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矩陣
-
2 # 憶術品
原生家庭確實對孩子有著很大影響,但絕不是決定性因素。更多的是後天我們自我的選擇,比如很多孩子可能出生並不好,但是為了更好的人生異常的努力,最終收穫成功!同樣很多原生家庭非常和諧的孩子,在外界受到了一些負面能量的引導,做出一些錯誤的事甚至違法也不再少數。
原生家庭決定著孩子的起點,可是孩子會走怎樣的路確實孩子自己的選擇。有的人發奮圖強,立志改變家庭,有的則破罐子破摔,最後責任丟給家庭。其實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多因素,原生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卻不是可以決定價值觀方向的決定性因素。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都變得越來越寬容,不再會輕易給一個人貼上標籤也正是因為大家都更加客觀對待這個世界了。
-
3 # 科學教育法
吳謝宇弒母案我分析,有如下原因:(1)他家祖上遺傳有問題,家中多人有精神病史;(2)母親在教育吳謝宇中,雖然成功,但漫長的歲月裡,吳謝宇也會在潛意識中存留很多對媽媽的不滿。所以,教育的成功不能單單看成績,內心世界的化育是非常重要的工程,顯然,吳母其教育是有問題的。加之吳母性格也有某些缺陷;(3)高智商的孩子,一定讓他們內心得到化育,否則,他們危害社會的智慧多多,而且,欺騙性非常大,這是我們教育高智商孩子平時要注意的,也就是加強德育教育,改變孩子內心世界;(4)最後一點,雖然吳謝宇是北大的學生,是超級學霸,因此而全面否定我們的教育是不對的。因為,人類的基因的改變是我們民族永遠的課題,也就是提高民族素質。我們要對青少年進行信仰教育,也是就是改變孩子內心的教育,加強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弘揚,所以,我認為黨中央的許多提法都是非常正確的,只是我們覺得遠,實際,很近。復興中華文化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
-
4 # 進擊的滷蛋
◇吳謝宇前女友公佈了其弒母的作案動機!
據4月29號最新訊息,吳謝宇弒母動機是心理遭母親壓抑太久:吳母是傳統女性,又是中學老師,所以對兒子要求太高,加上她經常潑吳謝宇冷水,在家裡用自己“最不堪的一面”面對兒子。
同時因為吳謝宇面對女生很自卑,性壓抑,兩性關係被他媽欺騙耽誤的感覺,因此他覺得只有弒母,自己才能在精神上勃起成為男人。
上了大學之後與母親矛盾不斷加大,最終腦海裡開始醞釀弒母這可怕的行為!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真的是太大了!比如這吳謝宇弒母案,吳謝宇早年喪父,在母親獨自撫養下成長,其實他內心極其缺少父愛!而母親的過分嚴苛,望子成龍,使他在母親建造的牢籠之中生活了近二十年,使他心裡扭曲,生活中經常去尋找性工作者,並與其交往。生活中他與母親的矛盾也日益加深,到了不可調節的地步,最終悲劇發生了!
-
5 # 常行居士
一、聽到吳謝宇要出國留學的訊息時,謝天琴的同事們都說:“你的兒子要出國了,以後你可以和你的兒子到處旅遊了”。——謝天琴的回答卻令人意想不到:“我死了他才高興呢”!——同事們都沉默了。
二、謝天琴經常對自己的兒子說:“我是你媽,你就應該聽我的,除非我死了”。
可以看出,謝天琴經常把“我死了”這句不吉利的話掛在嘴邊,這說明她的潛意識裡有很強的“死亡本能”,也就是說她的壽命不長。
李小龍父子的壽命都不長,他們拍攝的電影的名字就非常不吉利:《死亡遊戲》、《死亡塔》、《烏鴉》(烏鴉在東方和西方都是不吉利的象徵),這就說明他們父子的潛意識裡都有很強的“死亡本能”。
謝天琴經常對自己的兒子這樣說話,實際上是在誘導自己的兒子殺自己。
她們母子都追求“完美”,吳謝宇給同學發簡訊問候的時候都不是用群發,而是一個一個發,每個簡訊都加上同學的名字,心思縝密,追求完美。
謝天琴在無意中誘導自己的兒子殺自己,所以吳謝宇就開始在心裡籌劃“完美”的殺母計劃。就連殺母也要殺得非常完美,可見這是一個心思非常縝密的人。
…… ……
吳謝宇一直在追求完美,他希望在網上發表有關孝道的內容來感動上天,來改變他們母子之間僵持的關係:
吳謝宇一直在追求完美,在同學面前,必須要有錢花才能撐起面子,才能在女同學面前顯示出自己的男人氣概。
為了向自己的母親要錢,他每天晚上都和母親通電話,希望得到母親在經濟方面的援助。
而吳謝宇的母親根本沒有讓吳謝宇找到“完美”,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誘導吳謝宇殺自己。
