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愚夫求藝

    這個問題很實在,"練習毛筆字"。就應該這樣,先把字寫好,再淡書法。要練習毛筆字,就從楷書學起。因為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想要五體皆善,恐怕沒有那麼多時間。

    蘇軾說:"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足道也。"本著這個精神,我建議選擇初唐時期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虞世南師從智永,深得二王筆意,能上承晉韻,下啟唐法。虞字被後世稱為"君子藏器",外柔內剛。黃庭堅稱:"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可見,在唐宋時期學虞書的不乏其人。

    當然,根據各人審美,也可以選擇其他的楷書法帖。著名的四大家:顏、柳、歐、趙,他們的楷書都是後人習書的最佳範本。總之一定要"取法乎上",切記初入門就去學現代人的書體。

  • 2 # 強哥書畫

    練毛筆字,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字帖,而且我建議從古貼入手!

    第一,選對字帖能增加自己的興趣和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有很多書友問我,字帖怎麼選擇,我告訴他們,一定要挑一些自己喜歡的,不要隨便選帖,因為只有路子對了,才能快速的進步!如果只是業餘愛好的話,我推薦初學者可以從歐陽詢的《九成宮》開始學習或者是顏真卿的《多寶塔碑》。這兩本字帖都是楷書,但是是不同的風格,可以選擇一本去學習,不要同時練習!歐陽詢的字清新秀氣,很接近規範字,而顏真卿的字穩重大氣,他們各具特色!第二,臨摹古貼是學習書法的最有效的,但不是唯一的途徑!有些書法愛好者問我,學習書法可以不臨摹嗎?我說可以,但是自學書法很難成氣候,很難突破自己!我跟他們說,如果想把書法學好,最好是從臨摹古貼開始學習,不要閉門造車!我現在學習硬筆書法也是在臨摹古貼,因為我之前也嘗試過不臨摹,但是發現不臨摹真的不行!每天臨摹的時候,不要通臨,建議精臨,單筆畫或者是單子練習,這樣的進步是最快的,如果通臨你會發現走馬觀花,什麼都記不住!強哥淺談,插圖來自網路!

  • 3 # 煮酒吟詩聊書法

    學書法只有一條路:臨摹古人碑帖。

    但古代名家眾多,究竟該臨誰呢?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個受到普遍困擾的問題。尤其是我們走到書店裡的時候,面對眾多風格迥異的字帖,看看這個感覺不錯,看看那個感覺也挺好,大有一種老虎吃天,無從下嘴的感覺。

    客觀地講,中國書法經過幾千年的積澱,能夠流傳下來的碑帖都是精品。深入學習任何一個,都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與提高。但是,由於修養、學識、性情、審美等等的不同,對不同的字帖,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即使是名家也很難取得統一。如果前去請教,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門。

    那麼,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關於如何選字帖,我的看法是,最好能把握以下六個原則:

    1.師愛不師憎

    關於選帖,古人有“取法乎上”的教導,就是要師法那些被歷史證明了的優秀書家的代表作。比如,學篆書選李陽冰,學行書選王羲之、顏真卿,學草書選張旭、懷素,學楷書選顏柳歐趙或者虞世南、褚遂良等等。

    “取法乎上”當然沒有錯。只有取法高,才能使眼界得到開闊,才能培養良好的筆性,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如果只知攀高或盲目追星,以為誰名氣大就學誰的,而不與自己的內心審美相契合,也終會因不對路而事與願違。

    選帖如選妻,感覺排第一。如果打心眼兒裡就不喜歡,即使勉強帶回家去,最後也會以離婚——束之高閣而告終。您甭看很多書法家收藏了不少歷代名帖,可真正對他產生影響的,也不過一兩本而已。其他的,無非是創作時的參考罷了。

    選帖的感覺,實際上就跟“一見鍾情”一樣:只看了第一眼就被對方深深吸引了,雖然自己也說不明白原因,可就是越看越愛,難以割捨。

    “一見鍾情”之說,看起來似乎有點兒玄妙。但實際上,還是有自身的性格基礎的。就像林黛玉不可能喜歡薛蟠,賈寶玉不可能喜歡傻大姐一樣,一個性格雄強的人,在書法上也常常會選取雄強一路。反過來也是一樣,如果自己明明喜歡褚遂良的秀媚,卻偏偏非要去趕顏書雄強的時髦,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其結果除了失敗,別無他途。

