工仔老楊談古論今
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國家重視文人,輕軍人
論古代文人主政的優劣我們通常所稱的宋朝分為南、北兩宋。北宋是由發動“陳橋兵變”並“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所建立,其都城是開封。南宋是北宋經過“靖康之恥”後由趙構所建立的,其都城為南京,南宋實為北宋的延續。南北兩宋合稱宋朝,兩朝歷經三百餘年。
首先,我們來談談宋朝的國情。從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的“杯酒釋兵權”開始,文人開始登上了宋朝的政治舞臺,在國家民生、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無處不見他們的身影,同時文人雅士也逐漸開始增多,將軍的權利被削弱到了極致。
其次,我們看看文人主持國家運作下的國家發展。宋朝時期,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古代歷史的頂峰,詩人、詞人、曲藝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如我們大家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中的一門三蘇(蘇洵、蘇軾、蘇澈)、歐陽修、王安石,還有後期的辛棄疾、陸游、李清照等,每一位都是文學屆的大豪。中國古代四大文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術)中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從文人粉墨登場開始,他們提出休養生息的治國大政方針,讓眾多勞動力迴歸家庭,國家的經濟充滿活力。人民生活水平均有所提高,哪怕是在南宋後期國力衰弱的情況下,人民也能夠勉強果腹。所以,當南宋朝庭對外戰爭年年敗退的情況下,依然有豪傑自發救國的情況發生。
最後,我們再看看文人主政國家的侷限性。現代社會,一個國家必須要有文人主內政(制定國家長遠發展並執行),軍人主外部戰爭(穩定邊境保證國家不受外敵侵害)。軍政分開,並相互制約。可是縱觀兩宋,從趙匡胤的建立北宋,到南宋小皇帝的跳海滅國,整個兩宋時期,軍人在外部戰爭時期處處受制於文人的約束,原本驍勇奮戰計程車兵迴歸家庭,留在戰場的大多是老弱病殘,沒有戰鬥能力。能夠指揮戰鬥的將帥數量有限,而文人又主和消極戰鬥,所以註定是不能打勝仗。如我們熟知的岳家軍,其實他們具備打勝仗的能力,但是一個國家包含最高權利者都不主張戰爭,那主和是必然。因此,兩宋時期發生了“土木堡之變”、“靖康之恥”“岳飛被害”這樣的國家民族大事件。
兩宋時期,改變命運的唯有科舉,高中之後就能某個好的官位。當兵的軍人由於國家不喜戰爭,無法建功立業,無法建功立業就無法站到社會的頂端。
綜上,文人治國優劣均有,而宋朝是唯一的一個沒有經過內部爭鬥滅亡的朝代。宋朝整個風氣都是喜文人,文人可以談吐優雅,戲說風月。封建社會,女子依附男子生存,她們沒有地位。為了以後的生活能夠安定,很多女子都以文人為擇偶標準。這是兩宋時期獨特的社會背景下所產生的一種觀念,所以由軍人到士子文人的擇偶轉變也屬於女子順應社會的一種方式。
-
4 # 羊山史話
