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瀟然歷史觀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首先夷陵之戰並不是殲滅戰,而是一場擊潰戰,雙方實力相等如果不是發生一方全部投降坑俘幾乎不可能被全軍覆沒。而且夷陵之戰最激烈的一戰並不是火燒連營,而是馬鞍山攻防戰,火燒連營後劉備方立馬捨棄營地據兵馬鞍山防守,陸遜也調集主力日野圍攻,雙方激戰一天死傷萬餘人,劉備頂不住壓力,再打下去估計真要被活捉了,於是突圍傅彤留下掩護,這大概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僅以身免吧,劉備撤退後傅彤很快就力戰而死,陸遜緩過來繼續追擊劉備,劉備一路向西將之前被打散的部隊從新集合撤到了白帝城,而且人數不少,還有兩萬多人,還有不小的戰鬥力,趙雲的援軍此時也已經趕來,陸遜知道再打下去已經沒有取勝的機會了,只能退兵去鎮壓反叛的西南夷以及各州郡和沒來的急撤退的蜀軍。馬良就是夷陵之戰後撤退時被截擊身亡的。

  • 2 # 梨叔說史

    夷陵之戰,是劉備主動發起的。

    原因之一,是為了替關羽報仇,劉關張恩同生死,關羽一死,折了劉備的臂膀。如果劉備不報仇,等於寒了荊州將士的心。劉備軍中,最有戰鬥力的就是荊州軍。荊州軍,一部分由關羽統率,在關羽北伐時表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另一部分,則由劉備統率,在漢中之戰中,也是表現不俗,即使是曹操親率大軍,也沒有佔到便宜。

    原因之二,是志在收復荊州。諸葛亮隆中對提出,兵分兩路的路線,但是從川蜀進軍,道路崎嶇,運糧和行軍都極為不便。另一個就是從荊州出發,如果順利可以非常快地逼近許都。關羽的軍隊屬於劉備的偏軍,尚且打的曹操想要遷都,以避關羽的鋒芒。這一條路線,是十分便利的。關羽失敗後,這條最有利的路線,就失去了。劉備志在奪回荊州,以便統一天下。事實證明,劉備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從偏僻的川蜀向雍涼進軍,五次北伐,都沒有取勝。

    作為迎戰方的孫吳,面對劉備的復仇大軍,目的之一是,打退蜀軍。目的之二,保護孫吳的既有地盤和勢力,甚至可以主動退還荊州。事實證明,孫吳不僅打敗了蜀軍,而且守住了荊州。從這兩個方面判斷,孫吳在夷陵之戰中,是打勝了。

  • 3 # 鴻哥iouyh福小鋪

    夷陵之戰的戰利品是荊州徹底掌控在東吳手中,犧牲品是吳蜀聯盟,雖然後來有修補,但已經貌合神離,甚至是給蜀漢削弱曹魏製造了難以跨越的鴻溝。

    荊州之所以重要,攻擊中原的出發地,蜀漢有它,運糧出兵都有優勢,東吳有了它,伺機攻擊中原,席捲蜀漢也是把控主動,曹魏有了它,一統天下就會加速。

    但要分清楚,荊州在蜀漢或者曹魏,它都有積極的作用,但在東吳手中只能是待機,頗為消極。

    也就是說,荊州落入東吳手中算是明珠暗投了。

    還有,最強的敵人是曹魏,諸葛亮的六出祁山,無非就是用主動進攻對抗漸漸碾壓過來的曹魏,尋找破綻而已,最終還是難敵大勢所趨。

    曹魏之所以能變得越發不可動搖,只能是歸功於東吳奪了荊州,又在夷陵損了蜀漢大部分積蓄,使得蜀漢後來的伐魏一直缺乏後勁。

    打贏了戰役卻輸了天下,這便是孫吳在夷陵之戰的本質。

    荊州肯定要制肘,因為當時隆中對若是被實行了,真沒有東吳什麼事,但不一定要打得那個鬼樣子,可惜啊,關羽拒絕東吳分一杯羹,也就是所謂的聯姻後續肯定是軍事同盟共擊曹魏,平分其地。

