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頭二哥哥哥哥
-
2 # 仗劍四顧2018
雍正是國家成功,個人累死!康熙留下了一個到處漏雨的財政爛攤子,15年後雍正賺夠了足夠兒子乾隆揮霍10年的國庫銀子!因此,乾隆其實是沒怎麼做事的皇帝,七下江南就是好玩!浪費了無數財力物力,而中國閉關鎖國政策,是由乾隆親口提出的!他面對外國拿東西來中國賣,說了一句“泱泱大清國地大物博,還缺那點外來小物件?以後就不要提這些事啦!”下面的人從此好像得了聖旨一樣,開始拒絕外來的東西!這就是閉關鎖國的由來。
-
3 # 一語793
雍正的新政在他任期可以說是成功的,完善了各項國稅政策,保證了國家財務的穩定收入,並使老百姓的賦稅合理。雍正時代可以說是為乾隆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乾隆接任後依靠前任國庫財富積累,做了一輩子的享樂皇帝。不思進取,閉門自大。使中國步入了落後於世界發展的腳步,導致了中國逐步的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的屈辱時代。
-
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現在網上比較流行這樣一種觀點:說乾隆皇帝是個坐吃山空的富二代,把雍正積攢的財富揮霍得一乾二淨,導致國家江河日下,是大清的罪人。
但真實情況到底是如何呢?
那麼我們不妨把雍正一朝在治理國家的主要的一些改革措施拿出來,有很多條,和乾隆時期相互對比一下。
事實上,雍正新政在乾隆一朝基本上是繼承下來了,乾隆皇帝還算是幹得相當不錯的。
一、攤丁入畝
攤丁入畝這項改革有兩個目的:一是增加政府收入,二是要防止土地兼併。
以前康熙時期,和明朝一樣,收人頭稅。到了雍正時候,就把人頭稅攤到田畝中。
政府按地收稅,誰擁有的田地越多,向國家繳納的賦稅就越多,無論你怎樣瞞報人口,土地跑不了,那國庫裡的錢自然也少不了。這就比以前按照人口數目來交賦科學得多,實踐起來的效果也要好。 而且那些企圖兼併土地的豪強富戶就要承擔風險了,不合理工價的情況下就可能僱不到能為他耕作的佃農,他還得虧錢。
這項制度,乾隆完全繼承下來了。免除了人頭稅,對普通老百姓當然更加有利,乾隆時期還多次減免了賦稅的徵收額度。清朝的人口在乾隆一朝迅速增長,國家的耕地面積也有大量增加。
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製度
耗羨歸公和養廉銀製度從表面上看,好像有腐敗合法化的意思,其實另有深意。
以前這個火耗是沒有標準的,由地方官根據本地情況制定,但這漏洞很大。而到了雍正時候,就把標準定下來了,這個權力收歸了中央。
耗羨制度化,由中央政府調整分配這項收入,就防止了各級官吏為了謀取私利而巧立名目地增加耗羨數目,使老百姓負擔增加。而政府沒有收入還要擔上腐敗的惡名。
制度化以後,耗羨有了標準,官吏們的行為就受到了限制,老百姓也清楚數目。而養廉銀與官員的政績掛鉤,也能促進工作積極性。
還有一項作用,政府還能利用人員的調整安排,達到一些政治目的。 舉個例子,你本來在江蘇做布政使,但你不聽我的話,我捉不住你的把柄,但我把你平調到甘肅去,就能打擊你的囂張氣焰。因為同樣的品級和官職,江蘇與甘肅的收入可是天差地別的。
這項制度,乾隆也是完全繼承下來了,並沒有什麼改動。
三、士紳一體當差納糧
雍正的這項改革是最被讀書人痛恨的。雍正的執政名譽不太好,與這項政策的推行有很大的關係。畢竟,讀書人是掌握了大部分的輿論權的。
以前,讀書人取得了功名,他所擁有的田地就不交田賦了,他也可以不服差役。但問題是,這就意味著他擁有的田地越多,收入就越高。就有些農民把田地掛到他名下。長此以往,土地兼併嚴重,國家賦稅減少。
雍正的性格強硬,意志堅定,手段酷烈,他使用酷吏來執行這項政策。酷吏們帶著兵勇押著這些士紳和讀書人們去幹苦力活,修提築壩,稍有不樂意,就進行侮罵甚至毆打。讓天下讀書人顏面盡失,斯文掃盡,十分丟人。
