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通常指驅使人想望、追求某種東西的內在動力。西方心理學的慾望一詞,直接來自拉丁語appetite,“指一種渴望。心理學中的大多用法承繼此意。”這種意義上的慾望,與佛學所說心所法中“於所樂境希望為性”、能發起精勤作用的“欲”(梵語chanda)含義相近。《界身足論》卷二對欲的解釋頗為詳悉(細):“謂欲、能欲性、現欲性、喜樂性、趣向性、希欲性、欣求性、欲有所作性,是名欲。”
對於所喜歡的東西希望得到、歡喜追求、想要有所作為的一種驅動力或心理功能,叫做欲。唯識學把欲歸於五大別境心所法之首,認為它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心理功能,《俱舍論》甚至以欲為一切心理活動生起時同時生起的遍大地法,雖然未必確切,但重視欲的作用這一點是可取的。
人類的需要、動機和慾望
現代心理學一般不以慾望為專題,而將古典意義的慾望所包含的內容放在需要、動機和意志中作專門研究。阿瑟.S.雷伯《心理學詞典》說:“一般說來,被稱為慾望性功能系統是那些從日常的生理機能如飢、渴、性等等中派生出來的動機系統。”
動機(motivation)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作用,與其相關的概念有需要、驅力、本能、誘因等。需要或需求(need),指心理上的匱乏狀態;驅力則是需求的結果。由動機到發起行為的過程(相當於佛學所謂從欲到業),是由匱乏狀態→需求→驅力→行為。這種意義的動機,與佛學希望可愛事業而樂作的“欲”含義基本一致。本能(instinct)指生來具有、不學而能的需求、驅力,如老鼠生來會打洞之類,可歸於南傳上座部佛學所說的無因異熟心。誘因(incentive)指能引起動機的外在刺激,如美食可引起食慾等,可歸於佛學所說能引起欲的所緣緣塵或境。意志(will)則指有意識、有目的地自由選擇行動的能力,相當於佛學所說的動發勝思,也常稱作欲。
現代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人的所有行為從動機發起,動機出於需要或需求。需要是個人的一種主觀狀態,具有物件性、緊張性、起伏性。關於人類普遍具有的基本需要或需求,心理學家有多種說法。一般分需要為生理需要、社會性需要,又有物質需要、精神文化需要之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五層需要說,在當代世界影響極大。五層中最低層為生理需要,如食、色、睡等。第二層安全需要,指對安全、穩定、正常秩序的需求。第三層歸屬和愛的需要,謂需要在社會團體中佔有一席之地,需要愛情、友誼,包括威望、地位、名譽、受關心、被賞識等。第五層自我實現需要,指實現其潛力的慾望,包括完善、完美、獨特、輕鬆愉快、自我滿足、有意義、真善美等。五層需要中,前四層是維持生物性和社會性生存的必要條件,稱“基本需要”,它們只有在缺乏時才產生,如感到飢渴時才需要飲食,因此叫做“匱乏性需要”;第五層自我實現需要,出於對人類存在根本問題——存在價值的正視或“存在性認知”,是一種高階需要,亦稱“發展需要”。五層需要如一座五層寶塔,低階需要的滿足是高階需要產生的基礎。弗洛姆也把人的需要分為五種,其說與馬斯洛不同:第一聯絡的需要,指脫離了自然狀態和動物狀態的個人必須透過順從和控制的方式建立一種新聯絡,將自己和他人、世界聯絡在一起,取代受制於本能的聯絡。第二超越的需要,指人不能安於被動的生物性,必然要超越偶然性和必然性。三尋根的需要,指在精神上尋求安頓的需要。第四認同的需要,指一種獲得自我身份感的需要。第五定向的需要,指認識與理解,理智地確定自己的取向,為理想、目標而行動和獻身的需要。
佛學對人的需要、需求、動機意義上的欲,有不少說法,主要者有四食、三欲、五欲、六慾、六食、七食、九食諸說。
