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阮氏金銀。
6
回覆列表
  • 1 # 蟈蟈郭201

    越南是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是中華文化遺存。古時候儒家規定女人家給男人後不許叫名字。要隨丈夫姓,自己的姓放在後面,再後面加個”氏”,是代表女性。

  • 2 # 金不換vlog

    我的越南女朋友就叫阮氏貞,,這是因為越南古代人們取名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女性嫁入夫家要把夫家姓加在前面,比如姓張嫁王家,就叫王張氏,氏即代表女性。後來便於區別和女性地位有所提高加上名,再演化去夫姓延用至今。

  • 3 # 農民工羅有財

    你們這麼多人說了這麼多,其實都在想當然,老以為人家越南人起名的方式跟漢族人一樣,其實他並沒有受漢族什麼傳統的影響,越南人他有自己的起名的一些特點,越南京族人,通常情況下女性喜歡在姓後面加一個thi字,而在男性起名的時候,喜歡在姓後面加一個van字。這是越南人特有的習慣,跟其他民族跟尤其是個漢民族的傳統文化沒有關係。

    這就是我們常見到的越南人都名字,諸如阮氏金銀,阮文紹之類的名字的由來。

  • 4 # 全新的夢想之啟航2020

    謝謝你的邀請:大家都知道越南在古代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國的附屬國,所以在文化、禮法等領域都與中國有著很高的相似度;有些方面甚至是直接採用了中國的方式方法有的甚至沿用至今,現在越南對已婚女性的稱呼方式就是中華文化魅力的很好的提現;這也恰恰證明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現在的越南之所以依然保持著這樣女性獨特的姓氏文化與中國古代女性獨特的姓氏文化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宣告這樣的姓氏上的稱呼方式並不是中國的複姓。

    其實在中國古代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在其未出嫁之前是有自己獨立的姓氏的;但是在其出嫁之後根據三從四德的原則就沒有自己獨立的姓氏了,就會跟隨丈夫的姓氏以夫家姓氏為主,然後把自己的姓氏排在夫家姓氏的後面被稱為某某氏。

    例如:一對夫妻男方姓張女方姓劉,那麼這個女方根據三從四德的原則就會被其他人稱為張劉氏。

    現在在中國的港澳臺地區的某些地方好像還保持著對已婚女性這樣傳統的稱呼方式,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名字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大陸地區在民國時期還保留著對已婚女性這樣傳統的稱呼方式,直到新中國成立形成了現在對已婚女性的稱呼方式。

    當然了本人才疏學淺,對於那些夫妻雙方姓氏相同的男方對女方名字的稱呼方式我就不太清楚了。

    [知識擴充套件]:古代三從四德中的“三從”指的是: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古代三從四德中的“四德”指的是:女子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在中國古代的姓氏文化中“氏”是對女性的專稱,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這種和男性相同的稱呼方式。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讀大學的時候班上有一位越南同學,恰巧是女生,當時就對她的名字感到非常“好奇”。從頭到腳,本人這位同學與華人都看不出有什麼區別,唯獨名字非常奇怪,叫某氏某(未經同學本人同意,不便使用真名)。看起來像華人的名字,卻又不像;說像中國古人的名字吧,也不像!

    中國古代女子的名字

    很多人認為中國古代女子有姓無名,實際上這是一個認識誤區。中國古代的女子基本上都是有名字的,即便沒有大名,小名總還是有的。以最近比較火的電視劇《大明風華》為例,劇中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胡皇后,她的名字就叫善祥——胡善祥。明朝自永樂之後,后妃幾乎都來自民間、鮮有世家女子。因此,胡善祥這個姓名還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至少說明中國古代女子和男子一樣,也是有名有姓的,並不是就叫某氏!