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江南一直是國家賦稅的重要地區,而江南士紳則對這片區具有相當的發言權,士紳一體其實是中央皇權與江南地主士紳階層的較量,士紳一體和攤丁入畝雙管齊下,就對江南士紳集團造成了重創。後來還搞文字獄。
乾隆朝的時候,這項制度進行了很大的改動,從下層知識分子開始向上,逐步就不服差役了。當然,納糧還得繼續。只要與錢有關,乾隆都不肯妥協。
所以,在讀書人的心中,對乾隆還是很感激的,常常大加頌揚。
雍正讓士紳們當差幹活服勞役,得罪了不少人,收穫不算很大,那些人本來就不勤勞,也幹不了什麼活。而乾隆號稱“翰林天子”,執政期間免除了士紳的勞役,獲得了好名聲,黑鍋就讓他爹背了。
四、改土歸流
改土歸流的目的是削弱那些少數民族舊貴族的勢力,使中央政府對邊陲地區的統治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防患於未然。這個政策非常好,而實施過程卻漫長而艱難。
這項政策,乾隆也是完全繼承了下來。有清一代,一直都在推進這個事情,直到宣統皇帝遜位之前,清政府仍然在邊疆地區搞改土歸流。
五、文字獄。
說起雍正和乾隆,文字獄是不能不提的,不提他們肯定會咬我這個滿遺。
文字獄是後世經常拿出來對雍正和乾隆進行攻擊的有力依據,說文字獄鉗制了士大夫們的發言,禁錮了人民的思想。
這其實比較扯淡。雍正搞文字獄,更多的目的其實是打擊政敵,以保障其新政的順利進行。咱們這種文化水平,就算你穿越到了清朝,真還夠不上文字獄的格,地位和層次差得太遠了。最起碼的,你也應該是個江南士紳老財吧?
當然,有些人專門想撮死,那誰也攔不住。什麼“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那不收拾你都奇怪了。你到洪武年間,寫個“奪元非正道,乞丐也當皇”試試,朱元璋會一笑了之?
到了乾隆時期,不但搞文字獄,還有擴大化。起初仍然主要是對政敵扣大帽子,欲加之罪。到了後來,就過分了,風吹草動都要拿來說事。
就像搞運動一樣,某些人總覺得是針對他,也太高看自己了。炮火中被捎帶烤糊了的螻蟻而已。
六、邊疆平叛。
清朝連續六代帝王,國土都處於擴張狀態,努爾哈赤起事後,攻城掠地;皇太極繼位,收服蒙古部落,五掠明朝;順治入主中原,鼎定江山;康熙平葛爾丹,雍正平羅布藏丹增,乾隆平準噶爾、徵緬甸,討大小和卓。
而在這方面,若論手段的狠辣,乾隆比他爺爺和他爹都要更厲害。 乾隆在對付叛逆,還施行了滅絕政策。 這一點上,乾隆可比雍正要狠得多。
綜上所述,乾隆皇帝對雍正新政基本上是繼承下來了。但他實際上還是做了很多改變:
一、軍機處廢而重置
軍機處是雍正搞的一個臨時性機構,主要是針對當時的西北戰事,而並沒有從制度上進行合法化。
乾隆執政後,開初是撤銷了軍機處,然後又重新設定,並且給予了制度化和合法化,成為了一個國家正式機構。
乾隆這是想幹什麼呢?他主要是針對雍正給他留下的那幾個顧命大臣。
軍機處一撤,顧命大臣們權力大減。然後乾隆重新設定,再做調整,又定下規則,一放一收,乾隆就很輕鬆地把權力全部拿回手中了。皇權對內閣的依賴一下就削弱了,君權就強化到了極致。
乾隆還是很狡猾的,據說他智商達到170,看來此言不虛。
二、解放政敵
這是乾隆的一個大動作,他把以前雍正時代的那些反對勢力,活著的給予了釋放,死去也給其後代以優待,有些人還重新入籍,甚至起用做官。
經過雍正的嚴酷打擊,那些反對派此時的勢力消散至幾近於無,所以放出來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威脅了。
乾隆這樣做,在皇族中還是很能收買人心的,樹立了自己寬厚仁愛的高大形象。這次還是讓他爹背了黑鍋。
三、“閉關鎖國”
為什麼這次加了個引號呢?因為乾隆根本就沒有搞什麼“閉關鎖國”,這其實是誤讀,一知半解的觀點。
雍正時期,曾經在沿海區域性地開放過一些口岸,對外貿易,收到了一些成效。這對國家財政和地區商業發展很有好處。
雍正開放口岸,提高了收入,擴大了開放面,但也造成大量人員出國逾期不歸,給當地管理造成很大困難。而且民間貿易還分薄了朝廷的利潤。
而乾隆上位以後,將對外貿易權全部收回,由政府來進行,其實就是搞國家外貿壟斷。