女子的擇偶觀,無論在什麼年代,都必然會受當時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比如在現當代,七十年代以前的女子很多都以能嫁軍人為榮,尤其五六十年代;而改革開放初期,更多的女子或許更願意與經濟能力更強的人結合;至現在,女人的地位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促使更多的獨立女性越來越渴望自由平等的愛情和婚姻。這些都與社會大環境分不開。
那我們言歸正傳。
宋代的女子的擇偶觀由軍人慢慢轉變為士子文人,我說也是與當時的社會大環境分不開的。這是一個慢慢演變的過程。
宋接盤五代亂世,人們對“亂世人命不如狗”有深刻的體會。雖然宋朝立國以後人們漸漸過上了相對安定的生活,但基於過往的慘痛經歷和對安全感的考慮,使槍弄棒的軍人顯然更能給人帶來安全感。
北宋從開國(公元960年)至澶淵之盟(公元1005年)五十多年始終處於被動或主動的戰爭狀態。大宋的軍隊為開疆拓土,抵禦外虜浴血奮戰,曾經強取豪奪,草菅人命的強盜土匪兵,變成了維護得來不易的太平天下的國民英雄。天下女子有多少人不崇拜英雄的呢?何況在北宋初年,軍人的地位不遜於文人士子,甚至還高上半頭,如此能嫁給有地位的英雄人物何樂而不為呢?是我的話我也嫁。
但好景不長。自澶淵之盟後,軍人的地位被削弱,文人政治開始佔據上風。加上宋遼百年無大戰,軍人無用武之地,武備廢弛,幾無能戰之軍。軍人的地位也越來越低下,甚至等同於賤民。
與軍人境遇相反的是,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社會穩定,文教大興,北宋可以說是批次生產名相才子。每有佳作,社會爭相傳唱。不論是歌女藝伎,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無不以親近結識風流才子為榮。嫁給風流倜儻的文人才子,自然要比嫁給地位卑微,目不識丁的兵油子更能讓人舒心愜意了。
-
5 # 讀史之樂
宋代女子的擇偶物件,以文人士子為首選。他們之所以受到女孩們的親睞,源於科舉取士制度。
宋朝大力推行科舉制,大量的文人透過科考,進入仕途,成為國家的精英人才,國家不僅給他們很高的政治地位,而且還發高額工資,還有令很多女孩傾慕的才學,在三重光環的籠罩下,富裕之家就把他們視為“金龜婿”。
(影視劇照)
每當殿試揭榜時,那些榜上有名的進士就成了女孩們的獵物,富裕之家全家齊上陣,物色滿意的女婿,甚至出現幾家掙一人的情形,這哪是選呀,簡直就是搶嘛。時人把這熱鬧場面趣稱“榜下捉婿”。
不僅普通富裕之家,甚至當朝宰相都來搶。宋神宗時期,蔡卞中了進士,王安石便讓其火速迎娶自己女兒。
(影視劇照)
“榜下捉婿”從側面反映了宋代的婚姻觀念在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魏晉以來,由於門閥制度盛行,婚姻物件的選擇主要看門第的高低,到唐中後期門閥制度開始衰落,到宋代,門第觀念已經淡薄。南宋歷史學家鄭樵說:“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女孩們的擇偶眼光逐漸轉移到更有發展潛力計程車子文人身上。
對於那些十年寒窗計程車子來說,他們也樂於迎娶富豪權貴的女子,因為宋代女子出嫁的時候,孃家會有不菲的嫁妝作為陪嫁,以贏得婆家的喜愛,提高在家庭中的地位。這已是宋代的一種風氣,彩禮的多少是結婚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連司馬光都說:“將娶婦,先問資裝之厚薄,將嫁女,先問聘財之多少”。和現在的情形是不是很相像呢?