    那麼,為什麼史籍和民間許多家譜中、乃至皇室族譜——玉牒中記載的女子大多為某氏,或冠以夫姓、稱某某氏呢?這還要從中國古代的“男權社會”說起。眾所周知,中國古代長期處於男權社會,女子基本上都是男子的“附庸”,即便母儀天下的皇后也是一樣,她同樣是皇帝丈夫的“附庸”。因此,中國古人記載女性時,往往只在意其夫家、孃家的姓氏而認為忽略了女子的名字,即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在家時記載為某氏,出嫁后冠以夫姓、記載為某某氏,這幾乎是史家和民間的慣例。

    除了少數權傾天下的皇太后、皇后以及漢館陶公主那樣的強勢公主,史籍中鮮見女子之名,往往都是以姓代之,稱某氏。同樣以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為例,胡善祥的姓名是明確的,但“孫若微”卻完全是杜撰的!試想,“土木堡之變”後支援于謙擁立景泰帝的堂堂孫太后在史籍中都只留下了“孫氏”而沒有名字,其他女子可想而知……即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史籍也只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賜給她的名字“媚”和他她自己稱帝后取的名字“曌”。至於武則天原本叫什麼,無從考證!只知道她是武氏、唐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武士彠之女。

    但是,從離我們最近的清朝來看,女子絕大部分還是有名字的。有不少清朝出生的女子都活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雖然從前她們叫某氏、某某氏,但新中國成立之後登基戶口,她們都用上了自己的名字,有大名就叫大名,沒有的叫小名也可以,如王三女、李小花之類的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三女何意?老三嘛。這至少說明,中國古代女子都還是有名字的,只是不被書面行文提及罷了。像李清照那樣的女文豪就更加不用說了,肯定是有名字的。實際上,中國古代的大家閨秀大多都是有正式名字的,只是同樣鮮為書面行文提及而已。

    古代越南與中國的關係

    自秦始皇設立交趾等郡之後,古代越南便與中國開始了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絡。或部分被中國的某些王朝吞併、或作為某些王朝的外藩存在,古代越南在文化上也受到了中國重要的影響。直到近代被法國殖民之前,越南都一直使用漢文、漢字。因為這種文化聯絡,越南古代對女子的稱呼、尤其是書面行文上和中國幾乎一樣,同樣稱女子為某氏或某某氏。

    越南女性新姓名的出現

    近代越南被法國殖民之後、尤其是獨立之後,女子的地位在逐漸提高,不再作為男子的“附庸”存在,女子的姓名也開始獨立。或許是習慣使然、又或許是漢字轉用拼音文字時時代的侷限、沒有處理好女子姓的問題,於是便出現了某氏加名字的新式姓名。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受到法國影響、人為區別男名、女名的需要,這一點歐美國家也是存在的,男女名字不通用。個人更傾向於最後一種說法,是受到了歐美文化的影響,人為區分男名和女名。

    於是,“漢文化圈”中唯一的特例出現了。北韓、南韓人沒有加氏,日本人也沒有加氏,唯獨越南人加上了氏。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應證了前面的說法,這些國家中只有越南曾經被歐洲人殖民。很可能是受到了歐洲人區分男名、女名的影響,而不是什麼“封建殘餘”。如果論“封建殘餘”,恐怕無出日本之右,人家連皇帝都還保留著呢,不是嗎?可日本人同樣沒有叫女性某氏某某,最多也就是婚後改姓而已,而且這都不是強制性的。

    綜上所述,越南女性姓名中出現氏是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這一點沒有什麼疑問。但在女名中保留氏,個人認為是受到了法國殖民者的影響,為了人為區分男名和女名的需要而不是所謂“封建殘餘”。當然這僅僅是一家之言,關於這個問題的說法很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 6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我教過越南學生,也問了他們類似的問題。其實,“氏”字並非存在於每個女性名字之中,一些大城市的90後和00後,名字裡面就不帶這個“氏”字,覺得那太“娘”,有重男輕女的感覺,而且有些土氣。

    實際上,越南女性用的“氏”,在拉丁化的越南文中拼成——thì,既不屬於姓也不屬於名,只是姓和名之間的“墊名”,一個表示性別的虛詞,男子用“文”,女人用“氏”。比如,當年的南越南總統阮文紹,阮是他的姓,“文”僅為他的墊名,“紹”才是其真正的名字。

    目前,越南男人名字的“文”已經不太常見了,女人的“氏”在很多場合下,尤其是日常交往中,也會被省略掉。

    (下圖這位,是現任越南國家主席鄧氏玉盛,越南語拼成Đặng Thị Ngọc Thịnh,也經常被媒體直接叫成鄧玉盛)