四食,謂四種食物。食(梵語ahara),為牽引、滋養、持續之義,指養育和維持生命所需要的食物。佛學分食為世間、出世間兩大類,四食屬世間的各種眾生維持生命所必需。《雜阿含》第378經佛告比丘:“有四食資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中阿含》、《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等經和《大毗婆沙》、《俱舍》、《成唯識》等論中,皆說四食:
1、段食,又作“摶食”、“揣食”、“見取食”,意謂分段(一口一口吃或一頓一頓吃)而食,《增一阿含》卷二一:“如今人中所食,諸入口之物,可食啖者,是謂揣食。”此食又有精細之分,粗者如米麵魚肉之類,細者酥、油、水、飲料等。段食以香、味、觸三種塵為體,唯是欲界眾生所必須。《成唯識論》卷四說段食“以變壞為相”,意謂食物須被破壞或經化學變化方起作用。段食的實質是吃物質,吸取物質性的營養以進行新陳代謝。
2、觸食,又作“更樂食”、“溫食”、“細滑食”,以心所中的觸為體,指根境識和合,由感官攝受的使人感到快樂喜悅的各種資訊,如衣著、撫摩、擁抱、洗浴、按摩、音樂、香味,觀賞可意的風景、書畫等藝術品,欣賞美人的儀態等。《增一阿含》卷二一:“衣裳、傘蓋、雜香華燻,火及香油,與婦人集聚,諸餘身體所更樂者,是謂更樂食。”觸食的實質是吃感覺。
3、思食,又作“意思食”、“意食”,“念食”,以第六意識的思念為體。其實質是吃意念。《成唯識論》卷四:“三意思食,希望為相,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為食事。”謂思念可愛的、悅意的境和事,能起食物滋養生命的作用。是則理想、對未來的嚮往,及學習、讀書、獲得知識、滿足求知慾等,都屬思食。
4、識食,以心識的活動為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食糧。《成唯識論》卷四謂識食“以執持為相”,主要指第八識處理資訊、維持生命的作用。識食也可解釋為阿陀那識執受個體生命的作用,或叔本華所謂心靈深層“生的意志”。
四食中後三種通於三界一切眾生,色界以觸食為主,無色界當以識食為主。四食說明:眾生的生命,需要吸收、攝取物質的、感覺的、意識的、精神的各種養料或資訊,才能維持。維持生命的需要,使眾生不自覺地產生種種“食慾”。四種食慾中,段食屬馬斯洛等所謂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其它三種屬心靈需要,觸食為感覺層面的需求,包含了一部分生理需要;意思食為意識層面、精神層面的需求,可包括弗洛姆所說尋根的、定向的需要等;識食的生之慾望,應為人最根本的慾望,諸家心理學較少言及。馬斯洛等所說安全、歸屬、愛、尊重、認同等社會性的需要,佛學亦非不談,經中常說:“名聞利養恭敬”為繫縛世人的韁鎖,是腐蝕出家者而導致佛教衰落的魔網,名聞恭敬和供養,即是獲得別人尊重的需要和認同的需要,也包括自我實現的需要。今人戒圓《人生慾望論》總結人最根本的慾望為維持生命欲、延續生命欲,又有吉祥欲、長壽欲、幸福欲、致富欲四大欲望。
佛學所謂三欲、四欲、五欲、六慾,皆指人類等欲界眾生所具有的基本慾望或需求。三欲,謂飲食慾、睡眠慾、性慾,基本上皆屬生理需要。五欲,指對色、聲、香、味、觸五種境的需求和慾望;對財、色、飲食、名、睡眠的慾望,也稱五欲。六慾,指對色(身體)、形貌、言語音聲、(面板)細滑、人相(人體美)的慾望,主要指人在性愛方面的慾望。六食,謂眼等六根,各需保養或各有所需:眼需睡眠,耳需音聲,鼻需香味,舌需美味,身需細滑,意需法(對事物的認識、思考等)。質言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其慾望或所需。