    我之所以將“喜歡”列為選帖的第一要素,主要原因在於:只有喜歡,只有這個字帖讓你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你才能真正地鑽進去,體味到書法難以言傳的美,並能不太費力就將其消化吸收,使自己取得進步。

    能夠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書法家,是學習書法中最重要的事,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為什麼這樣說呢?筆者認為,在眾多的書家之中,你能喜歡他的手跡,說明你們兩個內在的審美取向是一致的,也說明你具有做書法家的潛質。在找到這個喜歡的人之後,就要儘可能多地精心研究他。

    白蕉《書法十講》中言:

    “凡學一家書,先以一帖為主,守之須堅。同時須收羅此一家之各帖,以備參閱。由楷正而及行、草,以盡其變化,見其全貌,得其全神,此為最要。世俗教子弟學書,老死一帖,都不解此。比如觀人於大庭廣眾之間,雍容揖讓,進退可度,聆其言論,可垂可法。又觀其燕居獨處,種種作止語默,正精神流露處,方得其全也。”

    白蕉此語,是過來人語。

    不死守一帖,而是把這個人的其他字帖也同時拿來參閱臨摹,以求全面吃透,這種方法的確是一種很高明的方法。

    也許有人要問,我開始的時候很喜歡這個人,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喜歡了怎麼辦啊?很簡單啊,換人。

    書法上有很多謬論,其中之一,就是最好不要換字帖,按著一個字帖老老實實地寫下去,才能成功。這種說法,用以鼓勵心浮氣躁的孩子尚可,倘作為真正學書的金科玉律,則是大謬。

    終身株守一家,學到的東西畢竟有限,而且很容易染上“習氣”,成為“書奴”,成為“門下走狗”。

    要想打破“禁錮”,必須藉助換帖。取他家之長,吸收新的營養,在求變中求新。

    只有在精研了幾個你喜歡的書法家之後,你才有可能取得相應的成就。歷史上的書法大家,沒有一個不是“集百家米,煮自家粥”的,其“集百家米”的過程,就是在不同的書家筆跡中按照自己審美不斷取捨的過程。

    王羲之曾自述其學書經歷:

    “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

    唐代書法大家褚遂良,也有過多次換帖:其書初學歐陽詢,繼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在融會漢隸之後,才最終形成了自己“貌如羅琦嬋娟,神態銅柯鐵幹“的獨特風格。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圖片

    其他的如顏柳歐趙蘇黃米蔡等等,無一不是換帖的老手。也就是說,所有書法大家們都換過字帖,而且換得還比較多,甚至有的人因此而整個風格都改變了。

    中國書法的歷史太悠久太厚重,無論是誰,都只能‘事適則行,情感則通’地學寫那些比較符合自己的一小部分。因此,無論是選帖還是在臨摹的過程中,跟著自己內心的真實感覺走,用自己的審美來學習、改造、統一他人的“字跡”,是書法能夠取得進步的關鍵。

    2.師墨不師碑

    臨帖首選墨跡本。原因很簡單:墨跡本是真正用手寫出來的。

    與碑拓相比,墨跡本的優點主要體現在:

    1、起筆、收筆的筆鋒變化很清楚;

    2、點畫用筆的輕重緩急躍然紙上;

    3、筆畫之間的連帶呼應清晰可見;

    4.墨色的濃淡乾溼一目瞭然。

    而這些,都是碑拓不能傳達的。

    除此之外,“師帖不師碑”還有另外幾個原因:

    一是碑拓反映的是刀刻效果。用毛筆去模仿刀刻效果,由於工具根本不對頭,不僅很難學像,就是學像了也會顯得矯揉造作;

    二是拓本大多失真。要知道,古代刻碑,本身就是供人憑弔的工藝品,而碑拓實際上就是工藝品的“再複製”。由於多次拓制,加之時間的侵蝕,多數拓本都已嚴重失真。學一個失真的工藝品,是需要鑑別力的,這對初學者來說,顯然不太合適。