    荊州導致了夷陵不可避免發生,蜀漢實力崩盤,曹魏走上不可動搖。

    不打勝夷陵之戰,東吳是被滅國,勝利了,也失去了坐看蜀漢和曹魏殺個你死我活,收穫漁利的機會。

    天意,真的只能是歸屬天意。

    所以還是那句話,贏了戰役輸了天下。

  • 4 # 文史洪荒小鯰魚

    孫吳在夷陵之戰中,明面上是打敗了蜀國,讓蜀國實力下滑;不過也使得蜀吳聯盟抗魏再也不可能,也註定了吳國必滅的結局。是非勝敗難論。本人傾向於孫吳在夷陵之戰中勝了。

  • 5 # 週週說古今

    夷陵之戰,孫吳到底取得勝利沒有?這個問題有懸念嗎?陸伯言火燒連營七百里,大勝蜀漢昭烈皇帝。劉備折戟沉沙,飲恨白帝城。夷陵之戰是三國主力集團對決的三大戰役之一,影響深遠。此一役,毫無懸念,孫吳大勝,蜀漢大敗!

    但是拋開這個問題不說,如果聯絡到這場戰爭的起源,荊州之戰,孫吳的勝敗卻不是那麼明顯的。有人說,荊州之戰,呂蒙白衣過江,趁關羽鏖戰襄樊之際,偷襲荊州得手,對孫吳來說,一大塊肥肉入腹,國力大增,不勝之說何來?

    其實小編這麼發問還真不是空穴來風!孫吳偷襲荊州之舉,其實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何來此言?君不見,荊州之役之前,孫劉聯盟在赤壁大破曹操,天下三分已成定勢。曹操在官渡之戰後統一北方,無論是土地面積、人口 ,還是軍事勢力都是天下翹楚,論紙面勢力,曹操下江南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但是為什麼就沒有得逞呢?這中間固然有周郎、諸葛、黃蓋、程普等一眾星光熠熠的文武英雄的個人突出貢獻,但從根本戰略上講,還是孫劉結成攻守同盟的原因。沒有孫劉聯盟,赤壁之戰不可能逆襲,也就更不可能出現後期的三國鼎立。曹魏獨大,孫劉孱弱,這一基本態勢在赤壁曹操慘敗後仍然存在。所以在強大的曹魏面前,無論是吳國也好還是蜀國也罷,孫劉聯盟都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礎。

    荊州這個地方固然重要,也十分富庶,但在安國定天下這樣的大戰略面前,荊州也只是一個戰術層面上的問題。但是,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心態爆炸,自我定位開始出現虛高!親率大軍戰合肥,幾次三番,不僅沒有拿下目標,還折損了大將太史慈。這也就罷了,戰略上畢竟屬於北山抗曹的路數。但是在荊州這個誘惑面前,孫權卻犯下了不可挽回的戰略錯誤。關羽在北線戰于禁、龐德,雖然是為蜀漢打地盤,但於聯盟無損,但你孫權卻在後面把盟友的老窩給佔了!好比兄弟赤膊上陣,你不給助力也罷,怎麼還對著兄弟後背來了一刀。這樣的行徑給卑鄙小人有什麼兩樣?難怪劉備會這麼憤怒。荊州之戰直接導致夷陵之戰,孫劉兩家大打出手,聯盟名存實亡。孫權在這兩戰中雖然都大獲全勝,但卻失去了盟友的支援。自此之後,對蜀勢力範圍雖然擴充套件,但在爭奪天下的角逐中測底失去跟曹魏掰手腕的能力,幾十年後也難免覆滅之命運。

    所以,荊州之戰,戰術上孫吳獲得大勝,但在戰略上卻遭受重創,可謂因小失大!

  • 6 # 巴山夜雨涮鍋

    (曹丕本紀)閏月,孫權破劉備於夷陵。……後七日,破備書到。(劉備傳)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孫權傳)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陸遜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備大慚恚,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可見,在幾個當事人的傳記裡,都明確寫了,是東吳打敗劉備,而且劉備方面損失非常慘重,數萬兵馬傷亡或投降,馮習、張南等一批中生代將領也死於非命。這一戰和關羽丟失荊州之戰一樣,使得蜀漢政權元氣大傷,完全淪為三國中最弱的一國。東吳方面毫無爭辯是取得了勝利。

    那麼,為何會有“孫吳沒有取勝”的說法呢?我猜測可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是孫吳在夷陵之戰後向劉備求和。

