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愛好的一個人
-
2 # 小歷說史
漢初三傑之張良
劉邦得了天下,論功封侯。圍繞封侯這件事,劉邦與張良展開一次驚險的生死搏殺。劉邦對張良說,你想要齊國那一片土地都行,隨你挑吧。出乎劉邦意料,張良的回答不是謝恩,而是謝絕,他不要。
在張良看來,劉邦封他齊地三萬戶,是深藏心計的。究竟什麼用意呢?
齊國這片土地,兩年前已經封給了韓信,而且是張良親手經辦的。現在劉邦把他和韓信封在同一片土地上,無非是想在他們兩人之間製造一點不大不小的矛盾,達到“以張制韓”或“以韓製張”的目的。
這說明,劉邦不僅對韓信,骨子裡對張良也有些信不大過。張良對此心明如鏡。不過,張良覺得回絕得過於簡單了也不好,總得給劉邦留點面子。
他對劉邦說,我在博浪沙僱人行刺秦始皇失敗,逃難時和你相識於留(“留”是江蘇省沛縣東南的一座小城),我對那座小城難以忘懷,你實在要封就封我個留侯吧,於是劉邦“乃封良為留侯”。
經過這場風波,張良畢竟受到很大剌激,心中有些悲涼。他看到朝廷內各個利益集團、各個門派之間的矛盾已暴露得異常尖銳。
自己在劉邦心目中僅僅是一位謀士而已,並非信可託國之重臣。劉邦天下已經到手,再沒有多少危急大難需要有人為他出謀劃策了。況且自己身體也一直不太好,這個“臣”是不能再做下去了。
張良本來就生性淡泊,對名利看得不重,再加上劉邦為人陰險歹毒,因此他急流勇退,淡出政壇。
漢初三傑之韓信
韓信是漢初三傑中最為悲慘的一個,韓信出身貧寒,由於家裡太窮,做官不夠條件,經商沒有本錢,連一日三餐都沒有著落。當眾受胯下之辱,更是辛酸不堪回首。
韓信是在軍事領域堪稱大師,在政治領域卻是個小學生。
韓信打下了齊國,聲威更大,更加舉足輕重。用蒯通的話說,這時劉邦和項羽的命運都掌握在他韓信手裡。他韓信“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劉邦早就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既千方百計籠住他,又想出一些辦法來掣肘他。
項羽也看到了這一點,也在這時派武涉前來遊說韓信。天大的機會出現在他面前,恰恰韓信自己卻不會運用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
蒯通竭力鼓動他,第一步與劉、項“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然後再圖下一步發展,後勁最大的是你韓信。並表示要死心塌地要投靠韓信。
如果韓信當時敢於喊出一聲“帝王將相寧有種乎”之類的豪言,最終究竟誰能當上皇帝,真還難說。可是,韓信此人,縱有封侯之願,卻壓根兒沒有帝王之志。他一再向蒯通表示,劉邦待我十分優厚,我怎麼能背叛他!蒯通仰天長嘆,無奈離去。
為了調動韓信參加垓下會戰,劉邦可以再次違心地加封給韓信一大片地盤,使他心甘情願地前來殊死搏殺。可是,項羽一死,劉邦馬上就給韓信顏色看。只是因為韓信立有蓋世之功,如果操之過急,將他一棍子打死,恐天下不允,失去人心。
所以第一步先剝奪他軍權,改封為楚王。隨後,又利用韓信狂傲自大、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弱點,以有人告他“欲反”為藉口,“用陳平謀”,在雲夢將他逮捕,押回洛陽,殺盡他威風,貶為淮陰侯。
從此,韓信憤恨難消,人際關係更加緊張,周圍環境對他越來越不利。最後,以謀反的罪名被殺。臨死,韓信發出長嘆:“吾悔不用蒯通之計!”等他明白過來時,腦袋已經落地。
漢初三傑之蕭何
蕭何能夠成為漢初三傑中的唯一善終者,不是偶然的。
在劉邦心目中,真正知根知底的是蕭何。劉邦起事前,就和蕭何很要好。蕭何早年是衙門裡的小吏,在劉邦還是個經常連酒都喝不起的平頭百姓時,蕭何曾經常幫助劉邦,劉邦與蕭何,這等關係,誰能比得?那劉邦對蕭何就絲毫沒有戒心了嗎?