以上諸食、諸欲,都是世間的、人間的,除此之外,還有出世間的食物,也有滋養生命的作用,此即七食中的不放逸食和九食中的出世間五食。七食,謂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需睡眠等六食,加上第七不放逸食。不放逸,為善心所之一,謂嚴格約束自己,淨化自心,不受塵垢的汙染,勤修三學六度等佛法,它是獲得涅槃解脫之本,故不放逸稱涅槃之食。從別一角度看,列不放逸或涅槃食為七食之一,與眼需要睡眠、耳需要妙音等並列,說明以不放逸的精神追求涅槃,也是人本性中的一中需要、需求或慾望。五種出世間食見《增一阿含》卷四一等,為:1、禪悅食,一作“禪食”,深入禪定,享受定的微妙快樂喜悅。2、法喜食,一作“喜食”,由聽聞、修學佛法而獲得喜悅。《維摩經》雲:“禪悅以為食,法喜以為妻。”3、願食,樹立高尚理想,發願斷煩惱、度眾生、證佛果。4、念食,時常憶念、牢記所修學的佛法。5、解脫食,由修習佛法而獲得解脫。一作“八解脫食”,旨由修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等八種禪定而從色、無色的束縛中獲得解脫。這五種食物加前世間的段等四食,為九食。五出世間食說明,人類有超越生理和社會需要,獲得禪悅、法喜、解脫等高階滿足的需要或慾望。出世間五食可包括馬斯洛所說自我實現和超自我實現的需要的根本,及弗洛姆所說超越、尋根需要,而更有這些需要中所沒有的內容。
貪慾與善法欲
按唯識學的說法,欲心所通善、惡、無記中三性,並非都是惡。被視作惡的、對人有害無益的慾望,是心所法中列為根本煩惱的貪,或雲貪慾、愛慾、欲貪——對世間的食、色、睡,色、聲、香、味觸五塵六慾,及錢財名位等的執著、想望、迷戀和過多的、非分的貪佔、追求。貪求這些東西的慾望,通常稱為“人慾”,人慾的危害,古人早有指陳揭露,《老子》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西哲柏拉圖以與肉體的生理需要相聯絡的人慾為使靈魂汙染、人格卑劣的根源。斯多葛學派、婆羅門教、基督教、儒學等亦皆對人慾的危害有不同程度的揭露。人慾橫流,被時下很多人指摘為現代社會的一大弊病。從出世間、超越生死高著眼的佛學,對人慾或貪慾的批判可謂最為深刻、徹底。
佛教認為:貪慾使人熱惱不安,驅動人發起有漏業尤其是發起不善有漏業,由有漏業導致生死苦果,貪慾是人生諸苦之本源。經中說:“欲為苦因”,即指貪慾。《雜阿含經》卷三五阿難答外道問雲:
“染著貪慾,映障心故,或自害,或復害他,或復俱害;現法得罪,所世得罪;彼心常懷憂苦受覺。”
《大毗婆沙論》卷四四解釋說,欲尋(與貪慾相聯絡的尋思)自害者,當貪慾生起時,“身勞、心勞,身燒、心燒,身熱、心熱,身焦、心焦。復由此緣,當長夜非愛、非樂、非喜、非悅諸異熟果,如是自害。”貪慾使人身心熱惱焦躁,如被火燒,現前憂苦不安;貪慾導致將來不好的異熟果報,是為自己害自己。又貪慾生起時,使人遠離真正的自利和自利心,遠離諸聖賢所享受的真常之樂,使人對自心和所貪著的物件愚痴不明,是為自害。害他者,如有人因貪色勾引別人的妻子,使其夫愁苦惱恨。自他俱害者,如因貪色勾引他妻者,被其夫捆綁、毆打乃至殺害。《法句經?愛慾品》雲:“愛慾意為田,淫怒痴為種”,生長出生死流轉的苦果。又云:“所生枝不絕,但用食貪慾,養怨益丘冢,愚人常汲汲。”意謂世間的愚痴人貪著財色名利等種種身外之物,被貪慾驅使而貪求不已,貪慾滋長如樹生枝,不知這一切實際上是在養育禍害自已的怨家,增益生死,促使自己向墳墓邁進。《法華經?方便品》雲:“諸苦所困,貪慾為本。”《百緣經》雲:“富貴求時甚苦,得已守護亦苦,後還失之,憂念復苦。於三時中,都無有樂。”被貪慾驅使而追求營謀,心中難以安寧,已經是苦,求而不得,及得而復失,如求愛被拒、失戀、被盜、經營虧損、破產、失業、罷官、考試落榜等,則更為苦惱。《瑜伽師地論》卷五八說,貪慾是造成現前苦果的因緣,如人貪戀某一位異性時,“彼若變異(情變等),便生憂惱等苦”。
貪慾之中,性愛方面的貪慾,尤為造成生死輪迴的根本。《圓覺經》卷一:
“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慾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因為貪著性慾而生於這個世界、如此族類之中,又因貪著世間的所愛,及因有礙於自己貪慾的實現而生憎恨嫉妒,在貪嗔嫉妒等煩惱的驅動下造作種種惡業,被業力牽引向三惡道中。貪著性慾的滿足,使人混同於畜生,《出曜經》偈雲:“如蟲在溷中,不知東與西,結著於淫慾,蓋此亦蟲倫。”將貪淫之人比為豬圈中的蟲。貪慾,是驅使人輪迴六道、受諸苦荼的惡魔,因稱“欲魔”;貪慾汙染人心令不清淨,稱“欲塵”、“欲染”;貪慾如索捆綁人,稱“欲縛”、“欲軛”;貪慾惱人如荊棘刺身,稱“欲刺”;貪慾能害人性命,稱“欲箭”;貪慾如水深流急的大河,能使人沉沒,稱“欲河”;貪慾如深險的壕溝,難越易陷,稱“欲塹”;貪慾如大海深廣難度,稱“慾海”;貪慾如大火熾燃,稱“慾火”;貪慾如洪水暴發,稱“欲暴流”。
