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度讀書了嗎
-
2 # 照見
不停地『買買買』是因為『買買買』並不能真的帶來持久的快樂、撫平焦慮或空虛。它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短暫的緩解空虛或焦慮。
正是因為它效用是『短平快』的,正是因為它效果不持久,所以它會持續。因為這涉及到非常原始的心理機制——
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中學的生物課:
條件反射:如果你每次給狗吃東西前,都搖鈴,那麼久而久之,下次你一搖鈴,狗就流口水。這就是條件反射——本來沒有關係兩件事(搖鈴、流口水)建立起了聯絡。
條件反射是被動的。(狗沒有去搖鈴,只是被動的聽了後,不自覺的流口水)
但是買東西卻是主動的,很多人類行為是主動做出來的,無法用條件反射解釋。
操作性條件反射:為了解釋人的主動行為的原因,心理學家(斯金納)做了實驗。他發現,如果在小白鼠無意中按了搖桿後,給小白鼠一個食物,久而久之,小白鼠就會養成『按搖桿』的習慣。因為小白鼠大腦知道『按搖桿』會帶來食物。得到食物,就是一種強化。它強化了按搖桿的行為。按搖桿是主動的!就像買東西也是主動的。
每次買東西后,心情瞬間好了一點(強化),就像小白鼠按了搖桿就得到食物一樣(強化)。這種『及時反饋』『立竿見影』的效果,讓我們的大腦非常的著迷。
更深一步的,問題是——那為什麼買東西會讓人立竿見影的開心呢?畢竟很多時候,東西並不是食物,它不是那麼本能直接的滿足呀。怎麼就讓人開心了?
答案是:廣告——觀察學習的心理效果。
人是社會性動物,有非常高階的大腦。它可以想象、預測,甚至不用親身經歷就學習到東西。
觀察學習是指,人類僅僅透過觀察他人(比如,廣告裡的人)的行為及其結果就能學會某種複雜行為,又稱替代學習、無嘗試學習。心理學大師班杜拉認為,即人的一切社會學行為都是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透過對他人示範行為及其結果的觀察學習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為,不依賴於直接強化。
我們看廣告裡,別人買了東西(比如衣服、車、食物、書)顯示出了快樂的表情。我們的大腦就學習到了『買東西會快樂』。或者是,廣告把商品和某種幸福生活聯絡在一起——買了保險,一家人就安心快樂。買了某個家電,一家人就特別開心。
我們就會像是被催眠一樣,不自覺地認為:買東西使人幸福。
這也是有類似的實驗的——
曾經有科學家,讓從來沒見過蛇的猴子A,看蛇的影片,猴子A並不害怕。然後,科學家讓猴子A看另一個影片,影片裡另一群猴子B看見蛇,很害怕地跑來了。以後再給猴子A看蛇的照片、影片,猴子A表現出害怕了。
也就是說,猴子A雖然沒見過真的蛇,但是它看到其他猴子怕蛇,它就學會了,蛇是危險的、應該害怕躲開。
猴子也是一種有社會性的靈長類動物,所以就證明了,人這種『觀察學習』的心理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天性。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
其實去買東西的路上、等快遞來的時候,我們的心情可能比拿到東西以後,還要興奮。
我們開啟快遞的瞬間,比使用東西的時候更興奮。
這就是因為,有『期待』,這種期待的感覺,是『空虛』的對立面。也就是說,透過『期待擁有東西』,我們給自己空虛的生活,注入了一些興奮感。(它的生理基礎,是多巴胺)
為什麼有些人,不用買東西也很開心的樣子?尤其是我們知道的那些著名人物。因為他們有理想,他們沉浸在努力實現理想的『期待』中。而且他們相信理想可以實現。
而現在很多人,要麼沒有理想,要麼他們的理想就是『有錢』,怎麼體會『有錢』呢?買東西啊……!!也就難怪『買買買』變成了一種難以停下來的行為了。
我們甚至還被教育『買東西是表達愛的方式』。比如,『愛她就請她吃xgds』『情人節送巧克力』『xxx奶粉,給寶寶無憂無慮的愛』
誰不想被愛呢?!
只要我們缺少理想
只要我們不知道除了送東西買東西該怎麼表達愛
我們必然『買買買』停不下來啊!