照樣有。劉邦平定黥布叛亂後回到京城,許多人攔路告狀,說蕭相國強買田宅。蕭何去宮裡拜訪劉邦,劉邦笑道:“看你做的利民好事,這麼多人告你狀,你自己去平息民憤吧!”
蕭何乘機向劉邦提了一條建議,說長安地方狹窄,老百姓田地少,我看皇家獵苑內有不少空地,荒著也是荒著,不如讓老百姓進去耕種算了,也不要收他們官稅了。
劉邦勃然大怒:“你受了他們多少賄賂,竟來動我皇家獵苑的腦筋,拖下去打!”
過了幾天,有位近身侍衛問劉邦,蕭相國犯了什麼大罪,你把他打得這麼厲害?劉邦道,我聽說過去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國,有好事都歸秦始皇,有壞事都攬到他自己頭上。蕭何倒好,為了討好百姓,竟想拿我的皇家獵苑去做人情,他肯定受了賄賂,我教訓教訓他。
侍衛說,皇上這幾年領兵在外,蕭相國留守關中,如果他對陛下不忠,只要在關中稍有動作,關西的地盤就不再是你陛下的了。他那樣的大利不貪,怎會去貪一點小小賄賂呢?劉邦被侍衛說得無話可講,知道錯了,赦出蕭何。
而蕭何之所以強買田宅,無非是為了往自己身上潑髒水,讓劉邦放心,自己沒有收攬人心、圖謀不軌的企圖,蕭何的做法真稱得上是苟且偷生了。
看看劉邦與漢初三傑關係的演變過程,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封建主義的用人原則是什麼玩意兒。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絕對的“忠君”,絕對的排斥異已,絕對的人身依附關係,在這種制度下,凡是統治者覺得不放心的人,必然會將其殺死,而臣子也是整日戰戰兢兢,伴君如伴虎,一著不慎,就會丟了身家性命。
-
3 # 嶽劍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一個善終一個退隱一個被殺.
蕭何與劉邦同鄉,劉邦起兵不久就與曹參一起追隨劉邦,對劉邦可謂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蕭何慧眼識才可以說無人能及, 據史載平定天下之後,劉邦懷疑蕭何,而蕭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沒有被順境衝昏頭腦,虛心接受別人意見,做到處變不驚,不動聲色,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直至將劉邦的疑心消弭於無形,從容化險為夷,倖免於難,最後得收善終。
張良世代為南韓貴族。秦末亂起,張良也組織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反抗暴秦,在留縣遇到劉邦,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幫助劉邦滅項羽,定天下。劉邦封賞功臣時,對張良的封賞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謝絕,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功成名就的張良此時已形同隱居,除了在封賞功臣、建都問題上出了點主意外,就是後來在保護太子上發揮了作用。在劉邦的三傑中,張子房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劉邦一直尊重張良。
韓信 韓信結局說明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鐵律,這一方面是劉邦在故意找茬,一方面也是韓信沒有政治上的大局觀,定位不準造成的。他是劉邦部下,但卻犯有以功要封的重大原則錯誤;如果不想臣服於劉邦,就該在手握重兵時早做打算,但他心懷“婦人之仁”,最終使得被利用價值用完後被劉邦所殺。
-
4 # 阿虎聊推廣
“漢初三傑”是指西漢建立時的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元勳。
首先說一下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高祖劉邦重要的謀士之一。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最後功成身退。
蕭何(公元前252年—公元前193年),西漢初期政治家、宰相。輔佐劉邦稱帝后,蕭何採用秦六法,重新制定法律規定,就是有名的《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公元前196年,幫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人的諸侯之亂。劉邦死後又輔佐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3年(惠帝二年)七月去世,諡號“文終侯”。
