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領導講話發言材料
-
2 # 萬歲寶
如何寫材 料
第一節 材料的種類和功能 一、材料 凡用來提煉、表現主題的事物和觀念都可稱之為文章寫作的材料。它不僅指用於具體文章中的材料,也指作者寫前蒐集和積累的材料,世上萬物以及人們的各種觀念幾乎都有可能成為文章寫作的材料。 二、材料的種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材料可以分成若干類組,主要有: 1.事實性材料和觀念性材料(從材料特點) 事實性材料即客觀存在的或書文提供的具體事物,這類材料在記敘類文章中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具體可感的憑藉,它們蘊含著主題,又可以充當論說類文章的事實論據。 觀念性材料即來源於實踐又在實踐中得到一定驗證的觀點,包括被確認的科學原理、定義,已經發表的文章中的看法、結論,以及歷代流傳於民間的諺語、格言等。 2.個別性材料和綜合性材料(從材料的形態和表述方式) 個別性材料是指單獨存在和使用的材料。這類材料給人的印象具體、實在、通俗,使人覺得可信,容易接受。但是,使用時應考察其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揭示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綜合性材料是將若干同類的個別性材料加以歸納、綜合而形成的。這類材料只要能體現同類事物的內部聯絡,就不但涵蓋面廣、資訊量大,而且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3.歷史材料和現實材料(從材料存在的時間背景) 通常距寫文章時間較遠的稱為歷史材料,時間較近的稱為現實材料。這兩種材料有相對性,今之歷史材料,曾經也是彼時的現實材料,今之現實材料,後人使用時又變成了歷史材料。現實材料新鮮、針對性強,容易引起關注;歷史材料厚重,具有縱深感,便於生髮聯想。而歷史材料必須確鑿、恰當,避免虛假或歪曲前人的意思。 4.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從材料的性質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有的材料有明顯的正、反性質,關於梁山農民起義這個題材的性質,《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和《蕩寇志》的作者俞萬春的看法就截然相反,不同時代的各層讀者的認識也有很大差異。因此,在許多情況下我們只能根據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來判別即支援作者觀點的材料是他心目中的正面材料,作者質疑、排斥的材料則是他心目中的反面材料。 5.原始材料和轉手材料(從材料來源) 前者也稱第一手材料,是直接得括被確認的科學原理、定義,已經發表的文章中的看法、結論,以及歷代流傳於民間的俗諺、格言、煉話等。它們通常被議論類文章引用來作為理論論據(如推理的大小前提),也可在其他文章(如散文)的寫作中用來說明作者的某種體驗和感受。 三、材料的功能 1、材料是提煉和形成主題的基礎 文章主題不能憑空產生,它只能在作者分析、研究、消化有關材料的過程中被提煉出來並逐漸得到確定。對於文章寫作來說,材料永遠是第—性的東西,是文章的根基,而主題是第二性的東西,是在這個根基—上產生的觀點、意念或感受。在許多時候,主題的提煉和形成是和材料的蒐集、積累乃至偶然發現同步進行的,因而只有吃透材料,才能有獨到的發現和領悟,並提煉出有價值的新穎而深刻的主題。 2.材料是表現和深化主題的手段 我們閱讀時經常可用簡明的語句來概括、表述一篇文章的主題,文章中卻不能孤立地、抽象地、赤裸裸地存在,而必須由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各種材料來表現、支援或證明。這就是說,動筆的時候必然要根據文章體裁特徵和表達主題的需要來細心地擇取各種材料。但是,寫前業已形成的主題並非——成不變,而是常常需要深化、提升,甚而不得不發生某種轉移和改變,這種情形有時就和作者掌握材料的情況有了變化有關。 3.