殺母之後,吳謝宇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了,先弄到錢,然後買彩票、嫖娼。
母親活著的時候一直嚴格要求他不和不良職業的人來往,現在吳謝宇完全叛逆,完全按照相反的去做,不僅和“性工作者”來往(談戀愛?),甚至自己也成了“性工作者”。(也許,擺脫母親束縛的這段時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時光)。
(網傳吳謝宇向“性工作者”求婚很可能是謠言,實際情況很可能是被那位“性工作者”用錄製的性愛影片敲詐)。
對於這個弒母案,基本都是猜測,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
6 # 簡心如玉
十多年前,四川省爐霍縣曾發生過一起政府辦公室秘書將父親殘殺致死的案件。
那位秘書本是一位優秀大學生,他父親官居企業局副局長,當兒子畢業後,託關係將兒子分配到政府機關做秘書。
他兒子上任伊始,躊躇滿志,熱血沸騰,幾次向領導提出機構改革、發展經濟方案,想好好展示自己的能力,但都遭到否決,心情低落。
他父親熟悉官場權術,知道在政府機關做事,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應謹小慎微,對兒子處處要表現自己非常不滿,一次次數落兒子。
他兒子卻怎麼也領會不了其中門道,越來越心灰意冷,最後迷上賭博,直至為了賭資去搶劫坐牢。
曾經意氣風發的孩子幾乎一夜之間淪為罪犯,他父親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尤其是出獄後,他兒子找工作屢屢碰壁,心安理得地在家吃閒飯,他對兒子越來越厭煩,常常不屑一顧,出言譏諷。
他越瞧不起他兒子,他兒子越自甘墮落,當他兒子再一次想偷他存摺償還賭債時,父子從語言到肢體都發生激烈衝突,他兒子轉身跑進廚房操起菜刀就把父親砍死了,然後潛逃外地。但兩天後無法忍受精神折磨,投案自首。
我無心查閱吳謝宇弒母具體心理路程,因為太過殘忍,但是,不論弒母還是弒父,亦或孩子跳樓跳橋,任何一個家庭悲劇的發生,究其根源其實都是教育失偏。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愛的教育,我愛你,僅僅因為你是你,絕不是因為你成績優秀,事業有成,我愛你,哪怕你是成績最差的那一個,哪怕全世界都不認可你,你也依然是我獨一無二的寶貝。
不少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表現慾望、偏激心理、對家長管教不耐煩,如果家長不肯從情感方面疏導,只學會愛孩子的成績,愛孩子的榮譽,而沒學會愛孩子本身,一味以“家長制”作風將孩子強行塑造自己理想中的工具,一旦發生矛盾勢必就會導致兩代人感情破裂,直接發生悲劇。
-
7 # WILLSON39
無論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家庭教養對個人的影響有多麼大,決定著一個人行為的,永遠是他自己腦海中的觀念和意識。
漢奸也在說是時局形勢所迫,但為什麼別人就沒有當漢奸呢?貪腐份子也在說是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但為什麼只是他們貪腐呢?犯罪分子都會說是社會、學校、家庭等等的原因,但為什麼別人卻沒有犯罪?所以,外部因素確實是都有影響,但決定性的因素是內因,是這個人腦海中的思想觀念和意識認知,外因只不過是推卸個人責任的一個藉口和擋箭牌。
記得看過一本書,講一個酒鬼、懶漢、暴力施行者的兩個兒子,幾十年後,一個成了有成就的社會名流,而另一個還是成了酒鬼、懶漢、暴力施行者。作者很是奇怪,因為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家庭教養都是一樣的,那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於是作者專門採訪了他們兩個,問他們形成現在這種狀況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兩人的答案竟是完全相同,都是:“有這麼一個父親,我不這樣還能怎麼樣?”只不過是“我不這樣”的內涵卻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的意思是“我不改變我自己,難道還要像他(父親)一樣再成為個酒鬼?”而後者話語中隱含的意思卻是:“有他這樣一個父親言傳身教的教養,難道我還會養成什麼好品格?”