韓信(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韓信熟悉兵法,韓信帶兵,多多益善,同時留下了大量的經典戰術:背水為營,十面埋伏,半渡而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等。為中國後來的很多軍事家提供眾多重要的戰略指導。韓信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淮陰侯。韓信為漢朝劉邦打下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後來劉邦生疑,被安上謀反的罪名。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漢初三傑,只有韓信的下場最慘,韓信雖手握重兵,但沒有政治敏銳,功高蓋主容易遭到統治者的“關照”,韓信卻沒有選擇隱退,最終晚節不保,在未央宮陰謀中死於呂后之手。
-
5 # W龍的傳人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劉邦曾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韓信
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韓信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吳起,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
蕭何蕭何(前252年—前193年)出生於秦泗水郡豐邑縣(今江蘇豐縣)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蕭何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蕭何慧眼識才,力薦韓信,韓信率漢軍渡陳倉,戰滎陽,破魏平趙,收燕伐齊,連戰連勝,在垓下設十面埋伏,一舉將項羽全軍殲滅,為劉邦平定了天下。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蕭何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諡號“文終侯”。
張良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為漢初城父(安徽亳州)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勳。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漢初三傑最後的結局,一個被殺,一個善終,一個隱退。三個人均功勞蓋世,三傑之中,劉邦對韓信從來就沒怎麼放心過,對蕭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對張良則似乎從來都沒疑心過。究其原因,韓信手握兵權,而且攻齊之後又主動求封為齊王,犯了帝王家大忌,劉邦對他有疑心一點也不奇怪;蕭何與劉邦同鄉,在關中也是有著自己勢力的,且深得民心,劉邦因此對他也一直放心不下;而張良則是跟在劉邦身邊的,淡泊名利的為人使劉邦對他相對放心得多,而且張良是外來戶,不象蕭何的根深蒂固,這也是日後劉邦有不同方式處置“三傑”的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西漢蕭何、張良、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這三人為漢高帝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然而這三位功臣的下場卻各自不同。
蕭何是沛縣小吏出身,從他的出身背景來看,似乎家族頗有些財富,能夠支撐他學習文化知識。蕭何也很有見識,選擇當文吏以避免招災惹禍。
蕭何有識人之明,他年輕時便看出劉邦不同尋常,與其交情很深。後來劉邦斬蛇起義,率戍卒殺回沛縣,蕭何等人便推劉邦為主。劉邦引蕭何為丞,管理軍中政事。由於多年從事文吏工作,蕭何積累了深厚的政務經驗,把諸項事務都打理的井井有條。劉邦攻入咸陽後,諸將都到秦宮府庫搶奪金銀財寶,獨蕭何有先見之明,把檔案資料、政府律令全都取走。