材料傳遞、增殖文章資訊 材料中蘊藏的知識和情感資訊十分豐富,可涵蓋歷史、現實、社會、自然、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學術、文化、民俗、人性諸多方面,材料越豐富文章傳遞的資訊量也就越大,人們透過各種渠道和載體不斷接觸新材料,同時也就不斷獲取新資訊。 4.材料影響、制約結構安排 結構的主要任務之——是組織材料,反過來材料又對結構安排產生影響和制約作用。材料對結構的作用多半是間接地透過主題來體現,但有時也可能是直接的。所以,一般文章的寫作要“看料裁衣”,依體制作。 第二節 獲取材料的主要方式 獲取材料的主要方式:觀察、體驗、調查、檢索等。這裡著重介紹兩種: 1.觀察 (1)觀察 觀察,是指藉助人的感官,全面、深入、細緻地認識客觀事物和現象的知覺過程。目的主要是瞭解事物和現象外部的形態及特徵,同時又須進一步透視其內在本質、考察其運動規律。 (2)觀察的要求 正確的觀察態度是觀察者必備的品質。首先是“專注”,要全神貫注,心無旁騖,這是觀察的前提,心不在焉、一心二用等都是觀察的大敵。其次是“耐心”,有些物件的特徵不易把握,經常處在運動、變化之中。西方有的學者考察野生大猩猩“家族”的生活習性,曾在非洲熱帶叢林艱苦地度過許多年月,這才得到了極寶貴的原始材料。第三,要“細心”,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敏銳的觀察力。 運用比較方法。比較的觀察方法在各類文章寫作中都是很常見的,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譬如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總是和自己的過去相比較,就容易產生片面的滿足現,狀或悲觀洩氣的感覺。“文革”期間透過吃“憶苦飯”對比新舊社會,就是典型的例證,這當然不能使人。們得出科學的觀察結果,而只能矇蔽人們眼睛和思想,從而使當時只抓“革命”不促生產的極“左”路線繼續貫徹下去。改革開放以來,採用了“立足本國,放眼世界,面向未來”的觀察系統和觀察方法,結果就完全不同了,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加入理性思考。觀察不僅是單純的感官心理活動,也應有理性思維加入,它既獲取、又超越直觀印象。感官接受的資訊透過神經傳導給大腦中樞的相應部位,大腦以記憶、聯想、想象、分析、綜合等多種功能,在此基礎上自覺運用大腦機制進行理性思考,觀察者便可獲得獨特感受和正確認識,觀察本身也可由表象深入到本質,由區域性擴充套件到全體,由此物旁及彼物,從而更具周密、系統、內在等品質。 2、調查 (1)調查 調查,就是從現場或知情者那裡瞭解真實情況。在調查基礎上還須進行分析研究,以辨別材料的粗細真偽,認清本質,抓住要點,所以又叫做“調查研究”。新聞寫作更是離不開凋查、採訪。 (2)調查的要求 尊重客觀事實。調查最忌帶有成見。如果事先有個認識上的框子,硬讓被調查者照此填充,其結果往往只能得到虛假的或攙假的材料,正確而嚴肅的態度是尊重客觀事實,弄清事情的真相。這樣做當然是艱苦的,須肯於付出時間、精力和其他代價。原蘇聯女作家斯維特蘭娜在創作紀實文學作品《戰爭中沒有女性》時曾用幾年時間走訪了200多個城市、村莊,聽取了500多位經歷過戰爭的婦女的回憶,並做了錄音和記錄。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利用一切可能條件,認真做好寫前調查工作。 使用正確方法。調查畢竟是件複雜的事情,會遇到許多料想不到的情況,光靠熱情也是不行的,還得學會行之有效的調查方法。其中最要緊的是做好調查前的準備工作,諸如:儘可能佔有相關的死材料(史料、檔案等背景材料);千方百計追尋、擴大新線索,以便確立具體的調查目標;擬好總的調查提綱,確定每次調查的具體專案和內容;瞭解被調查者的情況。其次,調查不但口問手記,而且要善於啟發和交流,必要時還可提供某些已知情況,以喚起調查物件的回憶和聯乏應及時整理筆記、記錄和錄音;整個調查完成後須花大氣力對材料進行科學的分析、歸納和統計;在此基礎上便可對未來文章進行一些初步構想,譬如進一步明確(或補充、更改)寫作意圖和主題,考慮材料的取捨,等等。 2,選材的原則 (1)材料要可靠 可靠有兩層意思:一是真實,一是確鑿。 材料的真實,對於文學作品說是指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統一,允許對生活素材進行合乎情理的藝術提煉和虛構,使生活真實提升為藝術真實。