“閉關鎖國”通常是指責乾隆四口歸一,把以前的口岸全部關閉,只開放廣州一處。這是對歷史資料的曲解,實際上乾隆並未關閉其它口岸,這些海關都仍然在正常執行,只是將外商交易地點給予了限制。規定西洋商人只許在廣州口岸貿易,其它各口岸也針對不同國家的商人。
實際上,在乾隆時期,清朝政府與外國的貿易額是相當巨大的,外貿額最大時候,每年是明朝最好年份的36倍。
但乾隆確實與民爭利,這是事實。
四、暫停清欠
雍正對清理國庫虧空,追繳欠款十分重視,往往就抄家抓人,沒收財產,追查幾代都不肯放過。
乾隆暫停了這個政策,這很糟糕,雖然收買了一部分人心,使政局寬鬆,但後患很大。放過了那群蛀蟲,卻給自己的後繼者挖了個大坑。嘉慶年間,就是處理虧空一事沒有辦好,發生了動亂。
給大家一個列表,是乾隆年間的財政收入情況:
當嘉慶即位之時,乾隆交到他手上的銀子是69391990兩。
所以,說乾隆把國家財揮霍一空,純粹是胡扯淡的事。
乾隆十三年發生了第一次金川之役,軍需耗費十分巨大。所以在乾隆二十年之前,庫部僅存銀三千多萬兩。
乾隆二十年起,國庫收入逐步上升,但後來又有了平準二役和回疆之役,這導致存銀又下降了。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就算每年花費兩千萬,連續花七年, 就是一億四千萬兩,但此期間,國家疆土擴大了至少二百萬平方公里!掏良心話,大家說這錢花得值不值?
乾隆二十九年後,庫存加速增長,到了乾隆三十七年時,高達7800餘萬兩。
二次金川之役爆發後,存銀再次下降。
到乾隆四十二年,國庫收入達到8182萬兩的最高峰。
餘下十幾年中,庫府存銀有所下降,但仍然能夠始終維持在7000萬兩以上。
乾隆執政六十年,共計普免全國錢糧四次(不包括嘉慶初年那次),漕糧三次,還普免過官田租和各省的積欠。其他各種專案的蠲免和豁除舊欠更是數不勝數,有些甚至成為定例。
乾隆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怎麼還好意思罵他是“敗家子”,良心何在?
乾隆時期,古代中國的皇權專制達到了頂峰,而極度的集權也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吏治腐敗,冗員增多,長期用兵耗費,財政制度的漏洞和監督力量的薄弱,不合理的官吏選拔任用制度等,導致了國家暮氣沉沉,政府管理能力下降,最終走向了沒落。
總體來說,如果按照古代封建王朝的標準,乾隆執政期間,國家穩定,疆土擴大,人口也大量增加,社會沒有大的戰亂,算得上是一個很不錯的時代。
但繁榮的背後卻潛藏著危機,不久以後就暴露了出來。嘉慶執政後,對財政虧空的處理方式急功近利,措施失當,導致了王朝內亂,收拾起來又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清朝就開始步入了下坡路
-
5 # 步武堂
雍正先是費盡心機打敗了其他皇子登上了皇位,緊接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力排各種障礙,甚至不惜得罪各方勢力推行的新政,這個新政在雍正朝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清王朝的國力在雍正朝得到了實質性的增強,並且他的“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得到了最基層的農民的擁護,因為這些新政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應該說比動不動就免去稅負要強的多。
雍正推行的“火耗歸公”的新政,為國家的增收和年輕老百姓稅賦負擔都起到了很明顯的作用。
到了雍正十三年,康熙留給他的那個徒有其表的爛攤子,被雍正基本上收拾歸攏的挺好的了——雍正登基的時候大清國庫只有不到七百萬兩白銀,但是在他死的時候,大清的國庫裡已經有了超過五千萬兩的白銀。
僅就這個資料來看,雍正的新政是非常成功的。這個成功不僅僅體現在國庫的充盈,更加體現在國庫充盈的同時並未增加老百姓的負擔,相反普通百姓的稅負得到了減少。