    三是碑刻還有可能故意刻壞。石刻有一個很不可靠的因素,就是故意寫壞。

    米芾曾言,顏真卿每次讓家童刻字,都會讓他們故意將一些筆畫刻得失真。究其原因,就在於書法在古代屬於求官之道,書家為自家子孫生計故,都不會將秘法示人,甚至還會故意引導他人奔向歧途。如顏真卿的字大多出於褚遂良,且真跡皆無蠶頭燕尾之筆,這就和我們常見的《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等風格迥異。在顏楷的學習上,宋代的蔡襄是佼佼者,多多參悟其楷書《謝賜御書詩》,可以窺出顏體楷書的一些端倪。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

    顏真卿《顏勤禮碑》

    當然,這種“師墨不師碑”的說法,似乎和眼前書壇流行的尊碑貶帖派的意見相左。這沒有什麼。康有為當年之所以提出“尊碑卑唐”、“尊碑抑帖”,實際上有大的社會政治背景——變法圖強,他自己也說該理論是“有所為而發”。 晚年時,康有為意識到該學說所導致的學術弊病,曾痛切地說:“前作《書鏡》(即《廣藝舟雙楫》)乃有所為而發,今若使我再續《書鏡》,又當尊帖矣!”

    康有為碑體書法

    康有為行書

    試想,尊碑貶帖派的創始人都最終不得不承認帖學才是書壇正宗,我們又有何理由不選墨跡本呢?

    關於碑刻,我個人的意見是:碑刻可供學書者參考其結字。如要學習前人的用筆方法,則非墨跡本不可。

    3.師朝不師野

    這裡所謂的朝,就只指官方書法,所謂的野,就是指民間書法。

    一般來說,官方書法指的是由社會精英所寫的,由官方利用權力認可並提倡的書法,如唐太宗對二王書法的認可,使二王體系成為中國書法的正脈;康熙、乾隆推崇董其昌的書法,以致滿朝皆學董書;再如,明清科舉形成的“館閣體”等等。

    民間書法,就是除了官方書法之外的,由沒有經過正統官方書法訓練的平民所寫的字跡。比如,古代工匠在物品上刻銘、無名氏的刻石、民間抄寫的佛經,以及漢磚、瓦當上的文字等等,都屬於民間書法。

    魏晉刻石書法

    漢磚瓦當文字

    就民間書法和官方書法的關係來看,我們可以說,是民間書法孕育了官方書法,但官方書法卻是民間書法的昇華,是對民間書法的整理、規範和再提高。中國書法起源於民間,篆隸楷行草的形成和演變就是證明;但這也並不是說,民間書法就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客觀地講,大部分的民間書法是些不成熟的字型,雖然具有值得借鑑的天真爛漫的一面,但就如同一個人小時候寫的字一樣,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與其經過多年訓練之後的字相提並論的。

    因此,對民間書法的借鑑要有度。從中借鑑營養是可以的,但如果把其做成自己的藝術追求,卻是大錯特錯的事情。

    4.師正不師險

    孫過庭《書譜》雲:“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得平正,務追險絕;既得險絕,復歸平正”。

    無論學習什麼樣的書體,平正總是其起點和終點。

    唯一不同的,是起點尚形,終點尚意。

    至於中間追求險絕的階段,可看作是書家的探索階段:為了追求變化和形成個人特色而上下求索。

    平正的優點在於整齊劃一,缺點在於單調。尤其是在寫多字作品的時候,平正的結字,雖然可讓人感到清楚細緻,但同時也會在形式上感到呆板。

    儘管如此,筆者以為,學書還必須從平正開始。

    這是因為,任何一個字的險絕,都是在平正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平正是常,是結字的基本要求;險絕是變,是各部分的變化之美。

    從平正入手,創造的本能會使作者在整齊之中求變化以避免單調;如果從險絕入手,創造的本能則會使作者進一步的變化,結果必然會使過猶不及。

    雖然藝不貴常,但沒有常(平正)作為基礎,就不可鞥在“變”(險絕)上實現從“寫字”到“藝術”的質變。因此對初學者來說,選帖還是選那些結體比較平正的為好。從平正入手繼承傳統,假以時日,書風自然能實現脫變,而最終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5.師弱不師強