    當然,這個“氏”字在越南有著獨具特色的含義,但追根溯源,還是源於東亞文化圈裡,輕視女人的陋習。

    咱們中國古代的大多數時候,女子出嫁後就不稱名了,只會在自己夫家的姓氏後面綴一“氏”字,或者把自己夫姓放在自己父姓之前。比如,一個姓洪的,嫁入了姓習的人家,可以叫洪氏、或者習洪氏,呵呵。

    先秦時,典籍裡面記載的女人大多都是有名有姓的,跟男子區別不明顯。

    秦漢時期,儒家的規矩遠沒有那麼大,女人的地位也算過得去。漢代的皇后們名字都很大氣,還朗朗上口。比如著名的猛人呂后——呂雉、女奴出身的衛子夫,監獄看守的閨女許平君(漢宣帝皇后)、大名鼎鼎的陰麗華等等。

    到了唐朝,女人們的名字就非常模糊了,出嫁後,都被叫成了xx氏。甚至女皇帝武則天在史書中也僅僅叫“武氏”,太宗賜號“媚”,直到她老人家坐了龍庭,才很有創意的造了個新字當成名字——曌。

    明清時代,幾乎所有的女性,無論社會地位高低貴賤,出嫁後,都是以xx氏為官方稱呼。反正女人又不讓考試、做官、不許直接拋頭露面的做生意,這種xx氏的稱呼,雖說沒有特別明顯的識別特徵,不好區分,但影響並不太大。

    除非是那種有自己著作權的名人,像李清照;或者靠名氣當“網紅”的,自己的名字本身就屬於響亮的“品牌”,比如秦淮八豔——柳如是、陳圓圓、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

    此時,甚至女性家奴嫁給男性家奴後,然後連名帶姓都沒了,諸如《紅樓夢》中的“林之孝家的”、“賴大家的”等等。

    那麼有身份、有文化的小姐們呢,像《紅樓夢》裡面的薛寶釵、林黛玉。可以肯定,她們的名字只能叫做“閨名”,不管嫁給誰,最後都得以薛夫人、林夫人收尾。

    這種傳統,在老一代的港臺傳統上流社會還算比較普遍,通用的是“改良”後的叫法——女性嫁人後夫姓放在自己父姓之前,夫姓+父姓+名字。比如咱們喜聞樂見的連方瑀、林鄭月娥等等。

    好了,再看越南。很顯然,越南女人名字的“氏”字,跟繼承了咱們中國的這個“傳統”有關,早年用法也類似。

    不過,據我的學生講,越南革命後,政府特別注意強調男女平等,廢除了民間婚後跟從夫家姓氏的做法,只留下用“氏”做墊名,用來強調性別而已。比如前面提及的越南國家元首鄧氏玉盛,鄧就是她自己的姓氏,並非夫姓。

    這裡需要稍作澄清的是,咱們一提到越南女人,對其的第一印象總是量大,地位低。其實越南跟咱們一樣,也是男多女少的局面,男女出生性別比例為114.8:100,男光棍多得是。

    (下圖為2016年,越南人口普查資料。藍色代表男性,粉色為女性)

    此外,目前的越南政府元首、立法機構(國會主席)、行政機構三個最高領導人職位中,女性佔了兩席。除了總理阮春福是男性以外,國家主席(鄧氏玉盛)、國會主席(阮氏金銀,下圖),都為女性,這也很說明問題吧。

    咱們再回到名字上。現在來看,即便越南已經徹底廢止漢字半個多世紀,當今的越南人起名字,還是會找通曉漢字的圖翁,很用心的選擇含義好的漢字對應的越南文。雖然名字是用拉丁化的越南文拼寫的,但他們都知道對應的漢字及其含義。甚至,還保留著跟咱們華人很近似的習慣——同胞兄弟姐妹幾個,一般中間的字會是一樣的;小輩要回避老輩的“名諱”等等。

    只是,雖然當今的大多數越南人起名字還得參考漢字,但除了自己的名字以外,他們都不認得漢字了。這就出現了個比較囧的問題——很多越南人家中,都擺著祖先和前輩們的牌位,牌位上的名字寫的全是漢字。

    此情此景下,搞得文字拉丁化後的越南人,有時連祖先的牌位都分不清楚,想想還是挺尷尬的。類似情形,南韓也大同小異,倒是日本那邊要從容的多。

  • 7 # 汗青正浩

    俗語有“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之說,中華民族對於姓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歷史記載的傳承文化上來。足以見得,在中華文明中,姓氏是極其重要的文化符號。而越南作為一直追求甚至模仿中國文化的追隨國家來說,就連姓氏都要追葫蘆畫瓢,就比如現如今的越南婦女姓名中,皆要夾一個“氏”字,其中的緣由你可知道是什麼?

