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啞者或已成翁

    【我夢到第二故鄉里的人與事】

    故鄉的“故”字,意即“原先”,亦可理解為“最初”。這樣說來,我出生在樂清的蒲歧,第一故鄉當然是在樂清;而第二故鄉,也就是玉環的陳嶼了。

    當年上高中,實行的是推薦制,我哥讀書很好,已經受了推薦,加之我的成績很差,我是不可能上的;有一天,正躺在床上看《封神演義》,媽告知我一個訊息,讓我去玉環的陳嶼中學讀書。

    這件事,是在我爸的一個朋友——沈存叔叔的幫助下,才辦成了的;他是陳嶼當地人。

    而我當時的願望,卻是想跟隨一個人,去養蜂的,踏著春天的足步走,到處嬉玩,這是多麼開心的一件事!可在那一年,我虛齡十四歲,家人說我還是個小孩子,決不肯同意。

    爺爺偏又提出跟他學中醫,而學醫的生活,該有多麼的枯燥,兩相比較,我還是同意了去隔江的陳嶼;初入學校之時,竟然有一個奇異的感覺,我覺得學校倚靠的那座山,形狀上很熟悉的。

    後來,一位姓任的同學,多次帶我上山去玩;一次次地走過幾個山岰,山岰的形狀甚至連些樹木,我也都覺得熟悉,又有一個水庫,竟然也覺得熟悉,連碧藍的水波,也是如此的。

    英國詩人雪萊在《形而上學沉思錄》中,講過一次親身經歷。

    有一天,他在牛津城附近散步;當他繞過一條狹路的拐角,看到在石牆環繞的草地中立著一架風車,在風車後面是一條綿長的低矮山丘,甚至於草地上的積水和泥濘,他都是那樣的熟悉。

    他突然回憶起,這樣的景緻,在很久以前的夢中,就見到過了。

    而我卻不是在夢中見過的,而是直覺到所有的一切都很熟悉;後來也想到了,水庫如果也感到熟悉,這就有問題了。

    即便算是人有前生,我在前生裡也來到過這裡,那麼,熟悉了幾個山岰,還是說得過去的;我可打聽過了,水庫修造於1958年,我卻是在這一年裡出生的。

    但是,我對陳嶼這個地方、這裡的人,總是感到很親切,這樣說是沒有問題的;我說與這裡,有一種深切的緣份,這樣說,也是沒有問題的。

    我原本是不會讀書的;讀小學、初中之時,心都在外頭的嬉玩裡;當時還以為,說去上學,這樣子才能夠與幾個同學,玩在一起。

    來到了陳嶼中學,每天要在教室裡聽課,這本就很厭煩的,而我的各門成績又多數很差;那麼,我為什麼沒有逃回到家裡去?應該說,是一種美好的緣份,留住了我。

    在我後來的夢境裡,除了第一故鄉蒲歧之外,也常會出現了陳嶼這個地方,以及在這裡的生活場景。

    有一次,我做了一個似在雲貴一帶什麼地方遊玩的夢,居然會夢到了在一個山坳坳裡、吃起了“海蜈公”與“爛芝麻”來;“海蜈公”,我只是在陳嶼吃過的,雲貴的山坳裡怎麼可能會有呢?

    至於“爛芝麻”,雖然我的出生地蒲歧也有,我卻知道,會夢到它,與在陳嶼讀書之時的一次經歷,還是有關係的。

    我回憶起來是這樣的:

    有幾個同去陳嶼讀書的樂清藉女同學,一次步行到大麥嶼買“爛芝麻”,卻好與我同行,所以在夢境中,還出現了一個女同學;不過,她卻變換成了一個陳嶼的女同學——在我的夢境中,陳嶼的生活總是提供了夢的素材。

    當年的陳嶼同學,或許是認為我來自外縣、年齡又小,所以必須給以最友善的待遇。——時下社會里的“欺負”外地人,我在那時,是從來沒有感受過一次,更沒有想到過一次的;正相反的,我當時的作文是好的,僅憑這一條,就受到了許多同學的讚譽與鼓勵。

    有關幾個男同學的事,以後我可以寫一寫的;比如,隔壁班的蘇為堯,就很想寫他的,他有一篇妙文,讓我欣賞過一兩遍,印出之時,卻署上了我的名字。

    也得說說平時的生活情景,這裡暫且只寫幾個女同學。

    有個春菜同學,她多次把好吃的東西,從家裡帶來,給我嚐嚐滋味;這次在同學會上遇到,她說,應該照顧我這個小同學的,隔江而來,身邊也沒個媽在照顧,好可憐哦。

    我在第一次參加同學會之時,還向一個年齡相近的女同學,問過一個問題:

    “我們好象談過戀愛呢?”