佛教認為,眾生被貪慾驅使貪求營謀的動機,無非是為了獲得樂。趨樂,可謂人類本性深處的本能性趨求。弗洛伊德也說生物性本能受唯樂原則支配。佛學承認眾生從滿足食色睡、財位名利等貪慾中也可以得到樂,但這種樂有諸多缺欠,很需要反省:追求時要為它付出很多,即便求得,也無常難保,終會失去;這種樂具有很大的主觀性,信賴自心的分別和習慣、教養等而有,龍樹《中觀寶鬘論》雲:“世間一切樂,唯苦逼變壞,及唯分別故,彼樂非真樂。”又,滿足貪慾所得樂,如馬斯洛所說,是一種匱乏性需要的滿足,如飢渴時得到飲食,酒足飯飽,人皆以為樂,但這種樂以不滿足和痛苦(如飢渴)為前提,總不如沒有它的“無慾之樂”自在。《中觀寶鬘論》比喻說:“搔癢生樂受,無癢更快樂,如是世欲樂,無慾更安樂。”就像癢得難受時搔癢得到快感,這種快感總不如原本不癢好。《瑜伽師地論》卷五說世間的一切非由修學佛法而由滿足人慾所得的“非聖財所生樂”,有能起惡行、微小不遍所依、非一切時有、受用有盡有邊、能為他劫奪、不能從今世持往後世、有怖畏、有怨懟、有災橫、有煩惱等十五種缺陷。
貪慾的起因,是不如實知或無明。《集異門論》卷八引經中佛言:“彼於欲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故,於諸欲中,所有欲貪、欲欲、欲親、欲愛、欲樂、欲悶、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隨、欲著,纏壓於心。”因不如實了知貪慾的害處,才耽著諸欲,被慾望所纏縛壓迫,就像牛馬被軛所束縛壓迫。貪慾本身即是無明,《佛藏經》卷中:“欲者即是無明”,此欲指貪慾。《瑜伽師地論》卷九六雲:
“又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起無明觸。此無明觸以為緣故,於諸境界起不如理執取相好所有諸想。此諸想為緣,於諸境界,發起希欲。”
因不明認識物件的真實本面,心接觸外境後,對所感知的相(如美人之美等)起不符真實的執著,從這種執取生起想要得到的慾望。由慾望產生如何得到所想望東西的種種尋思算計,由此而“思慕愁憂”,“身心熱惱”。
欲並非都是有害的,有益的“善欲”、“善法欲”,佛教認為應予肯定並培育增長。善欲、善法欲,指對棄惡修善、自利利人及修習佛法、解脫涅槃、利樂眾生等高尚理想的嚮往、追求。這種慾望是善心所中精勤的前提,被強調為成就一切善法、佛法的根本。《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雲:“志欲喜樂是菩薩服,成滿一切諸佛法故。”“欲法聞法是菩薩服,成滿般若波羅蜜故”。稱對佛法的愛好、需求、慾望為修學大乘道者成就一切佛法必著的服裝。《優婆塞戒經》卷二:“眾生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謂以對成佛度生的善的希求、慾望發起的菩提心,是菩薩的本因、本性。《大智度論》卷二六:“欲為初行,欲增長名精進。如佛說一切法欲為根本。”說(善)欲是修學一切善法的前提或第一步,善欲增長叫做精進,精進與智慧、慈悲並稱為佛教的主要精神,佛陀在許多經中倡導精進,以精進為大乘菩薩必修的六度之一,貫穿其餘諸度。《瑜伽師地論》卷九七解釋經中佛說“一切諸法欲為根本”之言曰:“當知此中一切法者,謂善法欲。清淨出家,為證涅槃,先受持戒,由是漸次,乃至獲得究竟涅槃。”從懷著求解脫的正確目的出家學佛,修習持戒等一切佛法,到最後證明得涅槃,這一切都以善法欲為根本。《成唯識論》卷五說,謂欲為諸法本,指一切事業由欲發起,“或說善欲,能發正勤,由彼助成一切善事。”所以說精進是欲心所的作用。
貪慾不是本能,是習氣!嚴重的習氣!累劫以來形成。
大到蛇吞象。
用無我,
用觀空,
用看破,
可以對治!