-
3 # 李建中心理諮詢
每個行為的背後,其實都有心理學動機,只是說自己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的區別。當注意力是在買買買身上時,其實就還沒看到自己的內心動機是什麼,看起來似乎是糾結到底該不該買買買,實際上是內心的孤獨和空虛,買買買只是一種填補空虛的方式,只是這樣的方式導致了內心的糾結和痛苦,會很多的自責和難受,買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不會有糾結的感覺的,比如確實很渴了,買瓶水喝,自己是不會糾結的,但如果自己在家感覺渴了,就網上訂購十幾箱水,那就比較糾結,買多了多少,就意味著內心有多空虛。
這裡要強調一下,並不是簡單用數量來衡量嚴重程度的,有三個相對的指標:1 買買買之後,自己會不會糾結內疚?2 買回來的東西是不是很多都沒用過?有的連商標和包裝都保持原狀;3 身邊的人是不是大多數都覺得你買得太多了?不是多一些,而是太多的感覺。
一般來說,自己的注意力都在買買買上了,其實沒有朋友或者親密愛人來分享快樂,是比較孤單的快樂,也是比較短暫的快樂,買完之後可持續的時間很短,似乎買的行為結束之後,快樂的感覺就幾乎是消失了,很快湧上心頭的是,自己的糾結和痛苦。
真正持續的快樂是良好的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的感情之樂,穩定的愉悅的關係,可以給自己穩定愉悅的感覺,而不是稍縱即逝的快樂。缺少情感的快樂的話,糾結痛苦的快樂就總是會出現,只是會變化不同的表現形式,購物狂,暴食症,偷竊癖等等。
-
4 # 心夥伴
如今剁手黨越來越多,商家鋪天蓋地的廣告襲來,有人會不屑一顧,但更多的人會不由自主的被商家廣告所吸引,從而掉入商家的陷阱,購買許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目前看來,剁手黨以女性居多。1、女性剁手黨
社會上的男性整體而言是偏理性的,而女性則是偏感性的,這一點早就得到了證明,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是男性與女性都有的衝動。
然而購買不需要的,只是因為看上去覺得實惠,這就是剁手黨,拜仁基本上是女性,她們更容易被外界的廣告所幹擾。在主見方面,她們也有一定的不如男性。2、發洩
如今社會上的大部分人的工作壓力很大,而一旦壓力過大,他們就會在心底累積起一定情緒,這種情緒有可能會誘發人去跑步健身等等,也是發洩情緒的手段之一,但那並不能給人帶來快感。
購物在發現了情緒的同時,還會從心底給人帶來快感。就是很多女性都選擇了用這種方式發洩自己的不滿,經過長時間的購物後,她們就會產生一種自我價值感,然後心裡重新得到平衡,心態再次穩定下來。3、潛意識
每次當遇見比較幸福的事情,大腦都會不由自主的產生多巴胺,這些事情分別是性、美食以及購物。
當你看到購物兩個字時,你就會從心底幻想起把它們買回家的那種成就感,也就是說你的大腦潛意識認為繼續看購物是會獲得物品的,而你會把獲得的物品當成是獎品,於是你的腦中就產生了一個自我獎賞的腦回路機制。
-
5 # 青音約
一個反覆出現的行為,首先就是習慣的影響。當你買了一次,買了兩次,更不要說現在隨手開啟淘寶看看的習慣,本身就是養成了的習慣。即使沒得買,買多了,還是會開啟軟體和網站看看。消費行為也是一種行為,也是有習慣的因素在裡面。其次就是大環境的影響,一般衝動消費出現多的時候,就是別人買到了讓你也買,或者是618、雙十一這樣的購物節。這種環境,本身就助長了行為的發生。當你有買的念頭,別人或者環境的推波助瀾,可能就是讓你付賬的原因。當你回家了好好一看,仔細一想,才發現東西好像並不需要。這就是環境的影響。
而且,像各大電商網站經常推出的各種購物節,讓大多數消費者都沉浸在一種東西便宜的氛圍中,好像不買就吃虧了,這種大環境,包括廣告宣傳,都在促使購買行為的發生。最後就是合理化的思想。你買的時候,肯定會告訴自己,這個以後有用,屯著也好,剛發的獎金剛好買這個等等。這些都是合理化思維。就是你自己在為自己的購物行為找理由找藉口。這就是你明知道不該買不該做,但是需要個理由,大腦就編制出了各種合理化的理由,給你個機會讓你買。對於這樣的事,首先是要減少環境的影響,清楚的知道自己缺什麼,需要買什麼。其次就是腦子裡出現合理化的理由時候,就是該拒絕的時候了,讓自己知道那只是個藉口而已。最後,就是適度的消費是難免的,誰也有衝動消費時候,不要過於嚴苛。
-
6 # 舒言不停地消費衝動象徵著不再接受更新,以及一連串不合理的表達!