    但這個求和並非表示孫權打不過劉備,而是因為孫吳同時遭到了曹丕的攻擊,為了防止兩面受敵,而向劉備表示和好,企圖恢復吳蜀抗魏的態勢。畢竟,抵擋弱小的蜀漢容易,要是強大的魏國南下那可就棘手了。

    據記載,當時劉備聽說魏軍出動,還寫信給陸遜說,現在曹兵已經出動了,我再往東邊來一下,你能擋住不?陸遜回信說:我們是擔心您的隊伍剛吃了敗仗,傷口還沒復原,所以才和您和談。要是您非要把剩下這點殘兵派過來送死,我們也只好笑納。陸遜的回答可謂不卑不亢,這也反應了東吳的立場。

    其二,有人認為孫吳打贏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是贏了戰術輸了戰略。

    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畢竟魏國才是最強大的敵手。站在吳蜀聯盟的大立場上。無論是奪取荊州之戰,還是夷陵之戰,東吳雖然打贏了,削弱的卻是潛在的盟友,最終造成我方同盟的勢弱,從而錯失了扭轉魏強局勢的時機。不過,這個隱患,實際上在孫權決定偷襲荊州的時候已經確定了。至於夷陵之戰,是蜀漢主動進攻(雖然根源在之前奪取荊州),東吳只是被迫應戰。既然都開打了,那當然要打贏。不能因為這次勝利本身是一次內鬥,就把勝利說成失敗。

  • 7 # 良雋

    單純次吳蜀之爭來講,當然是孫吳勝了,但從吳蜀聯盟作為一方對魏國而言,此戰大大消耗了蜀的實力,等於大損了聯盟的綜合實力,從這一點來講,說孫吳勝了也不全在理。

  • 8 # 豹眼看歷史

    這個問題不應該成為問題,說東吳以少勝多這不準確,但東吳在夷陵之戰中戰勝了劉備,這是毫無疑問的。

    夷陵之戰的根源,還荊州的老問題。

    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打敗曹操,劉備算是有了立錐之地,孫權也保住了江東地盤。但以利益結成的聯盟,也必將因為利益而解體。

    赤壁之戰以後,孫劉之間有合作,但也有利益的衝突。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劉為了爭奪荊州,雙方劍拔弩張,準備大幹一場。曹操趁此時機,攻佔了漢中,準備進一步攻擊蜀中。

    劉備被迫妥協,與孫權湘水劃界: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歸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歸劉備。但是湘水劃界並沒有根本上解決孫劉之間的矛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曹操與孫權聯合滅掉了關羽,孫權趁機佔據了劉備集團佔據的荊州地域。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以舉國之兵發動了對孫吳的進攻。孫權一向的策略是佔了便宜絕不賣乖,得知劉備出兵,立馬求和。但絲毫沒有把荊州再讓給劉備的意思,劉備自然也就不會接受求和。

    戰役開始,劉備勢如破竹,其先鋒部隊從巫縣開始擊敗吳將李異等,一直推進到了秭歸。孫權派遣陸遜為大都督率領五萬大軍,一直在戰略撤退,退守到了夷道縣虢亭。

    222年二月,劉備率領大軍,以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傅肜、輔匡、趙融、廖化等為別督,進軍抵達虢亭,與吳軍對峙。

    閏六月,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擊敗於虢亭,劉備敗退馬鞍山。陸遜繼續圍攻,再次擊敗蜀軍,斬殺萬餘人。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

    劉備夜間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肜率部斷後,士兵全部戰死,傅肜力戰被殺。

    劉備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裝備輜重阻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

    此戰,劉備所帶領四萬兵力以及後期夷陵蠻族沙摩柯等加入的萬餘少數民族兵力,共計五萬左右,幾乎全軍覆滅,蜀軍將領張南、馮習以及蠻族首領沙摩柯等戰死,杜路、劉寧投降。劉備派遣在江北防禦曹魏的將軍黃權,後路被阻,無奈也投降了曹魏。

    劉備退守白帝城,收集散兵,及趙雲帶領趕來的後援部隊,兵力達到了二萬人。夷陵一戰,劉備徹底失去了戰鬥力。

    孫權故伎重演,佔了便宜不賣乖,再次派遣使者與劉備求和,劉備不得已同意了。

    從戰役開始,到取得最後勝利,孫權都主動求和示弱,但絕不能否認,孫吳在夷陵之戰中取得了絕對的勝利。

    除了赤壁之戰,孫吳取得了酣暢淋漓的勝利,幾乎看不到孫吳有很重大的勝利。即便夷陵之戰,孫吳取得絕對的勝利,但依然保持相當的低調,致使現在還有人懷疑孫吳是不是取得了這次戰役的勝利。這就是東吳的高明之處,只求實際利益,不去追求虛有的名聲。這是東吳得以成為延續最長久的諸侯勢力的根本原因。