國家好比一臺巨大的機器,蕭何拿走這些資料,相當於拿到機器的操作說明書,這對劉邦建立國家、實施統治的好處是相當巨大的。後來劉邦常年在外征戰,蕭何依靠收取的資料,幾乎沒費什麼勁就恢復了關中的統治秩序,每每劉邦損兵折將,或是糧草不濟,蕭何總能變魔術一樣給前方提供最強勁的支撐。所以儘管劉邦經常被項羽擊敗,往往都能起死回生。
蕭何治國理政的才能無疑是出類拔萃的,同時他的政商也十分高超。漢三年時(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有段時間頻繁派遣使者到大本營慰勞丞相蕭何,蕭何被弄的受寵若驚。有個叫鮑生的對蕭何說:“大王在外九死一生地打仗,反而來慰勞丞相,這是對你不太放心。為君之計,不如把你家中子弟能當兵的全都派到前線效力,這樣便能打消大王的疑慮。”蕭何一點就透,馬上如法照做,果然使劉邦疑心全消。
劉邦對蕭何的猜忌,並沒有因此而徹底打消。丞相權力之大,僅次於皇帝,萬一變生不測,劉邦的皇位可就坐不穩了。後來劉邦又用同樣的手段敲打了蕭何兩次,第一次,蕭何把家財全都捐出去做軍費,以安劉邦之心;第二次,蕭何索性舍卻良好的政治聲譽,在長安強買平民的良田,惹得京師上下怨聲載道,總算跌跌撞撞地換取了平安。劉邦和蕭何的政治關係,既是密不可分的搭檔,又是彼此都不能放心的潛在敵人,在這種尷尬的狀態下生存,也就是蕭何才能勝任。
張良是戰國時南韓遺民,他家中五世為相,是不折不扣的貴族子弟。秦末大亂時,張良亦聚兵起事,怎奈勢力微弱,不足以成事,只得投靠劉邦。秦末群雄起事,多是粗鄙無文之輩,對文吏和儒生都不怎麼重視,唯獨劉邦對張良的計策言聽計從,故而張良也死心塌地的為劉邦做事。
張良體弱多病,無法勝任行軍打仗之事,只能跟隨劉邦進行軍事籌劃。鴻門宴、立韓信為齊王、與英布彭越聯橫、垓下圍項羽等大事,張良都發揮著謀主的作用。後來漢朝立國,劉邦意欲改立太子,呂后求張良幫忙勸劉邦不要廢太子。此前已有許多大臣諫阻廢立太子,都遭到皇帝的訓斥。張良架不住呂后苦苦哀求,便指點她請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商山四皓是四位年老的賢人,因為忍受不了劉邦的傲慢無禮,不肯出仕為官,但劉邦一向對他們十分重視。後來劉邦見到商山四皓輔佐太子,認為太子的德操高於自己,竟能招這四人入門下,因而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
張良的性格一直比較柔順,不愛出風頭,也不爭權奪利,在朝做官隨遇而安,因此得到劉邦的充分信任。劉邦駕崩後,張良一度想辭官,隨赤松子悟命修道。呂后感激他保住太子的恩德,強留他為官。張良雖然留在朝中,但一直不怎麼活躍,不發一言,不建一策,以半隱退的狀態了卻了殘生。
淮陰侯韓信的命運十分悲慘。他以布衣之身,先後在項羽和劉邦軍中為將。因為得到蕭何的認可,在漢王劉邦困居於漢中時,被超格提拔為大將。韓信首建出陳倉故道定關中之策,一舉打破了燒絕棧道的困境。
還定三秦後,韓信的用兵天才得到了充分展現。他先用疑兵計消滅了魏國,又獨領一軍進攻趙國,打出經典戰役井陘之戰,滅趙收代降燕,為漢朝收取了河北廣大的地盤。他又以少量兵力打破齊國,全取三齊之地,為漢國在爭霸中奪取勝勢,作出了無人可比的軍事貢獻。在韓信節節勝利的同時,漢王劉邦卻屢屢戰敗,為了補充成熟的部隊,韓信部下的兵力被不時抽調到劉邦身邊。但韓信卻能屢屢化腐朽為神奇,他不斷編練新軍,並迅速使之脫胎換骨,變成所向無敵的強軍。所以會有“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典故。
然而也正是韓信軍事才能太過耀眼,引起了劉邦深深的猜忌。他先是從齊王徙封為楚王,被剝奪了兵權。而後劉邦以偽遊雲夢之計,擒韓信回長安,治其謀反之罪。這項莫須有的罪名並無任何實證,韓信被無罪釋放,但爵位從楚王降為淮陰侯。
如果韓信此時能像蕭何一樣,自汙其名地做一些丟份兒的事,或許能換取劉邦的寬恕,起碼能保住現有的祿位。可惜的是,韓信雖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政商卻非常低下,他在京居住時,經常發牢騷說皇帝待其不公。後來竟至於和陳豨聯合謀反,結果事發被誅。
漢初三傑結局如此大的差異,個人性格和綜合素質是一方面因素,但也有大環境的因素。漢初布衣卿相的政治形勢下,皇帝出身不高,不像春秋戰國時君主卿相都是定數,一國王侯死了自有王室之人繼承,平民賤民絕無可能染指。而劉邦登上帝位打破了這一成例,要鞏固皇位,必要時也要施行殺伐手段。漢初誅殺異姓諸侯王、猜忌功臣,是政治形勢的需要。而蕭何、張良、韓信各自人生軌道,都被政治形勢放大,形成了不同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