一年一度瘋狂的618大戲上演了!商家不擇手段地宣傳,買家迷迷糊糊地蜂擁而至,好不熱鬧啊!
就在這一片繁華的背後,購物狂們大都關心一個問題:這種欲罷不能的“買買買”的上癮行為背後,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動機?
決定一個人衝動消費,需要有兩點支撐一是過剩的精力需要釋放,產生一種無法抵抗的購買衝動,並且不再願意去尋找新的追求,義無反顧地一頭扎進購物中。
二是購物上癮行為會帶給當事人一種忘我與輕鬆,處理了內心的焦慮與憤怒,這是繼發的心理獲益。
很顯然,假如缺少了上述兩點中的任何一點,購物依賴或者其他類似的上癮行為都是不能維持下去的。
購物成癮行為的象徵意義是固著,不再接受更新眾所周知,成癮行為是緩解焦慮最為方便的做法,比如常見的一片藥、一杯酒、一壺茶、一段情慾等等,都可以是追求中的替代品。
當然了,不停地買買買,同樣可以是一種成癮性行為,同樣可以讓當事人們忘卻對生命幸福的追求,陶醉於暫時的愉悅當中。
這樣看來,我們生活當中的所有形式都可以成為成癮物,比如金錢、權力、運動、知識、娛樂、食物、毒品、酒精、愛情、宗教等等。
總而言之,不管什麼東西,只要能夠激發人的內心體驗都可以算作成癮。其中的區隔主要在於:我們的社會文化贊成與不贊成而已。
為什麼人的一些行為可以成癮?人類的內心普遍存在著一種依賴情結,或者叫做成癮傾向。
本來,這樣的特點主要是用來應付生命存在中的三類基本焦慮的:現實性焦慮、神經質焦慮、道德性焦慮。
這三種焦慮任誰都逃不掉,將會陪伴著人們從生到死,如影隨形,不離不棄。
這些焦慮的存在,對人們的生存是有好處的,關鍵在於它可以維持生命的活力,卻需要一種釋放或處理來達到內在的大致平衡。
但是,每個人對焦慮的忍耐閾限不同,自然也對焦慮的釋放和處理方式也會不同,就如民間俗語所言:“個人各脾氣,丈母孃嫁女婿”一樣。
成熟的與幼稚的釋放方式的區別是什麼?一般來說,能夠使自己的焦慮得到疏解的活動、行為、興趣、愛好、社交等等,都是良好的釋放情緒壓力的方法,可以被社會普遍認同。
我們可以這樣來表達,就是成熟的釋放方式適度、合理、節制、規律。而幼稚的處理焦慮的方法則是不現實的、不合理的、虛假的,比如無意識地轉移、投射、退行等自我防禦機制。
透過幼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只能達到一種虛假的內心平衡,這樣的釋放方式常常是過度的、成癮的、不合理的、無規律的。
比如說,心情鬱悶了就去飲酒買醉;人際關係糟糕了就去逃避;失眠睡不著覺就去吃安眠藥;負性情緒無處發洩了就去瘋狂購物……。
各種型別上癮的背後意義是什麼?毫無疑問,上癮是一種滿足感與幸福感的快速達成,不用臥薪嚐膽般的久經磨難,就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了生命的激情與高峰體驗。
很顯然,一個人對什麼依賴,對什麼上癮,往往能夠看出一個人的內心需要什麼。
此處略舉幾例。比如說有網路聊天依賴的人,往往在社交方面有些困難;網路遊戲依賴的人,絕對需要成就感和唯我獨尊的體驗;飲酒依賴的人,大多具有社交恐懼感;藥物依賴的人,需要激情和讚賞;而服用安眠藥則是對痛苦的麻木……。
然而,具有諷刺意義是:你越是依賴什麼,就越是需要什麼,而到頭來卻是難以得到什麼。反過來,越是難以得到什麼,越是依賴什麼,無法擺脫。
在不停地買買買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現在,我們要回到這個問題所描述的情境中來。
首先,我們要問你:在你不停地買買買行為當中,改變了什麼?