    比如劉備漢中之戰的勝利,說是勝了,幾乎到了“男兵女運”的地步,曹操撤軍了,劉備也徹底殘廢了,以至於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沒有一點能力援助,導致了荊州丟失。

    保住了漢中,丟失了荊州,劉備這筆生意算是賠了。

    劉備屯兵永安,不知道是無顏見蜀中父老,還是準備繼續與孫吳決戰,但孫權主動示弱求和,不會改變夷陵之戰的性質,那就是劉備大敗,孫權大勝。

  • 9 # 歷史笑春風

    東吳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消滅了劉備的東征的主力,在戰術上當然是勝利了。

    但是,從長遠的戰略來看,東吳和劉備的這場戰役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劉備雖然損失了幾萬人馬,而東吳也損失了上萬的人馬。

    只有曹魏坐收漁利。它在旁邊坐山觀虎鬥,看劉備和孫權兩家爭鬥,還招降到黃權一支人馬,可謂得來全不費工夫。

    夷陵之戰後,劉備還有一定的實力。他留下以防萬一的趙雲部隊還完好無損。隨後,他駐紮在永安,對局勢進行觀望。

    孫權得知後十分恐慌,於是派人求和。劉備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再帶兵打仗,只得同意了孫權的建議。

    劉備東征的時候,如果曹丕趁機夾攻孫權的話,東吳早就滅亡了。但曹丕不聽忠言,使得孫權逃過一劫。

    而夷陵之戰後,孫權和曹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最後兵戎相見。在這個時候,如果劉備再趁火打劫,孫權的處境依然十分危險。因此孫權才會求和。

    在夷陵之戰後,孫權雖然全取長江,達到了他的目的,可得不償失。首先是兵力受到損失,實力下降。

    其次,劉備取西川,大批荊州軍吏都被他帶走,荊州早就一片荒涼。而剩下的荊州人才又被黃權送給了曹丕。孫權除了得到一片淨土,幾乎毫無所得。

    第三,為了不在夷陵之戰中兩面受敵,孫權不得不向曹丕投降稱臣,政治上損失巨大。

    第四,最終,孫權還是和曹丕反目,曹丕開始了大規模的進攻江東的軍事行動。雖然孫權抵禦住了曹丕的進攻,但是,過去和劉備共同承擔的長江防線,現在要由自己一力承擔。

    這樣一來,本來就不夠的兵力就更捉襟見肘。從此,孫權再也無力擴張勢力,只能自保江東。最終只能被消滅。

    因此,孫權襲擊荊州是極端錯誤的,而殺死關羽,不給將來留有餘地,更是錯上加錯。最終,引發的夷陵之戰使得雙方兩敗俱傷,都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

  • 10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夷陵之戰當然是孫吳勝利了,畢竟劉備退軍白帝城而荊州也歸了孫權

    夷陵之戰亦稱“猶亭之戰”。蜀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率軍4萬攻吳,企圖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孫權以鎮西將軍陸遜領兵5萬抵擋。蜀軍前進姊歸(今屬湖北)。二年二月,蜀軍進至猶亭(今湖北宜都西北),五月,蜀軍自巫陝至夷陵(今河北宜昌)連營,企圖速決取勝。陸遜則堅守不戰,使深化五、六百里的蜀軍疲乏鬆懈。遂以火攻破蜀軍40餘營,劉備敗回白帝城(今四川奉節),三年四月,病卒。

    但是孫權也沒有討到便宜

    夷陵之戰其實對於孫權和劉備都是大難,因為劉備敗了,不但黃忠死了,自己的十幾萬大軍也是一夜之間葬身火海,蜀漢從此元氣大傷,再也抬不起頭來;但是孫權雖然勝利,但是多年來積累的糧食軍械也消耗一空,二者的勢力可以說都大損,只有曹魏算是佔了點便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甲魚咬人不放,有什麼好辦法讓甲魚鬆口?