(影視劇照)
-
6 # 最憶江南
無論何時,女人的擇偶觀其實是社會的晴雨表,反映了社會的不斷變化。而大宋女子的擇偶觀,自最初的熱衷於軍人,到後來對士子文人情有得鍾,自然亦是受社會變化的影響。
1. 宋朝初期,為什麼女子對軍人一見鍾情
宋朝建立前,諸侯混戰,民不聊生。百姓期盼社會穩定,能有靜好的歲月。後來,趙匡胤率領大軍經過一番征戰,才取得勝利,並且建立宋朝。
此時,在女子們的眼中,軍人個個都是大英雄。這種崇尚軍人的情結,自然影響了她們的擇偶觀,讓她們對軍人是一見鍾情。
2.宋徽宗時期,為什麼女子心儀的伴侶是文人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稱帝后,為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確立了宋朝“重文抑武”的基調。與此同時,宋朝大力推行科舉制,大量的文人透過科考,進入仕途,並且在朝堂上越來越受到重視,越來越有話語權。反之,武將的地位變得越來越微不足道。在金朝入侵宋朝之前,武將在朝堂之上基本沒什麼地位了。
當文人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自然也越來越受女子的追捧,很多女子就會文龜婿,作為自己的擇偶目標。
3.好事成雙,還須用手段加分
但那些女子如何知道哪些文人士子是潛力股呢?宋朝的女子非常聰明,她們把目光放在那些通過了殿試計程車子們。
每當殿試揭榜時,那些榜上有名的進士就成了女孩們爭搶的香餑餑。不僅稍稍富裕的人家會為自己的女兒搶婿,而且當朝宰相也不能脫俗。據說,宋神宗時期,蔡卞中了進士,王安石便趕緊讓他迎娶了自己的寶貝千金。
當時,人們把這一事件戲稱“榜下捉婿”。“榜下捉婿”是當時女子喜歡選擇文人士子作為自己最佳配偶的生動寫照。
女子們透過“榜下捉婿”來選擇自己心儀計程車子文人,哪些士子文人又是如何選擇自己心儀的女子呢?他們當然不能只坐享其成,或被捉於榜下,而是會透過參加一些活動,來推介自己。
宋徽宗時期,一些士子文人,經常結伴成群,或賞花燈,或乘船夜遊,或吟詩作對,以此來讓自己大名遠揚,讓更多人知曉,從而提高權貴人家的女子青睞的可能性,從而能出人頭地,改變命運。
-
7 # 歷史文武君
如果擇偶先來說一下,宋朝女子的地位。
在宋朝,女子的地位達到了歷史朝代的最高峰,大家熟知的故事“河東獅吼”和“胭脂虎”的典故都是發生在宋朝,而且並不是虛構的,這是真實存在的。
這樣的典故也反映出宋朝女子很多事情上可以自己選擇做主,宋朝女子也可以經常出來拋頭露面的,而且女子嫁入丈夫家之後,嫁妝都不是屬於丈夫的,都歸女子自己本人的,這也體現出了宋朝女子財政上都掌權,而且宋朝時候不在流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甚至在宋朝可以自由戀愛,“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的愛情故事不是假的。所以宋朝女子甚至包括婚姻都可以自己做主。
再來說一下擇偶觀的轉變。第一、當時朝政環境所致
本來在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是重武輕文的,因為軍事力量是國家最重要的,秦皇漢武那個不是武力爭天下,但是宋朝不一樣,恰恰相反的是重文輕武!
隨著開國皇帝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和“杯酒釋兵權”也讓軍人的權利最弱化,而在這時,宋朝重視科舉制度,也讓文人施展身手,很多文人透過科舉,進入朝政,而且在宋朝文人的工資也是相當高的,待遇好。
所以,在當時很多女子在選擇配偶的時候,當然會選擇文人墨士了,而且有情調。
第二、當時的宋朝連年征戰
在宋朝初期,很多女子其實都會選擇與軍人結婚,但是無奈的是宋朝四面都有政權,北有遼國,後來又有金朝,西北有西夏和吐蕃,西南上有大理。
這麼多國家,宋朝與其中的三個國家經常打仗,而且連年的征戰也讓很多人失去性命,為當時的文人就不這樣,他們在朝為官,不用遠征打仗,更不會因此丟了性命。
對比軍人當然是文人會比較好,宋朝的連年征戰,誰不希望有個安穩的家,在這時以前以嫁給軍人為榮耀的女人,逐漸選擇了文人墨士。
回覆列表
宋朝女子的擇偶由傾心於軍人變為士子文人,發生如此變化,與宋朝的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密切相關,政策引導人民的切身利益,從而影響女子的擇偶觀。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奪權建立了北宋,考慮到五代時期下屬推翻上司奪權稱帝的現象相當普遍,所以對武將非常不放心,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用豐厚的待遇解除了武將集團的兵權,消除了武將集團對中央皇權的潛在威脅,並將重文輕武作為一項沒有明說暗地裡卻一直在執行的基本國策,後代皇帝一直沿用。