由此可見,前者是面對現實,主動挑戰,改造自我,改變命運的意識觀念和積極心態。而後者是面對現實,消極悲觀,無所作為,接受命運的意識觀念和消極心態。他們的出發點一樣,但目標、路線截然不同,其結果也就完全不同。是思路決定了出路,是意識決定了命運。
-
8 # 巨蟹212407
我認為家庭環境沒影響,人本來就是個獨體,一部分有時依附別人,但更多的是來自於自己內心的成長,人格缺憾,造就靈魂扭曲,有的東西和文憑、智商無關,八卦一點的話,他就是來討債的,歸終宿命
-
9 # 關愛它人品味人生
弒母案兇手的演變過程是吳本人的內因起了決定性的演變!!!原生家庭並不是暴力家庭,是個正常的家庭!他爸生病離世,不能做為他犯罪的理由⋯更不能歸罪於肩負全責的媽媽⋯試問那一個家庭的爸媽會同一天去世??
-
10 # 福州教育明哥
在整個事件過程中,不難發現,吳謝宇在整個案件過程當中,完成了兩個遊戲活動。
現談談第一個遊戲。第一個遊戲就是與同伴在一起。吳謝宇從小到大二,一直生活在嚴格的、規範的校園生活當中,多次獲得殊榮。
他的生活是被模型化的狀態,據說大二後,吳謝宇在外租房,與性工作者同居,而且有了共同生活的打算。認識性工作者並求婚,看似是一個性的問題,實則是吳謝宇走出原生家庭被擺脫束縛的新生活所吸引的過程。這時候他需要一個同他同齡的夥伴一起玩,我們大家都曾經歷過,在很小的時候,我會賴在鄰居家不走,與小夥伴玩得不亦樂乎。無論是鄰居家的父母與自己家父母是多麼不對付,鄰居家是多麼的討厭我。我每天都會一睜眼就執著地站在門口,堅定的突破父母的束縛,敲開鄰居家的門。
吳謝宇也是如此,為了達成如此的目的,她必須讓媽媽不阻撓,媽媽安靜,於是吳謝宇就讓媽媽一直在家裡睡著。看來在吳謝宇的生活經驗當中,只有媽媽睡著了,他才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再談談第二個遊戲。吳謝宇殺母是為了獲得自由支配權。而真的殺掉母親之後,他回覆了成人思維。比如為母親辦離職宴、寫辭職信、向親戚朋友簡訊借錢,完成自己的補考等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是他意識狀態下的行為,也是他智商的應用,更是他另一項遊戲的前奏。
吳謝宇第二個遊戲叫警察抓小偷。更確切一點叫躲貓貓,很小的的時候我們都與父母玩過躲貓貓的遊戲,在遊戲中如果被大人很快地找到,我們就會很沮喪。如果大人總是找不到我們,尤其是我們發出聲響後,大人費勁周章找到我們時,我們的遊戲愉悅感會直線上升。如果在玩這個遊戲的過程當中,大人撤離了這場遊戲我們就會很沮喪。
吳謝宇躲了7個月,就會很沮喪。舅舅一個是否回來過年的簡訊,猶如大人一句“你藏好了嗎”,讓吳謝宇找到了發出聲音的機會。警察懸賞通緝時,吳謝宇一邊藏匿一邊不斷髮出聲響,比如說30多張假身份證的使用是為了藏匿,還有在教育機構黨培訓老師,眾目睽睽之下現身,屬廣而告之我在這裡。晚上做陪酒,公眾場合反覆被陌生人挑選,屬廣而告之我在這裡。如此高調的現身而無人理會,在這場遊戲中,吳謝宇是屬於自嗨而無人參與的狀態下,他會感覺索然無味的,所以他才會採用自我送上門的方式把自己送進警察局,自己現身機場,機場四次抓拍到他的頭像資訊,當警察出現在他面前的時候,他對警察說別說了我跟你走。
如此淡定的背後,一定會想到他對自己的評價,對這次遊戲的評價,一定跌到了冰點以下,太無味了太無聊了,我想吳謝宇不會輕而易舉的向警察交待一切,他還做其他的遊戲,不然的他會感覺自己一生太沒存在感。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將人一生氛圍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講,我們0-3歲的主要任務是健康的活下來,要完成這個任務必須依靠養育者。生活的全部是以養育者為主。3-6歲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以遊戲為主,所謂的遊戲就是玩,為什麼要玩為主?有理論認為,人無意識的重演先祖的生活過程,比如幼兒喜歡玩水、泥。還有一種理論是生活必備理論,他們認為幼兒的遊戲是無意識為以後生活準備,比如喜歡玩過家家,扮演不同角色的遊戲,從以上的理論當中可以看出,幼兒的遊戲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而且是強烈的主動探索的一個過程,這時候的養育者,應該退居二線,應該成為跟隨者及輔助者。顯然,吳謝宇從童年一直到大學之前,都是在他人涉定的軌道上行走,是一個被動服從者,同時更是一個無法實現自己需求的被壓抑者。