慾望,通常指驅使人想望、追求某種東西的內在動力。西方心理學的慾望一詞,直接來自拉丁語appetite,“指一種渴望。心理學中的大多用法承繼此意。”這種意義上的慾望,與佛學所說心所法中“於所樂境希望為性”、能發起精勤作用的“欲”(梵語chanda)含義相近。《界身足論》卷二對欲的解釋頗為詳悉(細):“謂欲、能欲性、現欲性、喜樂性、趣向性、希欲性、欣求性、欲有所作性,是名欲。”
對於所喜歡的東西希望得到、歡喜追求、想要有所作為的一種驅動力或心理功能,叫做欲。唯識學把欲歸於五大別境心所法之首,認為它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心理功能,《俱舍論》甚至以欲為一切心理活動生起時同時生起的遍大地法,雖然未必確切,但重視欲的作用這一點是可取的。
人類的需要、動機和慾望
現代心理學一般不以慾望為專題,而將古典意義的慾望所包含的內容放在需要、動機和意志中作專門研究。阿瑟.S.雷伯《心理學詞典》說:“一般說來,被稱為慾望性功能系統是那些從日常的生理機能如飢、渴、性等等中派生出來的動機系統。”
動機(motivation)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作用,與其相關的概念有需要、驅力、本能、誘因等。需要或需求(need),指心理上的匱乏狀態;驅力則是需求的結果。由動機到發起行為的過程(相當於佛學所謂從欲到業),是由匱乏狀態→需求→驅力→行為。這種意義的動機,與佛學希望可愛事業而樂作的“欲”含義基本一致。本能(instinct)指生來具有、不學而能的需求、驅力,如老鼠生來會打洞之類,可歸於南傳上座部佛學所說的無因異熟心。誘因(incentive)指能引起動機的外在刺激,如美食可引起食慾等,可歸於佛學所說能引起欲的所緣緣塵或境。意志(will)則指有意識、有目的地自由選擇行動的能力,相當於佛學所說的動發勝思,也常稱作欲。
現代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人的所有行為從動機發起,動機出於需要或需求。需要是個人的一種主觀狀態,具有物件性、緊張性、起伏性。關於人類普遍具有的基本需要或需求,心理學家有多種說法。一般分需要為生理需要、社會性需要,又有物質需要、精神文化需要之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五層需要說,在當代世界影響極大。五層中最低層為生理需要,如食、色、睡等。第二層安全需要,指對安全、穩定、正常秩序的需求。第三層歸屬和愛的需要,謂需要在社會團體中佔有一席之地,需要愛情、友誼,包括威望、地位、名譽、受關心、被賞識等。第五層自我實現需要,指實現其潛力的慾望,包括完善、完美、獨特、輕鬆愉快、自我滿足、有意義、真善美等。五層需要中,前四層是維持生物性和社會性生存的必要條件,稱“基本需要”,它們只有在缺乏時才產生,如感到飢渴時才需要飲食,因此叫做“匱乏性需要”;第五層自我實現需要,出於對人類存在根本問題——存在價值的正視或“存在性認知”,是一種高階需要,亦稱“發展需要”。五層需要如一座五層寶塔,低階需要的滿足是高階需要產生的基礎。弗洛姆也把人的需要分為五種,其說與馬斯洛不同:第一聯絡的需要,指脫離了自然狀態和動物狀態的個人必須透過順從和控制的方式建立一種新聯絡,將自己和他人、世界聯絡在一起,取代受制於本能的聯絡。第二超越的需要,指人不能安於被動的生物性,必然要超越偶然性和必然性。三尋根的需要,指在精神上尋求安頓的需要。第四認同的需要,指一種獲得自我身份感的需要。第五定向的需要,指認識與理解,理智地確定自己的取向,為理想、目標而行動和獻身的需要。
佛學對人的需要、需求、動機意義上的欲,有不少說法,主要者有四食、三欲、五欲、六慾、六食、七食、九食諸說。
四食,謂四種食物。食(梵語ahara),為牽引、滋養、持續之義,指養育和維持生命所需要的食物。佛學分食為世間、出世間兩大類,四食屬世間的各種眾生維持生命所必需。《雜阿含》第378經佛告比丘:“有四食資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中阿含》、《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等經和《大毗婆沙》、《俱舍》、《成唯識》等論中,皆說四食:
1、段食,又作“摶食”、“揣食”、“見取食”,意謂分段(一口一口吃或一頓一頓吃)而食,《增一阿含》卷二一:“如今人中所食,諸入口之物,可食啖者,是謂揣食。”此食又有精細之分,粗者如米麵魚肉之類,細者酥、油、水、飲料等。段食以香、味、觸三種塵為體,唯是欲界眾生所必須。《成唯識論》卷四說段食“以變壞為相”,意謂食物須被破壞或經化學變化方起作用。段食的實質是吃物質,吸取物質性的營養以進行新陳代謝。
2、觸食,又作“更樂食”、“溫食”、“細滑食”,以心所中的觸為體,指根境識和合,由感官攝受的使人感到快樂喜悅的各種資訊,如衣著、撫摩、擁抱、洗浴、按摩、音樂、香味,觀賞可意的風景、書畫等藝術品,欣賞美人的儀態等。《增一阿含》卷二一:“衣裳、傘蓋、雜香華燻,火及香油,與婦人集聚,諸餘身體所更樂者,是謂更樂食。”觸食的實質是吃感覺。
3、思食,又作“意思食”、“意食”,“念食”,以第六意識的思念為體。其實質是吃意念。《成唯識論》卷四:“三意思食,希望為相,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為食事。”謂思念可愛的、悅意的境和事,能起食物滋養生命的作用。是則理想、對未來的嚮往,及學習、讀書、獲得知識、滿足求知慾等,都屬思食。
4、識食,以心識的活動為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食糧。《成唯識論》卷四謂識食“以執持為相”,主要指第八識處理資訊、維持生命的作用。識食也可解釋為阿陀那識執受個體生命的作用,或叔本華所謂心靈深層“生的意志”。
四食中後三種通於三界一切眾生,色界以觸食為主,無色界當以識食為主。四食說明:眾生的生命,需要吸收、攝取物質的、感覺的、意識的、精神的各種養料或資訊,才能維持。維持生命的需要,使眾生不自覺地產生種種“食慾”。四種食慾中,段食屬馬斯洛等所謂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其它三種屬心靈需要,觸食為感覺層面的需求,包含了一部分生理需要;意思食為意識層面、精神層面的需求,可包括弗洛姆所說尋根的、定向的需要等;識食的生之慾望,應為人最根本的慾望,諸家心理學較少言及。馬斯洛等所說安全、歸屬、愛、尊重、認同等社會性的需要,佛學亦非不談,經中常說:“名聞利養恭敬”為繫縛世人的韁鎖,是腐蝕出家者而導致佛教衰落的魔網,名聞恭敬和供養,即是獲得別人尊重的需要和認同的需要,也包括自我實現的需要。今人戒圓《人生慾望論》總結人最根本的慾望為維持生命欲、延續生命欲,又有吉祥欲、長壽欲、幸福欲、致富欲四大欲望。
佛學所謂三欲、四欲、五欲、六慾,皆指人類等欲界眾生所具有的基本慾望或需求。三欲,謂飲食慾、睡眠慾、性慾,基本上皆屬生理需要。五欲,指對色、聲、香、味、觸五種境的需求和慾望;對財、色、飲食、名、睡眠的慾望,也稱五欲。六慾,指對色(身體)、形貌、言語音聲、(面板)細滑、人相(人體美)的慾望,主要指人在性愛方面的慾望。六食,謂眼等六根,各需保養或各有所需:眼需睡眠,耳需音聲,鼻需香味,舌需美味,身需細滑,意需法(對事物的認識、思考等)。質言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其慾望或所需。