    她回答說沒有的。

    我當時這樣問,是因為忽然記起了一件往事。

    在一個夏天裡,我往她的後頸裡,塞進了半根冰棒;當年的這件事,其實也只是我的一次調皮搗蛋而已。

    她說不是戀愛,那就肯定不是戀愛了——即使相互有過點好感,女性也總會是這樣的,她後來有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從前的一切,就都會否認的。

    這裡又要提到一個女同學了——我也不是對於任何人,都敢於調皮搗蛋的;我在提到她之時,此刻在心中充滿了感激與敬意。

    隔壁班有個劉秋珠同學,當年是團支書,記得學校搞“三結合”,她還是唯一的一個、由學生擔任的校委會成員。

    她後來多次幫助了我,比如我的妹妹,當年到陳嶼中學高復,從進哪個班到床鋪,都是由她安排的;而她在那個時候,已經離校去讀大學了,其間付出了不少的辛勞。

    我直到離開單位外出,還為了舊友的一件事,去麻煩過她的——當年,我總是會做一些很無聊的事,卻讓幾個好同學為我付出了勞苦。

    而在當時,秋珠同學盛情地款待了我;飯畢,已是暮色沉沉了,她卻讓她的愛人——也是我的老同學,騎著摩托車立刻去辦事。

    第二次召開同學會之時,我已經住在了寧波;那時我與玉環所有的同學,失去了聯絡,秋珠同學卻還是打聽到了我家的座機號碼。

    我說我不去參加同學會;她反覆勸導,後來還用了當年那種哄小孩的辦法,對我說,“陳士生老師交代了,一定要讓你來,你還要寫一篇參加同學會的感想呢。”

    其實,我又何嘗不想去呢?只是當時的處境、很困難的。

    記起了陸游寫過一首詩《夢中作》,陸游是在夢裡重遊武昌的,我則是隻能在夢中去參加同學會了;現下抄寫出此詩的前頭幾句,以表示當時的心境:

    “久向人間隱姓名,看花幾到武昌城。

    一壺春色常供醉,萬里煙波懶問程。”

    “你的圖片,使得我當年就讀陳嶼中學的情景,再次於記憶中復活;我想,同學們多數已經衰老,當年的老師,更是七老八老了。”

    多少年已經過去了,老師們豈能不是七老八老的!

    比如陳永德老師,在當年還不算是年齡大的,可我記得這樣一件事;有一天,他從報紙上看到一個37歲的人,當上了黨的副主席,就這樣對我說:

    “比我還年輕啊,比我還年輕!”

    依此推論,陳老師當年應該在40歲左右;我是14歲,他大了我約26歲;我今年61歲,他今年大約是87歲了。

    看過了老同學的這組照片,不幾日,我又得知了一個訊息,就在今年的這個秋天裡、要在雁蕩山召開同學會;後來又知道了陳士德、陳士生,共有四位老師,不畏高齡,也表示了會來——再次勾起了我的思念之情。

    陳永德老師是教政治的,卻很有文藝才華;我當年寫了一個習作——獨幕劇《茁壯成長》,他作了認真的修改,還用了飄亮的行書、仔細地抄出。

    他一直對我是很好、很好的,記得有一次,他打到了一條大蛇,也讓我吃了一小碗蛇肉。

    陳士生老師任教語文,當年對我在作文上悉心輔導,也是許多同學都知道的;有一個同學對我說,他前年去請陳老師修改一個書稿,陳老師年近九十,頭腦仍然是很清晰的。

    英語、化學,與物理,我的成績都是很差勁的;然而,葛國華、阮富堂、範金發等老師,當年對我也真夠好的,記得範老師有一次對我說:

    “你的物理,差是差到家了,但看你的眼睛,很明亮、很機靈的;我總是很喜歡你的。”——雖然那次的考卷上,批了個不及格,我聽了,心裡還是很受用的。

    英語老師叫葛國華,化學老師叫阮富堂,兩人都是上海人。

    葛老師溫文爾雅,一股知識分子的派頭;他看我的目光,總是在笑意中透露出一種歡喜,而我見到他,也只是表露出自己對於老師的很自然的一種親近之情,決不會想到我的什麼英語成績,還記得他多次拿了作文的長處,來誇誇我的。