    歷史上任何一個書法家,都是繼承傳統和保持自我特色的綜合體,儘管有的偏重傳統,有的偏重個性。如果從初學者的角度考慮,建議選那些偏重傳統的、個性比較弱的書家作為“啟蒙老師”,而不是選那些個性比較強的書家作為學習的物件。

    所謂的個性比較強,實際上就是筆畫形態上的處理過分,甚至做到了極致。如宋徽宗的“瘦金體”,這種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的書體,雖然“天骨遒美,逸趣靄然”,是所謂“如屈鐵斷金”,但如果學習這種書體,就很難實現與其他書法的對接。

    再如“板橋體”,就是鄭板橋書寫的 “難得糊塗”那樣的書法字型。這種作品可有一但不可有二,鄭板橋別出心裁地用隸書參以行楷,創出這種書體,但我們一旦學習,就會走上歪路,不僅很難實現楷書向行書的過渡,而且還永遠無法形成自家面目。這對於一個有志於書法創作的人來說,則是非常不可取的。

    宋徽宗瘦金體

    鄭板橋“六分半”書

    筆者認為,個性過於突出的書法家,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雖然在後世也有不少的追隨者,但卻實在當屬不可學者之列,“瘦金體”、“板橋體”只不過是其中一兩例罷了。

    書法歷來有可學可不學者,即使是名家,其結構筆畫中也常常會有不可學的部分,這一點尤其要引起我們注意:如蘇字的結構過於偃臥如“石壓蛤蟆”,李邕的結字過於“頭重腳輕”,米芾的豎鉤過於鼓努,錢南園、華世奎的橫過於平直,等等不一而足。這些部分在名家身上是“特色”,在後人學習上則是毛病。如果盲目學習,則是東施效顰,只會貽笑大方。

    6.師古不師今

    學書法一定要師法先人,而不是師法今人。

    何謂今古?一句話,就是不要學習現在還活著的人。

    這是為什麼呢?

    也許有人會想,學習今人不是更方便嗎?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問題,還可以登門求教啊!即使見不到面,網上還有那麼多的影片可以學啊!再說,師法大賽評委老師的作品,會很容易入選和獲獎啊!

    如果說,學書法只是為了參賽、入選,學習今人的確很有奇效。可是,如果要認真地想把書法當做自己畢生的追求,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實際上,學習今人的好處,是可以迅速上手;但問題是,學習今人就會一輩子活在對方的陰影之下,成為“門下走狗”而不自知。就自己作品的水平而言,永遠只能停留在“假冒偽劣仿”的程度上。

    學書法一定要取法乎上。

    古代的名家名作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他們在書寫技巧上各有奇招,達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地步。因此,要學楷,就一定要去唐楷裡一探究竟;學行草,就一定要去晉代手札裡去臨個痛快。

    歷代書家公認的經典碑帖,才是書學的正脈,其水平是遠遠高於今人的;而且,恰恰由於我們無法和古人面對面地交流和學習,臨到不像的地方,才會開動自己的腦筋,去用自己的辦法解決。而自己的辦法,就是形成自己特色的創新點。

    在毛筆日漸退出大眾視野的今天,今人和古人相比,在熟悉毛筆筆性和使用技巧方面,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因此,筆者大膽斷言,今人無論是什麼樣的“天才”,其書法成就也不可能超越歷史上的二王和顏體書系所達到的高度。

    唐太宗《帝範》卷四曰:“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因此,要攀登到較高的書學層次,必須要懷著老老實實的態度向古人學習,而不是師法今人以贏得一時的喝彩。

  • 4 # 墨池煙雲

    這也是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很多人說開始學書法,歷史上那麼多的名家不知該選誰的,比較苦惱。

    這裡根據本人的一點點的心得體會說一下吧,

    首先從隸書入手,碑拓或者歷史上著名隸書大家的墨跡本都可以(最好不要臨摹現代人的)。因為隸書相對於其他書體來說更容易上手一些,見效快,這樣就能進一步激發學書者的興趣和信心。學書法本來就是一個枯燥的過程,如果一開始就選狂草,連很多草書符號和字都認不全,一段時間無成效對學書者心理打擊很大。

    這裡也推薦幾本隸書,《曹全碑》、《張遷碑》或者的,清代的幾個隸書大家,如尹秉綬,姚元之,桂馥的都可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宗的烏魚丸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