是否減少了與什麼人的接觸,從而獲得了更多的自我空間?是否迴避和化解了什麼內心衝突,從而忘卻了什麼樣的煩惱?
不停地買買買,往往指向自我掌控的實現,以及憤怒和敵意的暢快表達,還有激情、讚賞、超越、高峰體驗。因為,把對現實的挫折感發洩到非現實的領地是安全的。
其次,當你不停地買買買結束之後,你的感覺是什麼?
是心滿意足?還是意猶未盡?或者是後悔不已?因為,這顯然是不一樣的,可以揭示你的內心世界。
其中,心滿意足是一種心理需要,是你情緒的調節物。
意猶未盡就要小心了,因為不停地買買買已經越過了你生活的邊界了,你被購物所牽制了,或者說你被購物玩兒了,你被花花綠綠的618玩兒了。
而後悔不已就更有意思了,因為後悔是一種心智的警覺,不停地買買買正在毒害著你,讓你成為物品的奴隸,就像吸毒的人最終從毒品的主人淪落成為毒品的奴隸一樣。
毫無疑問,自覺控制你的無妄慾望,下狠心戒斷你的“不停地買買買”,恐怕是你自我拯救的正途。
-
7 # 精神科專家梅醫生
無法控制自己的購買慾時常體現在很多人身上,這其中尤其的就是女性,我們常常能發現很多女性會樂忠於不停的買買買,其實這也是一種心理因素導致的。
買東西是一種比較發洩情緒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喜歡去購物掃貨,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情緒,比如一些負面的情緒問題。
不停的“買買買”,還可能是因為一種滿足感的渴求,購買到心儀的物品能夠讓自我獲得一種滿足感,這樣的一種滿足感也可以給人帶來自信心,當人在遭遇失敗、困境,便可以藉助購買恢復自己的信心。
還有的衝動消費是受環境影響的,倘若身邊的人都在消費,那麼你也很可能盲目消費,這可能是一種跟風現象,跟風消費,衝動下的購買行為,事發的時候並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往往事後會後悔自己的大肆購買。
如果恰逢商場降價打折,也能刺激人們的購買慾望, 人是受慾望支配的動物,購買也是一種慾望,人們的購買慾能夠在環境的影響下大增。
人的購買慾永無止境,只會無限增長,當你獲得滿足之後又會沉迷於其他的東西上,所以永遠都沒有辦法獲得滿足。
人的心理因素複雜多樣,由此能夠導致誘發消費購買的動機多種多樣,對此我們一定要保持一個冷靜的心態,合理的消費才是最妥善的。
回覆列表
心理行為分為理性行為和非理性行為
不停“買買買”被《怪誕行為學》的作者丹·艾瑞里稱為非理性行為
非理性主要是指一切有別於理性思維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覺、幻覺、下意識、靈感;也指那些反對理性哲學的各種非理性思潮,如惟情論、意志論、生命哲學、無意識、直覺論、神秘主義、虛無主義、相對主義等。非理性行為就是潛意識行為,不經思考就自然做出的行為。
丹說:大多數行為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是一旦這個東西免費了這就讓人們忽略了不利的一面。免費給我們造成一種情緒衝動,讓我們以為免費物品大大高於它真正的價值。
相信大家“雙十一”的時候都有買東西,但是大家有沒有買了很多平時不需要的東西?
因為人類本能的害怕損失東西。免費的真正誘惑力是與這種恐懼的心理在一起的。我們選擇某一物品不會有顯而易見的損失。但是假如我們選擇的物品是不免費的,那就會有風險,我們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從而損失東西。於是,如果讓我們選擇,我們就儘量朝免費的方向去找。
不停的“買買買”背後,是想要得到又害怕失去東西。一旦有東西可以免費得到又不會失去東西就會買買買,或者比平時損失少,也會讓人不停的“買買買”。
我是深度讀書,一週和一個陌生人聊天,一週讀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