    阮老師很仁厚、很謙和,說話不多,卻總是點在關鍵處,他每次開始說話,總是先形成嘴巴的形狀——文字很難形容的,總之這是一個優美的動作,以顯示他的認真與誠懇,他的這個特點,我記得很牢的;他有一種特別認真、負責的精神,受到了很多同學的愛戴。

    我第一去參加同學會之時,他已經當了局長,記得那一天,他還幫我提東西;也是阮老師,抱了我的女兒,上了樓梯——當年我已亡了妻,所以,他憐惜我幼小的女兒。

    剛畢業不久的一次,我去了玉環,正是在暑假裡,秋珠同學安排我住在學生宿舍裡,鳳蓮老同學——後來的阮師母,還多次送來了吃的東西。

    陳仁漢老師,教美術,他當年最年輕;幾年以後,他當了校長,幾次相遇,也都要詳盡地問問我的狀況,儘管我的處境已經是不堪淒涼了。

    記得在最後一個學期、我轉學回虹橋之時,他還送過我一個筆記本,首頁上寫了一大段勉勵的話;只是我這個學生,也是不爭氣到頭了,實在很慚愧的——我以後來的種種事實,辜負了他的期望!

    這次我去參加同學會,很遺憾的,阮老師、葛老師,人在上海,都沒能來;而範金發、陳仁漢老師,也都沒有見到。——想念呵!

    當年的陳嶼,只是一個小鄉村——我清晰記得,校前有個小飯店,還有一個剃頭店;校旁有個小小的電影院,區政府和我們學校,共同用它作禮堂。

    而陳嶼中學的師資力量,卻是很強大的[1],老師們多數畢業於名校,比如南京大學、上海外國語學院,等等;也不知是什麼原因,這一班好老師,居然都聚集到了這個小鄉村裡。

    比如毛胄老師,就是個清華數學系出來的高材生;不過,他看到我如此的缺少數學的細胞,很多次地會搖他的頭,這個也是很自然的,後來,他調到溫州一中任教,我遇見了他,向他說起了一個夢:

    毛老師明明是教數學的,而在我的夢境中,卻做起了化學實驗,還讓我走上講臺,端著一盆什麼藥水。

    我也許是一邊端著、一邊在打嗑睡的,竟讓藥水潑到了坐在前排一個女同學的頭上——這個女同學是誰,我不透露出姓名,免得嚇著了她。

    她所受到的傷害,肯定是極其嚴重的,因為我夢到了自己被抓了起來;毛老師很快就來到了關押處所,他對我說:

    “要吸引教訓,要吸引教訓!因為,你還年輕,所以……”

    毛老師在說話之時,那種抑揚頓挫的聲調,再加上話尾的一個一個“啊”字,把我嚇了個半死,也就嚇醒了。

    我當時講罷這一個夢,毛老師就連聲說:

    “我當年對你,還是蠻好的,啊,蠻好的。”

    我會有這個夢,是表明我在許多的課程上,當時是有學習的壓力,也說明了我的性情是很調皮的;但,當年的師生關係,確實是很和諧的,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體罰的事件,更無親身的經歷。

    聽說了毛胃老師已經故世;那天,我把第一次同學會的合照,釋出到“天涯社群”上,我看到了合照上的他,早已是滿頭的白髮,唏噓不已。

    第一次的同學會,是在陳嶼開的;而這次同學會,卻選在了雁蕩山,我起初還以為,是由樂清同學籌辦的——我立刻想起了趙資本家,第一次同學會,樂清同學的費用,他好象是承包者之一。

    承包者聽說還有玉環的幾個大財主,我是不知道詳情的;反正我從虹橋到玉環的一路上,沒有拿出過一分錢的。——而這次又新添了幾個

    資本家,最多的捐助了十萬。

    不過,我已經表示了下次擬在杭州舉辦的同學會,不再去參加,下次可能會有更多的福利,是享受不到的了。

    話歸正題;我後來知道了,這回決定在崖蕩山召開同學會,原來是跨海大橋已經通了車;玉環與樂清,車程只需幾十分鐘。

    那麼,我的兩個故鄉,已經連成了一塊兒,難分彼此了!