譬如報告文學《包身工》描寫的“蘆柴棒”就是個寫實性和綜合性相結合的人物,文章中的一些對話和場景細節也經過了基於生活真實的有限度的加工。而有的文體,例如議論性文章使用個別的或概括的事實性材料應嚴格遵守真實性原則,萬萬不可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而縮小、誇大甚而捏造事實。讀者一旦發現作為論據的事實材料有不同程度的失真,就必然會懷疑整篇文章的論點。 材料的確鑿,一般是指文章中的觀念性材料既要準確無誤,經得住核實,又要恰當貼切。引用不能有任何誤差,不管是完整引用—段話、一篇文章,還是摘引、串引個別浯句,都要做到字、詞、句、標點與原文—致,更不可隨意篡改、增刪,切忌斷章取義、削足適履。 (2)材料要典型 所謂典型材料,就是對錶現主題來說是最有特徵,最有代表性,最有表現力、說服力的事例或觀念。它是具體的,個別的;同時,又能體現同類事物的性質和普遍意義。用材料要採取百裡挑一的態度,不用則已,一用最好能獲得以一窺而窺全豹,一目盡傳精神的效果。 同樣寫吝嗇鬼的性格。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畫嚴監生,用的是他臨死前還嫌點兩根燈草費油而遲遲不肯嚥氣的細節;巴爾扎克描寫葛朗臺臨終,“……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給他親吻基督的聖像,他卻作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十字架抓在手裡,這一下最後努力送了他的命。”兩個材料的典型性在於,透過兩個人物的不同歷史、民族、階級特色的個性化動作細節,活靈活現地表現了他們“視錢財如性命”性格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 可見,要選擇典型材料,除了廣收博取素材,還須要提高理論修養、認知水平和陶冶明辨是非、敢於直麵人生的品質,從而獲得發現、鑑別材料的眼光,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 (3)材料要生動 生動,是說材料本身以及作者對材料的表述都非常活潑、富有感染力,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和作品的可讀性。 材料要顯示著鮮明的感性特徵,有形有色有聲。一個平平常常的材料,如果表達生動、別出機杼,透過形象的聯想將表達抽象量的材料具體化,也會特別打動人的。 現代社會文章寫作的目的,不單純是為了教育讀者,更主要的是要和讀者平等交流、對話。這就需要認真考慮什麼材料是讀者所喜聞樂見並容易產生感情共鳴,考慮怎樣把話講的生動、具體、親切。
回覆列表
讓筆桿子寫材料不再難之語言表達基本功
連續的及其文章都在給大家介紹筆桿子寫材料的構思方法和一些結構技巧,相信認真學習和時間的筆桿子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今天就來和大家繼續分享一下這個系列內容的另外一個重要環節——語言表達基本功。
接下來的兩篇文章,我將從語言上,幫助大家再提升一個高度,如何用恰當的語言表達方式來呈現你優質的內容。
好的材料離不開你完美的語言,完美的語言兼具質感和溫度。語言的完美就像公司的品牌一樣,是無形的,是別人拿不走的,也是他人很難學會的,這也許就是許多筆桿子研究了很多優秀的材料,研究了很多寫作的技巧,卻還是寫不好文章的很大一部分根源了。
要把文章打造的語言有質感,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言之有物,好文章和普通文章的一大區別便是所言是否有實質性內容的語言。普通的文章太多“假、大、空”,下面我來給大家分享幾個方法,來幫助你有效提升文章的語言質感。
方法一:用可靠的資料、事實和細節化的語言呈現資訊
在單位裡,大多數的筆桿子寫的內容是因為工作需要所寫的,因此需要完全契合職場溝通習慣,在溝通中需要傳遞大量的資訊,如果表達或描述的不夠精準,很容易讓他人在眾多資訊中產生理解偏差。
另外一種情況便是大家的工作重心不同,關注的點也會有所不同,職場上你還不能排除還會有個別人雖然聽到了你說什麼,但是她卻不容易聽懂你說什麼。
職場溝通,儘可能的少用形容詞,多用事實和資料說話,形容詞過多,會將讀者繞進去,讓他人容易感覺是在糊弄,是在敷衍,是在湊數。如果在文章中不得不使用形容詞,那一定要記得在文中給這個形容詞給出充足的證據,而不僅僅用完形容詞即可。