弗洛伊德認為,早年未完成的心願會成為心理疾病的誘因。(寫得很亂,輕拍。作為福州老鄉,鐵中的校友,對吳謝宇的悲劇還是極為惋惜,吳謝宇及母親都有錯,又都沒錯,一個付出生命,一個失去自由面臨無期。)
回覆列表
糾正一下,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不是有很大影響,而是有決定性的影響。
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如果以現代的心理學研究來說,任何人在剛出生時,都是一紙空白,後天的心態、觀念、行為和習慣,80%以上都是在7歲以前養成的。7可見家庭環境,幾乎完全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
不過,我個人覺得這跟北大弒母案的關係其實並不大,因為就吳謝宇的日常表現而言,他並不是一個性格特別偏激的人。正相反,他看上去是一個各方面都特別優秀的人中龍鳳。
換言之,我認為這起案件的根源,並不是出在兇手性格上面,而是出在親子關係上面。
畢竟有句話叫兔子急了也會咬人,所以,要說怎麼看待吳謝宇弒母案,我想我可以這樣來描述:
單靠血緣關係就想維繫至親之間的感情,不過是一種天真幼稚的幻想。
血緣關係固然有其特殊性,但它惟一的特殊之處,就是一方剛生出來,就自動與另一方建立了人際關係,並天生擁有大於其他一切人際關係的感情餘額,僅此而已。
但餘額再大,它也不是無窮的,如果某一方總是去消費,也會慢慢消減,長此以往,餘額終將清零。
感情清零的後果,對任何人際關係而言都是毀滅性的,輕則不歡而散,重則玉石俱焚。
這一點,至親也不例外。
此外,父母和子女之間還存在著一種制約關係。
一個人在剛出生時,父母是天使般的存在,無論摔跤了、委屈了、害怕了、寂寞了……都會撲進父母的懷抱裡,只要得到父母的擁抱,立刻就會得到心靈的撫慰,覺得無比心安。
此時的父母就是子女的避風港,子女對父母的感情也是呈指數級增長的。
然而隨著子女年齡的增長,父母如果過於強勢和獨裁,很容易處於關心的目的,對子女的各種行為和決定進行過度的干涉。
甚至於有些父母,在子女長大成人後,仍然在學習、工作、婚姻等方方面面不斷代替子女做出決定,並強迫子女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執行。
說得難聽點,這種父母根本不是在養育子女,而是在擺弄木偶。
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關心無疑就成為了子女無法擺脫的鎖鏈;而父母在子女心目中,也不再是可依偎的港灣,而是終日壓在頭頂的大山,將子女壓得喘不過氣來。
曾經依靠的天使,漸漸變成了奴役自己的魔鬼。
試問,誰會對奪走自由的奴役者有感情?誰又不想推翻自己的奴役者?
不幸的是,根據親友的描述來看,吳謝宇的母親恰恰就是這樣一位奪走了兒子一切自由的人。
至於吳謝宇究竟受到了多大的程度的壓迫,我們不得而知,但足以讓一個人對自己的親生母親突起殺心,這種程度一定不會很低。
當然,如果換一個人,或許也不會做出這麼大逆不道的事情來,畢竟每個人的抗壓能力是不同的、情商是不同的,處理事情的方式自然也是不同的。
但是,這起案件無疑給所有為人父母者敲響了一個警鐘——在對待孩子的時候,萬莫以“我為你好”為由,過度地剝奪孩子的自由。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做決定的權利,即便這個決定不是父母所希望的,那也是孩子自己的意願,只要沒有違背法律和道德準則,就理應受到尊重。
別忘了那句至理名言: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這話,就算放在家裡,也不會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