    崖蕩山,我是比較熟悉的。

    很久以前,我在芙蓉中學裡教過書;到了星期天,經常會與一個老師,一塊兒去大龍湫遊玩的,從芙蓉翻過一個山嶺,便是大龍湫了。

    陸游《夢中作》的第二首,是這樣寫的:

    “平羌江上月,伴我故山來。

    幽興依然在,浮雲正爾開。

    清秋才幾日,黃葉已成堆。

    未醉江樓酒,扁舟可得回。”

    這次同學會的召開,也正巧是在清秋好季節;但這一回,我與陸游所不同的,不是夢迴故鄉,而是真實地回到了故鄉,與同學們、與老師,在崖蕩山上歡聚了。

    然而,傷感也是有的,好多同學都已近於七十歲,幾個老師更在高齡;就有的同學的狀態而言,或許相互間,這就是最後一次的會面。

    因為世事無常,總是很難料及的。

    比如說,二十多年來,我就不曾再去過雁蕩山的;想不到,這次竟然還有重遊的機會,那麼,誰又能說,這就不是最後的一次呢?!

    這一回在雁蕩山,我與老師、同學們重聚,也真是一個巧合——我是在第一故鄉里,與第二故鄉里的故人會面。

    白居易《寄竹簡》詩,這樣寫道:

    “渴人多夢飲,飢人多夢餐。

    如何春來夢,閤眼到東川。”

    “東川”指四川東部,白居易曾經在那兒生活過較長時期,所以這兒是他的第二故鄉;黃庭堅卻將原作的“東川”,直接點化為“鄉社” 。

    “鄉社”者,故鄉也。

    黃庭堅這樣寫的:

    “ 病人多夢醫,囚人多夢赦。

    如何春來夢,閤眼在鄉社。”

    黃庭堅的詩句,還把原作裡的“渴人”、“飢人”,改為“病人”、“囚人”,使得在希望的程度上更加的迫切,可見“故鄉”的概念——也不管是第一或第二故鄉,對於華人的重要性!

    黃庭堅說自己一合上了眼,也是如白居易一樣,立刻就夢到了故鄉;而我在以前與現今,也是總會夢到回了故鄉、與故人重聚的。

    忽然又想起了還在年輕之時,看到過一個老作家的一篇文,他說自己也多會做回故鄉的夢;現下也翻檢了出來,抄錄兩段在這裡——

    “昨天夜裡,我忽然夢見自己在大街旁邊喊“洋車”。有一輛洋車跑過來了,車伕是一個膀大腰圓,臉面很黑的中年人,他放下車把問我:“你要上哪兒呀?”我感到他稱“你”而不稱“您”,我一定還很小。我說:“我要回家。”他就把我舉上車去,拉起就走。穿過許多黃土鋪地的大街小巷,街上許多行人,男女老幼,都是慢條斯理地互相作揖、請安、問好,一站就老半天。

    這輛洋車沒有跑,車伕只是慢騰騰地走啊,走啊,似乎走遍了北京城,我看他褂子背後都讓汗水溼透了,也沒有走到。”

    有個研究者指出,這個回故鄉的夢,實際上喻示了夢者要回到“最早的家”了;但他卻沒有任何的恐懼,就象一個小學生一樣,悠然地叫上了一輛洋車回家,態度上是很達觀的。

    世間之情,是最可寶貴的,我曾經親歷過一段深厚的情誼,也就可以無憾了;所以,雖然已至晚年,我也如這位作家一樣,沒有恐懼,很從容地寫完了這篇文字。

    注:

    1]當年教音樂的,是個女老師;她與越劇電影《紅樓夢》中演賈寶玉的徐玉蘭,合稱為“越劇七姐妹”。

    這位女老師的許多事,我還是在後來到了巨光閥門廠做學徒,聽了倪孟貴的所說,才知道了的。

    倪孟貴在玉環的劇團裡工作過,也是陳士生的學生;陳老師曾寫信囑咐他,要他多多照顧我這個學徒。

    寫這篇小文之時,我的思維裡湧起了許多當年的人與事,都覺得很美好。就連負責敲鐘的董老師,也覺很值得一寫的,關於他,也有一些有趣的回憶;他曾經是個志願軍,在北韓戰場上,被炮火震得半聾了。

    尤其是,當時陳嶼文化站的黃安勳老師,他對我在文學上的指導以及別的幫助,很多的;孫犁的《文藝學習》等書,就是他贈送給我,並囑咐細讀的。——我後來多次打聽過黃老師的現址,終而沒有訊息。

    在這篇小文裡,我把所要寫到的幾個人,已經分別隔開了些段落來寫的,然而,讀者也已經感到繁雜了;所以,考慮到文的可讀性,還有許多的人與事,只能捨棄掉,而不可以多提一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古代女子深恩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