宋太祖趙匡胤曾說:“朕今選儒臣幹事者百人,分治大藩,縱皆貪汙,亦未及武將一人也。”意思就是一百個文官貪汙,也不如一個武將造反對國家的危害大。最高統治者有這種理念,自然要採取措施來貫徹這一理念。宋太祖提倡大興科舉,興詞賦。少管軍隊,少練兵。同品級武官見到文官要行禮,並且各地錢糧都由文官掌握並且直接監督武將。
重文教、輕武事兩大措施並舉,徹底改變了五代以來只重武士重文教的社會理念。重文教具體體現為:宋朝大力發展科舉,徹底取消了門第限制,社會各階級的優秀子弟都被允許應試入仕。范仲淹、李綱、岳飛、宗澤、文天祥、陸秀夫等皆科舉出身。而這些寒門出身計程車子一旦登第,多懷忠君愛國之心。宋朝統治者對文人極其尊重,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俸祿也極豐厚。世人多稱宋朝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勵下,宋朝開始盛行讀書風氣,宋代兒童啟蒙教育唸的《神童詩》開篇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一政策極大地促進宋朝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諸如天文學、數學、醫藥學、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造船技術等方面成果累累,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文學藝術也發展到新的水平,湧現出的眾多的文學家、畫家和詞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輕武事具體體現為:在其軍事領導體制,將握兵權、調兵權與統兵權分而為三: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權,卻無調兵權。樞密院掌握調兵權。這樣就形成了統兵權和調兵權的相互制約,兩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轄。保證了軍權從屬於皇帝。同時軍隊實行更戍法,讓統兵的將帥定期調動,互換防區,避免將帥培植自己的勢力,形成小的集團。輕武政策,雖然有效地防止了將領的擁兵自重,鞏固了中央集權,但它也產生了不利影響,武官的積極性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和國防力量。因此,在對遼、西夏、金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只能屈辱忍讓、納幣求和。即使面對國難,皇帝對武將的猜疑始終如一,致使岳飛的精忠報國之願未遂,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朝廷殺害。
最高統治者的這一理念在當時深深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理念,翻閱相關的歷史資料,以下兩個案例對當時的風尚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宋仁宗天聖時,大臣陳堯諮與執政大臣不和,遭到謗言。結果,“方以詞職進用”的陳氏,突然被宣佈改為與原官地位差不多相等的宿州觀察使的武職,調任知天雄軍。這顯然屬於排擠貶逐之舉,自然引起狀元出身的陳氏的強烈不滿。史稱:“堯諮內不平,上章固辭。”垂簾聽政的劉太后為了安慰他,特親自加以召見,“敦諭之”。陳堯諮無奈,只得屈從。後其雖官至節鉞,卻終於未能像兩位乃兄那樣步入中書,只能抱恨死於地方衙門。值得注意的是,陳堯諮晚年性情極為暴躁,所謂“多暴怒”,動輒便對屬下揮舞大棒。這又很可能是其極度失意情況下宣洩積怨的一種表現。
宋仁宗慶曆中,左司郎中、龍圖閣直學士范仲淹與文臣韓琦、龐籍及王沿共同主持西北四路對夏戰事。也許是出於鼓勵軍隊士氣的考慮,宋中央突然下令,將范仲淹等四位文官統帥的文職同時改為屬於武職的觀察使。范仲淹接到這一任命後,上書堅決辭之。他向皇帝這樣說道:“觀察使班待制下 ,臣守邊數年,羌人頗親愛臣,呼臣為‘龍圖老子"。今退而與王興、朱觀(二人均為觀察使銜帶兵將領)為伍,第恐為賊所輕”。史稱其言辭“甚切”。繼範氏之後,龐籍和王沿也先後上表堅辭,“不肯拜”。由此可見,即使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雖勇於指揮作戰,但也不願充任武職。
從以上史資我們可以看出,在宋朝,士子文人地位高高在上,仕途順利,而軍人武將處處受受制於人,被輕視排斥。俗話說:“男錯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宋朝的社會理念是重文輕武,女子的擇偶觀發生如此改變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