這應該算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但是到了他的兒子乾隆的手裡,雍正的新政基本上就算廢光了,除了“改土歸流”之外。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雍正的繼位者,他的皇四子弘曆,在中國歷史上可以算得上是既好大喜功,沽名釣譽,又奢侈浮華,揮霍無度的皇帝。
這就是所謂的活的最長,在位時間也是最長(包括四年的太上皇)的清乾隆皇帝。
對於雍正推行的諸多新政,乾隆的態度是“享受成果,否定政策”。這與乾隆自小受他的皇爺爺的影響有很大關係。他非常崇拜他的皇爺爺,但對他自己的爹卻不是很感興趣,甚至對他的父皇的很多做法是很不滿意的,只不過在他當皇子的時候比較聰明,沒有站出來公開反對而已。
乾隆認為,雍正不顧一切的推行新政,儘管實現了國庫充盈,但也已經深深地得罪了士大夫集團和滿族的旗人集團,他的概念就是為了銀子而得罪這些對皇權鞏固影響巨大的的利益集團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在乾隆繼位之初,對於朝政採取了改嚴為寬的溫和政策,推行新政的力度也就減弱了許多,這讓那些感到利益受到威脅計程車大夫集團和滿族旗人集團鬆了一口氣。
接下來,乾隆為了標榜自己的仁政和愛民,對此宣佈對一些省份的減稅,甚至包括那些對朝廷財政收入有很大影響的兩江和兩湖的稅賦,這種以寬代嚴的“仁政”,一時間的確得到了士大夫集團和富戶士紳們的擁護和稱讚,乾隆的個人聲望也到了一個非常的高度。
儘管雍正給乾隆留下了非常可觀的厚實家底,但是,盲目的減免,甚至僅僅為了博取一個“賢明之君”的名聲的與“士大夫集團”的讓利,使得國家層面的收入能力和收入水平大大降低,乾隆朝中後期不得不由朝廷主導明碼標價的“賣官鬻爵”就很能說明問題——乾隆個人的“賢名”付出的自乾隆之後的根深蒂固的“吏治腐敗”。
同時,到了乾隆朝的中後期,乾隆再一次重拾他老爹的辦法,再一次開始進行追繳朝廷官員拖欠國庫欠款的辦法,並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相對於充實國家實力,乾隆更大的興趣,是為自己摟錢。為了實現古往今來第一個成就十全武功,第一個成為十全老人的“千古一帝”的個人目標,乾隆打了很多不該打或者說不該大打的對外戰爭,同時,頻繁的江南巡遊,大興土木都給國家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在廢黜攤丁入畝之後,土地的兼併變本加厲,康熙和雍正時期未曾激化的由於土地過度兼併造成社會矛盾開始爆發,清朝在乾隆後期就開始了不可逆的敗像。
康熙極度的重用和依賴鉅貪和珅,使得士大夫成為“奴才”成了時尚。和珅倡導的“崇文門關稅”和“議罪銀製度”,為了替乾隆個人斂財,開啟了“權力尋租”的惡劣風氣。從根子上帶壞了清朝整個士大夫集團的風氣,奴才相和貪腐嘴臉相映生輝,逐漸變成了整個中國文人集團的固疾。
乾隆一方面廢棄了雍正累死累活建立起來並去的顯著成效的新政,另一方面又為了個人的“完美”耗盡了他爹給他留下的家底。
到了他的兒子顒琰接替他的時候,懲治腐敗的終極目的居然是眼紅和珅的“富可敵國”,殺了和珅,吏治腐敗,奴化腐朽的朝廷局面並未得到治理,僅僅是“和珅跌倒,嘉慶吃飽”而已。
嘉慶接手的時候,大清已經是經乾隆治理了六十年而變得成千瘡百孔,各種矛盾頻繁出現的爛攤子。
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二十年時間是在“平叛”和“鎮壓”當中度過的,相當於是給他的老爹還債,債還得差不多了,嘉慶也就基本上到頭了。及至嘉慶突然暴斃,接手的道光,面對積重難返的破爛江山,也就只有帶頭節約的無奈也沒什麼出息的“節流”手段了。
一眼望去,這個大清已經沒什麼希望了。
不知道雍正在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回覆列表
雍正的新政最大的作用就是由繼位初期的國庫空虛到駕崩以後給乾隆留下鉅額資產的差別。乾隆繼位以後,新政也就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