比如我們在材料裡需要描述某個同事工作積極努力,你在材料中只是這樣說這個人積極努力是很空洞的,你前面用的“積極”這個形容詞的說服力就是很乏力的。
再舉個例子你來體悟一下這兩個表達之間的差別:
方式一:上週一去了XXX單位參訪並舉行了卓有成效的面談,取得了豐富的成果。(這段話中基本全都是描述性的語言)
方式二:我們上週一去了XXX單位參訪,並舉行了約50分鐘卓有成效的面談,就雙方合作業務達成了為期五年的採購合作協議,並就行業健康發展交換了意見,基於雙方達成的共識,商定於本月26號召開籌辦行業促進會的具體細節溝通會議……(資訊化的語言)
在方式二的表達方式中,有數字有細節,還有具體的幾項示例,以及下一階段規劃和具體的動作。這樣的內容呈現在讀者面前,是很容易讓他人理解的。
在年終總結或工作彙報類的材料中更應該使用數字、事實和細節的資訊來呈現所要表達的內容。
例如:
今年的單位文化建設方面,我們策劃舉辦了“和諧杯”歌唱比賽,我們的組織和協調工作做的很好,確保了整個活動的順利舉辦。(全是描述性的語言)
你就不如改為:
我們部門作為直接負責部門,策劃了今年的“和諧杯”歌唱比賽活動,相較於往年並在兩個方面取得了突破:第一、以兩兩PK的方式在海選階段,從一百多位報名選手中選拔了56位選手進入到初賽;這個環節的設定,極大地保證了進入初賽選手的歌唱水平,為最終的決賽奠定了較高的水準,兩兩PK的方式還大大節省了選拔工作量,所用時間還不及往年的一半時間。(資訊化的語言)
我們都知道,好東西是不怕細節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才會高度的抽象,用概念來去描述。讀者其實是有能力能夠透過你的陳述方式來判斷你所寫的內容質量的,職場上,把事情說清楚了,就會給溝通雙方都帶來美感。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材料中多使用數字,可以更好的獲得讀者的信任程度,數字是展示筆桿子辛勞的載體之一,用的好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贏得領導對你材料的重視和好感。
方法二:抽象概念明確化
人天生就是不容易理解抽象概念的,因此我們作為筆桿子經常需要將抽象的事務寫給他人去理解,所以我們必須要學會這兩個重要的寫作方法:類比法和詮釋法。
俗話說,類比給人類從無知到有知的路上架起了一座座便於理解的橋樑。比如在最近熱播的電影復仇者聯盟中,正義是很難理解的,因此類比了一個“雷神之錘”,滿懷正義毫不猶豫之人便可舉起雷神之錘,當然這包括雷神本尊和最後一集中的美隊。
如果你在材料中要寫的是非常專業的資訊,那麼在寫完屬於之後可以來一個容易理解的類比,這樣就會兼顧他人原有的理解程度,權威性和可讀性都有了。
不同於類比法,詮釋法是你將文章中所用的關鍵詞用你的理解把它展開來寫。
比如,我們在幹部選拔的時候,往往會選擇雙商高的人,即情商高智商高的人。但是我們直接寫雙商高不如寫成我們選拔的幹部需要具備與他人達成共贏局面的能力。
如果我們寫的是“這是一份更有執行力的方案”,不如將其改寫為“這份方案能讓新進入單位的畢業生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將熱情高效的轉化為行動計劃,繼而分配到崗位之後輸出可以量化的工作成果。”
方法三:因果關係
在職場上,獲得他人的認可和信任,獲得領導的賞識和重用,就需要展現出你的思想深度和邏輯的嚴密性。而作為筆桿子更多的是需要藉助材料和他人溝通,所以你文章材料中的因果關係就是你思維的復現。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文章要注重因果關係,但寫材料不是寫科學推導過程,寫材料根本不需要寫複雜的論證過程,讀你材料的人也討厭複雜的論證過程。
因此,我們在表述的時候,建立和展示簡單的因果關係即可,這就能讓一般的文章受眾滿意了。例如:你在文章中要寫“XX事情很有意義”,而你在材料中沒有呈現出來有意義的原因,別人看到也不會覺得此事有意義,尤其作為領導在談某事意義非常重大的時候,他人如果沒能獲知意義在哪裡,只能從語氣上去判斷了。如果單看文字,這會讓他人很難獲知到重要性和影響的深遠。
幫助讀者在閱讀你的文章時建立新的邏輯關係,也就是完成簡單的邏輯關係的證明,這比不動腦子單純的只寫出來“很有意義”要強的多。
在文中既有超越讀者認知的因果關係,又有準確的數字、事實和細節的描述,這就是有質感的材料寫作語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