    首先,婦女姓後加“氏”的做法,讓人不由得想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特色。

    古代的教育,入學初的識字教學就從《三字經》《百家姓》開始,向學生灌輸“首孝悌”“孝於親”的觀念,這已經從根源上讓每個人注重姓氏的傳承。

    在中國封建社會,因為是農工大國,所以男人的勞動力更加有價值,女人需要依附男人生存,很多的婦女在嫁入男方之後,要根據丈夫的家庭生活,也要在把自己的名字變成“氏”,就代表著自己已經沒有正式的姓名了,之後的一切都要以丈夫為基準。這其實也是一種男女地位不平等的表現。

    實際上考察越南的歷史,大家可以發現,越南的文化起源於中國,但是早期也廢除過漢字,改用法語字母拼寫。畢竟越南之前也作為法國的殖民統治基地。所以根據外來文化的影響,女性認識到兩性平等的重要性,所以並不想完全的依附男性,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可惜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傳承和堅持,越南雖然恢復了女人可以保留名字的權利,仍然堅持保留了婦女姓名之間加“氏”的做法。

    因為越南文化源於中國,他們又想讓婦女堅持保留“氏”,用來堅持自己的傳統封建觀念,又想有別於中國文化,也迎合殖民統治的政治需求。所以又在婦女的名字後面特意加了一個“氏”。婦女在起名字的時候,比如說叫李紅,就要在李紅中間加上一個“氏”,變成李氏紅。這也側面的說明,雖說女子有了自己的“名”,但是名字中間的“氏”,仍然沒有讓女性地位平等。

    其次,這與兩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國力發展,也有極其密切的關係。

    畢竟以前的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宗法社會,人們之所以重視自己的宗族血緣,重視子嗣的姓氏,血緣的流傳,其實也是生產力不發達的表現。畢竟以前的生產力低下,宗族之間抱團互相扶持,其實是有助於這個家族的血緣,可以安全地流傳下去。

    若是沒有家族互相扶持,一場天災人禍的降臨,洪水、旱災可能就會將一個村莊、一個地區的大量人口直接滅絕。若是親戚之間沒有孩子,可能宗族之間也會互相的給對方過繼,傳宗接代,這種宗族觀念,極大的聯絡了各家族之間的密切關係,不過因為女子不能傳姓,而男子能傳姓氏的特點,所以也代表著傳統的古代女子的地位,其實是極其低下的。

    但是現如今的中國社會,卻是一個資訊化的社會,公平開放的社會。大家不僅講民主、講法律,而且無論是男子女子,都可以入社會工作,女子也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番天地,大家的宗族觀念可能就比較淡薄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女子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所以大家對於姓氏的傳承,並沒有以前刻意了。

    但是越南卻不同,大家稍加了解就可以發現,越南現如今的女子地位仍然極低,而且仍然有不少越南地區的女子,以嫁入中國為榮。因為她們所向往更加繁榮,更加平等,更加尊重自己的社會,而姓氏後面的“氏”,雖然是模仿了中國封建的姓氏文化,但是現如今的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越南卻沒有跟上來,就連最基本的姓氏,都需要給女子定位。這就說明從姓氏的烙印和符號來說,在越南這種地區,女子就是比男子低一頭的。

    甚至苛刻的來說,越南婦女這種姓氏的傳承,其實也是一種國家經濟並不繁榮,國民文化並不發達,所以兩性不平等的表現。

    “姓氏”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是有極其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的,特別是越南文化傳承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雖說他們將此封建引為己用,用以給婦女打上依附男人的符號,但是現在的資訊科技如此發達,各大國家之間的資訊傳播和文化相容也越來越頻繁。越南婦女名字卻還有一個“氏”。這不僅僅表現了傳統的越南文化,也側面代表了越南男女平等之路,還有非常漫長的路要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望遍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