以上諸食、諸欲,都是世間的、人間的,除此之外,還有出世間的食物,也有滋養生命的作用,此即七食中的不放逸食和九食中的出世間五食。七食,謂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需睡眠等六食,加上第七不放逸食。不放逸,為善心所之一,謂嚴格約束自己,淨化自心,不受塵垢的汙染,勤修三學六度等佛法,它是獲得涅槃解脫之本,故不放逸稱涅槃之食。從別一角度看,列不放逸或涅槃食為七食之一,與眼需要睡眠、耳需要妙音等並列,說明以不放逸的精神追求涅槃,也是人本性中的一中需要、需求或慾望。五種出世間食見《增一阿含》卷四一等,為:1、禪悅食,一作“禪食”,深入禪定,享受定的微妙快樂喜悅。2、法喜食,一作“喜食”,由聽聞、修學佛法而獲得喜悅。《維摩經》雲:“禪悅以為食,法喜以為妻。”3、願食,樹立高尚理想,發願斷煩惱、度眾生、證佛果。4、念食,時常憶念、牢記所修學的佛法。5、解脫食,由修習佛法而獲得解脫。一作“八解脫食”,旨由修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等八種禪定而從色、無色的束縛中獲得解脫。這五種食物加前世間的段等四食,為九食。五出世間食說明,人類有超越生理和社會需要,獲得禪悅、法喜、解脫等高階滿足的需要或慾望。出世間五食可包括馬斯洛所說自我實現和超自我實現的需要的根本,及弗洛姆所說超越、尋根需要,而更有這些需要中所沒有的內容。
貪慾與善法欲
按唯識學的說法,欲心所通善、惡、無記中三性,並非都是惡。被視作惡的、對人有害無益的慾望,是心所法中列為根本煩惱的貪,或雲貪慾、愛慾、欲貪——對世間的食、色、睡,色、聲、香、味觸五塵六慾,及錢財名位等的執著、想望、迷戀和過多的、非分的貪佔、追求。貪求這些東西的慾望,通常稱為“人慾”,人慾的危害,古人早有指陳揭露,《老子》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西哲柏拉圖以與肉體的生理需要相聯絡的人慾為使靈魂汙染、人格卑劣的根源。斯多葛學派、婆羅門教、基督教、儒學等亦皆對人慾的危害有不同程度的揭露。人慾橫流,被時下很多人指摘為現代社會的一大弊病。從出世間、超越生死高著眼的佛學,對人慾或貪慾的批判可謂最為深刻、徹底。
佛教認為:貪慾使人熱惱不安,驅動人發起有漏業尤其是發起不善有漏業,由有漏業導致生死苦果,貪慾是人生諸苦之本源。經中說:“欲為苦因”,即指貪慾。《雜阿含經》卷三五阿難答外道問雲:
“染著貪慾,映障心故,或自害,或復害他,或復俱害;現法得罪,所世得罪;彼心常懷憂苦受覺。”
《大毗婆沙論》卷四四解釋說,欲尋(與貪慾相聯絡的尋思)自害者,當貪慾生起時,“身勞、心勞,身燒、心燒,身熱、心熱,身焦、心焦。復由此緣,當長夜非愛、非樂、非喜、非悅諸異熟果,如是自害。”貪慾使人身心熱惱焦躁,如被火燒,現前憂苦不安;貪慾導致將來不好的異熟果報,是為自己害自己。又貪慾生起時,使人遠離真正的自利和自利心,遠離諸聖賢所享受的真常之樂,使人對自心和所貪著的物件愚痴不明,是為自害。害他者,如有人因貪色勾引別人的妻子,使其夫愁苦惱恨。自他俱害者,如因貪色勾引他妻者,被其夫捆綁、毆打乃至殺害。《法句經?愛慾品》雲:“愛慾意為田,淫怒痴為種”,生長出生死流轉的苦果。又云:“所生枝不絕,但用食貪慾,養怨益丘冢,愚人常汲汲。”意謂世間的愚痴人貪著財色名利等種種身外之物,被貪慾驅使而貪求不已,貪慾滋長如樹生枝,不知這一切實際上是在養育禍害自已的怨家,增益生死,促使自己向墳墓邁進。《法華經?方便品》雲:“諸苦所困,貪慾為本。”《百緣經》雲:“富貴求時甚苦,得已守護亦苦,後還失之,憂念復苦。於三時中,都無有樂。”被貪慾驅使而追求營謀,心中難以安寧,已經是苦,求而不得,及得而復失,如求愛被拒、失戀、被盜、經營虧損、破產、失業、罷官、考試落榜等,則更為苦惱。《瑜伽師地論》卷五八說,貪慾是造成現前苦果的因緣,如人貪戀某一位異性時,“彼若變異(情變等),便生憂惱等苦”。
貪慾之中,性愛方面的貪慾,尤為造成生死輪迴的根本。《圓覺經》卷一:
“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慾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因為貪著性慾而生於這個世界、如此族類之中,又因貪著世間的所愛,及因有礙於自己貪慾的實現而生憎恨嫉妒,在貪嗔嫉妒等煩惱的驅動下造作種種惡業,被業力牽引向三惡道中。貪著性慾的滿足,使人混同於畜生,《出曜經》偈雲:“如蟲在溷中,不知東與西,結著於淫慾,蓋此亦蟲倫。”將貪淫之人比為豬圈中的蟲。貪慾,是驅使人輪迴六道、受諸苦荼的惡魔,因稱“欲魔”;貪慾汙染人心令不清淨,稱“欲塵”、“欲染”;貪慾如索捆綁人,稱“欲縛”、“欲軛”;貪慾惱人如荊棘刺身,稱“欲刺”;貪慾能害人性命,稱“欲箭”;貪慾如水深流急的大河,能使人沉沒,稱“欲河”;貪慾如深險的壕溝,難越易陷,稱“欲塹”;貪慾如大海深廣難度,稱“慾海”;貪慾如大火熾燃,稱“慾火”;貪慾如洪水暴發,稱“欲暴流”。
佛教認為,眾生被貪慾驅使貪求營謀的動機,無非是為了獲得樂。趨樂,可謂人類本性深處的本能性趨求。弗洛伊德也說生物性本能受唯樂原則支配。佛學承認眾生從滿足食色睡、財位名利等貪慾中也可以得到樂,但這種樂有諸多缺欠,很需要反省:追求時要為它付出很多,即便求得,也無常難保,終會失去;這種樂具有很大的主觀性,信賴自心的分別和習慣、教養等而有,龍樹《中觀寶鬘論》雲:“世間一切樂,唯苦逼變壞,及唯分別故,彼樂非真樂。”又,滿足貪慾所得樂,如馬斯洛所說,是一種匱乏性需要的滿足,如飢渴時得到飲食,酒足飯飽,人皆以為樂,但這種樂以不滿足和痛苦(如飢渴)為前提,總不如沒有它的“無慾之樂”自在。《中觀寶鬘論》比喻說:“搔癢生樂受,無癢更快樂,如是世欲樂,無慾更安樂。”就像癢得難受時搔癢得到快感,這種快感總不如原本不癢好。《瑜伽師地論》卷五說世間的一切非由修學佛法而由滿足人慾所得的“非聖財所生樂”,有能起惡行、微小不遍所依、非一切時有、受用有盡有邊、能為他劫奪、不能從今世持往後世、有怖畏、有怨懟、有災橫、有煩惱等十五種缺陷。
貪慾的起因,是不如實知或無明。《集異門論》卷八引經中佛言:“彼於欲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故,於諸欲中,所有欲貪、欲欲、欲親、欲愛、欲樂、欲悶、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隨、欲著,纏壓於心。”因不如實了知貪慾的害處,才耽著諸欲,被慾望所纏縛壓迫,就像牛馬被軛所束縛壓迫。貪慾本身即是無明,《佛藏經》卷中:“欲者即是無明”,此欲指貪慾。《瑜伽師地論》卷九六雲:
“又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起無明觸。此無明觸以為緣故,於諸境界起不如理執取相好所有諸想。此諸想為緣,於諸境界,發起希欲。”
因不明認識物件的真實本面,心接觸外境後,對所感知的相(如美人之美等)起不符真實的執著,從這種執取生起想要得到的慾望。由慾望產生如何得到所想望東西的種種尋思算計,由此而“思慕愁憂”,“身心熱惱”。
欲並非都是有害的,有益的“善欲”、“善法欲”,佛教認為應予肯定並培育增長。善欲、善法欲,指對棄惡修善、自利利人及修習佛法、解脫涅槃、利樂眾生等高尚理想的嚮往、追求。這種慾望是善心所中精勤的前提,被強調為成就一切善法、佛法的根本。《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雲:“志欲喜樂是菩薩服,成滿一切諸佛法故。”“欲法聞法是菩薩服,成滿般若波羅蜜故”。稱對佛法的愛好、需求、慾望為修學大乘道者成就一切佛法必著的服裝。《優婆塞戒經》卷二:“眾生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謂以對成佛度生的善的希求、慾望發起的菩提心,是菩薩的本因、本性。《大智度論》卷二六:“欲為初行,欲增長名精進。如佛說一切法欲為根本。”說(善)欲是修學一切善法的前提或第一步,善欲增長叫做精進,精進與智慧、慈悲並稱為佛教的主要精神,佛陀在許多經中倡導精進,以精進為大乘菩薩必修的六度之一,貫穿其餘諸度。《瑜伽師地論》卷九七解釋經中佛說“一切諸法欲為根本”之言曰:“當知此中一切法者,謂善法欲。清淨出家,為證涅槃,先受持戒,由是漸次,乃至獲得究竟涅槃。”從懷著求解脫的正確目的出家學佛,修習持戒等一切佛法,到最後證明得涅槃,這一切都以善法欲為根本。《成唯識論》卷五說,謂欲為諸法本,指一切事業由欲發起,“或說善欲,能發正勤,由彼助成一切善事。”所以說精進是欲心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